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信用管理论文

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机制优化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10 共712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贵州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构建探究
【第一章】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机制优化研究绪论
【第二章】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理论综述
【第三章】贵州小微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情况
【4.1 4.2】小微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3 4.4】贵州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检验
【第五章】改善贵州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对策设计
【结论/参考文献】贵州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系统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都稳居世界第一,全国经济总量于 2011 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种种傲人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携手合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市场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各行各业都得到蓬勃发展,各种法律法规也得到逐步改善。

  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中国,经济的大幅增长和科技的重要创新还是倚重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但小微企业近年来的异军突起已然成为我国经济一个新的重要的增长点。小微企业的发展虽然没有像大中企业那样引起过多的社会关注,但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微企业社会各方面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据国家工商总局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截止至 2013 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 1527.84 万户。其中,小型微型企业 1169.87 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 76.57%.将 4436.29 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后,小型微型企业所占比重达到 94.15%,贡献了全国 50%以上的税收,并提供了 80%的城镇就业机会;除此之外,小微企业还为我国贡献了 65%的发明专利、65%的企业创新成果以及超过八成的新产品开发。可以看到,在吸收就业、贡献税收、促进创新等方面,小微企业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加。

  尽管在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十分突出,小微企业的发展却不如上述数据显示的那样顺利,大多数小微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中都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小微企业盈利水平较低、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制度混乱、企业信用意识薄弱等自身的缺陷所引起。小微企业基本都处于扩大规模、引进新技术的起步时期,这些经营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在小微企业存在的众多问题中,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这两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尤其是在贵州省,我省的小微企业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制约,起步较晚、底子较薄,使得其他省份的小微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我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放大,产业层次低,支柱产业不突出;产品结构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技术水平低,浪费诸多资源;专业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低下。相对于其他发达地区的小微企业,我省大部分小微企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完成原始积累,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再加上许多小微企业缺乏信用意识,经营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自身企业的信用,在有融资需要从而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企业信用等级低下的缺点就暴露出来,贷款的额度离企业的需求有很大差距,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为维持必要的发展需求,这就导致很多有潜力的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不得不遗憾的宣布倒闭。

  小微企业自身先天的缺陷固然是导致信用等级低下从而造成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但是这绝不是唯一的原因,在小微企业信用评估的过程中,参与的主体不仅仅是小微企业这个被评级的对象,信用评级机构以及掌控整个信用评级过程的监管部门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信用评级机构和监管部门在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估过程中也存在种种问题,或评估方法不恰当或监管职能缺位等等,这些也是导致小微企业信用评估的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小微企业信用状况的原因。总结起来看,我省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我省专门针对小微企业信用评估的体系还很匮乏,以银行为主的信用评级机构往往以大中型企业的评级标准对小微企业进行评估,这显然是不恰当的;而以政府为主的监管部门不管是在小微企业信用评估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是监管力度上都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鉴于上述原因,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科学合理,并适用于我省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文即以贵州省小微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企业信用及信用评估体系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由于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在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核心地位,笔者即以指标体系为重点,并在借鉴国外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善贵州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对策设计。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信用评级体系方面。

  信用评级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产生于美国,现在已经遍及世界。各国的信用评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已渐渐成熟并具有各自的特点,如日本注重企业的经营状况,德国注重企业的偿付能力,美国则注重企业的财务状况,其中各国参照最多的是美国模式。

  债券评级是企业信用评级的开端。1890 年,任职于审计公司的美国穆迪公司创始人约翰·穆迪,在绘制其他公司财务手册时获得灵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衡量债券偿还风险的评估体系。1923 年,标普公司将企业信用评级服务加入到公司的业务范围,次年惠誉发明了"AAA"到"D"的评级体系,此体系在今后信用评级行业中运用得极为广泛好(马玉超等,2006)。

  上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段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与此同时,美国市场上的投机活动也变得异常猖獗。1929 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占发行额 30%-40%的债券违约,而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券偿还能力给予了真实的评价。此次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马玉超等,2006)。

  上世纪 70 年代末,通货膨胀席卷美国,给美国经济带来重大创伤,在高通膨和信用风险的双重打击下,债券市场在这场风波中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同时"宾州中央铁路公司破产案"使得现在信用评级服务渐渐走入金融市场的中心,也使得更多的学者关注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发展(马玉超等,2006)。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美国债券发行量大幅度增长,二级市场交易量不断增加,商业票据迅速发展。为了在市场上取得良好的信誉,企业就必须取得评级机构所评估的高信用等级,于是评级市场上的评级业务开始大量增加,与此同时信用评级技术水平也得到长足发展,企业信用评级已然在资本市场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许文等,2012)。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国际商业银行逐步加强对客户的风险管理,银行也开始了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叶伟春,2011)。1999 年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建议银行机构使用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2001 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二稿)中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归纳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并允许银行以其内部评级为基础来确定信用资产的风险权重;2003 年 4 月,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三稿)中,商业银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也被纳入其中,对信贷客户做好信用评级成为各大银行的重要工作,以此来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进而达到对信用风险的控制(王湘东,2002)。

