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对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现象归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11-23 共9212字
  第四章 对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现象归因分析。
  
  一、教育者的因素。
  
  (一)教师的个性特征和人格品质是导致教育冷暴力的直接原因。
  
  人的性格特征与人格品质直接影响为人处事的态度与方式,教师个人的素质和性格品质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直接性作用。个别教师性格孤僻忧郁,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课堂上不喜欢学生发问,营造紧张、压抑的课堂气氛,因此很难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们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特别敏感,会认为学生违反纪律和学习成绩不好,是故意针对自己的,故意让老师难堪。性格孤僻的老师往往会避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他们会对学生变得冷漠与厌烦,会慢慢疏远和孤立他们,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煎熬与惩罚。
  
  有些教师心理素质差,遇到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就无所适从,便对学生进行“冷处理”,对问题学生不理不睬,疏远和孤立他们。时间久了,有的学生会变得孤僻和不自信,也有的学生会因为老师的纵容放任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认为老师软弱好“欺负”,他们会在课堂上公然与老师进行对抗,藐视老师。
  
  教师受到打击会变得焦虑不安,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一些教师为了宣泄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不满与压抑,他们会转嫁到学生身上,迁怒于学生,对学生训斥、辱骂、冷嘲热讽甚至是体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和情感发展。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与沟通,不尊重学生,对学生有偏见,处理学生问题时,不深入了解情况,而是凭主观加以定论或是对一些有偏见的学生总是讽刺、挖苦和责备,而不能进行适当的称赞与鼓励,不能公平地处理学生问题,不能平等对待学生。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有精深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高尚的人格。教师人格的不断塑造和不断完善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在现实教育环境中,教师的不良人格倾向或人格障碍往往会导致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发生。在到处充满激烈竞争的各种职业中,教师职业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一些小学教师就会满足现状,不求上进,认为自己已经很好,不需要再努力,对教学工作按部就班,教学单调乏味或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有效性,有的老师甚至一份教案能连续用好多年。他们在对待学生问题方面也睁只眼闭只眼,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心与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冷处理”,经常表现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在他们眼中这种“息事宁人”的做法是明哲保身,既不会伤害到学生,也不会因惩罚不当给自己带来没必要的麻烦,实际上这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是教师的严重失职。
  
  “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示范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都会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个人偏见和不当期望也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原因,教师的偏心与个人偏见给学生的自尊心带来严重伤害,影响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教师往往偏爱学习成绩优异或家境好的学生,对扰乱纪律、学习成绩差或是家境不好的学生从心理上存在偏见。认为他们脑子笨、学习成绩差、托班级后腿或是觉得学生家境不好、无利可图,很多教师都带“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对他们表现出厌恶、不耐烦情绪,不愿与其交流,对其冷漠轻视,有时还在同学面前用侮辱性的语言讽刺挖苦和训斥他们。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否公平和公正,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的不公正态度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会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下降,一些学生被贴上“笨蛋”、“弱智”、“问题学生”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与评价会使他们在无意识中认为自己就是“笨蛋”、“弱智”和“问题学生”,渐渐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另外教师长期的消极期望和评价也会导致学生情绪紧张与态度偏激,他们会对教师和同学产生敌对心理,或是无意识中按照教师的暗示向无组织无纪律方向发展,成为无药可救的“问题学生”,更加剧了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发生。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引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期望在无形中给予学生鼓励与自信;如果教师消极、不恰当的期望或是不公正的态度则会对学生心理发展和品格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而教师的教育冷暴力行为就是教师对于学生否定性期望的直接表现,教师以自己不公正态度扼杀了学生的发展。
  
  有的教师由于个人偏见对学生表现出不信任和怀疑态度,尤其是对于“问题学生”或“差生”.当学习成绩差或是被公认为“笨蛋”的学生考得较好成绩时,教师不但没有夸奖与鼓励他们,反而会质疑他们,否定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认为他们“考试作弊”.“如果这真是你自己考的?老师管你叫老师”、“若不承认是抄袭别人的,以后就不用上我的课了”、“你能考这么好?”等诸如此类歧视性话语严重打击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一些学生确实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却遭到老师的质疑,很多时候他们会压抑自己,渐渐失去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的学生会很无奈地说到:“考好了,老师也不信,干嘛那么努力?”、“老师眼里只有好学生,我们考多少都无所谓”.
  
