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大班区域活动讲评环节研究设计

时间:2016-12-16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4928字
  1.4 研究的意义
  
  1.4.1 理论意义
  
  随着区域活动在我国幼儿园的普及和发展,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做的相关研究也日益丰富起来,但关注到区域活动讲评分享环节的较少,本研究立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结束后开展的讲评活动,在自然主义探究原理的基础上,收集真实的讲评案例,分析教师开展讲评的主题形式、内容特点,归纳形成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讲评结构类型及其解释性原理,明确教师和幼儿在讲评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为教师开展讲评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1.4.2 实践意义
  
  1、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首先本研究通过实际的观察以及对教师的相关访谈,呈现了大量的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讲评案例,有助于了解讲评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真实活动情况,加之对案例的描述采取了白描的方式,并配有较为详实的分析。从而有利于一线教师对比自身的讲评行为进行反思,思考自己所开展的讲评活动是否有效。然后通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讲评现状的进一步分析,结合一线教师的真实想法,试图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从而利于教师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和区域活动讲评观,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讲评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的成长和发展,使教师能明确灵活选择讲评方法的标准,更加清晰地把握讲评的重点,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
  
  2、对于幼儿发展而言:为幼儿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整理、分享、提升活动中的经验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让更多的幼儿拥有参与讲评的机会,使讲评环节的开展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探究幼儿园区域活动讲评的结构类型。观察不同结构类型讲评的开展效果。
  
  分析讲评效果不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终试图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为教师开展讲评活动提供参考。
  
  1.5.2 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重点是立足于对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的讲评环节的观察,以案例具体分析讲评活动的结构类型,以及不同结构类型中幼儿和教师的表现和讲评活动的效果;梳理出目前讲评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分析教师所描述的实践操作中的问题,二是分析在现场观察中老师实际讲评情境中所反应出的深层次观念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教师开展讲评活动提供参考。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样本
  
  对于研究对象的选取,本研究主要采用“目的抽样法”“即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时间和事件”,选取成都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作为研究样本。选取该所幼儿园是因为首先它对区域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视,区域活动在课程设置上的地位仅次于集体活动,在区域活动的开展方面拥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该园每天都有区域活动的固定较长时段的开展时间,同时区域设置的种类丰富,每个班都至少有 5-6 种不同的区域活动,并且活动材料提供丰富。其次该幼儿园是笔者见习所在的幼儿园,笔者对园内情况相对更加了解,与园长、老师较熟方便研究的开展。
  
  在与幼儿园和导师沟通后,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具体指向选取了该园两个大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为 A 班和 B 班,A 班有三名教师,分别记为 A1、A2、A3,B 班有两名教师,分别记为 B1、B2.五位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1.6.2 研究方法
  
  1.6.2.1 问卷调查法
  
  在正式进入选定大班观察前,笔者利用自编问卷,面向四川省内的幼儿教师发放,以了解幼儿园区域讲评活动开展的现状。设计问卷内容将从实践层面和观念层面展开。
  
  1.6.2.2 自然观察法
  
  研究者力求在自然条件下主要对区域活动讲评环节中幼儿及教师的言谈、举止行动和表情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以收集到最真实的资料。观察法将贯穿本研究的始终。
  
  为了使教师的讲评行为真实、自然,研究能获取可靠的案例资料,研究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简单向教师介绍本研究的观察目的,请教师无需做任何特殊准备,避免教师在讲评中刻意表现使观察到的内容失去真实性。其次,正式观察前一周进入班级,分别与教师和幼儿相互熟悉,并进行预观察,使教师和幼儿习惯讲评过程中研究者的观察记录。对于观察工具,研究者主要使用摄像机对区域活动讲评环节的开展过程做记录,作为论文最初的案例资料。具体开展如下:
  
  (1)进入选取的班级,观察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记录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讲评活动开始后,用相机拍摄记录讲评的方式、内容和过程中幼儿的表现。
  