  (2)信用评级方法方面。

  从评级方法来看,综合国外诸多学者研究发现,对信用评级大体有以下几类研究:定性分析评估法、统计分析评估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估法以及基于市场价值的 KMV 评估法。

  定性分析法主要以 5C 要素分析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沃尔比重分析法、LAPP 原则这五种方法最为常见。但由于这些方法的主要依靠人的专业经验,主观性较强,综合分析能力较差,缺乏整体考虑和定量分析。为了克服这种方法的弊端,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国外学者普遍采用了统计分析评估法(孔令鑫,2013)。

  Beaver 在 1966 年首次基于财务比率采用单变量分析技术,将实证研究法与财务变量的失败预测率相结合,建立财务危机变量模型,也称信用评级的单变量分析模型(Beaver,1966);随后,Altman 发现单变量分析模型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将很多完全无意义的变量考虑进模型中,于是他为了改进该模型,将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最早应用于信用评级,但这种方法对数据要求十分严格,而现实中的数据很难满足这种需求(Altman,1968)。

  1970 年,Meyer 和 Pifer 首次应用线性概率模型(Linear ProbabilityModel,LPM)用于银行破产预测研究,线性概率模型是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的特例,被解释变量只取 0 或 1 两个值(Meyer 等,1970)。

  1977 年,Martin 采用一系列财务比率变量来衡量公司破产及违约概率,采用logistic 函数,建立了 Logit 回归模型,根据银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设定风险警戒线,以此对分析对象进行风险定位和决策(Martin,1977)。

  1980 年,Ohlson 进一步发展了信用评级方法,为区分数据的差异,Logistic回归方法被他运用到信用评估分类模式中,且该模型不要求满足正态分布或等方差(Ohlson,1980)。

  Probit 方法最早在 1981 年由 Grablowsky 等用于客户信用分类分级(Grablowsky,1981),1984 年由 Zmijhewski 应用于对公司失败的评估(Zmijhewski,1984)。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世界进入信息科技时代,新兴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被广泛运用到信用评估分类,虽然它能解决非正态分布、非线性的信用评级问题,但对于像小样本数据、局部极小点、函数逼近等类似问题,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仍难以解决(朱顺泉,2012)。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涌现出大量新的信用评级模型,如 JP 摩根银行在 VaR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 CreditMetrics 模型、KMV 公司开发的 KMV 模型等。迪迪埃·科森证实:CreditMetrics 有一个很强的假设,即实际违约率和历史平均违约率是等同的,KMV 公司则证明这两种测度可能相差甚远。KMV 公司依靠庞大的违约数据库,将违约距离(DD)与每个发行者的预期违约频率(EDF)联系起来(迪迪埃·科森等,2005)。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信用评级体系方面。

  信用评估研究在我国开端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信用评级协会筹备组于1992 年制定了《债券信用评级办法》,首次建立了我国自己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和方法,根据重要性顺序设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后,对比企业的实际进行打分,进而确定信用等级。

  2000 年,我国学者张玲和张佳林首先提出,中小微企业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所以生存难度较大中型企业要大很多,不仅要靠自身的不断发展,还必须依靠外部环境的支持,在当时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的大环境下,银行贷款成为中小微企业首要的资金来源,但是由于中小微企业财务状况不公开不透明,使得银行在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时难以获得真实的财务信息,导致中小微企业的评级结果偏低而普遍陷入融资难的困境,因此能对中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成为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张玲等,2000)。

  2002 年,王湘东在深入研究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后,提出了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相关意见(王湘东,2002)。

  2003 年,朱文斌、范柏乃在参考了国外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由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创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方面共15 个指标且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朱文斌等,2003)。

  2005 年,李萌通过借鉴分析国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并结合自身的研究,运用 Logit 分析法筛选出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流动性、成长性指标、资产管理效率指标、资本结构与财务杠杆指标、资本市场表现指标八个层面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同年,李志辉在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指标中增加了速动比率、流动比率、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来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李萌,2005)。

