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及相关概念内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22 共5627字

  第二章 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及相关概念内涵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暴力与冷暴力的概念。

  1.暴力。

  世界卫生组织对"暴力"的定义为:"蓄意的运用躯体力量或者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者社会进行威胁或者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的剥夺。"[10]

  在《辞海》中"暴力"的释义有两种:"一种是政治范畴的,指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使用的强制力量。另一种是法律范畴的,指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11]

  以上对暴力的定义主要是从政治和法律两个方面界定的,本文中将"暴力"定义为:个体或者群体通过殴打、残害等手段对他人生命安全造成伤害的一种行为,它具有强制性、行为性、伤害性特点。对于暴力非常容易理解,最常见的暴力有社会暴力、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其中社会暴力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严重影响社会安全,扰乱社会秩序正常运行,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人的生命安全和心理造成伤害,也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给社会安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校园暴力也是普遍存在的,其危害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伤害,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破坏了文明和谐校园的建立,严重影响到学校管理和社会治安。

  2.冷暴力。

  在《辞海》中:"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等不良暴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得较为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基于对11]

  家庭冷暴力的理解,在本研究中可以把"冷暴力"定义为:指不通过暴力行为方式,而是表现为语言上的嘲讽挖苦,态度上的冷漠轻视,行为上的疏远与漠不关心,以此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冷暴力是相对于殴打等显性暴力的一种隐性暴力,常见的冷暴力主要有家庭冷暴力和职场冷暴力。教育冷暴力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社会对此关注甚少,无论是家庭冷暴力、职场冷暴力还是教育冷暴力实际上都是一种精神虐待,它们造成的伤害是隐性的和深远的。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在淡化,人心在渐渐冷漠。对于家庭和职场冷暴力的解决最好从道德的角度去应对,而不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强制约束,否则可能会使矛盾激化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人际关系将彻底被破坏。因此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情感修养是预防和避免冷暴力最根本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更和谐。

  (二)教育冷暴力。

  不同学者对教育冷暴力的概念界定给予了不同的表述,虽然没有一个特定的概念,但是所涵盖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简言之,教育冷暴力即教师采用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以达到惩罚学生的目的,对学生造成精神和心理上伤害的行为。本文中将教育冷暴力的概念定义为:教育者在学校教育和管理学生过程中采用冷漠、歧视或区别对待等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不恰当惩罚,以此来管理和教育学生,致使学生心理和精神受到伤害的一种行为。教育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等教育暴力而言的,其中教育冷暴力有很多表现形式,而这些非暴力手段往往被教育者所忽视,或是被认为是教育管理上的"创新",它对学生的伤害是隐性的,无形中摧毁了学生的精神。因此教育冷暴力其实是一种"精神暴力",通过研究,希望社会各界对教育冷暴力的概念有准确的认识,共同关注和防范教育冷暴力。

  (三)相关概念辨析。

  1. 教育暴力与教育冷暴力。

  在本文研究中,教育暴力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殴打等体罚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对学生的身体造成直接伤害的行为。教育暴力对学生主要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是显性的和短暂的;教育冷暴力是指教育者在学校教育过程采用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不恰当惩罚,以此来管理和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伤害的行为。

  它对学生心理上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身体上的伤害,而且是隐性的和长期的。在教育过程中,要区别教育暴力和教育冷暴力,随着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不断加强与完善,对教育暴力的惩治已取得很大进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教育冷暴力广泛关注和足够重视。

  2.教育冷暴力与教育惩罚。

  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明确了教育惩戒或惩罚的合法性、合理性,我国也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角度明确了教师拥有惩罚权,目的是通过合理合法的教育惩戒来规范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冉玉霞在《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书中写道:"在学校,合理的惩罚具有教育意义,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惩罚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发展。"[12]

  苏联着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13]

