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新自由主义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25 共69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自由主义影响下大学生管理问题探究 
【导论】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导论 
【第一章】新自由主义与高校学生管理概述 
【2.1  2.2】新自由主义影响下高校学生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2.3  2.4】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新自由主义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4.1  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全过程 
【4.3  4.4】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加快职业化与专业化进程 
【4.5】建立服务型高校,积极搭建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 
【结语/参考文献】新自由主义作用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自由主义影响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挑战

  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新形势的出现,大众化教育趋势、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弹性学分制、高校社会化服务等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都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新局面。这些新情况都给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带来诸多挑战。

  在如此复杂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环境下,新自由主义思潮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挖掘,既而开出相应的药方等方式进行隐蔽的渗透,往往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和认同,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产生了很大冲击。

  只有充分认识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背景、国际环境、社会环境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一、新自由主义对高校管理环境的冲击

  (一)全球化的国际环境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在交流中不断产生融合与碰撞。这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空前机遇,我国高校在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交流与竞争中,教育的思想、体制、方式以及教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等都面临着新的机遇。24但同时,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思想误区,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和弱化的手段、途径更加多样,使得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文化迷失,而对西方文化产生盲目崇拜等等。正如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说:“当今的全球化是一个由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思想、标准和原则统治着的世界”.25而这也就忽视了其它新兴市场化国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若一味地、不加批判地予以吸收、引用,则必将陷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精心布置的经济、政治陷阱。

  (二)信息化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使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丰富高校学生管理手段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一方面,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高校学生管理开拓了新的工作阵地和工作领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但与此同时,复杂的网络环境也使得传统学生工作面临着冲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去占领。当前,网络已成为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进行渗透的重要途径。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被弱化的尴尬境地。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得部分大学生迷失了人生方向,扭曲了价值取向,淡化了理想信念。同时,网络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网络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管理中舆论导向的调控成本。

  因此,网络时代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很大冲击。

  (三)不容忽视的安全稳定

  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转型期提前到来,这样或那样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也纷纷呈现。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在”后冷战思维“的影响下,试图对我国进行包括社会思潮渗透、经济市场占领、”疆独“、”藏独“等多种形式的”和平演变“,这无疑给我国安全与稳定带来了极大威胁。

  而作为青年学生聚集地的高校校园无疑是他们的重要目标之地。因此,安全稳定仍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成长的冲击

  (一)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冲击

  自由,是人类存在和进步的标志,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近年来,随着西方自由主义哲学思潮的传入,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自由“的理解日趋表面化和肤浅化,未能深入其产生土壤、精神实质和价值旨归等角度予以深度阐释。毫无疑问,新自由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尤其对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大业的主力军、思想尚未定型、容易受外来思想左右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另外,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渗透,使得大学生成长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碰撞激烈的大环境下。崇尚”富二代“、”官二代“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通过选秀或炒作等为达出名、一夜爆红的功利主义等都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集体观念淡漠,功利欲望强烈,逆反心强,敏感脆弱,好高骛远等。

  所以,明确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体系,使其成为个人理想和国家、社会理想的承载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基本目标。

  (二)对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的冲击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渗透,使得当代大学生不受拘束,追求自由、个性的特点日益突出。道德与法制意识的淡漠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因大学生道德丧失严重触犯法律的事件不计其数。如 2007 年丽江女大学生张超伙同男友抢劫杀人碎尸案、2009 年的郭力维校内杀人案、2010 年的药家鑫杀人案以及 2013 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等恶性案件无不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课题。

  (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深入发展,自我与其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多元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复杂外部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部分大学生感到不适、无措、茫然,严重影响了学习、工作和生活。主要表现为:一是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生活目标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二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无所适从。三是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另外,大学生毕业压力、就业压力、高成本的社会生存压力、婚恋压力等与大学生自身所崇尚的自由、个性彰显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有的大学生会产生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自残、自杀等突发事件屡屡发生。笔者曾与一些高校学工部长交流中发现,最让他们寝食难安的是学生生命安全问题。而学生生命安全威胁又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及时发现并有效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教育与管理始终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二者相互交织,互为补充。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环境、对象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

  (一)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冲击

  马克思主义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大力推进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但随着改革开放,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借市场经济发展之机大量涌入。新自由主义的实则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客观语境而进行的意识形态辩护。从宏观角度来看,无不是立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环境、物质条件、法律和认知框架,对社会主义带有明显的偏见,甚至不乏直接攻击。其反马克思主义目的使得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理论困惑与现实困惑,以及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党的领导的困惑,进而产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二)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冲击

  我国与世界各国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交融与交锋,也带来了西方文化思潮和西方价值观的大量涌入,我国的传统体制和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深刻影响了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和行为习惯都承受着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大学生表现出了政治信仰的迷茫,民族情感的缺失以及民族意识的淡漠。27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自尊的形成。

  (三)对思政教育引导功能的弱化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渗透使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而大学生的判断能力还不明晰,是非标准还不明确,对信息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自我意志不够坚定的大学生极易在有限信息的选择上失去自我。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产生了价值比较上的困难、价值选择上的困难以及价值整和上的困难,这就无疑导致了其在价值追求上会产生困惑与疑虑。继而,思想意识与道德评价也面临着先进与落后、真善美与假恶丑等多种思想并存的现实。

  28同时,思想的趋利倾向和社会现实中的从众心态,导致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的漠视,对物质价值的重视。部分大学生道德xuwuzhuyi和利己主义不断膨胀, 思想道德素质下降。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功能弱化。

