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语言学论文

二语习得中的认知因素及其作用

来源:英语广场 作者:崔会丽
发布于:2021-12-01 共4243字

  摘    要: 认知因素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语言能力、观点、价值观、态度等因素,或是人的心理中多种组合并存的因素。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它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对任何一种其他语言的学习。研究学习者认知因素的差异,有助于外语教师深入了解学习者的个性特征,选择更适合学习者认知因素和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 :     认知因素;二语习得;学习者;

  1 、二语习得相关研究理论

  语言习得涉及人类语言的发展,语言习得是指儿童对第一语言的发展,即儿童所处社区的母语。一个人在掌握了自己的母语之后,可以在随后的自然环境与教学环境相结合的氛围中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即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它包括语音学、词汇学、语用学等知识。如果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是发生在其儿童时期,那么它与母语习得基本相同。如果习得过程发生在成人期,虽然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Krashen (1976)是二语习得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简而言之,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语言的掌握都发生在“可理解的”真实句子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被接受;它不一定要“有意识地”去习得、练习以及运用词汇、语法和语用等知识,因为它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开始练习说的过程要比听的过程发展缓慢很多。最佳的语言学习策略就是依据上述语言的特性和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设计说明。他的理论包括以下五个理论,他称之为“假说”。这五个“假说”的顺序和权重是不同的,以下一一阐明:

  1.1 、习得差异假说

  该假说认为,成年人并不会失去儿童习得语言的能力,在非常理想的条件下,成年人比儿童更擅长掌握语言。同时,他也认为,当别人帮你纠正错误时,也不会帮你掌握语言。

  1.2、 自然顺序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儿童和成年人的语法知识、语用学知识等的习得过程事实上大都是按照之前预测的一定顺序开展的。换言之,有些语法知识和语用等知识是先习得,而另一些语法语用等知识则在随后的过程中慢慢习得。

  1.3 、输入假说

  该假说认为,只有当语言学习者接触到一定的“可理解性输入”(即第二语言输入知识和范围水平略高于学习者的母语表达能力)时,语言习得才会发生,并且能够专注于理解意义而不是形式。如果你目前的水平是“i”,那么有必要向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级的输入不需要刻意提供,只要学习者能够充分理解输入,就会自动提供。

  1.3.1、 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认为,没有大量合适的语言输入环境,学习者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目标语言。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起积极促进或消极阻碍作用,心理因素影响语言习得的速度和效果。比如动力因素、人格因素、情绪状态等。

1.png

  1.3.2、 可理解输出假说

  该假说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顺利使用语言做出了贡献。可理解性输出假说对教师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实验证明,“可理解性输出假说”可以作为“可理解性输入”的平行概念,促进学习者更准确、连贯、恰当地表达自己。

  2、 二语习得中的认知因素

  由于认知因素对二语习得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尽管研究方法和结果各不相同,但认知因素已成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了解学习者认知因素有助于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体系,这对第二语言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必须针对学习者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刘旬,2008)。

  个体差异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个性因素、语言学习策略、认知、情感因素、动机、态度等因素(Skehan,1989),这些因素被广泛应用于个体差异的研究方法中。影响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包括智力、能力倾向、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认知风格。

  2.1、 智力

  广义地说,智力是指生物的一种心理功能和精神能力。它是理解掌握客观事物及其因素、运用实验方法和相关的经验和理论等知识解决问题的各种因素和能力方法的总和。它是由洞察思维能力、理解判断能力、想象力、抽象思维、意念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一般来说,智商越高,学习效果越好。智力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但至今尚无定论。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智力因素的影响对较年轻的学习者较小。自然语言环境对二语习得的智力影响不大,但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对智力的作用更大。虽然智力不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决定性因素,但教师或学习者应了解个体因素,注意学习者的不同智商和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2 、语言能力

  有人认为,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这种对语言的习得能力被称为语言能力,被部分学者认为与智力有关,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两者之间无关。第二语言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是第二语言能力、能力倾向和态度,这提供了一个简略的解释和一个奇怪的发现:语言能力和态度似乎都与第二语言习得有关,但没有相互联系(Krashen,1988),一般认知能力也在语言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能力不是二语习得的前提,但它有助于提高二语习得的进程,它可以极大地改善和解决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出现困难的可能性(郭辉,2006)。语言能力倾向的调查和测试主要关注语言能力倾向与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在第二语言能力倾向的多项测试中,高分者比低分者学习速度更快,二语习得能力也更高。此外,研究表明,无论第二语言水平的衡量标准是语言测试的某种形式,还是更具交际性的语言使用衡量标准,都是如此。而语言能力倾向则涉及成功的二语习得认知能力(孔令达,2003)。