  2006 年,马玉超和黎继将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引入国内。其中对英国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我国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建立具有借鉴意义(马玉超等,2006)。

  2006 年,赵介箴发表了《浅议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构成》

  一文,文章重点阐述了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性及评级方法的选择(赵介箴,2006)。

  2008 年,欧阳资生从信用度量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债券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度的建模做了一定的实证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性建议(欧阳资生,2008)。

  2011 年,贺朝晖认为印度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在新兴经济体中较为发达,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印度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中,主要选取行业因素、经营因素、管理因素、财务因素、新项目因素和其他因素来衡量企业的信用状况(贺朝晖,2011)。

  (2)信用评级方法方面。

  2001 年,为了避免诸多外界因素干扰信用评级研究,郝丽萍、胡欣悦、李丽将神经网络分析法与信用风险分析法相结合,对中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可行性研究(郝丽萍等,2001)。

  2002 年,吴冲锋、程鹏选取上海、深圳两地证交所的多家上市企业,运用KMV 模型对它们进行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信用风险评估表现良好的几乎都是绩优公司(吴冲锋等,2002)。

  2004 年,关伟、薛峰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度量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方法,被称为灰色聚类评估法,这种方法综合中小企业信用现状和各信用评估方法的特点,并结合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方法(关伟等,2004)。

  2006 年,马万铭和王富讳从资信评级行业角度出发,通过借鉴国外资信评级的经验,分析了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以及资信评级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降低了财务状况在企业资信评级中所占有的权重(马万铭等,2006)。

  2008 年,夏振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入手,分析了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的特征,并根据自己的理论选取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同时他还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但没有得到具体的运用(夏振武等,2008)。

  2009 年,为了研究中小微企业的特点,DEA/AHP 模型被陈佳洁、李建波运用到中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中,同时他们为了对该模型进行可行性分析,他们选取沪深证券市场多个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陈佳洁等,2009)。

  2010 年,朱向华、曹莲进一步发展了信用评级的方法,他们将修正判断矩阵一致性的遗传层次分析法(AGA---CAHP)和专家法相结合,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表明该方法在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朱向华等,2010)。

  2011 年,陈伟、王业球在借鉴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将企业素质、企业创新能力、履约情况、环境因素归为企业的定性指标,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归为定量指标,并在一级指标下选取了共计 23 个二级指标,以此构建了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陈伟等,2011)。

  2012 年,孙冰颖把主成分分析和 LSSVM 模型这两种方法相结合,构建了包括市场评估、企业基本面状况、财务评价、成长潜力评估和过往信用状况 6 类34 个指标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孙冰颖,2012)。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述。

  从上述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企业信用评级在国内外已经经历了 100 多年的发展,逐步趋于完善,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把信用评级纳入银行风险管理的范畴,对企业信用评级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而我国在信用评级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有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供学习,我国的企业信用评级研究进步迅速,国内评级研究在发展的同时也结合国内自身的特点,使之建立的评级体系适用于我国的企业。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企业信用评级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并且重点大多集中在信用评级模型的选择和创新上面,所以在针对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研究这个领域尚有很多的挖掘空间,且与前人的研究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分度。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小微企业对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就业、稳定经济、科技创新方面尤其显著。但在现阶段特殊的经济体制中,金融体系尚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使我省大部分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资金短缺的困扰。而造成我省小微企业处于这样困难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个适用于小微企业的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当前我省信用评级机构所采用的评估体系主要是针对大中型企业,非常不适合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在同一标准下,选取同样的信用评估指标来评价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是不恰当的。再加上政府等监管机构在对小微企业信用评估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和对信用评估过程中的缺位,使得评估的结果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导致本来信用等级就低下的小微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本文正是着眼于贵州小微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通过实地调查小微企业信用评估的状况,分析调查结果以发现存在的问题,试图探求突破我省小微企业信用评估困境的方法,为我省小微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1.3.2 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完善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不但可以使评级机构能客观全面的对小微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估,而且可以改善我省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目前,贵州省甚至全国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因此,研究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对促进贵州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理论意义。

  企业信用评级从进入我国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三十余年,现已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行业,但主要的重点还是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上面,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仍然不够深入,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统一而又适合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所以,本文在分析现有的尚不规范合理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在改善该体系的对策建议,也力求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这个评估体系做好理论铺垫。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作为信用评估的对象具有更加突出的信用问题,这与大多数文献以中小企业信用评估问题为研究对象不同;其次,针对贵州省的小微企业这一特定对象的信用评估问题进行分析,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贵州省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主要问题、成因进行剖析,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改善贵州小微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