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养成教育论文

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美德的养成路径

来源:名师在线 作者:程煜
发布于:2020-04-16 共2882字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第三篇: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美德的养成路径
 
  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基本要求。高中生传统美德养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传承传统美德、丰富校园文化、助力高中生健康成长等方面。为践行国家对高中生德育养成的基本要求, 我校结合实际工作从教师引导、校园环境、文化引导三个角度探索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美德的养成路径。
 
  关键词:高中校园; 传统美德; 文化建设;
 
  引言
 
  从文化的广义范畴来看, 高中校园文化是一切与校园物质 (包括硬件设施) 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除了正式的课堂教学外, 高中校园的管理制度、师生关系、集体生活、课外活动均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产生影响。与正式的课堂教育相比, 这种非正式、非显性的影响虽然不属于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 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统一标准的考核机制, 但正是这种看上去“非正式”“非显性”的教育, 与课堂正式教育一起, 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两大基本支点[1]。
 
  一、传统美德养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从传统美德的本质来看, 其既是意识形态的一种, 也是以人为载体的持续性的具体行动。从传统美德养成的过程来看, 首先需要教师在受教育对象群体中树立起与传统美德有关的观念, 再通过实践逐步使其养成传承传统美德的具体行为。而这种观念与行为的培养, 都与具体环境中的显性与非显性教育有密切关系。因此, 从这一过程来看, 传统美德的养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 有利于对传统美德的传承
 
  传统美德基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的形成, 既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成员对善恶的一种判断标准, 也是本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的重要精神性基础, 是中华民族“精”“气”“神”“魂”的具体表现[2]。作为一种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抽象性集合, 其需要被牢固树立在人的观念中, 不断体现在人的具体行动中, 才能被有效传承。高中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以及民族与国家事业的建设者, 传承传统美德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而传统美德也只有在不断被传承的过程中, 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扬, 从而提升国民整体精神面貌, 使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 有利于丰富文化建设手段
 
  从外部环境来看, 高中校园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各类网络文化、新媒体文化的影响;从内部环境来看, 其面临着自身文化建设手段不丰富、形式不够多元等问题。因此, 连接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的手段和方法, 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显得更加重要。从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 正规教育内容如理论文化知识适合用讲解、指教的方式进行传授, 而像传统美德养成这类非显性教育内容, 一两次单纯的讲解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反复讲解又会引发教育对象反感。因此, 在进行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只有不断地对传统美德养成的教育方法、手段、内容与形式进行多元创新, 才能取得更好效果。从这一角度来看, 推进传统美德养成, 有利于高中校园文化建设手段的完善与丰富。
 
  (三) 有利于高中生健康成长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善恶、美丑已经有了自己的基本判断, 但整体的道德体系与价值观还需要不断完善。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来看, 爱国、进取、诚信、自强、自律等优秀的品德品质, 对正处逐步社会化阶段的高中生来说, 具有非常积极的正向作用。在高中阶段促进学生养成这些美德, 不仅有利于其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发展, 更能为其适应社会化竞争打下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 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传统美德养成教育, 能有效促进高中生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 激发其“知”“行”结合, 使其在思想与行动上得到全面提升。
 
  二、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美德的养成路径
 
  (一) 教师引导方面
 
  1. 人格魅力提升
 
  教师是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美德养成教育中的人格性载体, 这一载体与校园环境和文化活动两大载体的最大区别在于, 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在与学生日常交流的过程中无声地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以尊师重道、拼搏进取、自强自律为荣。因此, 教师在传统美德养成教育中所起到的是一种示范性作用, 如果教师言行不能统一, 那么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实效也会大打折扣。
 
  2. 教育理念转变
 
  在提升人格魅力的同时, 教师也需要对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相关理念进行调整与转变。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高中生来说, 重复性说教只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对传统美德养成这类非正规、非显性的教育来说, 硬性要求、指令性规范或高压式强迫的效果最终只会适得其反。树立“以生为本”、以“知行合一”为标准的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理念, 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才能赢得学生信任, 学生也才能于思想深处认同教师在言传身教中体现出的价值观, 并最终在行为中体现出来。
 
  (二) 校园环境方面
 
  1. 硬件环境改善
 
  物质与硬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品德养成以及学习生活态度养成有密切关系。基于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校园物质环境建设, 可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 在硬件环境建设中, 学校可融入中国古典文化内涵, 如以“梅”“兰”“竹”“菊”为主题对校园绿化景观进行布置, 在建筑样式设计、布局方面融入与传统美德教育有关爱国主义诗词文章等, 这既能为高中学生提供舒适、优美的休憩场所, 也有助于传统美德养成教育整体氛围的营造。
 
  2. 软件环境打造
 
  软件环境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园精神与整体风貌之中, 学风、校风均是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软性塑造渠道。“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校风正则学风盛, 学风盛则高中生自然而然会在这种环境中养成求知、求真、向善、向上的品德品质, 并在这种氛围中自觉约束不当、不良言行, 从而将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要求与目标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
 
  (三) 文化活动方面
 
  1. 线上文化传播
 
  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进传统美德养成教育, 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各类新媒体网络工具。与传统的教育手段相比, 新媒体网络工具不仅能够更高效地展示、传播传统美德, 也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动探讨。在利用网络媒体工具开展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同时, 教师与学校需要就线上文化建设提出明确可行的方案, 对学生的线上行为进行引导, 对传播内容进行把关, 从而确保传统美德养成教育在虚拟空间实施的有效性。
 
  2. 线下美德实践
 
  线上开展的传统美德养成教育, 需要与线下美德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行为学理论来看, 要使传统美德从观念转变为行为, 就必须推动个体在行为中对于传道美德有关的价值观、道德观等进行不断的实践。教师应利用线上多媒体平台与线下实践活动相结合, 使学生就某一个主题进行充分讨论, 并在与教师、同学、家长之间的正向反馈中对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等不断进行强化, 从而最终形成学生“个体”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结语
 
  综上所述, 传统美德养成教育过程是“知”与“行”相结合, 学校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进这一教育的过程中, 还应为每位参与其中的高中生提供表达自己观念、展现自己能力品质的机会,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 强化自己与传统美德所倡导的价值观之间的感情联结, 从而提高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康春凤.高中生传统美德养成现状及策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17.
  [2] 张建明.基于学生德育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教育, 2015 (36) :74-75.
点击查看>>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专业推荐8篇范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中学
原文出处:程煜.基于传统美德养成的高中校园文化建设[J].名师在线,2019(12):80-8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