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上昆精华版《长生殿》悲剧主题的体现

时间:2018-11-05 来源:人文天下 作者:王冠龙 本文字数:3711字

  摘    要: 上昆精华版《长生殿》, 是在原着剧作和上昆全本《长生殿》的基础上浓缩提炼成的八折戏, 剧本构架精心巧运, 遣词造句华美灵动, 不仅巧妙萃取了全本精华, 还重新进行了细致编排, 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意识和观剧节奏。该剧的“侈心祸福”和“臣忠子孝”两大深层含义, 最终目的是以史“垂戒来世”, 从而点明了《长生殿》悲剧主题的两大支柱。

  关键词:   曲断人散,昆曲《长生殿》
 

上昆精华版《长生殿》悲剧主题的体现
 

  一、多重矛盾的人物情感

  昆曲《长生殿》取材于历史, 将历史中真实的帝妃形象完整的再现于舞台。唐明皇和杨贵妃身处大唐皇室, 这一特殊的身份导致其情感多次产生冲突。唐明皇作为盛唐之主, 统治九州, 不仅要兼顾国家的社稷和百姓的安危, 而且还要遵循封建礼法, 仪表天下。而杨贵妃身为帝王之妻, 凭借唐明皇的溺爱, 不仅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并且从侧面干预朝政。在《权哄》一折中, 唆使唐明皇将与自己长兄杨国忠存有个人恩怨的安禄山降为藩将, 而后成为国家祸患, 也为这场爱情走向悲剧做出铺垫。

  自古红颜多祸水, 但红颜一词本不带有贬义色彩, 如果红颜一笑殃及国家安危, 便是这段爱情走向结束的前奏。唐明皇仅为杨贵妃一人用情本无可厚非, 但身为帝王却不可像士卿大夫或寻常百姓一样穷奢极欲, 如果利用自身无上的权力无节制的沉浸于歌乐之中, 最终产生的后果必然是无法挽回的沉痛代价。所以, 剧中唐明皇倾慕于杨贵妃的美丽, 不仅“春霄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1],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2]。殊不知, 此刻自己与杨贵妃的爱情正遭受到自身不合理的维护, 唐明皇此举, 虽无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过, 但却有相仿之意, 这种个人爱情与国家政治互相碰撞的结果, 必然会导致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以悲剧收尾。

  相同的做法, 不同的身份, 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唐明皇和杨贵妃仅仅是寻常百姓家的爱情追求, 也许我们会把他们的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般的生死情缘。而杨贵妃则幻想于生生世世与自己心爱之人厮守, 但唐明皇身为帝王, 一个国家的依托, 一朝礼制的垂范, 注定无法将自身的爱情放在首位, 如果逆而行之, 必然会走向毁灭。

  二、大胆复调的故事主题

  整本《长生殿》借离合之感, 写兴亡之叹, 两者相互融合, 相得益彰。通观我国历史, 国家的衰落和灭亡无不源于政治的腐化, 军阀的割据、外族的入侵以及统治者的庸政。而作为国家的统治者, 则需要时刻以黎民和社稷为重。唐明皇身为至高无上的帝王, 但其与杨贵妃的爱情必然受到来自政治和礼制的挑战。剧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始于《定情》, 毁于《埋玉》, 将此剧的爱情和政治双重主题完整的再现于舞台, 既有惋惜纯真爱情之感, 也有批判帝王庸政之意。从表面看, 这场帝妃的爱情悲剧的产生原因在于唐明皇和杨贵妃“弛了朝纲, 占了情场”[3], 最终导致两人生死两别, 但实则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个人爱情最后发展为“逞侈心而穷人欲”[4], 受到国家政治和封建礼制的多种挑战, 即“情”与“理”的矛盾冲突。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 帝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依托, 而不是仅仅属于某一个人。所以, 在《埋玉》一折中, 当行军至马嵬坡时, 此时整部戏进入高潮阶段, 护送皇室的将士因不满杨氏兄妹, 在弑杀权相杨国忠后高呼起“不杀贵妃, 誓不护驾”, 同时大唐臣子陈元礼也对于处死杨氏兄妹十分坚决, 甚至不惜同归于尽。陈元礼逆天命以顺军心, 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5]之名要求唐明皇舍弃自己的爱情, 回归大唐民众和社稷。面对“情”与“理”矛盾, 此刻的唐明皇不得不选择“理”, 而杨贵妃为让心爱的人安全到达蜀地, 也在“臣忠子孝”氛围中自缢身亡, 而他们的爱情只能就此以悲剧落幕。

  爱情具有着强烈而又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封建社会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爱情观是畸形的, 封建社会所提倡的礼制向来对个人爱情都是采取否定的态度。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固然真挚, 但在强大的政治和礼制面前, 两人的爱情必然属于从属地位, 可惜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并没有把握住这种平衡, 这场爱情却只能以彻底毁灭而告终。

  三、以简驭繁的创作手法

  原着《长生殿》长达五十出, 从叙事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即第一阶段写实, 着重表现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 第二阶段写幻, 着重宣扬两人的至情不泯。相较于原着, 精华版《长生殿》在保持原作高雅的文学性和传统昆曲优美的唱腔等特点外, 充分融入以简驭繁的美学思想, 萃其精华, 只删而不增, 只调整而不改编, 仅取其中八折, 叙事注重写实, 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至情完整的融入到两人的爱情悲剧之中, 使该剧的主题更加鲜明立体, 易于观众理解。

