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01 共5075字
  题目: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分析 
  (一)投资不足
  (二)自主开发能力差 
  (三)汽车销售模式不成熟
  (四)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
  (五)需求开发不足  
  
  二、中国汽车产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增强自主创新 
  (二)对汽车产业结构调整    
  (三)借鉴德国经验 
  (四)开启农村汽车市场的大门   
  (五)政府政策的鼓励帮助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2011年4月21日 至28日,以“创新未来”为主题的第14届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在上海举办,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家企业参加,为上海车展历届以来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在富丽堂皇的世界级车展会上,各国尽现本国最先进的豪华车,可谓各领风骚。然而与各国相比,作为东道主,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再次引起了国人的思考。本文通过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现状与解决措施作了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 汽车产业 加入世贸 现状 措施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快十年了,在这十年中,国外的汽车企业也陆续地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九州”分天下的局面。在刚刚结束的第14届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发达国家魅惑豪 的香车与中国相形见绌的自产车再次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潜力的汽车销售市场,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禁再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中国汽车市场如此的现状?中国汽车产业的前景如何?我们又该怎么做?
  
   一、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分析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从两个角度来说,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宏观上,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的厂商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使得竞争进一步激烈;微观上,企业面临不得不降价的处境,处在亏损的边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汽车进口关税就一直在下调,这是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鼓励竞争,优化中国市场。在2004年底,中国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下调到了8.9%。2010年底,我国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到28%。这都是为了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中国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近百家汽车企业的混乱局面,所以国家降低关税,就会下降国外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使得其更具竞争力,从而使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内企业的售价就会相对较高,使得其不得不退出市场,达到优化市场的效果。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了中国,搞起了合资,本质上就是以技术换市场。这里面有大众,丰田,奔驰,宝马等公司。根据2010年的资料显示,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中97%属于合资企业,而20多家国内企业仅仅占到了3%的市场份额。可以说,中国的汽车企业就是在夹缝中生存。  在2010年,东风标致实施降价补偿的销售策略,引起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轩然大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之激烈。好多的厂商也都不得不推出降价的策略,这无疑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幸。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汽车的亏损面达到了21%之多。  除此之外,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先后推出了关税下调预期,取消进口配额、实施《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进口车自动许可登记办法,整车特征办法,落地征税政策,允许外商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等政策,这无疑对于中国的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此外,我国汽车产业自身竞争力不足,也是早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 
  
  (一)投资不足    
  
  据专家分析,在中国每形成一辆汽车生产能力,大概需投资2--3万元人民币。这样,建设一个年产30万辆的轿车厂,就需投资60亿元。不仅初始阶段需要大量投资,而且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资金注入。     长期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投资强度一直偏低、结构不合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投资主体过于分散、投资比例不合理。投资强度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各汽车厂商难以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研发经费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生产方式落后,产品换型周期长等弊病。
  
   (二)自主开发能力差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中,完全属于自主研发的产品可以说几乎是没有,我们国内目前销售的一汽大众的捷达品牌、上汽的桑塔纳品牌均属于德国国内二、三十年前的产品,我们进行技术及产品引进后, 进行过几次改型,但只是涉及到外观及简单功能上的增加,关于发动机等关键性技术始终没有创新,更没有在这些成熟产品中寻找经验来研发自主的新产品。 
  
  (三)汽车销售模式不成熟   
  
   我国目前的汽车销售主要是以单一品牌的4S店为一级代理商,各种规模的汽车经销商可以从一级代理商处进货,消费者可以到上述二种商家中的任一一处实现购买,这当中势必存在一个商品质量保证和差价的问题。
  
  (四)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    
  
  汽车产业的发展是由整车生产、发动机生产、零部件制造和改装、深加工构成的,每一个部分的发展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到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目前我国的整车生产企业大部分与发达汽车工业国家的先进厂商进行合资、合作,引进了一系列的产品及技术,基本上形成了三大汽车集团,同时也建立了自主品牌和产品;发动机生产除货车外几乎是空白,其他大部分发动机生产企业是外资产品和技术在国内的实现;零部件制造业基本已被外资并购,未并购厂家只能生产和提供一些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 
  
  (五)需求开发不足  
  
  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汽车市场像中国这样具有如此大的潜力。如果中国能达到全球人均汽车拥有率水平,其市场还将需要1. 5亿辆汽车,但巨大的潜在需求并没有转化为实际购买力,需求开拓不足成为影响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价格过高以及派生需求产品如油价居高不下,由于技术改进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导致产业的竞争力低。  
  
  二、中国汽车产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增强自主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汽车的自主研发即技术创新,对汽车的底盘、动力等等是否能够掌握核心技术,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也是现在讨论最多的也是最遗憾的方面,正是在这方面的差距导致中国的汽车制造业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一些发达国家常常用所谓先进的标准体系来限制中国的自主企业发展。所以中国汽车需要实现从比较的竞争优势到核心竞争力的转变,即通过自主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从“中国自造”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智造”,也是对于自主创新的一个很大要求。(1)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学习型创新——“三联合”。 “三联合”战略即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国外工程技术公司、联合知名供应商。对自主汽车制造业来说,要考虑研发链和产业链,要有整体谋略。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研发涉及多领域、多学科,需要有效组织分散于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各类人才,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通过建立高效的组织体系,寻求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2)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之路。通过企业和大学紧密联盟,将高校和科研机构前沿技术的研究通过生产平台转化为一个有效的产品,真正做到了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的平衡。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分析用户需求的分析和市场动向,将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各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可能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优势的形成。 
  