  (二)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低和职场压力大是主要原因。
  
  1.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相对较低。
  
  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情况不仅直接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影响教师群体的稳定与发展,影响教师对其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和敬业精神。教师的经济待遇是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观表现。我国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其他国家教师工资比起来,存在很大差距。调查表明:“韩国教育总投入始终位居世界前列;德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可以终身任职;在日本,教师的平均工资比其他行业职员的工资高 16%左右;在英国则高达 35%;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比企业职工的工资高 25%-35%.”[18]
  
  虽然近些年我国教师的经济待遇在不断提高,我国在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方面也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政策法规。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关于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的教育政策和法规都落实不到位或是没有落实,我国很多地方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依然很低,农村中小学及偏远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依然存在。相对于教师职业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繁重性特点,当前我国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还不能满足教师的生存需要。“教学任务繁重、工作负荷重、工作压力大和工资低”的现状使很多小学教师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造成心理冲突与失衡,导致教师消极情绪出现。很多小学教师对教师职业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表现出明显的离职倾向,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调查研究表明,由于我国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偏低,62%的教师考虑过离职。[19]杨玉春在《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调研报告》中指出:“对甘肃、湖北、山东三省部分城市的调查中,58%的教师对工资收入不满意,71.6%的教师会以工资高作为条件重新选择职业。”[20]教师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很多小学教师对学校不满,情绪消极低落,在工作上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寻求心理平衡。
  
  2.小学教师职场压力大,产生严重“厌教”情绪。
  
  (1)教师职业的长期性、重复性和繁重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身心发展都不成熟,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更大,繁琐事务更多。很多小学教师认为自己每天都在重复着单调无奈的工作,缺乏工作激情,每天过着“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生活”.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有时候一句话、一首古诗或是一个英语单词,老师都会机械地重复无数遍。久而久之,很多教师就会失去耐心,“厌教”情绪蔓延,“你爱学就学,不学拉倒”、“学不学关我什么事”、“怎么那么笨,这么简单,教了多少遍了还不会”、“傻子都比你强”等讽刺挖苦的语言在课堂上随处可见,对学生冷漠,轻视等教育冷暴力现象也会随之而来。
  
  (2)教师角色多重性和角色冲突。
  
  教师职业的独特性赋予教师多重角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传道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研究者和家长等角色。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对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社会各界看来,教师是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知识的创造者;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成长中的知己和学习榜样。”[21]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教师也有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父母、妻子或丈夫、子女承担责任。如果教师的多重角色得不到合理协调,就会产生教师“角色冲突”,即教师在职业角色的各个方面,以及各种类型角色之间的不和谐与冲突。当教师角色冲突得不到合理解决或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焦虑感、挫败感和心理冲突也随之增加,长时间处于心理失调状态,会使教师形成职业压力,产生职业困惑与倦怠。职业倦怠是指:“职业的行为主体在能力、体力和精力上不能满足外界的要求,无法应对环境的压力而产生的体能和心理的疲惫。”[ ]30-32教师会对职业选择逆反与逃离,他们会觉得工作和生活没有意义和激情,觉得自己是失败者,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工作产生无助感和疲惫感,形成“厌教”情绪。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一些教师渐渐不愿意与人交往,变得孤独冷漠,对学生也失去耐心,不愿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厌烦、轻视和疏远,甚至是讽刺挖苦和谩骂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伤害。8另外,随着当今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生源不断减少,教师岗位竞争更加激烈,教师评比和量化管理,职称评定等使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虽然当今社会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小学可以直接升入初中,没有升学压力,但是大多数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制度仍是拘泥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按照学生成绩和班级优差等级来考核教师教学工作。学校按成绩排序或等级划分学生和教师名次,评比优秀学生、教师和班集体,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奖金、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教师的最终经济收入等,所谓“考而优则利”.所以教师更多地将期望寄托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重点培养他们。教师更多地忙于迎合学校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和考核,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只重视“教书” 而忽视“育人”,总是为考而教,学生的成绩好坏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则很少真正地去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品质。久而久之,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被抑制,渐渐对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表现出疲倦与无助感,产生“厌教”情绪,师生矛盾就会随之增加,教师对学生失去耐心,很多时候为了“省心”而对一些学生放任不管,冷漠忽视,或是直接疏远与孤立。
  
  3.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熊丙奇指出:“如果教师群体本身就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能避免他们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出现各种非理性行为,甚至把学生作为自己负面情绪的出气筒吗?”[22]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之一,不仅影响教育教学效能,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一名优秀教师不但需要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与技巧,更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小学教师的工作任务繁琐,工作负荷重以及各界给予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导致很多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很多相关调查研究都反映教师心理健康不容乐观,金东贤在《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 》
  
  中指出:“在大、中、小、幼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排序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23]
  
