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俄语论文

Барто作品中称呼语的语义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19 共1765字
摘要

  引言

  在浩瀚的语言学领域,称呼语只是其中的一个细微的部分,但不可忽略的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常最先说出的话语是对听话人的称呼。”(陈松岑,2001:18)。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在特定的民族文化框架内使用,根据不同的人际关系,在一定语境环境下标定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关于诗歌中称呼语的功能有好多文章都探讨过,为此,该论题不打算在此赘述,本文想重点研究俄罗斯诗人 А。Л。Барто 作品中称呼语的语义-结构类型。

  一、Барто 作品中称呼语的语义---结构类型

  Барто 作品的读者群主要是孩子。因此,А。Л。Барто 经常使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没有抒情插叙和抒情描写-但是诗歌是有韵律的。

  (一)姓名称呼语

  姓名称呼语---这是用人的名字来称为言语受话人。姓名称呼语在诗歌文本中完成称谓功能。在 А。Л。Барто 的诗歌中姓名称呼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а)名字称呼语;б)表示友好、亲昵关系的称呼语;в)血亲关系的称呼语;г)名字加父称的称呼语;д)名字加姓的称呼语。姓名称呼语在 А。Л。Барто的诗歌文本中的使用是适当的并且是有意义的,姓名称呼语的使用频率在 А。Л。Барто 的诗歌中是比较高的。例如:

  (二)表示职位或头衔的称呼语

  表示职位或头衔的称呼语是按照职业、头衔、称号、社会地位称呼受话人。称呼语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建立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手段,最能明显地勾勒出言语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它是人们社会关系中“权势”和“平等”的标志,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亲关系、宗族社会因素、社会地位、职位高低、职业、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交际场合等多种因素制约,在 А。Л。Барто 的诗歌文本中表现比较明显。这类称呼语除了表达基本的称谓功能,还表达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关系,承载着一定的信息量,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色彩。例如:

  (三)评价称呼语

  不同的称呼语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感情。因此,称呼语是可以表达主观感情和主观态度的,在言语活动中,称呼语已不再是单一的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承载着社会文化主体的思想情感的,是充满感情色彩和激情的。由于很多用来表示称呼语的词汇本身就蕴涵着各种各样的情感评价意义或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再加上一定语调的作用,称呼语也是说话人用以表达对受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看法、评价,如高兴、愤怒、责备、恐惧、赞美、戏谑、喜爱、亲切、蔑视等意义的重要手段,这在 А。Л。Барто 的诗歌作品中体现的尤其明显,例如:

  从前两个例子中我们看出,作者给予主人公正面评价,在第三个例子中称呼语已经具有否定评价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看法、评价。使言语具有丰富的情感评价意义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四)借代称呼语

  根据 А。Л。Барто 的诗歌文本中主人公的内在特性我们摘录出借代称呼语。借代称呼语是指以受话人的身体的某一部分的名称或穿戴的衣着、物品的名称作为称呼语,如 борода,усы,очки 等。说话人使用这一类称呼语,主要是为了突出受话人的个性化的外在特征。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 А。Л。Барто 的诗歌作品中,姓名称呼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称呼语类型,这主要和 А。Л。Барто 的诗歌读者主要是孩子有关系,孩子们比较容易理解具体的称呼语,而抽象的称呼语所表达的信息对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还是一种考验。除了姓名称呼语,表示职位或头衔的称呼语、评价称呼语、借代称呼语等语义类型在 А。Л。Барто 的诗歌作品中也有所应用,这些语义类型的称呼语使诗歌文本具有强烈的情感评价色彩。

  参考文献

  [1]Копейкина Е。В。Изобразительно-выразительныефункции обращений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D],2013.

  [2]Шведова Н。Ю。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80.-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Наука》,1980.

  [3]Ярцева В。Н。Больш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словарь。Языкознание。-М。: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1998.

  [4]陈松岑。礼貌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苏联科学院俄语语法(下卷)[M].胡孟浩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