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刑事侦查学论文

犯罪嫌疑人对待讯问的态度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31 共6155字
论文摘要

  一、调查背景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指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词方式,就案件事实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问题向犯罪嫌疑人进行查问的一种侦查活动。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一项重要的刑事诉讼活动,在侦查程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讯问是侦查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第二,讯问是查明犯罪事实的有效措施。第三,讯问是犯罪嫌疑人进行辩护和获得从宽处理的机会。可见,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程序,对整个案件的侦破具有重要的作用。

  讯问是预审人员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供述和辩解,查明案件事实真像而对犯罪嫌疑人依法审问的一项侦查措施。在讯问中,犯罪嫌疑人深知讯问结果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命运,不会轻易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而是千方百计地通过编造谎言等方式企图逃避或减轻自己的罪责,因而会有一系列剧烈而复杂的心理活动。预审人员只有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才能针对其心理,采取适当的讯问谋略,对犯罪嫌疑人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改变其供述态度,促使其形成如实供述的动机,从而实现讯问活动的目的。

  研究犯罪嫌疑人对待讯问的态度有如下意义:一是为讯问对策的运用提供心理依据;二是有利于预审人员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三是有利于审查犯罪嫌疑人供述或辩解的真伪。

  二、调查程序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课题,我们制作了 329 份调查问卷并发往天津市。在天津市公安局预审监管总队的帮助下,调查问卷送到三个看守所里。每张问卷有 20 个问题,通过看守所民警的帮助,所有的调查问卷表都由看守所的犯罪嫌疑人亲自填写。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你是因为什么事接受警察问话的?【1】

论文摘要

  
  这项调查主要是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的了解,知道对象被讯问的原因。调查结果是依照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一些罪名来进行分类的。结果显示,27.36%的人是由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14.59%的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23.10%的人是由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11.55%的人是由于“侵犯财产罪”;占总调查人数 23.40%的人是由于“其他”。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纵向看,“其他”在调查的原因中最高,这是由于填写人没有认真填写导致无法统计;横向看,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较高,这两个罪名下的大部分罪名刑期较重。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多会选择对抗审讯,所以从审讯难度来讲,相对会比较困难。

  (二)你接受警察问话的次数大概是多少?【2】

论文摘要

  
  调查结果显示,11.85%的人有15 次以上被警察问话;13.37%的人有“10-15”次被警察问话;48.02%的人有“5-10”次被警察问话;25.53%的人有 5 次以下被警察问话;1.22%的人是“其他”。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被警察问话的次数集中在10次以内。

  调查次数,对犯罪嫌嫌疑人接受讯问的态度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被警察问话的次数的增加,会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形成冲击,认识到警察不易对付,使其在心理压力下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另一方面,随着被警察问话次数的增加,其应对讯问的经验也可能得到增强,出现对抗警察的现象。由于犯罪嫌疑人在讯问活动中受到心理冲击,嫌疑人可能出现没有得到“人性化”待遇的心理,也可能形成对警察的不好印象,形成对警察的对立心理,不愿接受警察的讯问。

  (三)你是在作案现场被警察问话的吗?【3】

论文摘要

  
  调查结果显示,8.21%的人是在现场被警察问话的;86.93%的人不是在现场被警察问话的;4.86%的人是“其他”。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在现场问话。这说明,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现场进行问话的意识不强。犯罪嫌疑人在现场被抓获时,一般恐惧心理比较强,心理防线比较弱,如果此时对他进行讯问,会提高审讯的成功率。而且,犯罪嫌疑人所供述的案情易于在犯罪现场验证,这样可极大地方便公安机关侦破案件。由于没有在现场问话,客观上会增加讯问犯罪嫌疑人的难度,使犯罪嫌疑人对抗讯问逃避打击的心理增强。犯罪嫌疑人离开现场,使侦查破案对于实施的犯罪行为出现滞后,也使犯罪嫌疑人与犯罪现场分离,可能导致讯问口供的可信度不高,也可能出现冤假错案。

