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及缓解策略

来源:教育观察 作者:吴琴
发布于:2021-11-11 共4054字

  幼儿分离焦虑论文第三篇: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及缓解策略

  摘要:在新入园时,幼儿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分离焦虑感。对他们来说,与自己日日为伴的亲人分开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幼儿在心理上会产生分离焦虑感。幼儿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对其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主要有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差、家长教养方式不当以及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等。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理念,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教育幼儿,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并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准备;教师要妥当处理自己的情绪,通过开展适宜的游戏活动缓解幼儿的不适感;家庭和幼儿园要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关键词: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缓解策略;

  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依恋对象或者家庭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感和害怕的反应。[1]分离焦虑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时就是最容易发生的阶段之一。在进入幼儿园前,幼儿很少离开父母和家庭,因此,其在独自一人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人群时,往往会产生与父母分离的焦虑感,从而表现出各种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家长和教师要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幼儿克服焦虑心理。

  一、具体表现

  小班幼儿的情绪情感是丰富而又外显的,在进入幼儿园后,与亲人分离的焦虑也会随着一定的行为而显露出来。约翰·鲍尔比把幼儿分离焦虑分为反抗、失望和超越三个阶段,并认为在各个阶段幼儿分离焦虑的行为表现也不相同。[2]笔者在幼儿园小班工作期间,对幼儿的分离焦虑行为表现进行了观察记录。因此,本文结合鲍尔比对幼儿分离焦虑阶段的划分特点,把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行为表现分为抗拒性行为、反常性行为和依赖性行为三类。抗拒性行为一般发生在父母送幼儿入园的时候,主要包括入园时幼儿的哭喊、不愿意进入幼儿园以及在地上打滚等。例如,父母把幼儿送入园中准备离开时,幼儿会产生抗拒心理,拽住父母衣角哭喊,不让父母离开,或者在父母强制离开之后坐在地上大声哭喊“我要回去”“我不要上幼儿园”“我要妈妈”等。反常性行为一般发生在与父母分离之后,主要包括幼儿不正常吃饭、不午睡、尿裤子、反复说同样的话、独自游戏、默坐甚至不愿意进入教室等行为。在笔者曾经带过的小班中,一名幼儿的表现是一直不愿意进入教室,当教师带他进入教室后,他又会趁教师不注意跑出教室,并在校门口坐着。询问幼儿后得知,其要坐在门口等妈妈,担心妈妈来接他的时候找不到他。幼儿的这种反常性行为体现了幼儿的分离焦虑。依赖性行为发生在父母离园之后,主要包括幼儿随时都要携带熟悉的物品或者一直跟着教师。幼儿把对父母的依恋感转换到了教师和其他熟悉的东西上,而且当自己所携带的物品被其他幼儿拿走的时候,他会非常生气。从上述的行为表现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分离焦虑对其身心健康是有深远影响的。

  二、原因分析

  (一)幼儿自身因素

  1.幼儿的个性特点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人际交往的对象从父母扩大到了教师和同伴。不同性格的幼儿与外界交往适应的能力不同。[3]对于乐观开朗的幼儿来说,其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能够在新的人际交往中建立起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对于胆小内向的幼儿来说,其不愿意参与各种活动,经常保持沉默,导致很难适应新的环境,无法与教师和同伴建立亲密关系,从而产生焦虑感。

  2.幼儿的自理能力不强

  生活习惯和规律上的改变是新入园的幼儿面对的挑战之一。幼儿在家中有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包办一切,受到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但进入幼儿园后,幼儿就要开始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对一切都不熟练的幼儿很容易在幼儿园中因为挫败感而产生自卑。例如,一名上了几天幼儿园的幼儿突然就不愿意上幼儿园了,而且每次到了校门口都不愿意进入校门,还会大声喊:“我不要一个人上幼儿园,我要妈妈陪着我。”笔者耐心询问该幼儿后,幼儿回答:“我不会自己脱衣服,吃饭也总是比别的幼儿慢,我总是最后一名。”生活自理能力上的缺失使该幼儿对上幼儿园产生了紧张感和不安感,导致其想让妈妈陪同,帮助自己完成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因此,幼儿自理能力不强也会让幼儿对幼儿园有抵触心理,产生分离焦虑。

  3.幼儿的已有经验

  幼儿的已有经验是指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已有认知和托班经验。阿诺德认为,个体的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有关,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能产生影响。[4]因此,幼儿在入园之前对幼儿园产生的认知就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例如,有些父母经常会用“不听话就把你关进幼儿园”之类的话语恐吓幼儿,这就在无意之中让幼儿产生了对幼儿园的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幼儿产生分离焦虑。茅于燕认为,一个在进入幼儿园之前没有过入托经验的幼儿更容易产生焦虑感。[5]幼儿在托班中已经提前适应了一部分的幼儿园生活,获得了一部分的生活经验,所以在进入幼儿园之后,焦虑感相对较低。