  精华版《长生殿》的叙事以写实为主, 从钗盒定情到马嵬坡埋玉, 中间穿插《权哄》《絮阁》《进果》《密誓》《合围》《惊变》六折, 不仅故事结构更加凝练, 逻辑更加清晰, 而且剧中情节的发展也越发跌宕起伏, 一波三折。此外, 该剧大胆采用多线性的叙事手法, 以及爱情和政治交叉进行的叙事结构, 抒情写意与戏剧冲突互通互补, 不仅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完整的呈现在舞台之中, 而且将沉浮不定的国家悲剧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传统文化的乐天精神和传统文人的悲悯情怀, 使我国古代每一部剧作几乎都会产生一个美好的结局, 而精华版《长生殿》没有遵循这一原则, 整部戏止于《埋玉》一折, 突破性的采用悲剧结尾, 与原着《长生殿》的团圆结局形成一张一弛的对比, 既简练了故事情节, 同时也增加了剧情的悲剧色彩。不仅突出“乐极哀来、垂戒来世”[6]的教育意义, 而且通过描写这场帝妃爱情在国家动乱之中的丧失以及由此引起的悲痛, 渲染了个人情感为巨大的政治和礼制所摆布的哀伤, 而这一点恰好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四、距离美感的悲剧效果

  精华版《长生殿》改编自洪昇原着剧作及上昆全本《长生殿》, 故事源于我国盛唐时期, 又称“天宝遗事”, 距今已一千二百余年。正如朱光潜先生所提出的“让戏剧情节发生的时间是在往古的历史时期, 地点是在遥远的国度”[7], 从而产生空间和时间的遥远性。因此, 时间和空间上的遥远性不仅能增强我们对悲剧人物的敬意和悲悯, 而且可以使舞台的戏剧情节与时代的实际生活脱离关系, 从而拉开观众与故事心理距离和审美距离。

  剧中《定情》一折, 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得到彼此爱情的同时, 也是失去彼此的开始。而在《埋玉》一折中, 马嵬坡事变, 唐明皇不得已赐死杨贵妃, 这种以国之名, 夫赐妻死的无奈, 人生大悲也莫过于此。普通人没有剧中人物所持有的偌大权力, 自然不会体会到他们令人难以置信的无奈, 更无法完全感受到他们当时心理的痛苦。这种距离不仅加重了故事情节的悲剧韵味, 而且观众也因这种距离而产生悲剧审美的空间。同时, 此剧经过这种“距离化”的过滤, 使观众在心理上感受到平凡理想与残酷现实的距离, 从而增强故事的悲感之美。

  朱光潜先生在其理论着作《悲剧心理学》中以“心理距离”取代“纯粹形式的直觉”, 认为“悲剧英雄往往超出于一般人之上”[8]、“他们都是按巨人的尺寸塑造出来的”[9], 因此, “他们身上总有些不寻常的东西, 从实际结果的希望和担忧这方面说来, 使观众不可能把自己与他们等同起来”[10]。剧中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十分特殊, 一位是权倾天下的国君, 一位是烜赫一时的帝妃, 他们的特殊身份便与普通观众产生了距离。同时, 这种特殊的身份也成为这场爱情走向悲剧的重要因素。此外, 这些特殊人物的所处的情景也必然是特殊的, 也使剧中悲剧情节的异常性质更为突出, 从而使剧中帝妃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国家崩塌的历史悲剧, 均高于一般生活, 以这种特殊的距离来加重悲剧效果。

  五、结语

  你来过, 我记得, 便是永远;你转身, 我经过, 便是人间。《长生殿》原着的结局虽美好, 但却是后人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自身情感的精神寄托, 终究不免现实结局的悲剧性。在精华版《长生殿》结尾中, 当杨贵妃自缢时, 唐明皇匆忙赶来, 拼劲全身力气却无法抓住那条长长的白绫, 此刻的唐明皇抓不住的不仅仅是那条自己心爱之人自缢的白绫, 而是她的生命, 更是彼此情真意笃的爱情。爱情也许可以战胜帝王, 但帝王终究逃不过国家政治和封建礼制的束缚,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虽然真挚纯洁, 但与政治和礼制相较量无疑是以卵击石, 自然无法抵挡来自于它们的强大冲击, 只得走向毁灭。综上看来, 爱江山, 更爱美人的帝王, 其爱情成为具有悲剧性的故事也就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孙通海、王海燕:《全唐诗》 (第七册卷四三五) [M],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2]洪昇:《长生殿》[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3]梁启雄:《荀子简释》[M],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注释:

  1 孙通海、王海燕:《全唐诗》 (第七册卷四三五) , 中华书局, 1999年版, 第4828页。
  2 孙通海、王海燕:《全唐诗》 (第七册卷四三五) , 中华书局, 1999年版, 第4828页。
  3 洪昇:《长生殿》,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第178页。
  4 洪昇:《长生殿》,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自序。
  5 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 1983年版, 第403页。
  6 洪昇:《长生殿》,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自序。
  7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第31—32页。
  8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第33页。
  9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第33页。
  10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第33页。

    [1]王冠龙.曲断人散——昆曲《长生殿》悲剧性分析[J].人文天下,2018(16):44-46.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