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加快职业化与专业化进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25 共609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大学生管理问题探究 
【导论】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导论 
【第一章】新自由主义与高校学生管理概述 
【2.1  2.2】新自由主义影响下高校学生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2.3  2.4】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新自由主义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4.1  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全过程 
【4.3  4.4】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加快职业化与专业化进程 
【4.5】建立服务型高校,积极搭建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 
【结语/参考文献】新自由主义作用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节 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加快职业化与专业化进程

  学工队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学工队伍是高校教育秩序正常运转与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一、加强学工队伍的体系建设

  加强学工队伍体系建设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包括领导体系、骨干队伍、辅助体系。

  (一)学生工作领导体系

  高校要在校党委、校行政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其他成员任组员。同时建立学生管理工作委员会,由学工部长任委员会主任,其他职能部分、二级学院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相关高级政工人员、副高级以上专任教师任委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管理工作领导力度。此外,每个二级系院都要成立系院级别的学工领导小组,直接接受校领导小组的领导与监督。

  (二)学生工作骨干队伍

  当前,高校学工系统常规的设置基本为以学生工作部为中心,以二级学院为分支的构架。既学生工作部宏观掌控全校学生工作,下设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公寓管理中心、学生资助中心等常设机构。同时,学工部对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子系统主要由以院党委副书记(高职院校为党总支书记)、学生干事、辅导员组成的队伍。现有的学工系统建构基本能满足高校学生工作要求,但仍有完善的空间。笔者认为,在以上架构基础上,可尝试把团委、后勤服务中心纳入学生工作系统,作为整体架构的两翼。这里所指的纳入学生工作系统,并非是打破原先的隶属关系,而是从学生工作力量上对学工系统进行强化。

  (三)学生工作辅助体系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种质疑和不同的声音纷纷扰扰,市场经济的负面状况,对个性鲜明,个体诉求差别分化的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影响,面对这些复杂情况和突出特点,高校仅靠学工队伍开展学生工作,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迫切要求新时期育人工作的覆盖面要不断扩大、针对性要不断加强。扩大育人工作队伍,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格局。

  一是充实班主任队伍。实行班级导师制是充实和加强班主任队伍,实现全员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班主任队伍的补充,班级导师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以及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组成。二是发挥任课教师教书育人职能。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任课教师有不同程度的出现教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有少数任课老师只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至于教学之外的都认为与自己无关,比如,学生到课率低、上课不认真,认为都是辅导员老师的事,没有想办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往往是下课铃一打拍屁股走人,很难在课后出现在学生视线中。发挥任课教师的管理育人职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倡导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管理、教育,引导学生规范行为、提升素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聘请专任教师担任社团导师和班级导师,把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三是发挥行政职能部分管理育人职能。高校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如校图书馆、招生就业处、宣传统战部、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应发挥管理育人职能。

  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都应把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融入到具体业务工作当中,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四是发挥团学干部组织的自我管理职能。

  二、加强学工队伍职业化建设

  学工队伍核心成员主要包括:学生工作部部长、系院书记、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公寓管理中心主任、资助中心主任、辅导员、学生干事。加强学工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打造一支稳定、精干、高效的骨干学工队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力支撑。

  (一)工作内容的职业化

  一是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高校学工队伍的职业形象表现为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可亲的教师特征。良好的职业形象能展现教育者的个人魅力,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教育内容。二是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对未来工作部门和工作种类的向往,也指人们对现行职业即将实现的目标的追求和信仰,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高校学工人员的职业理想必须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事业相结合。三是发挥岗位职能。学工队伍应充分发挥教育引导职能、事务管理职能、发展辅导职能。教育引导职能主要包括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成才目标教育引导和行为规范教育引导;事务管理职能是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工作中各种管理实务的基础作用和保障功能,包括学生生活中的规章制度的执行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学生集体建设的环节管理等;发展辅导职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生活发展的开发作用和功能。四是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如教育引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二)岗位竞选的规范化

  高校党委在选聘学工系统核心人员时要做到严把入口关,进一步规范学工系统岗位竞选机制与程序。通过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相关程序,把具有教育引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同时对学生工作充满热情的优秀人才选聘到学工队伍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业务不专,职业能力不强的情况,缩短学工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周期。

  (三)制定专门的职称政策和管理机制

  一是,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学工骨干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认真贯彻中央及有关部门文件精神,制定并落实相关编制、投入、场所等各项保障措施。二是,完善相关考核、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作的制度体系。三是,要改革晋级评职制度和分配制度。

  (四)加强骨干人员职业生涯规划

  面对目学工队伍骨干人员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其职业发展中引入职业规划理念,可以加强其职业归属感,让其感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及重要性,安于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强化自我发展,自我开发意识。

  三、加强学工队伍专业化建设

  大学生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在新形势下,建设学习型、实干型学工队伍是有效发挥其主体作用,实现学生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加强培训

  一是建设学习型学工队伍,打造学习、培训长效机制。二是规范培训内容,完善培训课程层次。使学工人员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中共党史、党建理论、团建理论等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的学科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通过思维辨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职业指导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的训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业务技能。