1.png

  (二)家长因素

  1.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当今时代,部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父母的溺爱又使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部分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冲突,造成心理紧张感。由此可见,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幼儿的成长路上起到关键作用。

  2.父母的过度焦虑

  习性学依恋理论指出,家长和幼儿两者之间的依恋是相互的,家长也有焦虑心理。[6]家长作为幼儿的直接影响者,其情绪情感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变化。家长的分离焦虑情绪主要有二:一是担心幼儿无法照顾自己,会一直哭泣、不好好吃饭等;二是对幼儿的期望,顾虑幼儿能否回答问题、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等。出于这些担心,家长在送幼儿入园时就会出现迟迟不肯离开或者中途又重新返回幼儿园的情况,还有部分家长在接幼儿回家时会不断向幼儿询问“有没有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有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等。听到家长的担心询问,原本已经慢慢适应的幼儿可能又会因此产生分离焦虑,出现哭泣和吵闹等现象。

  (三)教师因素

  1.教师对待幼儿态度过于严厉

  和蔼可亲的教师会自动拉近与幼儿的关系,减少幼儿突然来到陌生环境的恐慌,而对幼儿比较严厉的教师则很容易让幼儿产生恐惧感,使幼儿对新的环境更加不适应,从而产生低落不安的情绪,导致本来就不想上幼儿园的幼儿更加抗拒进入幼儿园。

  2.教师的处理方式不当

  初次来到幼儿园的幼儿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焦虑感,这时,教师的教育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教师因为缺乏相关经验,面对幼儿的负面情绪容易因不耐烦而大声吼叫。幼儿在没有得到关爱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安和无助的心理,导致幼儿之后不愿意上幼儿园。

  三、缓解策略

  (一)家长方面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理能力

  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一味地宠爱幼儿。家长平时要多学习育儿方面的知识,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如教会幼儿独立上卫生间或者洗漱等,提前让幼儿学会自理,增强幼儿的独立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分离焦虑。

  2.妥善处理自身的不安情绪

  家长在面对幼儿的时候,一定要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不要在幼儿面前表现出过度的担忧。在把幼儿送到幼儿园之后,家长要果断离开,不要在门外反复逗留,更不要中途再返回查看情况。家长在接幼儿放学时,要避免询问幼儿一些充满担忧的问题,如“在幼儿园有没有被欺负”等。无论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如何,家长都要充分肯定幼儿的成长和突破,促使幼儿产生成就感,树立自信心,从而缓解分离焦虑。

  3.做好入学前准备

  在入园前几个月,家长可以借助绘本阅读、实地考察等形式帮助幼儿了解幼儿园,也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如何与不同的幼儿相处,还可以让幼儿提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作息表,以减少幼儿园陌生感带来的焦虑。有些幼儿不午睡或者午睡时间与幼儿园的时间有差异,家长需要让幼儿提前适应幼儿园的午睡时间,以便幼儿能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教师方面

  1.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幼儿因分离焦虑而产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很多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束手无措。为有效应对幼儿的分离焦虑,新教师应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虚心请教,并多查阅分离焦虑方面的书籍,增强对幼儿分离焦虑的认识,提高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技巧。

  2.使用亲情效应感动孩子

  幼儿之所以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父母,是因为他们对父母有深深的依恋感,这也是亲情效应在发挥作用。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降低对幼儿的威严感,让幼儿感受到与家人相似的关爱和温暖,从而使幼儿慢慢信任教师,缓解分离焦虑。

  3.通过游戏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游戏是最能转移幼儿注意力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有趣又适合缓解焦虑的游戏,以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进与幼儿的互动,使幼儿之间快速熟悉起来,从而消除消极情绪。

  4.提前进行家访工作

  在幼儿入园之前,教师应提前进行家访工作。一是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初步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爱好和生活习惯,便于为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的幼儿提供预防措施。二是初步接触幼儿,降低幼儿在入园时对教师的陌生感。三是了解家长,和家长做好对接工作。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了解家长的性格,细心地和家长确定幼儿生活上的各种细节,让家长对自己产生信任,与自己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缓解家长的焦虑。

  (三)家园合作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发展的共同促进者。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能够形成较好的教育合力,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幼儿园可以为家长和幼儿举办亲子活动,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和配合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同时,幼儿园和家庭要建立联络机制,以确保在面对幼儿的突发问题时,教师能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高效处理好问题。

  总之,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不可小觑,家庭和幼儿园都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探索相应的缓解对策,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波.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应策略[J]教育观察, 2020(28):31-32.

  [2]约翰鲍尔比分离[M].万巨玲, 等,译.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25.

  [3]左文慧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及缓解措施的研究[J].现代交际, 2019(1):152-153.

  [4]乔建中.当今情绪研究视角中的阿诺德情绪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 2008(2):302-305.

  [5]茅于燕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在入园适应方面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84(3)-240-249.

  [6]朱佳颖.依恋理论述评及展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8):98-101.


作者单位: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吴琴.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及缓解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16):26-2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