  2.3、 学习策略和沟通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学习第二语言而采用的特殊方法或技巧(黄晓萍,2009)。它们可以是行为性的(例如,大声重复新单词可以帮助你记住它们),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例如,使用语言学或情景语境推断新词的含义),它们通常是面向问题的。也就是说,学习者在遇到诸如如何记住一个新单词等问题时,会采用学习策略。学习者通常意识到他们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当被问及时,他们可以解释他们为试图学习某些东西而所做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学习策略决定了实现学习目标的方法,并包含在教学前活动、信息展示、学习者活动、测试和后续活动中。这些策略通常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联系在一起,以促进学习,并且基于多种类型的学习风格。

  沟通策略被视为计划阶段的一部分。当学习者在初始计划中遇到某种问题而无法执行计划时,就会调用它们。他们可以放弃最初的计划,通过减少策略来发展一个完全不同的计划,或者通过采取某种成就策略来维持他们原来的交际目标。

  正如任何试图用第二语言知识进行交流的人一样,学习者经常会因为知识不足而在说出他们想说的话时遇到困难。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他们求助于各种各样的交际策略。交际策略是语言学习者证明一种交际活动的手段、方法或技能,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语言能力倾向与学习风格、学习策略有着重要的联系(李生,2009)。

  3 、认知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外部的任何信息在进入大脑之前,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理解和输出的心理功能与发展机制进行编码分类和处理。因此,二语习得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信息加工的发展过程,最终长时间地留在头脑中。信息加工有两种基本的发展模式:串行发展模式和并行发展模式。在认知加工过程中,不仅有自动加工、控制加工机制和模式,还有组块识别等语言学习机制与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并存类似于竞争模式,在二语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语习得的认知理论是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发展而来的。它存在的前提是建立在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信息在记忆机制中以不同的方式编码和存储。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在接受信息输入时,首先会引发大脑的刺激和顿悟,各种内外因素都会对学习者产生显着影响。这些内外因素不仅包括智力、学习目的、学习情绪等因素,还包括人格特征、行为方式、经验、既往习得经验等因素。

  二语习得是一个大的领域和漫长的过程。它至少涉及一般的认知处理和信息加工,如编码、存储和判断记忆等。例如,在使用语法知识和语言结构知识进行判断的情况下,学习者显然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认知加工过程。在判断过程中,受试者将测试内容与其既往的语法结构知识和语用学知识进行比较,找出相关性,然后做出相应的判断。然而,我们更注重对第二语言相关信息的编码分类和记忆判断,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二语习得的质量。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和能力对语言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传统的外语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教学上,即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的设计。然而,如何学习以及学习者的特点却鲜有研究。因此,只有了解掌握二语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学习态度、情感因素,等等,深入、全面地认识和发挥认知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

  4 、结语

  二语习得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认知理论,且具有许多个体差异性特征(Skehan,1991)。本文探讨了二语习得中的认知因素(年龄、动机、语言能力、态度和个性等)及其与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教师应区别对待不同认知因素的学习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不同认知因素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顺水推舟,使学生自然走上应该走的路线,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另一种是促进不同认知因素的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做出相反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任务。学习者的认知因素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和倾向性。然而,各种认知和心理发展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转化和发展关系。一个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应该能够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根据不同阶段和目标下的学习对象和任务,灵活运用各种认知因素。为了弥补认知因素的不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转变认知因素和学习风格,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Adult performance on the SLOPE testmore evidence for a natural sequence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Language Learning. 1976,26(1):145-151.

  [2] SKEHAN P.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SSLA,1991 (13).

  [3]郭辉.认知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功能分析[C]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6.

  [4]黄晓萍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09 (28 ).

  [5]孔令达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体因素与习得效果的相关研究[A].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3.

  [6]生.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 2009 (40 ).

  [7]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


作者单位: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崔会丽.浅谈认知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英语广场,2021(27):63-6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