  (四)你对警察问话的总体印象如何?【4】

论文摘要

  
  调查结果显示,21.89%的嫌疑人对警察问话的总体印象好,有 54.41%的嫌疑人对警察问话的印象一般,21.89%的嫌疑人对警察问话印象坏,1.82%的人对此保留态度。这个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警察的问话总体上是比较客观的、合法的;另一方面说明嫌疑人对警察问话的满意度不高。究其原因,第一,嫌疑人本身对警察持对抗态度,不愿意交代实情,对警察的问话比较反感。第二,警察在问话的过程中所用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安抚嫌疑人情绪,使整个问话过程处于敌对状态。第三,问话的环境缺乏安全感也可能是造成问话印象不佳的原因。

  (五)你在警察问话时是否受到人性化的待遇?【5】

论文摘要

  
  调查结果显示,45.59%的嫌疑人认为在接受问话的过程受到了比较公正或人道的待遇,20.37%的嫌疑人认为得不到公正或人道的待遇,33.13%的嫌疑人认为说不好。通过研究图表,我们发现:第一,现阶段警察的问话总体上已经比较规范、公正,让大部分的嫌疑人感到受到人性化的待遇。第二,警察采取问话的策略还应该进一步完善,主要以教育感化、提高嫌疑人的认知为主,减少消磨意志的问话方式。第三,加强法治观念,以法律为准绳,在强调提高破案率的同时使问话的过程更规范、更合法。新刑诉法修改后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进行了更全面的细化,其中如第116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羁押后,侦查人员对其进行讯问,应当在看守所内进行。”第 117 条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 12 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拘传持续时间不得超过 24 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第 118 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可以从宽处理的法律规定。

  (六)在问话时,警察总体上好对付吗?调查结果显示,6.38%的嫌疑人认为警察的问话总体好对付,56.54%的嫌疑人认为不好对付,35.56%的嫌疑人认为一般。通过研究图表,一方面发现警察在问话中总体的谋略程度比较高,大部分人认为警察不好对付;但也有 40%以上的人认为警察可以对付或好对付。觉得警察好对付的犯罪嫌疑人,在心理上找到了优势,直接导致了以下的不良后果:一是认罪的态度不诚恳,没有从心底里认罪伏法,往往编造一系列谎言对待警察的问话。二是认罪程度不足,嫌疑人往往自信地避重就轻地承认一部分明显的罪行,而达到对其他严重罪行的掩盖。三是缄默不言或不认罪,认为警察不了解案情,采用抵抗的方式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还可能因证据不足而免于承担刑事责任。

  (七)你在警察问话之初,是否愿意说出实话?从图中可以看出,愿意说出实话的人占到了75.08%,不愿意说出实话的人占 18.85%,没有填此选项的人占了 6.08%。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面临警察问话之初是愿意说出实话的,不愿意说实话的,相比总量来说还是比较少的。我们分析认为,犯罪嫌疑人在看守所填写问卷时已被拘留或逮捕了一段时间,此时他们大部分人的心理状态趋于稳定,并且可能产生悔恨心理,希望说出实话得到法律的宽恕。那些触犯了《刑法》而表示愿意说出实话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这部分人的真实性值得我们思考。犯罪嫌疑人愿意说出实情,而在实践中大部分人都不是顺利地说出实话。这种出入可能是由于我们工作的不到位而导致的。

  (八)你不愿意接受警察问话的具体理由?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按照是否愿意接受警察问话的结果来作的统计。不管填问卷的人回答能或不能,都可以把它统计为不愿意接受警察的问话,而回答无,则代表愿意接受警察的问话。这是问卷设计之初出现的问题。有 27.35%的人不愿意接受警察的问话,有 45.90%的人愿意接受警察的问话,8.21%的人没有答或答非所问。可见,不愿意接受警察问话的人占的比例小于愿意接受警察问话的人。这就从侧面说明,部分犯罪嫌疑人对警察怀有一种对立的心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顺利完成审讯工作至关重要。