  (二)对汽车产业结构调整   
  
  1、打破“近亲配套”体系。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零部件产品规模和水平的竞争,零部件质量和技术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品牌和销售。要采用产业招商、品牌招商等方式,引入整车厂原配套的国外企业,但引进外资不是壮大本国汽车产业的根本出路。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理事长李赐勋曾表示,坚决反对外商独资企业进入中国,中国的零部件产业发展应通过合资、合作消化和吸收国外技术,不断壮大本国自主研发力量,以促进本国零部件产业的升级。  
  
  2、自主研发能力是关键。中国的汽车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就要从合作、合资开始,培养一批拥有自主创新、管理、品牌和生产能力的零部件生产企业。比如广东,在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基础上,广东省政府集中力量鼓励一些有资金积累的企业进行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由龙头企业牵头、主要零部件企业参与成立技术攻关联合体,或设立多企业参股的技术开发中心。有关专家指出,对于开发难度较大、投资风险较高的汽车电子产品,尽量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国际 知名企业,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汽车电子行业的竞争力。 
  
  (三)借鉴德国经验  
  
  世界上汽车品牌主要集中在德国。据德国一位参加展会的业内人士介绍,2010年德国前20位最有价值的品牌中,戴姆勒-克莱斯勒、奔驰、宝马、大众、奥迪等汽车品牌都榜上有名。德国的一家研究所从十几年前开始对汽车品牌进行专门评估。主要评估依据是市场占有率、产品形象和企业经营状况等。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德国各大汽车厂商十分重视品牌价值,使得德国汽车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高档车市场中占据7/10的份额。     同样,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有自己的品牌,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等。在过去六年里,德国汽配工业的销售增幅均超过整车工业,但市场主要被少数大型汽配企业占据。  
  
  (四)开启农村汽车市场的大门   
  
  1、“新农村建设”契机。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将是我国农村汽车市场的黄金发展期。这些年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但农村现有交通工具仍是载货汽车、农用运输车、拖拉机、摩托车、畜力车、人力车并存,相对比较落后。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汽车需求的增长和汽车市场的形成,为我国汽 车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比如借助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投资、农村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公路的逐渐改善等条件的成熟,汽车逐渐成为农村的首选。目前,我国农村低速汽车和拖拉机的保有量约为2000万辆,摩托车保有量近4000万辆,远高于城市汽车的保有量,且基本为农民个人拥有,仅保有量更新和升级换型的市场就相当可观。 
  
  2、生产适合农民的汽车。我国拥有14亿人口,农村人口有7.9亿,另有2万多个小城镇,人口约为1.9亿,这些地域蕴藏着巨大的汽车产品消费潜力。但到目前为止,没有真正意义上适合农村、农民使用的汽车。所以对于农村用车市场的开发,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农村农民的特点、需求,做出特色。生产厂商要改变以往品种过于单调、功能过于单一的车种,以适应农村市场需求。不可否认,受经济条件影响,价格仍然是农民买车时最关注的部分。而所有这些因素,汽车制造商在开发产品时都应该事先考虑到,以便开发出适销对路的农村用车。  
  
  (五)政府政策的鼓励帮助 
  
  中国汽车产业经过50多年的成长,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汽车工业大国。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至今并未成为汽车工业强国。   产业政策引导不力和支持不够是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采取鼓励合资合作的政策,但该政策早已不适应今天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却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鼓励性的政策支持不完善,措施不配套。企业在自主创新上获得的具体政策支持少,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没有形成系统竞争能力。政策协调,政出多门,缺乏协调和延续性,往往使企业不知所措,影响企业技术发展方向。一个政策出台前,没有对企业现有基础技术水平对政策实施的支撑能力、政策实施需要的准备时间和技术来源进行充分的评估、论证,特别是在整车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和零部件企业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导致企业一次次把满足新政策规定和新法规要求的希望寄托于跨国公司,依靠不断的合资、引进或直接购买国外相关的零部件来确保其市场地位。    因此,在2011年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诸多汽车界代表呼吁“国家对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的产品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他们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自主品牌希望内外公平税负、政府采购不能忽视自主品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主体。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目前,汽车的自主创新主体是企业,但为企业创新提供环境和条件主要在于政府。因为很多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上,包括政策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工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其他资源。”  
  
  可见,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作为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汽车业的崛起对我国工业经济甚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中国要想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强国,要想进一步实现现代化,汽车产业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国家到企业到个人,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并采取正确科学的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汽车产业结构,借鉴他国经验,开辟农村市场,加大政府政策鼓励帮助等等,以争取早日使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强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参考文献: 
  1、蓝朝晖.中国汽车入世后得到跳跃式发展 仍面临诸多挑战[N].北京商报,2009-12-12. 
  2、跨国巨头完成布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路在何方[N].解放日报,2010-04-21. 
  3、中国汽车业应借鉴德国经验[N].经济参考报,2010-09-22.
  4、开启农村汽车市场的大门[N].机电商报,2011-03-3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