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戏曲锣鼓音响的正确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16 共1537字
论文标题

  过去有一段时期,有同志曾对戏曲锣鼓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它的音响太“吵人”,要求少用或改变它的音响,甚至有以弦乐间奏行式来代替锣鼓的设想。后来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不在于锣鼓的本身,而是在于使用者在运用方法上的不恰当所造成,从而给人以吵闹烦躁的感觉。例如《十品村官》来顺出走的一场戏。田来顺为了借助李彩珠的养狐技术,准备和李彩珠采取股份制来合作养狐。但事与愿违,没有得到徐干娘和对象小月的理解,再加之刘六妈从中作梗,来顺夹在矛盾中间受气,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被逼无奈离家出走。一句倒板后,人物出场。通过这段打击乐与弦乐的结合,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渲染了剧中人前思后想、忍辱受屈、欲管难管、欲罢不能那种复杂的内心冲突。有力地推进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说田来顺上场不是用前面说的上场方法,按照过去的老传统倒板下来后就打 [ 急急风 ]、[ 四击头 ]、[ 撕边一锣 ] 上场,便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
  近年来似乎很少听见有人再提戏曲锣鼓音响“吵人”的问题了,说明大家在认识上已达到一致。戏曲锣鼓的音响虽响,特别是配合剧情武打的锣鼓,遇到水战或天兵、天将在作战时还要加用大缸鼓和大铙,音响最为强烈,但看戏人并不讨厌它,还感到听了来劲,原因就在于这种强烈的音响效果和紧张的武打表演凝为一体,所以不但不觉吵闹,反而感到非有这样的锣鼓敲打不可。像《水漫泗洲》、《百岁挂帅》这种大开打场面,如果把锣和鼓去掉,让演员就在舞台上闷打,试问将变成什么样子呢?还有观赏性吗?
  这样说来,戏曲锣鼓“吵人”的问题是否就完全不存在了?也不尽然,前面说过,如用得不恰当,打得不合适,它不但会“吵人”,甚至还要破坏剧情和演出效果。
  比如说司鼓演奏员和下手演奏员的技术差,手眼慢,没有音乐天赋,不能准确而有节奏地配合演员在舞台上所表演的动作时,便会起到破坏作用。当然,出现这种情况,有时责任也在演员身上,演员不熟悉锣鼓,不给司鼓演奏员以明确的交待,或者不在“节骨眼”上变换身段动作等等,都会引起混乱。锣鼓与演员的动作一乱,艺术效果受到破坏,观众听了别扭,自然就要感到锣鼓“吵人”了。说到这里我又想起老前辈们留下的一句“谚语口诀”:会唱不会敲,有本事也不高;会敲不会唱,拿不到一股账;会唱不会拉,不是老行家;有本事玩戏,没本事玩脾气。
  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演员,既不懂锣鼓,又不识简谱,润腔润得没味,还说曲子谱得不对。我认为一个好演员不但要演好戏,还要懂得锣鼓。说到锣鼓运用不当就会出现“吵人”现象,这种情况即使在文戏中也会出现,比如说一场戏里反复用一种锣鼓开唱,也会叫人听了生厌。
  例如《王华卖父》,需要多次用 [ 小锣凤点头 ],那么有几处就可以改用 [ 小锣三击 ] 和 [ 单扦一小锣 ] 开唱。但这样的改动,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妥贴安排,不能草率。
  过去京剧界有句俗话,叫做“糟”戏多锣鼓,这并不是意味着锣鼓一少戏就好,而是指的不问剧情,随便乱用锣鼓的意思。记得有一次我们送戏到大学校园,有位大学生在看了我们的演出后,谈到戏曲锣鼓是否“吵人”的问题,他认为:淮剧锣鼓,当它完全和表演节奏以及剧情所需的音量、气氛吻合一致时,再响一些也并不觉得“吵人”,只觉得它有力地烘托舞台气氛,使演员的感情和动作节奏更为鲜明突出;但当它脱离表演或不起作用时,就会使人感到厌烦而不舒服。这位大学生所说的话正是一语中的,同时也给了戏曲锣鼓的一个正确评价。可以相信我们戏曲打击乐的本身也是相当完美的,在现在的年轻大学生们的心目中看来,也没有低估我们的艺术价值。锣鼓点子的本身虽是死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巧妙地运用,当它演奏得不恰当时,就会失去它的光彩和作用,变为使人感到厌烦嘈杂。
  由此看来,作为戏曲乐队的武场人员来说,如何正确掌握锣鼓的音响,责任重大。运用得当,就能耳目一新,引人入胜;运用不当,就会使人感到吵闹。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