  (九)当你接受警察问话时,是否说过什么话或者做过什么事让警察误入歧途?图表中有 2.13%的人有过让警察误入歧途的经历,89.67%的人没有让警察误入歧途的经历。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没有对抗警察的意识,但部分人的行为也会影响公安机关的破案效率。部分犯罪嫌疑人玩弄警察,其原因一是出于对警察权威的挑衅以及自负心理,具有一定的反社会人格;另一方面是侥幸心理的驱使,犯罪嫌疑人想通过较小的罪名来掩盖自己较大的罪行,即供述部分事实来糊弄警察,试图逃避法律的制裁。因此,侦查讯问人员应做好讯问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嫌疑人的全部罪行与嫌疑人的个人与家庭、生活经历信息,及时在讯问中发现其口供的破绽。

  (十)你有对付警察的好办法或好经验吗?图中有对付警察的好办法或好经验的人占了1.82%,没有的占了 92.10%。这和第九个问题的结果相互印证。这说明:警察讯问时,大部分情况下不会遇到犯罪嫌疑人的强烈的对抗,预审人员突破审讯比较容易;部分犯罪嫌疑人有办法或经验对付警察,他们对待讯问的态度会很顽强,预审民警必须掌握足够的审问知识、技巧才可能攻破嫌疑人的防线。

  (十一)你觉得对付警察的好办法是什么?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犯罪嫌疑人对付警察的方法中找到警察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好方法。犯罪嫌疑人填写人数较少,所以我们就将他们所填写的内容总列在以下表格中。从所列的内容可以看出,犯罪嫌疑人对付警察的讯问主要是回避。这是一种典型的畏罪心理。这种心理对于预审人员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如果预审人员缺乏有效的审问方法,那么就会加重犯罪嫌疑人的抵触情绪,使得审讯没有办法进行。畏罪心理同时给突破审讯带来了一个方向,准确找到讯问对象心理的弱点,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十二)在你愿意向警察说出实情的理由中,你考虑最多的东西是什么?

  如果讯问犯罪嫌疑人顺利,犯罪嫌疑人会向警察说出实情。在他说出实情时,犯罪嫌疑人必定面临着种种考虑。这些考虑对于我们总结讯问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查问卷表明,有 7.795%的人回答了这个问题,总结出如下几点:犯罪嫌疑人说出实情时所考虑最多的是,自己所说的东西对自己的有关方面是否会起到正面作用。

  这是一种利益的选择。当他们认为法律、公安机关可以在他们说出实情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会回答警察所问的问题。

  (十三)在你不愿意对警察说出实情的理由中,你考虑最多的东西是什么?

  在讯问中,预审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犯罪嫌疑人通过种种方式隐瞒实情。由于不了解实情,破案工作可能会误入歧途,并最终导致案件无法侦破。

  了解犯罪嫌疑人不愿意说出实情的理由,可以从其中发现预审人员自身所出现的问题,以及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弱点。有 5.57%的人写出了自己考虑的东西,总结结果如下:将本题的结果与第十二个问题的结果对比可以看出,犯罪嫌疑人存在侥幸心理,觉得不说可以帮助自己减轻刑罚;警察的自身素质问题导致了犯罪嫌疑人不愿说出实情。

  (十四)在接受警察问话时,你是否有过本来愿意说出实情但后来又不愿意说出实情的经历?图中有13.07%的人有过本来想说出实情最后又不想说出实情的经历,有82.37%的人没有这种经历。

  (十五)出现上一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有 13.81%的犯罪嫌疑人出现十四题所说的问题,但其中只有 5.12%说出了原因,具体总结如下:从以上记录的原因可以看出:犯罪嫌疑人认识到自己说出实情对自己有较大的影响,而最后选择不说;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的态度较差,使得犯罪嫌疑人出现逆反心理。