  (二)以干代训

  作为学工队伍主要骨干力量之一的辅导员往往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识有限,职业能力有限,在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的教育引导、答疑辅导、沟通协调等能力等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带一”、“一帮一”互帮互学的形式,实现干中学、学中干,通过岗位实践加强学工队伍的工作实操能力。同时,还可以建立日常工作联席制度,对在工作中出现的典型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案例分析等。在讨论分析中寻找突破口,解决突出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学工人员交叉检查、现场观摩,实现互帮互学、互相促进,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战斗力。

  四、完善学工队伍评价与晋升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学工队伍评价与晋升机制往往是最为重要又是最易被忽略的方面。队伍的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考核,将导致工作成果得不到及时反馈和有效改进。同时,考核机制与晋升机制的缺乏也会影响到学工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学工队伍可持续性发展。在今后的建设中,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如考核制度、评价制度、奖励制度、培训制度、科研制度、晋升制度以及职称评定制度。二是要强化制度、机制的执行力度。加强队伍建设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学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整体水平。

  第四节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

   
《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4 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6.32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 5.27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6.9%.

  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 83.4%,首次超越传统 PC 整体 80.9%的使用率,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于一毫端,感受十方世界。”互联网实现了《楞严经》所言,在地球任何一个端点可感受十方世界。如今,这种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已全面展开,涉及人们生活及生产的方方面面:网络化管理、网络化办公、网络化制造、网络化学习、网络化阅读、网络化人际交往、网络化娱乐、网络化购物等等。45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空间的重要部分。

  这一方面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积极的帮助,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让大学生直接暴露在形形色色的负面信息的包围圈中,对他们的思想健康、成长成才带来冲击甚至是构成威胁。网络给高校传统思政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一是信息技术双刃剑特性使得网络环境极为复杂,网络逐渐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工具。二是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和虚拟性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政治取向产生了冲击。网络的“去社会化”腐蚀了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淡化了理想信念。三是在网络化生活常态下,传统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功能被弱化。2014 年 2 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任组长。***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网络化生活常态下,如何在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把持住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如何积极运用互联网,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实践的途径,推进思政教育的网络化,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一)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高校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实现网络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进而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根据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特点,建立完善的教育监管机制。高校可通过网络实名制度、制定信息发布规范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等方式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二)加强网络管理体系建设

  网络管理体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依靠硬件和技术手段加强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如建立入侵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并封堵黑客、病毒等入侵,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研发能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和监控系统。构筑网上防线,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二是组建一支由网络专业管理人员牵头,部分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参与的校园网管队伍。形成良好的网络互动监管机制,保障网络的通畅运行。

  (三)强化用户身份认证和管理

  用户身份认证和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施。一是实行网络使用实名制。利用实时监控系统通过帐号来监控学生的网络学习和生活,有效发现学生的网上非正常行为,并及时采取积极措施。对网络犯罪进行严厉打击,对失范行为人的责任给予及时追查。二是实行网络开放与学生学习同步的措施,有效管控并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二、加强网络思想引导

  (一)提高学工队伍的信息素质

  建立一支符合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高素质的学工队伍,是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组织保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增强现代化教育意识,掌握现代化教育管理手段。在工作中增强网络意识,积极学习网络知识,把握网络运用规律,成为驾驭网络的行家能手。要积极引导高校学生遵守信息规则,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和利用网络信息。不断提高师生媒介素养,适应现代化网络教育的需求。

  (二)重视网络互动交流

  高校应及时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动态,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及时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困惑解答以及问题解决工作。一是要搭建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及时掌控、疏通网络舆情。积极听取学生对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校发展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收集学生所反映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二是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高校只有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积极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才是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三)搭建思想教育网络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当前,各高校都建立了官方网站,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学校党校、团委、学生处等组织,较好的发挥了其红色窗口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传统的单一形式的网站已经无法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如何提升红色网站的吸引力与针对性,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这就需要对红色网站进行内容上的丰富,形式上的创新,交流上的互动。从而增加红色网站的吸引力。占领网络主阵地,搭建思想教育网络平台。

  三、运用新媒体互动交流平台

  当前,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高校学工队伍应主动占领以 QQ 群、微信、博客等为代表的校园新媒体领地,正确引导新媒体的使用,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46新媒体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新平台。一是主体的社会平等性。新媒体作为一种移动社交手段,其首要特点是社会性。同时,这种真实的社会交流、交往是平等的。

  这就吸引着用户们能积极参与其中。无论其是教师,还是学生,主体之间的平等性,无疑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传播,搭建了一座桥梁。二是信息的私密互动性。师生之间对对方主体地位的尊重,使教育信息或思想的顺畅交流成为可能。传播方式的私密互动,无疑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三是时效的即时同步性。作为即时的、拓展的、同时兼具隐私性的社交工具,新媒体对于信息的处理,具有突出的同步性。而这种特征,正是思想道德教育所需要的。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有效的时间节点中开展工作,防范于未然,是提升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育人环境、新的工作手段、新的工作载体和新的教育模式。47而网络发展的速度之快又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迫切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不断改进和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