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称呼语选用的顺应性解释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07 共6821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指示语反映了语言结构对言语交际所涉及的人,事,物,时,空等信息的指称 (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2011),使用的目的在于改变,顺应或调节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或说话人和第三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如敬语,称呼语等。 称呼语(Vocatives)在日常言语会话中随处可见,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称呼’的解释,即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词(1996),能否灵活得体地使用称呼语体现着说话人的交际能力。 冉永平提到称呼语的使用具有建立,改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冉永平,2006)。
  顺应论是 Verschueren 提出的一套完整的语用学理论,旨在研究语言与整个人类生命的联系,研究语言选择背后的机制与动机以及该机制与动机所具有的和企图获得的后果与影响(Verschueren, 1999)。人类之所以能对语言进行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是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其次,商讨性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的形式 - 功能关系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
  作为核心特征的顺应性是指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Verschueren,1999)。这三种特征相互联系,前两者是顺应性的内容和基础。这一理论涉及到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和语用心理,在动态中解析话语策略,具有很强的阐释力。本文将结合Verschueren 提出的交际语境要素探讨称呼语的选用,即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并试图分析顺应过程对身份构建的影响。

  二、称呼语相关研究

  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称呼语的使用进行了探讨,其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的成果最为丰富。 早在 60 年代,布朗(Roger Brown)和福特(Marguerite Ford)就运用布朗和吉尔曼“权势”和“同等关系”的模式开创了称呼语的研究(Brown&Ford,1961)。
  语言学家欧文   特里普(S.M.Ervin-Tripp)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称呼选择中的制约因素(Susan, 1972)。80 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语研究的高潮。有学者参照欧文   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祝婉瑾,1992),但这一时期研究角度强调与称呼语有关的社会因素,而忽视了语用学动态视角的分析,不能对称呼语的使用作出动态和更为深入的解释, 因此,有些学者转向从语用学的角度,以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把描述和解释结合起来,分析称呼语的转换策略,如 : 把称呼语的顺应对象分为语言显示、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并指出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是一种被动顺应,是交际者在外在驱动力的作用下不得不作出的顺应,而心理动机的顺应是主动的,是交际者在内在驱动力作用下的顺应(于国栋,2000);以语言顺应性理论为基本框架分析英汉跨语言的语料指出称呼语转换是与语言使用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林有苗,2007)。目前有较多针对称呼语的研究,都是从顺应论理论角度讨论。例如有研究得出称呼语变异使用过程是为了满足交际者的交际目的并获得交际成功而对各种语境因素作出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黄碧蓉,2009)。交际者在特定的言语交际中采用称呼转换是一种言语策略,是交际者对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理世界的顺应,是各种语境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田艳萍,2012)。
  可见,对称呼语的研究逐渐由静态转为动态,研究角度也从句法层次逐渐拓展到交际层次。但多以文学作品或电影为例来分析较单纯的对话。本文将以国内热门的娱乐节目中自然对话为例讨论复杂需要应变的场景中称呼语的选用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三、称呼语选用的顺应性解释

  称呼语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发话人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陈新仁,2009)。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语言使用者必须根据语境,在一系列可供选择的称呼语中灵活地优先选择某种称呼,即发话人通过对交际语境的顺应来实现成功交际,从而构建身份。