  (十六)你觉得警察如何说或如何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5.79%的犯罪嫌疑人针对第十五题中的问题提出建议。记录如下:犯罪嫌疑人提出的建议表明:犯罪嫌疑人希望得到尊重;警察的行为不够规范,需要依法办案;以事实证据为基础,才能改变犯罪嫌疑人拒供的态度。(十七)在接受警察问话时,你是否有过本来不愿意说但后来又讲出实情的经历?图中有18.24%的人有过不愿意说出实情但最后说出实情的经历,79.03%的人没有。

  (十八)你认为出现上一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有 7.13%的人回答。记录结果如下:犯罪嫌疑人态度改变的原因总结如下:自己内心的转变;认识到坦白从宽的道理,以及对自己利益的保护;外力强迫改变。

  (十九)你觉得警察如何讲如何做才能让你说出实情?犯罪嫌疑人开始不愿意说出实情,但最后说出了实情,这种改变主要是由于预审人员的工作所致,说明预审工作有了成效。从所收集到的结果可以看出,预审人员主要是从说服教育方面取得突破,说服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犯罪嫌疑人所关心的人和自身的刑期方面。但从中也看出,个别预审人员存在着刑讯逼供的问题。

  (二十)你对警察的问话有什么看法和意见?

  有 5.12%的人给出了意见,结果记录如下:从犯罪嫌疑人的建议中总结出讯问工作需特别注意的几点:依法办案,文明执法;加强监督管理;提高预审人员自身素质,减少逼供信和引供诱供。

  四、结论

  这次调查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犯罪嫌疑人对于客观问题回答率非常高,对于开放性问题,也有部分人作出了回答。这次调查收集的数据对于论证“犯罪嫌疑人对待讯问态度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说服性和科学性。我们能从中得出如下结论:

  (一)犯罪嫌疑人对待讯问的态度受自身状况的影响调查发现,不管是受到何种罪名的指控,犯罪嫌疑人在面对讯问时都受到自身状况的影响。如受到自身侥幸心理的影响,犯罪嫌疑人想办法对付警察;受到畏罪心理、悲观心理的影响,犯罪嫌疑人由愿意供述转向不愿意供述。

  (二)犯罪嫌疑人对待讯问的态度受预审人员的影响预审人员讯问的态度、审讯次数以及文明程度都会造成犯罪嫌疑人态度的改变。从调查的数据看,犯罪嫌疑人总体上受到了人性化的待遇,对警察的印象也较好,并且对警察有畏惧心理,不知道对付警察的办法。部分警察的做法是成功的,犯罪嫌疑人愿意说出实情就证明了这点。但是,也有部分预审人员没有把握住犯罪嫌疑人的特点而采取了错误的预审策略,甚至是刑讯逼供,导致犯罪嫌疑人由愿意供述变为不愿意供述,导致了审讯的失败。这说明,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态度变化也表现在预审员的态度好坏上,预审人员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能促使犯罪嫌疑人坦白或抗拒。

  (三)预审人员需认识到犯罪嫌疑人对待讯问态度的重要性预审工作主要强调警察的进攻性。这就导致一种定势,即警察具有不可欺骗性,犯罪嫌疑人没有别的选择,必须供述。这确实是审问的理想状态。但是达到这种状态具有不可操作性。犯罪嫌疑人虽然在道德上处于弱势地位,但是他们知道自己与预审人员的关系。说或不说影响着自己的命运,而最终的选择也在于他自己,这样他就有了砝码。预审工作中重视犯罪嫌疑人对待讯问的态度,实际上也是预审人员减少犯罪嫌疑人的砝码的过程。知道犯罪嫌疑人在面对预审人员的审问行为时有什么变化,就可以掌握讯问的关键环节,从而获得重要的案件信息,最终顺利获取真实供述,完成侦查任务。

  【参考文献】

  [1]云山城.预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72-73.
  [2]许昆.预审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89.
  [3]康杰.犯罪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264.
  [4]闫永黎.刑诉法修正语境下的侦查权研究[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2).
  [5]赵桂芬.论讯问中的心理强迫[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