  但是很多教育者们往往混淆教育冷暴力和教育惩罚,把对学生的教育"冷暴力"当成是正当的教育惩罚,他们认为通过教育"冷暴力"方式管理学生是行使教师的教育惩罚权,并没有碰触"体罚"这条红线,是理所当然的合理行为。然而,教育惩罚和教育冷暴力有着根本的区别,教育惩罚是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错误或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是教师正当使用教育管理学生的权利,以惩罚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认识错误,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辅助方式;教育惩罚以尊重学生人格和尊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教育冷暴力则是 教师因自己的主观态度和偏见,不公正地对待学生,是针对学生本人,通过冷落、疏远、放任、歧视或其他非暴力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以达惩罚学生的目的,致使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受到侵犯和伤害,与教育惩罚的出发点完全不同。惩罚和奖励都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评价的两种必不可少的形式。对于学生的管理,应尽量使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避免使用惩罚,不当的惩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教师被赋予教育惩罚权,有权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进行制止和教育,其中批评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管理学生最常见的方式,是教师的职责与权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就事论事,要以尊重学生和为了学生健康发展为前提,希望学生以此为戒改正错误,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教师在批评学生的同时,要避免使用"语言冷暴力",即教师对学生使用讽刺挖苦和侮辱性的语言,以此达到自己期望的教育效果。但是"语言冷暴力"不仅没有对学生进行合理、恰当地批评和教育,而是忽视了学生作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视了学生是发展的人,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通过个人情感宣泄,践踏了学生的人格与尊严。虽然惩罚是教师的一种天然权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与形式,体现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但教师惩罚的权力毕竟是有限的。因而教师在行使教育惩罚权时必须掌握一个度,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会触碰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和谐师生关系破裂,使教育效果更糟糕,日后会成为学生拒绝接受教师教育和管理的障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不良行为,按照学校和班级的相关规章制度,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惩罚,以达到管理和教育学生的目的。

  另外由于外界的压力和教育"暴力""冷暴力"的敏感性,很多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变得"小心谨慎",担心出现问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式,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视而不见,放任不管,顺其发展,忽视了教师育人的责任,更加剧了教育冷暴力现象的发生。

  因此区分教育惩罚和教育冷暴力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必要的,而且教育者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合理惩罚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一个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林丹华说:"不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关键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要以尊重的心态去教育孩子;对犯错误的学生,如果不是立足帮助,而是立足否定,教育就会偏离轨道。"[14]

  二、小学阶段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一)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1.教师言语冷暴力。教师言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话语霸权、冷言冷语、一味训斥、侮辱谩骂、讽刺挖苦等。常见的教师讽刺性语言主要有:"考这么差,也不嫌丢人,活着干什么"、"你要是能考及格,谁都能考及格"、"不知道什么样的家长,有你这么笨的孩子"、"我要是你啊,早就收拾书包回家去了"、"怎么不长记性,有没有脑子"、"考这么点成绩,就知足了,瞧你这点出息"等。侮辱性语言主要有:"笨蛋"、"白痴"、"弱智"、"傻子"、"呆子"、"渣子"、"学混子"、"你这种学渣只会给班级丢脸、抹黑"、"你一辈子也不会出息"等。教师的这些讽刺嘲笑性语言和贬低人格的侮辱性言语,甚至有的教师使用方言对学生进行谩骂,虽然只是部分教师对学生使用侮辱性或谩骂性言语,但是却损害了教师的整体形象与素质,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对学生的心理也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也会影响健康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另外教师的话语霸权也是教师言语冷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凭借自己"师道尊严"的绝对权威,对学生进行强制灌输教育,操纵整个课堂师生对话与交流,压制了学生质疑与辩解。在教学过程中常见形式主要有:教师在课堂中会不耐烦地打断学生的疑虑或对学生的疑问不理不睬或不准学生发言、不准学生提问题,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好奇心;有的教师在管理学生中经常说到"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你听着就行;我说你错了就是你错了;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不能反驳"等。

  2.教师态度冷暴力。态度冷暴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对学生亲疏有别,区别对待,冷漠忽视、疏远孤立、轻视与歧视等。教师会对一些认为没有任何希望和可能的学生弃之不管,他们会认为批评管理这些学生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会对其他学生造成影响,所以就对一些学生漠不关心,任由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 在实际的访谈与调查中,教师疏远与孤立学生的现象是最为常见的,尤其是在低年级,常常在把特殊学生或不听话的学生安排在教室的后面或角落里。

  具体表现有把所谓的"差生""坏学生""学渣"调至教室的角落里或是班里设置的特殊座位,同时告诫其他学生不要理睬他们,与他们划清界限,对他们进行"隔离"和"孤立".这种孤立学生的做法,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和绝望,最终自暴自弃或与教师、同学们"势不两立",形成敌对状态。