  (1)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

  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要考虑到交际对象的年龄、知识层次、社会地位、价值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语言使用者包括发话人(utter)和释话人 (interpreter) (杨永林,2004)例 1:例中是对称呼语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的顺应,主持人李响采访一位明星杨钰莹。
  1. 李:今天要面对的这一位很多年以前她就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神仙妹妹神仙姐姐,然后她今天坐我对面的时候,我发现她依然不应该出现在凡间这样的感觉,她依然是很神仙的这样的状态,所以我今天依然是把紧张带到了《人物先锋》现场,所以请所有的网友包涵一下。欢迎杨钰莹小姐。
  2. 杨:你好。
  3. 李:我必须这样叫,的确,我现在。其实年龄上面是要比我大一点点。
  4. 杨:哪有,有吗?我比你大吗?差不多吧?哈哈(选自“人物先锋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2012)这里主持人在介绍过程中使用的称呼是礼貌且正式的‘杨钰莹小姐’,不仅表达了他对这位曾经红遍全国的明星的尊敬,也顺应了各层面观众的角度。从句 1 中可以看到主持人用了一大段的铺垫“所有众人心中的神仙妹妹神仙姐姐’, 这里的介绍称呼即用了妹妹也用了姐姐,这个是以杨钰莹的年龄为相对参照,而观众有可能是年龄比她大的也可能是比她小的,因此主持人也顺应了大众的覆盖面,没有以自己为标准只说‘神仙姐姐’。
  例 2:主持人孟非对点评嘉宾黄菡和乐嘉老师有着不同的称呼则是对知识地位的顺应。
  1. 孟:欢迎你们来到节目现场,欢迎大家。欢迎乐嘉老师,黄菡老师。
  2. 孟:乐师傅来点评一下… 黄老师说两句。
  (选自“非诚勿扰”-2012)这是一个大型的相亲节目,主持人应对自如,他对两位点评嘉宾的称呼也是不断地顺应多方释话人。如:句 1 中在比较正式的见面打招呼场合则介绍‘乐嘉老师’,‘黄菡老师’。而到了节目活跃气氛的时候,带着调侃的强调称呼乐嘉为‘乐师傅’,不仅顺应节目娱乐需要,也顺应乐嘉是心理学颇有见地的知识地位,听话者为 24 位女嘉宾和 1 位男嘉宾,他们应该学习乐嘉的分析,跟着师傅学习怎么选适合自己的人。主持人出于对女性的尊重,没有用‘黄师傅’,而是称呼黄菡(心理学博士)为‘黄老师’。
  例 3:下例中使用的称呼是对社会地位的顺应。
  1. 主持人:这里是彬彬问诊室,接下来我们要请出 3年前来过名人堂的以为老朋友,着名的科普作家,也是非常有争议的方舟子先生,有请。
  (选自“名人堂之方舟子自我炒作与科学打假复诊报告,2013)2. 主持人:欢迎回到《一虎一席谈》现场,经过一轮辩论后你还相信中医中药的疗效吗?针对这个话题,我们请出我们的第一位嘉宾,那就是坚持打假反伪科学的方舟子,生物化学博士,欢迎方博士。
  (选自“一虎一席谈”,2006)此例中两个不同节目对同一位名人介绍时候用的称呼分别是‘老朋友’、‘方舟子先生’(句 1),和‘方博士’(句 2),这些称呼都体现了对方舟子社会地位的顺应。
  称呼选用的顺应过程也是构建对方身份的过程,如李响使用的称呼构建了杨钰莹美若天仙,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形象身份(例 1),孟非使用的称呼则构建了乐嘉和黄涵知识渊博的形象(例 2),而例 3 主持人则构建了嘉宾一个受人敬佩的学者身份。
  (2)对社交世界的顺应Verschueren 说语言与社交世界的适应确实是无处不在(Verschueren,1999)。顺应社交世界就要考虑到文化、特定场景、特定公共制度、特定社区特有的交际规范和人际关系等因素。言语选择与社交世界关系最密切的是社会场景或社区特有的交际规范,这些规范都是使用语言时必须遵守的,特别是对文化背景的充分考虑,往往能瞬间拉近与释话人的心理距离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交际中心兴趣点也会集中在“他人”(第三人称)身上 ( 维索尔伦,2003)。这样的一个过程,通常涉及到将人定位于社交世界中的特征的前景化的过程。特别是在谈话交流类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交流的目的在于与不直接参与对话的观众有效交流,观众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节目的成败,因此主持人和嘉宾的交际不能忽视了这个重要的第三者人群。
  例 4:下列是汪涵,几位主持人和嘉宾(IT 行业的网络人气美女)的对话。
  1. 主持人:哇!这哪里是传统意义上的 IT 女性吗?
  2. 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人人网的,我叫甘露。
  3. 主持人:那应该叫人娘。
  4. 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网易的,我叫陈小琦
    5. 主持人:哦,易娘。
  6. 嘉宾:我是来自百度人力资源部的,我叫刘冬。
  7. 主持人:原来你就是传说中的度娘啊。
    8. 嘉宾: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涯社区,我叫官玲玲。
    9. 主持人:涯娘。不是,是‘yaniang’(爹妈的意思)。
    10. 嘉宾:我来自新浪微博,我叫陈盈珊。
  11. 主持人:哦,新娘。
  12. 汪涵:接下来,我们有请冬冬哦,我们一家人,不介意我这样叫你哦。
  13. 主持人:对,大家都该叫你岳父,爹!
  14. 汪涵:现在股市不好,请不要叫我爹(跌),叫我家长(加涨)。…其实新娘以前在北大做过老师。
