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中英文中“礼貌原则”的异同点

来源:边疆经济与文化 作者:潘明明
发布于:2018-11-09 共3229字

  摘    要: 礼貌是人类语言文化中的重要要素, 它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人类的语言文化中, 其目的都在于最大可能地减少交流中的话语冲突。比较Leech的礼貌原则六条与顾曰国的即贬己尊人准则, 称呼准则, 优雅准则, 求同准则及德、言、行准则五个准则中体现文化差异, 并加以运用, 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开展。

  关键词: 礼貌原则; 相似性; 差异性; 跨文化交际;
 

中英文中“礼貌原则”的异同点
 

  礼貌是人类语言文化中的重要要素, 它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人类的语言文化中, 其目的都在于最大可能地减少交流中的话语冲突。三十多年来, 随着语用学的快速发展, 关于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礼貌”问题逐渐演变为一大研究主题, 就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礼貌语用方面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最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基于语言表达的礼貌原则理论, 是在国外语用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并完善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在其着作《Anchor Books》 (1967) 中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 建立了语言礼貌原则的雏形。1987年, 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根据Goffman的解释进一步提出了“面子保全论”, 指出礼貌是社会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 即“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 为满足其面子需求而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出版了自己的着作《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1983) , 在这本书中, 利奇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六条着名的“礼貌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把不礼貌意思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 把礼貌意思的表达增大到最高限度。

  2.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 顾曰国是该领域研究的第一人, 在199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四期刊物上, 他发表了论文《语用与文化》。在此, 他根据“礼”与“礼貌”的历史渊源提出了符合我国文化的礼貌五准则。纵观国内外, Leech的礼貌六原则和顾曰国的礼貌五准则同被我国大多数学者所接纳并认同, 并由此开展广泛的研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 特别是众多外国机构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对于跨文化交际表现出了更高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积极进行英、汉语的礼貌准则科学地分析、对比, 形成了研究着作及论文若干部 (篇) , 学者们普遍认为该准则是防止语用失误、促进交际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二、中英文中“礼貌原则”的异同点

  现行较为认可的英语“礼貌原则”, 是20世纪80年代, 英国的语言学家Leech基于“合作原则”, 在参考了修辞学、语体学等多学科内容后建立起来的。简单来说, 在外界情况相等的条件下, 如何将言语中的出于礼貌的表达效果达到最佳, 并以此来促进人际交流活动。Leech的礼貌原则包括六条, 分别是: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其中, 策略准则是英语礼貌原则的根本原则, 即在英语表达中, 礼貌地使用语言与策略地使用语言, 意义是等效的。

  相较于西方文化而言, 东方文化受封建思想束缚的时间更为长久。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 并对中国文化的走向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谈语言的礼貌原则, 就不能不说儒家文化中的“礼”。“礼”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 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五常之一, 同时, 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元素。“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 讲究规矩。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是指在人际交流活动中如何体现礼貌, 为此, 也可将“礼”视为“礼貌”的起源。我国学者顾曰国根据这一关系提出了符合汉语言的礼貌原则, 即贬己尊人准则, 称呼准则, 优雅准则, 求同准则及德、言、行准则。在这五个准则当中, 贬己尊人准则是中国人交流中所体现出的礼貌原则的突出特点。

  无论社会发展背景有着怎样的千差万别, 但就人类的交际活动而言, 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人们普遍喜欢听对方说好听的话, 坏话当然是大家都不欢迎的语言。换言之, 大家都从对方的角度出发, 说出让对方感觉“受用”的话, 达到顺畅交际的目的, 从而为交际活动去除障碍。因此, 从这一点上来说, 两种语言的礼貌原则具有相通性。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到两种礼貌准则间的差异性, 这对跨文化交流非常有益。

  首先, 从准则表达的特点来看, 英语礼貌准则侧重于语言的策略性, 换句话说, 就是将语言的礼貌使用视为处理好人际交流的方法, 当然, 绝大多数情况下, 所用的语言都是真实的, 并非指用不诚实的手段来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 Leech认为, 策略准则是英语礼貌原则的特点。而在汉语言的认知中, 礼貌更多地被认为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在语言使用中, 对已所用语言的谦逊, 与对方谈话时的最大尊重, 是中国语言的最大特点。

  其次, 从称谓上来说, 英汉语言礼貌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在英语文化中, 可以不分长幼, 不分师徒, 直呼其名, 因此, 我们经常见到, 在西方文化中, 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 甚至祖父母的名字, 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字, 这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现象, 在英语文化中却是司空见惯的。

  第三, 对于隐私与礼貌间的关系, 两种文化的看法不同。在英语文化中, 人们普遍将与个人有关的行为、活动等看得很重, 也就是说, 英语文化下, 对于隐私的理解是比较宽泛的。为此, 一些在中国语言文化中被视为礼貌的语言行为, 在英语语言中却被认为是探寻隐私的行为, 是不礼貌的。中国人在寒暄的时候经常会问对方一些很平常的问题, 如年龄、婚否等, 而这些问题在西方文化中是不被接受的, 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 在跨文化交际中, 造成误解甚至使交流陷入困境就在所难免了。如, 两个不太熟悉的同事之间, 为了彼此加深了解, 可能会问对方一些基本的个人问题, 但在英语文化看来, 这些都是涉及对方个人隐私的问题, 是极其不礼貌的, 对于隐私的理解, 中国人普遍理解为“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事”。相对于这一点来说, 在中国文化中许多被认为是关心他人的礼貌行为, 在英语文化中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的行为, 是不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展开话题的。

  第四, 关于语言的礼貌原则问题, 本身民族文化的影响, 这一点是不能不说的。由于两种文化本身存在的差异, 在邀请对方参加活动时, 语言所表达出的意义也就体现了不同的礼貌含义。在中国, 反复邀请对方参加活动被认为是诚恳的, 而对方适当的推辞也是必要的礼貌行为。但在英语文化中, 会将这种善意的邀请理解为强制要求出席活动, 会被认为是侵犯其人身自由的强硬行为, 完全偏离了善意的初衷。

  英语国家的文化受基督教文化以及西方哲学影响较大, 相较于东方文化而言, 英语文化受封建制度束缚的时间比较短, 从英语文化背景的视角来看, 人们均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每个人都会尊重自己, 扞卫自己的一切权利, 同时, 也会把这种尊重延伸到他人身上, 体现对其他人同样的尊重。相较于西方语言文化中的平等原则, 汉语文化体现出了更加明显的等级观念。

  三、结语

  文化交流中的“礼貌原则”, 是人类基于有效交流而制定出的对交流活动具有指导性的规范, 是满足不同文化间进行愉快交流的有效方法。“礼貌原则”的提出, 不仅仅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彼此交流的愿景, 同时也增进了人类交际效率, 促进了人们的交往, 它能够有效地防止人类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抗等不利因素。当然,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 社会的进步, 不同背景下的人们的交往变得日渐频繁, 中英文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也会随之改变,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 差异虽会变小但不会消失, 因此, 将两种语言中的礼貌准则进行全方面的对比分析, 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将永远都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BROWN, P LEVINSON, 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学刊, 1992 (4) .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117.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41.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原文出处:潘明明.英汉语言文化之“礼貌原则”的对比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05):86-8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