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如何培养幼师的教育信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0-17 共6380字
  (二)幼儿教师教育信仰养成的外在推动机制
  
  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学前教育也不例外,教师的教育生活是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其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育生活。影响教育信仰生成的外部教育环境带有浓厚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六个维度。
  
  一是文化维度。教育信仰的生成植根于传统文化,但又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传统文化只有落实到现实生活,才能发挥作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正如***主席所强调的,“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包括幼儿教师在内的现代人急需从深厚、积极的传统文化中找寻生命的“根”与“魂”,汲取营养以填补现有的文化空场,随着涵养、德性、气质的日益丰满,对生命、自然、社会的理解日渐加深,对精神品质与职业信仰的追求才能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是制度维度。从准教师到成熟的幼儿教师需要各级制度保驾护航。包括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招教制度、教师入职宣誓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职后继续教育制度等。2015 年,幼儿教师资格证国考将全面实施,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教育知识与应用、保教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细化到三级目标,对教育观念的量化考核必将为教育信仰的生成奠定理论基础。相比之下,幼儿教师的入职宣誓制度还几近空白。庄重肃穆的仪式氛围与真诚有力的誓词饱含对幼教事业的神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深刻的教育性、直击心灵的感染性是树立教育信仰不可或缺亦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入职宣誓仪式理应成为幼儿教师入职的标志性活动。此外,科学的职称评审与完善的职后继续教育制度能够为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经济维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活的满意度与信仰直接相关。“Inglehart 就认为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影响信仰的变化。Stoetzel 则强调收入和房产、社会经济条件对欧洲人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6〕可见,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需求是信仰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对于幼儿教师群体,物质生活需求越容易得到满足,生活满意度越高,就越容易接受信仰教育,产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也就越容易明确、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形成相对稳定、持久的教育信仰。相反,偏低的经济收入所造成的生活压力会增加幼儿教师的不满情绪,对待幼儿、工作就不会投入应有的爱心和热情,甚至会把幼儿作为释放情绪或泄愤的对象,更谈不上教育信仰了。因此,应酌情改善当前幼儿教师的经济状况,提供合理的工资待遇、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配套服务。
  
  四是舆论维度。社会舆论是影响幼儿教师教育信仰的重要精神环境,反映了民众对幼教职业的认识,是幼教职业获得社会认可与否的晴雨表。理性、客观、公正的舆论能为幼儿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和强化其教育信仰,而偏激、主观、非科学的舆论却可削弱甚至冲垮幼儿教师的教育信仰。现今针对幼儿教师的社会舆论尚不尽人意,对幼教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对幼儿教师还缺乏应有的理解与尊重,认为幼儿教师是“吃青春饭的”、“看小孩的”,幼儿教师职业“技术含量低”、“没有前途”,等等,这些观念给幼儿教师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此时,处于形成社会舆论中心位置的大众传媒应发挥正向引导的功能,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学前教育知识,转变民众的错误观念,积极弘扬正能量,树立并维护幼儿教师的专业形象。
  
  五是课程维度。“任何的信仰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的。”〔4〕教育信仰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学科知识之上。学前专业的知识体系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关注学生“成人”的通识课程以及“成师”的学前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良好品德,提高其文化修养。在通识课程中应选开社会核心价值与公民教育、生命与健康、文学与艺术审美等课程,增加“文化与信仰”类课程,激起青年学生重视信仰问题,思考信仰问题;其次是课程实施的全面性。主要是指技能类课程应突破单纯的技能传授与学习,挖掘技能课的文化性与教育性。如在声乐课程教学中,渗透对不同题材歌曲产生的文化背景、思想内涵的分析或讨论。
  
  六是评估维度。幼儿教师教育信仰养成机制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涉及实施主体众多,教育信仰的生成又是一种相对复杂、难以清晰描述和准确刻化的心理活动范式,对机制运行的有效评估有很大难度,对幼儿教师信仰教育前后评价指标变化的分析有助于对养成机制有效性的判断。这些评价指标应包括儿童主体、儿童学习过程、教师自身、课程与教学等多个方面,并运用因素分析、专家咨询与实地观察等方法编制“幼儿教师教育信仰评价量表”,通过考察幼儿教师教育信仰与教育实践质量、教师教育生活的关系,考察幼儿教师教育信仰养成机制下教师的发展与变化,测评养成机制的实效性。
  
  四、幼儿教师教育信仰养成机制的运行
  
  (一)两条横向路径
  
  首先是职前教育信仰的培养,其重点在于改革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新模式,构建具有人文精神、专业信仰的环境氛围,促进个体对教育学科知识能动的学习、理解与提升。其次是职后教育信仰的强化,其重点在于幼儿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与反思,社会的认同,政策法规、组织管理等层面的保障以及正向社会舆论的影响,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多个层面。职前与职后两条路径应相互衔接,贯穿于幼儿教师的教育生活与教育实践。
  
  (二)三项纵深工程
  
  应当运用复杂理论健全幼儿教师教育信仰养成协作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全方位、立体化的“三观工程”,着实提高幼儿教师教育信仰养成的实效性与持久性。其中,宏观保障工程以政府、行业、大众传媒为主体;中观助力工程以学校、培训机构、幼教机构为主体;微观驱动工程主要以教师主体的自觉与控制为主。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 2015 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河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5〕-JKGHZDZB-09)的前期调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刘 莉,杨艳芳。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2〕荆学民。简论信仰〔N〕。光明日报,1998-4-10(5)。
  〔3〕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193.
  〔4〕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5〕王立群,赵继伦,王立伟。当代社会人格缺失与教育实践完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8)。
  〔6〕梁明明,梅 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生存压力与人生信仰的关系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