  (二)教育冷暴力的特点。

  1.伤害性大。教育冷暴力和体罚等教育暴力同样具有伤害性,而且伤害性更大,有过之而无不及。教育冷暴力,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发展,也会破坏教师形象,不利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以师生双向交流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注定会失败。对于学生的危害更大,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形成自卑、攻击和恐惧心理。如果学生经常遭受教师的轻视、嘲讽甚至是排斥,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幼小的心灵和人格将会在无形中被扭曲,这将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理,逐渐形成消极的"自卑型"人格。这些学生会消极自卑、孤独自闭,渐渐脱离群体,也可能会拒绝融入整个社会。也有学生会心理失衡,产生消极情绪,对教师和班集体产生逆反和敌对的情绪,不断破坏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

  2.长期性。教育冷暴力对学生造成的伤害表面上看起来不及体罚,但是它对小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长期的,其伤害程度和对学生造成伤害的持续时间远远超过了教育暴力,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遭受过教师教育冷暴力的学生往往在很长一段或是终生都难以抹去心理的阴影,教育冷暴力造成的伤害和影响往往是在后期逐渐呈现的,因而在时间上有滞后性。

  3.隐蔽性。教育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或变相体罚显性教育暴力而言的,教育冷暴力对学生的伤害具有隐蔽性特点。体罚等教育暴力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而轻视、疏远、嘲讽等教育冷暴力手段则侵犯和摧毁了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很多教育者们往往混淆教育冷暴力和教育管理中的惩罚,把对学生的教育"冷暴力"当成是教育惩罚,他们认为通过冷漠、疏远、孤立、训斥等方式管理学生是实施教师教育惩戒权,并没有碰触"体罚"这条红线,是理所当然的合理行为。传统"教师权威"观念影响和教师职业的神圣性无疑使教师角色蒙上专制的"阴影",使得教师的某些行为被赋予"权威",教师"惩罚"学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加上学生对于教育冷暴力表现形式、危害及应对策略的知识缺乏,使得教育冷暴力的危害更具隐蔽性和不易察觉性。

  4.表现形式多样性。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形式有:语言上的"冷暴力"和态度上的"冷暴力".教师语言上的"冷暴力"主要表现在:讽刺挖苦、冷言冷语、一味训斥、侮辱谩骂、话语霸权等;态度上的"冷暴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亲疏有别,区别对待,冷漠忽视、疏远孤立、轻视与歧视等。另外最近不断出现在校园中的"绿领巾"、"测智商"、"差异化校服"、"差生缴纳押金"、"三色作业本"和"蓝印章"等事件,这些所谓的教育管理"创新"方法,被披上"以资奖励"的外衣,对学生进行优差生区别对待,也是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5.区别性。一些学习成绩不好或课堂表现差的学生往往被贴上"问题学生"、"差生"、"后进生"的标签,他们也是最容易遭受教育冷暴力的群体,经常被老师忽视或"遗弃".在研究中发现教师经常对这些学生实施教育冷暴力,以达到惩罚和管理他们的目的。(访谈者:老师有没有把很不听话的或很过分学生放在教室最后面或是角落里?学生 C:有。访谈者:有这种现象啊?(再次确认)学生 C:有。访谈者:这种现象经常吗?学生 C:经常。访谈者:对于这种学生,老师上课时候会提问他们问题吗?学生 C:很少。老师都不管他们。)另外教师在使用教育冷暴力时,对于男生和女生也有不同,在使用的频率和程度上,男生更甚于女生。(访谈者:刚才你说老师经常把不听话或表现不好的学生放在窗边角落里,是男生多呢还是女生多?学生 A:男生多,都是男生。

  访谈者:你认为教师在使用教育冷暴力时,是经常对男生这样呢还是对女生呢?

  学生 F:男生。

  访谈者:你认为老师在使用冷暴力时,对待女生和男生方面有不同吗?

  学生 D:有。

  访谈者:怎么不同呢?

  学生 D:老师会让女生在座位上站着或坐着,让男生去讲台上站着,让他们在讲台上对着同学们检讨。)从以上访谈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冷暴力行为,带有明显的区别性。经常以忽视或"隔离"的方式对待"差生",对他们放任不管。在男女生方面,男生更易受到教师的冷暴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