  常见的教师心理问题:焦虑不安、挫败感、自我效能感低、情感倦怠、忧郁、悲观、不自信等。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教师群体身体疾病增加,降低教师的生活质量,也会加剧教师的心理冲突与心理危机,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和情感健康发展。教师悲观消极的情绪会在教师群体之间相互传染与强化,教师集体对工作失去热情与信心,充满厌倦与疲惫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最直接受害者就是学生,具体表现为:有些教师性格变得异常暴躁,情绪失控,对学生乱发脾气,把学生当成出气筒,经常侮辱、谩骂学生,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有些教师经常采取不合理的方式与态度处理学生的问题,常见的有一味斥责谩骂、不管不问、纵容与忽视等;有些教师个人偏见情绪加重,对学生亲疏有别,不能一视同仁,不能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呵护备至,对不喜欢的学生尤其是班内“调皮捣蛋”的学生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冷眼相待、忽视与疏远。由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种种行为,会不断导致师生矛盾激化,师生关系破裂。
  
  (三)教师专业素养缺失。
  
  1.教师自身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育管理能力不足虽然如今的教师基本都研修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但是很多时候只是为了修学分或教师招聘,特别是一些刚上岗的新教师,没有教育实践经验,教育管理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正确地将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不能学以致用。教师的归因倾向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反应以及在教育教活动中的管理和决策,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差是因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不足和自制力差,认为“老师教的再好,学生不学,也是没用的”、“学生笨,教不教都一样”、“不能把时间浪费在个别学生身上”、“该讲的我都讲了,会不会、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很多教师认为这些都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一些学生的发展好坏也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于是便会对一些学生放任不管、听之任之,教育冷暴力方式也无形中成为教师管理学生的最“理想”方式。如果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就会受到伤害,长久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促使更多教育冷暴力现象发生,加深其危害程度。
  
  2.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缺失。
  
  造成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缺失;二是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中德育内容的忽视。在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中,往往只注重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教师德育方面的培训。“送礼应当,不送礼遭人耻笑”,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小学教师贪图小利或是攀比,经常收取或变相索取学生和家长的礼物。最近网络上曝光了黑龙江依兰县某高级中学一班主任因教师节没有收到学生的礼物,训斥学生整整一节课,甚至是脏话连篇的视频,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事实上,小学教师收取家长礼品礼金的现象更是普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成熟,而且家长也不会告诉孩子送礼的问题,所以对于小学教师收受礼品现象,缺乏更好更强有力的监督,这种风气只会愈演愈烈。这种现象在小学校园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但是却严重损害了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和“教书育人”的整体形象。一些小学教师如果没有收到家长的礼物与钱财,他们就会把心中的愤懑发泄在学生身上,对学生发怒或者讽刺挖苦歧视学生,公然说他们是“山上跑下来的野孩子”,引起其他学生的嘲笑,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师德师风会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和人格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并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对小学生,小学生就像一块未被雕琢的玉,任何不良社会风气都会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影响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式,影响其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四)教师权威的不当运用。
  
  “尊师重教”和“师道尊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教师职业也一直被认为是神圣的职业,教师也被赋予一定的权威。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一种支配力量,主要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24]简言之,教师权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使学生信从的一种力量,首先要肯定教师权威在组织教学活动、管理课堂和对学生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必要性。但凡事要讲求一个度,行使教师权威也要把握一个度,否则教师权威的实施将会走向反面。
  
  如今,受传统“教师权威”观念影响和教师职业的神圣性,教师权威运用不当,使教师角色蒙上专制的“阴影”,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教师对学生持有强烈的塑造心态。一些教师权威意识过于浓重,从心理上决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挑战教师权威的行为,对于教师权威的理解与运用渐渐偏离了正常轨道。为了实现自己的主观意志,展现自己的权威,无视学生的尊严、人格和主体精神,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专制主义”的教师权威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你好好听着就行”、“我说你错了就是你错了”、“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不能反驳”等。另外有些教师为了使教学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在课堂中禁止学生提问,不允许学生打断,只能按照老师的讲授听讲;当学生提出独特见解或指出错误时,有的教师会觉得有失颜面,会理直气壮地反问学生“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就按老师讲的,老师讲的就是标准答案”.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身心发展不成熟,而且有很强的向师性,对教师表现出绝对的崇拜与信任。大多数小学生屈服于教师的权威之下,对老师完全服从,这就助长和加剧了教师权威的不当运用。在一些教师眼里,对学生行使话语霸权,目的是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更好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很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是可以理解和应该接受的,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权威的不当运用,在无形中更加剧了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发生,因此,教育者们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真正的教师威信,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而不是以个人权威来压制学生。
  
  二、教育对象的因素。
  
  (一)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诱发因素。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和亲人的过分溺爱与纵容,使得很多小学生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也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纪律性和组织性,我行我素;有的学生情绪不稳定,行为方式过激或偏颇,容易走极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心理发展不成熟,对于教师的批评与惩罚不能正确理解,容易产生误解。现在很多小学教师都有这样的无奈:“现在的孩子真是没法管了,打不得骂不得,软硬不吃,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孩子会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
  
