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养成教育论文

试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

来源:才智 作者:葛建化;蒋鑫
发布于:2018-03-29 共367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精选5篇)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二篇)】论如何发挥古诗词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功能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三篇)】论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四篇)】 试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第五篇)】大学生生态德育养成的缺失与建构探索
  【第四篇】论文题目:试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
 
  摘要:根据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越来越被重视的话题, 在当代大学教育体系内, 此方面的变化的需求, 另外, 德育教育本身的落地性差, 学生很难根据课本的内容进行在实践中的运用。因此, 本文将着重阐述在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中, 大学生德育教育如何生活化, 希望能够切实促进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也能够为关心这一话题的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德育的主要方式
 
  课堂教学是目前大学生德育的主要形式, 各学校设置的德育的主要形式, 大体上可以分成3类:
 
  (一) 德育必修课
 
  德育必修课是高校进行德育的主要手段, 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下简称《思修》)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下简称《马原》)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下简称《毛概》) 以及《中国近代史纲要》, 这也是全国高校都会设置的德育课程。前三者主要旨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 完善、丰富学生的“三观”, 而后者的目的更多的注重于民族精神的教育, 还有《形势政策》这门课, 在这几门课授课时同时教授。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是高校德育的又一重要手段, 每一个学生都要选修, 一般由心理咨询室的老师担任教学, 没有固定的教材, 大课形式教学, 老师主要通过多媒体进行授课, 互动性很强, 主要讲授心理学知识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处理, 课堂的作业和最终考核的办法都是写小论文。
 
  (三) 职业指导与创业课程
 
  职业指导课程并不是固定开设, 需要学生们去选的课程, 专业导师会选择时间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其主要内容是谈及本专业未来的可就业的方向以及考研相关, 介绍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以及其要求, 学生应当培养的能力。创业课程则是由创业导师授课, 一般由专业辅导员担任, 授课的内容是创业相关的, 包括能力和创业要素方面的讲解, 在响应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
 
  二、当前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 德育目标理想化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 大学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没有明确的目标, 主要是参照国家关于德育的有关解释, 德育目标设置的过于笼统, 且标准要求高, 实际工作中存在德育目标理想化和政治化的倾向。没有从学生当前的年龄、文化层次、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出发, 要求把传统的经典道德和少数人特有的道德品质作为大学生普遍的道德标准, 忽视了德育的过程和阶段性, 造成标准和学生接受认同水平存在差异。在实施过程中对政治层面的要求较多, 对德育本身思考的较少, 德育没能很好的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生活之中。
 
  (二) 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时代在不断发展, 社会上各种因素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增强, 特别是校园生活的变化, 选课制导致传统行政班级集体影响力的弱化, 大学生思想道德多元化, 集体主义观念淡化, 受实用主义的影响理想目标功利化, 道德观念缺失。这是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新的课题, 但高校还是以课堂教育的德育方式为主, 以说教的方式灌输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缺乏研究和关注, 很难引起大学生主动的参与, 造成社会需要、学生实际和大学德育之间现实性、实践性结合不够。
 
  (三) 德育过程割裂
 
  学生品质和道德形成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每个过程都有其特点和规律。大学的德育已课程教学为主, 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缺乏交流和互动, 没有结合实际工作到进行道德教育, 德育过程缺乏连贯性和吸引力。目前高校的德育与高中、初中的德育差别不大, 都是以老师教授为主, 忽视教育对象的个性和特点, 单纯的进行道德教育, 德育与社会人为割裂, 下课往往意味着德育过程的结束, 教育效果较差。
 
  三、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一) 大学生德育的主要内容
 
  1.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来的, 是国人内在的文化心理性格, 在开展德育活动的时候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好和平、仁者爱人等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新时期的大学生尽管面临众多新的挑战, 但是大学生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十分必要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
 
  2. 法制教育
 
  道德具体非强制性, 在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法制教育。新时期大学生受到不良文化影响, 个人主义、散漫主义有所抬头, 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甚至触犯法律而不自知。法制教育的不足, 容易使大学生缺乏法制意识, 开展法律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明确某些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3. 强化责任意识教育
 
  责任教育是要使大学生要有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意识, 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的德育对理想教育强调的多, 责任教育关注的少。在加上新时期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受家庭溺爱, 缺少责任意识, 容易出现不计后果的行为。责任教育要加强学生、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教育, 突出责任意识, 明确学生的责任主体, 提高道德水平和自制能力。
 
  (二) 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前文探讨了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将道德教育通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扎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使得道德知识的获得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融会贯通。在生活中开展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在展示个性和自由的同时, 强化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学会关注社会和他人的需求,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别的道德观。
 
  1. 德育目标设置的生活化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 这种理想的目标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在目标设置上存在理想化和虚无化, 个体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尽管一直提倡传统的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 但是实际效果不好。这种脱离受教育者实际生活环境的教育目标没有量化标准和实施手段, 很难达到古代社会对于完人的要求。德育生活化就是要将德育目标具体化, 回归现实生活, 设立可操作性的实施目标。
 
  2. 德育内容生活化
 
  现实生活对的请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大学生面临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实现德育活动, 学生才可能有深刻感触, 才能由灌输转变为参与式学习。在设置德育内容时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心理情况, 清楚大学生的关注点及存在的问题, 增强德育内容买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在开展基本课堂教学的同时, 丰富教育形式, 在具体的活动美丽如学习先进人物、开展集体活动、进行文明就餐、文明校园建设等, 开展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具体的活动中融入道德教育, 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成效。
 
  3. 德育方法的生活化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大学生的师生关系与以往的师生关系不同, 大学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 老师在学业、思想, 感情、心理等方面都能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 有目的的开展道德教育。
 
  传统的道德教育由于目标设置的理想化、教育过程的模式化和程序化, 加上忽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德育的开展应以课堂教学和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 课堂德育应该由传统灌输式教育想渗透式教育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现实情境的内容, 大学生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参与接受道德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真理, 明白事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设计环节, 应该结合热点和实际问题, 丰富教学内容分, 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节,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大学生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不会主动学习, 对于专业知识尚且如此, 面对空洞的道德说教根本无积极性可言。道德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 是一个过程, 没有共鸣的单纯学习是很难学到高尚的道德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通过集体的情景教学提高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积极性, 采取师生互动、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 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态度, 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 增加实践中的道德教育
 
  大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日益增多, 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容易受到社会上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的道德教育可以以实践环节为载体, 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展道德教育, 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 能否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实践活动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 校内主要是各类学术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及形势政策类活动, 还有就是各种临时性的互动, 比如传统节日、国庆等活动。校外的实践活动是德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对理论的提升阶段, 目前主要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参观访问等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 这些活动对于学生了解社会, 树立正确三观及责任意识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道德教育, 关键在于知行合一, 单纯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取得预定结果的, 道德教育生活化或许是增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4.
  [2]开凤香.谈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德育模式创新[J].教育探索, 2010, 9.
  [3]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点击查看更多: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原文出处:葛建化,蒋鑫. 试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J]. 才智,2018(01):57-58.
相关标签:大学生德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