  15. 嘉宾:助教16. 汪:陈老师你会不会在现场都会发微博呢?
  17. 嘉宾:会啊。那我跟汪涵老师自拍一张。
  18. 汪:其实朋友眼中的这个小陈啊,是超蒙超可爱的。
  ( 选自《天天向上》—2012IT 美娘驾到)这段娱乐节目的节选中人物称呼围绕着这一期的主题IT 界的美女工作者,称呼变化多,但都顺应着交际者共通的文化和兴趣。如:‘IT 女性’,‘人娘’,‘易娘’,‘度娘’,‘涯娘’,‘新娘’这些称呼都是顺应网络人气用语,顺应大众的文化口味,这样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娱乐效果(如:句 1,3,5,7,9,11)。另外由于‘涯娘’的发音正好和许多地方方言的‘爹妈’的语音一样,特别是湖南的方言,所以这个文化顺应会让明白这个方言音的观众有所共鸣,引起笑点。接着,主持人汪涵用了‘爹’和‘家长’两个称呼套在自己身上,顺应了大众的关注焦点‘股市’,希望股市不要跌(爹),要又加又涨(家长)(如:句 4)。汪涵也运用了对自己的调侃称呼来构建一个年龄与嘉宾相比较长的一个形象。
  另外,这个例子中也有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如顺应年龄,主持人称呼嘉宾‘度娘’刘冬的时候用了‘冬冬’以及‘新娘’陈盈珊‘小陈’(如:句 12 和句 16)。而嘉宾也称汪涵为‘汪涵老师’, 她们作为年轻的嘉宾在娱乐圈算是新人,而汪涵在主持界已颇有名气,论年龄和资历,汪涵都是她的前辈,因此这里选择“汪涵老师”这一很亲切的称呼,既不暧昧,又显出自己的谦逊,即凸显了主持人汪涵在台上的重要地位,又让台下观众听着自然。
  (3)对心理世界的顺应语言互动是心智与心智之间的交流 ( 维索尔伦,2003)。对释话人心理世界的假设是发话人基于对语言使用者和社交世界的认知而进行的主观判断,需考虑释话人的个性特征,情感投入,信念系统、愿望和欲望的结构,动机和意图等因素。同样的,对心理世界顺应起作用的不只是直接参加者的特征,其他到场人的心理特征也会影响甚至主导发话人称呼语的选择。
  例 5:
  1. 鲁豫:家辉大哥呢?听到刚才郭富城在讲这些,你在想什么?
  2. 家辉:…我会把他当弟弟看待(郭富城听到这番话后把头靠在梁家辉肩膀)。
  还小哎!大男人在这么多歌迷面前这样子。
  3. 鲁豫:男人有时候表露出内心的脆弱是好的。
  …4. 鲁豫:家辉大哥,你唱一首吧,还真没有听过这首歌。
  5. 家辉:在歌坛天王面前献唱,那不是献丑吗?(唱完两句后,观众鼓掌)
    6. 郭富城:家辉的低音很漂亮。
  7. 鲁豫:影迷要给郭富城颁奖,影迷也要给梁家辉大哥颁奖。
  (选自“鲁豫有约 - 说出你的故事”,2012)整个访谈过程主持人都称呼梁家辉‘家辉大哥’,因为他算是香港影视界知名的影帝,影迷心目中的好男人,好演员,很有‘大哥’风范的。而郭富城虽然年龄也不小,但他在歌迷影迷心目中塑造的形象为‘帅气的,不老的传说’。
  所以主持人顺应了听话人释话人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一直使用‘郭富城’这个称呼(如:句 1,3,4 和 7)。在句 2 中,当家辉介绍自己的经历和郭富城类似,会把他当弟弟看待。郭富城把头靠在梁家辉肩膀时,他用了‘大男人’这个称呼,表示郭富城作为一个明星,在观众面前永远都是高大、正面、积极的。句 5 中,当主持人邀请梁家辉唱两句歌时,他则试图为自己铺垫‘在歌坛天王面前献丑’,这个是对社交世界的顺应。大家都知道郭富城是歌坛天王,因此他在这里使用这个称呼也是对观众心里固有的概念的一种顺应。鲁豫称呼家辉大哥和郭富城都是在构建他们的身份形象,一个是大哥形象而另一个是帅气的大众偶像。
  例 6:
  1. 主持人:…养老金改革时机到了吗?lady first,场中央先请教杨老师 .
  2. 杨燕绥:…这个东西是封建文化早就该取消了3. 主持人: 玉凯兄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4. 汪玉凯: 我基本认同…
    5. 主持人: 好,这是两位的判断,但我想福灵兄,你带来哪些福灵之言能够把怒火降下来,时机到了吗?
  6. 褚福灵:时机还没…
    7. 主持人: 好,王丹, 任何改革都要强调天时地利人和,你认为时机不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8. 王丹: 我觉得…(选自“一虎一席谈—废除养老金双轨制是否条件成熟”,2013.3.30)在这段节目对话中主持人胡一虎对几位嘉宾用了不同的称呼:杨老师,玉凯兄,福灵兄和王丹。 以上例句中,当主持人充当发话人时,需要同时考虑到台上嘉宾和台下观众的年龄、社会地位等因素 。发话者需要充分考虑、判断两方释话人间的心理期望和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称呼选择。主持人称呼杨燕绥(清华大学就业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为‘杨老师’,而且在请杨老师发言之前加了句铺垫‘ladyfirst’( 句 1),巧妙地避开了按照嘉宾身份或者头衔来安排发言顺序,顺应了听话者的心理世界,应该女士优先。而主持人在称呼汪玉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和褚福灵(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的时候用了‘玉凯兄’(句 3)和‘福灵兄’(句 5),以及在句 6 中称呼较年轻的研究员‘王丹’,而没有用他们工作中的头衔称呼。 以此,主持人不仅拉近嘉宾和自己以及听众的心理距离,从而间接地体现了汪玉凯和褚福灵的资格比王丹更老,地位更高,构建了他们各自的身份。以上例子说明称呼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指示说话者的身份,称呼的使用在遵循礼貌原则的情况下能构建交际者期望的身份。