  (2)在每天的观察结束后,研究者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整理分析资料。由于收集到的资料以录像为主,研究者需要在多次观看录像的情况下,将录像片段转换为文字,重点对讲评的开展方式、持续时间、老师及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整理登录并分析。
  
  1.6.2.3 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是指观察者期待某种预选行为的出现,尔后对其进行观察记录,以期了解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条件和过程。在区域活动结束后,笔者将观察到的大班区域讲评活动作为一次取样事件,并对讲评的整个过程进行录像,然后进行转录录分析。转录分析的主要内容:
  
  讲评发生的背景:主要指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整体的行为活动;讲评发生的形式:主要是幼儿讲评还是老师讲评,是面向集体、小组还是个人;讲评的类型、主题内容、持续时间:主要指开展的讲评活动属于哪种类型,指向哪些方面的内容,讲评持续了多长时间;讲评的氛围:主要描述幼儿和教师的情绪情感态度。
  
  1.6.2.4 文献法
  
  对有关本研究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
  
  1.6.2.5 访谈法
  
  访谈法是定性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谈话的方式能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到更为深入的一手资料,也是本研究中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采取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相结合,正式访谈主要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访谈提纲对园长和班上的老师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从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观念方面主要包括对讲评活动的理解,价值性的认识;实践方面主要包括讲评的时间、地点、形式等。
  
  除选取样本园园长,大班老师作为访谈对象外,也会对其他各级各类幼儿园的部分园长、老师进行访谈,以期收集更为全面的资料。
  
  非正式访谈是研究者在观察过后,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某些具体讲评情境中老师所采取的行为方式进行交流,以便了解教师讲评行为背后的内在观点、情感态度等。
  
  1.6.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本研究资料的收集跨度两个学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4 年 3 月下旬到 6 月中旬;第二阶段 2014 年 10 月中旬到 12 月底,将近 5 个月的时间里,研究者共收集到有效讲评案例 38 个,其中 A 班 20 个,B 班 18 个。期间由于该园筹备亲子活动、运动会、彩排迎新晚会、举行教师公开课比赛等、区域活动的开展被暂停了好些次。加之为了了解幼儿园一线教师对于开展讲评活动的主观意愿、重视程度以及选择讲评开展的时机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没有让老师做专门的准备,也未要求教师当笔者在场观察时一定要开展讲评活动,区域活动结束后是否组织讲评由教师自己决定,不是每次区域活动完都会有讲评,所以讲评案例的收集过程较为困难和漫长。
  
  资料的整理分析阶段:首先研究者在观察每次区域活动时,都会记录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了哪些区域,使用了何种观察工具,每个区域停留的时间等,如果该次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开展了讲评,则把此次观察记录与该次讲评案例配对,如果没有开展讲评,则访谈教师,记录教师不开展的原因。
  
  其次研究者会将拍摄的讲评录像和访谈教师的录音转录成文字,以实况详录的描述性方式对每个讲评案例开展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的表现进行记录。然后在转录好的案列上批注自己当时的分析与反思。在收集到的很多讲评案例中,研究者都针对讲评过程中教师的某些具体行为对教师进行了访谈,以了解其行为背后的观念上的原因,以便于之后的进一步分析。
  
  然后对转录好的案例进行反复的研读和分析,对讲评开展的原因、讲评的形式、内容结构类型、以及讲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进行编码,然后对编码进行归类整合,制定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然后在对不同类型的编码进行简单的数量统计,最后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讲评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表现给于真实的反应和适当的分析。
  
  1.6.4 分析框架与概念的操作化
  
  1.6.4.1 通过对观察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和编码,研究者根据讲评中的涉及到的各要素设计了以下分析框架:
  
  1.6.4.2 关于大班讲评的概念操作化
  
  1.6.4.2.1 讲评的时间:指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的讲评活动的持续时间,这里根据实际观察的结果分析,划分为四个时间段:5 分钟以内、5-10 分钟、10-15 分钟,15分钟以上。
  