  “现在的孩子太娇惯了,说两句就哭;有的孩子还顶嘴,什么话都听不进去”等。
  
  出于“明哲保身”和“息事宁人”心理,很多教师对犯错的学生或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更多选择“冷漠、忽视、不管不问、置之不理”,这样就不用担心处罚不当对学生带来危害或是给自己带来“麻烦”.教师息事宁人的做法只会不断纵容学生不良行为的发展,最后导致教育乏力,教师“冷漠、歧视、孤立”学生的行为也随之增加,使得教育冷暴力现象愈演愈烈。
  
  (二)小学生法律知识缺乏,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当前学校倡导的素质教育仍没有突破“重智育,轻德育”传统教育观念和“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绝大多数学校依然只重视知识教学,停留在智育这一层面上,而忽视或轻视学生自我情感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很多小学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流于形式。一些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只是为了应对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也有学校为了节省师资投入,临时找一些非专业老师或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在没有上级检查时,就改为其他学科老师上课,很多时候学校的法制课、德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成为学生的自习课。在小学教育中尤其缺乏法制教育,使得学生法律知识缺乏,维权意识淡薄,更加剧教育冷暴力的发生及危害程度。另外小学生对于教育冷暴力的概念、表现形式、特点与危害缺乏认识与了解,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正承受着教师教育冷暴力带来的无形伤害。当面对教师教育冷暴力时,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正确应对,如何去申诉,向谁去申诉,学生无法做到自我保护,更多时候是默默忍受与渐渐习惯。
  
  三、环境影响的因素
  
  (一)学校环境。
  
  对于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学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惩罚措施,比如很多学校采用扣除教师奖金或师德量化分取得很大成效,现在体罚学生的现象基本不存在。但是对于教师的冷暴力行为惩罚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与制度管理,虽然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教师不得讽刺、挖苦、歧视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教师要语言规范、举止文明”等。然而很多学校的教师和学校领导根本就不了解和熟悉这些法律条文,更不用说遵守了,他们对于教育冷暴力缺乏了解与重视,缺乏相应的监督,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惩罚标准与措施,没有具体的操作程序。由于很多学校没有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监管和约束教师“冷暴力”,对于教师冷暴力行为学校也是持默许态度,“睁只眼闭只眼”,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最终成绩,只要学生取得良好成绩,至于教师采取“冷漠忽视”、“疏远孤立”、“讽刺挖苦”等方式已不重要。
  
  (二)家庭环境。
  
  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大多数家长教育知识和教育观念仍然缺乏,尤其广大农村学生家长,受“尊师重教”、“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孙彩霞在《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中指出:“家长传统教育观念浓重,54%的农村家长认为孩子不好好学习、不听话,教师有权力打骂。”[25]由于家长对于教育冷暴力不了解,缺乏与教师、学生的沟通,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极其缺乏,维权意识淡薄,所以教师的冷漠、嘲讽、歧视、孤立等行为在很多家长眼里是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无权过问也不敢过问。 加上很多家长对于教师的崇拜与绝对信任以及对教师行为的默许,在无形中更是助长了教师的教育冷暴力行为。
  
  (三)社会环境。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在变化,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在变化,功利化、工具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一些学校的教育目的,功利化特别明显,学校不再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更多地是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提高学校教学成绩。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是把学校教育扭曲为“为分数奋斗”的应试教育,教育者们高度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师的工资待遇与职称评定都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直接关系,学校教育成为教育者们谋取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在“功利”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的个性与学习兴趣被压制,教育者们为了各自利益,把学生当成“材料”而不是“人”.在功利化教育观念下,学校和家长对教师业绩的评价也以学生成绩为标准,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高度心理压力下,教育者们则很难真正关心学生。教育的功利取向,把学生被异化为解题的工具,使学生的厌学情绪高涨,加之教师疲于应付的职业状态,使得教育冷暴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而且变现形式多样化,教育者们打着“管理”“教育”学生的旗号,区别对待学生,对学生冷漠、轻视或讽刺挖苦,也成为教师“管理”学生的有效方法。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不良风气、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渐渐缺失,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也发生转变,功利思想明显上升。他们利用教师身份谋求第二职业,开办各种辅导班进行有偿家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工作态度不端正,不认真授课,上课完全是应付;对学生也疏于教育与管理,纵容放任,缺乏责任心。有些教师会“威胁”、“强迫”学生参加自己的辅导班,对于没有参加自己辅导班的学生便会冷嘲热讽、冷漠对待甚至是要求其他同学们疏远和孤立他们,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破坏了教师形象,也激化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