  四、结语

  本文指出在语言使用者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发话人要灵活判断参与者的角色,准确定位释话人,必要时课考虑主动忽略无关的一方释话人。此外,发话人需以此为基础,结合考虑社交世界和释话人的心理特征,从而恰当选择称呼语。
  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是基础,对社交世界的顺应是高一层次的考虑,以这两者为基础的对心理世界的顺应是最高层次的顺应,同时对发话人的挑战也最大,需要发话人在动态的语境中准确的作出判断,这三者因素在称呼中的应用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本文用例子分别讨论了称呼选用中对交际使用者、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从而也构建了说话人期望构建的身份。但这三个方面的顺应不是绝对孤立的。一个称呼语的选择可能同时涉及到两个甚至三个方面的顺应。在不同的场合、时间里,各种因素所起的主导作用有所不同(维索尔伦,2003)。当其发生冲突时,三个顺应的地位表现出不平等,它以哪个因素优先来实现顺应,是接下来进一步搜集语料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R Br o w n,M Fo r d - T h e J o u r n a l of A b n o r m a l a n d Socia lPsychology[J]. Vol 62(2), Mar 1961, 375-385.
  [2]Susan M. Ervin-Tripp; Sociolinguistic rules of address[J].Sociolinguistics ,1972.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4] 陈新仁 .A New Coursebook in Pragmatics[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 非诚勿扰 ,http://video.baidu.com/v?word=%B7%C7%B3%CF%CE%F0%C8%C5&fr=ala9&ct=301989888&rn=20&pn=0&db=0&s=8,2012.
  [6] 黄 碧 蓉 . 称 呼 语 变 异 使 用 驱 动 机 制 解 析 [J]. 外 语 学刊 ,2009,No.147(02) 69-73.
  [7] 林有苗 . 称呼语转换策略的顺应性阐释 [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6).
  [8]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 . 语用学十二讲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4-26.
  [9] 鲁豫有约 - 说出你的故事 ,http://so.iqiyi.com/so/q_ 说出你的故事 _f_2?s=1360809883224,2012.
  [10] 名人堂之方舟子自我炒作与科学打假复诊报告 ,http://video.sina.com.cn/p/finance/20101015/145961160295.html,2013.
  [11] 人物先锋 ,http://tv.sohu.com/20130125/n364576214.shtml,2012.
  [12] 冉永平 . 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3] 天天向上 ,http://www.iqiyi.com/zongyi/ttxs.html,2012.
  [14] 田艳萍 . 称呼语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12. (1).
  [15] 维索尔伦着 . 语用学诠释 [M]. 钱冠连,霍永寿译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6]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99.
  [17] 一虎一席谈 ,http://v.ifeng.com/society/200902/688e599a-c5b8-406c-9bda-238f0c5962d8.shtml,2013.
  [18] 一虎一席谈 ,http://v.ifeng.com/society/200902/688e599a-c5b8-406c-9bda-238f0c5962d8.shtml,2006.
  [19] 于国栋 . 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 [J]. 外国语 ,2000(6) .
  [20] 杨永林 . 社会语言学研究 : 功能   称谓   性别篇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92-96.
  [21] 祝婉瑾 . 社会语言学概论 [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