  1.6.4.2.2 讲评的主题:讲评主题主要是根据教师讲评的内容特点,内容的具体指向不同,将讲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询问:教师在讲评活动过程中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例如:
  
  “你今天玩的哪个区?玩的开心吗?”“你今天做了些什么”“玩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
  
  (2)替代回忆:指教师代替幼儿回忆、讲述经历的活动过程,或者描述幼儿完成的作品。例如:“牛牛今天在美工区用彩色的卡纸搭配着…用剪刀按画好的图样裁剪…完成了一只大王蝴蝶。”“医院的小朋友今天特别忙,病人排了好长……”
  
  (3)提醒常规:教师针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提醒,强调,避免再次出现。通常主要表现为提醒幼儿当教师宣布区域活动结束时要迅速收玩具、材料;材料要分类放好;要遵守每个区域的规则、玩法等。这类讲评通常持续时间最短,在教师寥寥数语的强调后便结束了。
  
  (4)评判是非:教师对区域活动中个别幼儿的表现进行评判,表扬或批评个别幼儿的行为表现,引导全班幼儿的行为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评中说到“牛牛在玩空气粘土的时候不应该用那么多的材料,这样太浪费了”“你下次不能再去破坏其他小朋友搭好的建筑”.
  
  (5)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观察幼儿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这些出现的问题,采取直接陈述答案或者组织幼儿讨论的方式为幼儿提供解决的方向或具体的策略。
  
  (6)建议启发:教师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玩法、完成的作品等给与幼儿建议或者启发,以期促进幼儿往更高水平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评活动中针对科学区提出“下次我们一起探索下这些个数字拼盘还有没有什么其他好玩的玩法”,针对建构区提出“今天小朋友的作品都搭的很棒,让我们再花几分钟的时间试一下怎样可以把这栋楼搭得更高一些”.
  
  (7)分享交流:教师组织幼儿就彼此今天的活动经历进行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比如邀请幼儿描述今天玩的情况、展示自己的作品、成果等。
  
  (8)重申要求: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表现或者完成的作品,结合活动的目标,重申活动的要求。例如在讲评美工区的时候老师说道:“今天我又发现有的小朋友在玩超轻粘土的时候直接用的模具,下次放回去…我们之前就说过啦,要自己设计”“剪好的小羊除了脸上要涂色外,犄角也要涂上。”
  
  (9)指导方法:教师对于某个区域材料的使用或者具体的操作方法对幼儿进行的指导。如在建构区教师在欣赏幼儿展示的作品时说“小朋友们在搭下面的柱子时,一定要注意距离要一致,我学会目测……”
  
  1.6.4.2.3 讲评的内容:指教师在开展讲评活动时,讲评内容主要针对幼儿哪些方面的水平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则常规:讲评时强调区域活动中的规则、纪律维持、以及行为规范,活动结束后材料的收放要迅速、规范。
  
  (2)知识技能:针对区域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方面。比如在建构区给幼儿讲解示范搭高、拼插的技能。
  
  (3)兴趣与需要:教师根据区域活动中对幼儿兴趣和需要的观察,组织幼儿在讲评活动中围绕这方面进行讨论,给与幼儿表达诉求的机会,以调整某些区域的布局或者决定材料的更换和补充等,使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
  
  (4)创造与想象:教师陈述或者邀请幼儿自己分享在区域活动中发现的创新性的玩法,鼓励幼儿发挥想象,探索材料的不同玩法。
  
  (5)社会交往:教师重视师幼之间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协商、合作,表扬或者鼓励幼儿之间合作行为,促进幼儿间交流互助的愿望,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6)坚持与专注:教师在讲评中关注区域活动时幼儿的专注程度,以及对活动目的的坚持程度,注重幼儿活动的完整性与持久性,对表现好的孩子给与表扬,引导幼儿养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
  
  1.6.4.2.4 讲评的互动结构类型:指根据大班真实的讲评情境中,教师和幼儿之间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表现将收集到的讲评案例分为不同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