  (四)对思政教育管控作用的削弱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管控作用日益弱化,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现实生活的物质导向通常要强于思政工作主体的思想导向。当社会倡导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与现实物质生活出现强烈反差时, 仅仅依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模式、方法及手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 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以逐步提高,但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多元思想文化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载体途径等方面不断创新。

  第二节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已具有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体系。但由于高校扩招、市场经济的发展、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渗透等原因,使得学生管理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原有的学生管理体系问题凸显。

  一、管理体制滞后

  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追求”自由“、”个性“的特点日显突出。

  集体观念、责任意识、纪律意识淡薄,违纪违规、迟到旷课、卫生脏乱、考试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传统的由上至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严重滞后,在新状况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倡导实行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过渡。

  但因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度影响,在实际中又因种种原因而难以推行下去,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仍有部分实行一级扁平化的管理体制,导致管理重心没有下移,管理层面出现空隙,管理程序随意,管理工作肤浅粗糙等问题。

  二、管理方法陈旧

  我国高校长期所采用的”刚性管理“方法使得学生管理人员常常无法认识学生产生问题的实质与根源,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习惯于把学生存在的问题笼统归结为思想认识问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当说教者。重管制,轻引导;重说教,轻实践;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重共性教育,轻个性教育。学生感受的关怀有限,更造成有部分师生之间存在隔阂,相互不理解。

  虽然有的老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投入了很大精力,但收效并不明显,无法获得学生信任,造成学生工作开展困难。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作为高校用于管理学生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总和,贯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始终,有力的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在与时俱进以及执行层面还是存在许多新问题、新情况。

  首先,管理制度内容不全面。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仍侧重于约束、监督、强制、惩罚。这种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障学生安全,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但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学生张扬个性的突出特点,这种管理制度的弊端日渐显露。其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并没有从满足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缺乏人文关怀与服务意识,管理目标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没有契合。

  维护高校正常教育秩序、生活秩序的管理制度能否得到认同、遵守,达到形成良好的秩序的目的,关键是否结合了高校自身实际,符合学生个体需要与身心发展特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本身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来制定、修改、完善。

  真正建立一套科学、合法、合理的学生管理管理规章制度,实现高校育人功能与自主办学。

  其次,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制度的执行层面人为随意性较大,管理制度程序不规范。高校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人员由于缺乏法制精神及相关程序和机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有”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因此造成学生遵纪守法意识淡薄。问题出现后,管理工作者以”消防员“的角色出现,如此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调解与矛盾预防上,管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够实现高校大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运用法律法规的手段来管理协调高校大学生的行为,不仅有利于提高有关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而且也减少高等教育重在管理方面的重复劳动,创造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

  四、管理队伍不专业

  面对当前复杂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学生特点,高校教育工作者肩上的担子更重,而部分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的欠缺,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学工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任重道远。

  首先,学工队伍处于非职业化状态,定位不明,职责不清,工作”错位“ .

  虽教育部制定了完整的辅导员知识体系,明确了职业标准。但实际中,不少高校对学工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办法不多,在岗位设置上不够清晰。如,作为学工队伍中坚力量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纷繁而复杂,被赋予的工作角色过多,往往疲于应付,使得他们精力分散、工作本末倒置、重心偏离、工作”错位“,对职业没有认同感和荣誉感。

  其次,学工队伍管理机制不完善,配套措施不健全,队伍结构不合理,职业人员不稳定。一些高校在学工队伍的职业定位、人员选配、业务培训以及考核评价等环节中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队伍结构不合理,职业人员不稳定,流动机制不健全。如辅导员队伍”更新“现象频繁,过渡性强。同时缺乏严格的业绩考核机制和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大大影响了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直接导致了队伍的不稳定。

  再次,学工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能力不强,职业倦怠现象凸显。主要体现在:一是从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二级系院党总支书记、学生干事、辅导员、宿管员等主要学工管理人员来看,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的不多,专业能力不强,有的在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与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十分欠缺。工作重心仅仅局限于日常事务管理,而忽视了教育引导与发展辅导职能。二是部分学工管理人员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性质缺乏正确认识,对身份缺乏认同感。三是学工人员职业倦怠现象级凸显,在薪酬待遇、培训交流、地位等方面满意度较低,工作满意度不高,在工作中容易产生倦怠情绪。

  最后,学工队伍建设创新不够,执行力的环境有待改善,职业化道路任重道远。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与之配套的职业标准,工作的评价与考核以本单位本部门的考核办法为依据,新任学工人员上岗也是边干边学,队伍建设一直没有突破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这两个制约长远发展的瓶颈。调查中发现,在学工人员选聘、考评、培训等过程中往往是走走过场,没有严格的准入机制、管理、培养及激励机制,导致学工队伍建设停滞不前,难有创新。

  五、师生关系不平等

  师生关系是高校学生工作实践的内在机理。学生与教师(这里包括任课教师及学工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制度空间、组织空间和文化空间表现出来的。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在制度空间方面存在着规训化的问题,在组织空间方面存在着程序化的问题,在文化空间方面存在着控制性的问题。29这些外在表现反映了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间本应平等的实践交往关系没有得以充分实现,而二者关系的对象化与不平等也必然导致学生主体的失落。

  六、学生发展不全面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没有充分遵循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没有很好地反映大学生发展的需要。虽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育人目标。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涌入使得我国的育人工作面临极大的难度。虽然高校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较高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践,但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产生的逻辑起点是政治的需要,是伴随着社会对高校的政治要求而产生的,现有的管理职能、组织结构、管理队伍仍在相当程度上是政治需要的逻辑结果。30因此,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侧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工具价值,以社会为本位,存在对社会的”过度反应“问题。如在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注重校园稳定和安全,对学生的要求也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过于注重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过分追求个人成功等,而对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对个体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