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眼科论文

研究古代有关流泪症的针灸取穴及配伍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19 共1390字
论文摘要

  流泪症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症状,出现在许多眼科疾病中。流泪症包括热泪和冷泪。流泪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古代医籍中有针灸治疗流泪症的宝贵经验,本文通过阅读整理相关古代文献,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人工检索历代医籍包括《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圣济总录》、《针灸资生经》、《儒门事亲》、《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琼瑶神书》、《普济方》、《神应经》、《针灸聚英》、《古今医统大全》、《秘传眼科龙目论》、《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类经图翼》、《审视瑶函》、《针灸逢源》等 21 部古医籍。

  1.2 数据采集
  (1)涉及流泪症的穴位主治条文;(2)单穴治疗流泪症条文;(3)穴位配伍治疗流泪症条文。

  1.3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统计
  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 0ffice Excel 电子表格,按病名、腧穴所在经络、所属部位进行归纳、分类、整理,进行相关数据处理。
  
  2 数据处理结果
  
  2.1 治疗流泪症的针灸配伍处方
  古医籍中关于流泪的病名繁多,有泪出、目泣出、冷泪、目风泪出、迎风冷泪、逆寒泪出、逆风泣出等。 古医籍针灸取穴涉及 10 条经脉,34 个穴位,应用频次最多的穴位是睛明、承泣、头临泣、头维、腕骨、四白、攒竹。 各穴位及出现的频次如下(表 1)。【表1】
论文摘要
  
  2.2 针灸治疗流泪症
    常用经络流泪症的针灸治疗涉及 11 条经脉,34 个穴位,使用总频次 227 次,应用频次最多的是胃经,选用穴位 6 个,54 频次;应用穴位居第 2、3 位的是膀胱经和胆经(表 2)。【表2】
论文摘要
  
  3 讨论
  
  流泪症眼科临床上常见,《诸病源候论》云“若脏气不足,则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出。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旺,气血生化有源,目得气血濡养,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则不能约束其液而流泪。 古代医籍针灸治疗流泪症应用最多的经脉为胃经,足阳明胃经经络循行与眼有密切关系,《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内交頞中……至额颅。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穴,经过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针灸胃经穴位可调理脾胃、益气养血、通经活络、约束其泪液流出眼外。 常用穴为承泣、头维、四白、巨髎,四穴位于眼周及头面部,针刺时其作用可直接作用于眼部,达到收摄止泪的目的。

  古医籍中治疗流泪症的首选穴位为睛明穴,睛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又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交会穴,有针一穴而调多经之功,是治疗眼病的常用穴,《针灸甲乙经》曰“目不明,恶风,目泪出……睛明主之。”《针灸大成》曰“睛明目内眦,明堂云内眦外一分宛宛中……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泪出……大人气眼冷泪。 ”《审视瑶函》云“…禁灸。 主治目痛不明,见风泪出,胬肉攀睛,白翳,眦痒疳眼,头痛目眩。”针刺睛明可治疗多种眼病,如目生白翳、远视不明、目眩、内眦赤痛、眦痒、大眦胬肉攀睛、雀目、小儿疳眼、瞳子生障等。针刺睛明可通络定痛、固摄止泪,是治疗流泪症的首选穴位。

  综上所述古医籍治疗流泪症针灸取穴涉及 10条经脉,34 个穴位,应用频次最多的穴位是睛明、承泣、头临泣、头维、腕骨、四白、攒竹,其次是:神庭、后溪、瞳子髎、肝俞、行间、前谷、小骨空等,以局部取穴为主,邻近和远端取穴为辅。

  参考文献
  
  [1] 彭清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
  [2] 朱 伟 芳 ,唐春林 ,梅麟凤 ,等。针 刺 睛明 、球后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2):7-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