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09 共5609字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1.茶文化的产业化发展。21 世纪,是文化经济的时代,文化产业的行业门类不断发展壮大,正为国民经济建设做着突出贡献,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不断繁荣,我国的文化经济也在持续地发展壮大,各类文化逐渐产业化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相继投入文化市场,为我国居民提供了繁复多样的文化消费产品,实现了良好的产业增值效益。

  中国是世界上的产茶大国之一,拥有数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茶产业发展迅速,国际地位逐年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茶产业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茶园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茶叶产量逐年提高,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也逐年攀升。饮茶习俗是中国人民传承几千年的文化习俗,茶叶消费一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中国茶产业的繁荣发展,我国茶叶的内销量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消费茶叶水平不断增长。根据数据预测,2015 年我国茶叶内需量将达到 1435千吨,2020 年将达 1800 千吨。2届时我国茶产业又将迈上新台阶,茶叶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

  在当今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与产业经济的联系十分紧密,文化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在中国传统的茶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趋势也逐渐显现,茶文化与茶业经济的结合也日益紧密,从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到茶企的经营等,无不体现茶文化元素。文化元素的开发使用,直接影响了茶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同时也提升了茶叶的经济效益。比如,桂林茶叶科技园自开放以来至 2006年底,旅游者购买茶叶、茶制品、茶具等销售额共 4800 多万元。1又如,六堡茶文化的挖掘与开发,提高了六堡茶的知名度,扩大了市场影响力,六堡茶的国内销售从 2003 年以前的几乎空白拓展到 2012 年的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区,截止到2012 年 12 月,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共有 38 家,六堡茶年总产量达到了 8500 吨,产值超 8.5 亿元。2文化元素的挖掘利用,不仅带动了传统茶业经济的发展,现在也被不断应用于文化名茶的打造,越来越多的茶叶生产者通过赋予茶叶产品独特的文化含义来打造茶叶品牌。同时,茶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利用趋势也日益明显,茶艺培训、茶文化旅游、茶文化影视动漫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茶产业的发展不断催生新的茶文化,茶文化内涵的提升和应用又提高了茶叶的附加价值,反哺于茶产业。茶产业发展与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茶文化助推茶产业,茶产业促进茶文化的创新发展,茶文化在与茶产业互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由一种“隐性文化”发展为“实效文化”,并且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茶文化产业形态逐渐显现。

  2.信阳毛尖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信阳茶由巴蜀之地传入,直至信阳毛尖茶品牌的形成,已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信阳毛尖的产地也在持续的扩展。最早生产信阳毛尖的地域是原信阳县的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震雷山、白龙潭、黑龙潭、何家寨和罗山县的灵山等地,后来信阳毛尖的产地不断扩展,如今已扩展至整个信阳地区。目前,信阳毛尖的产茶区包括潢川、光山、罗山、商城、新县、固始、息县以及信阳市的浉河区、平桥区等县区。据信阳市茶产业办公室的负责人介绍,“十一五”以来,信阳市每年以 20—30 万亩的速度发展茶叶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已达到210 万亩,位居全国产茶地级市排名的第二位,是全国着名的绿色无公害产茶基地,也是长江以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信阳市现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 800 多家,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500 多户,茶叶专业合作社近 500 家,茶农近 100 万,从业人员近 120 万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 家,省级龙头企业 12 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52 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 8 家,全国重点产茶县区 8 个;2011 年,信阳市茶叶总产量达到 4.6 万吨,总产值达到 55.8 亿元,涉茶综合产值近 70 亿元,占当年信阳 GDP 总量的 6.4%。1信阳毛尖茶产业已经成为信阳市的支柱产业,为信阳的地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虽然信阳毛尖茶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茶叶产量和产值逐年上升,绝对市场份额也逐年攀升,但是却面临相对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低的发展困境。2008 年的数据显示,最知名的龙潭、五云山、文新等品牌信阳毛尖,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不到 1%,安溪铁观音却达到 5%,目前信阳毛尖在河南也只有40%的市场份额,铁观音已达到 30%。2在省外市场,信阳毛尖的市场占有量也微乎其微,如业内两大龙头企业五云集团和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已在全国建立了上百家经销商的销售网络,但其总销量也只有 10%-20%是来自省外。信阳毛尖茶不仅在传统茶叶销售市场占有率低,而且在新兴电子商务市场领域也处境堪忧。根据 2012 年度淘宝网热卖茶的统计数据反映,销售前十的茶叶当中竟没有信阳毛尖的身影,反倒是一些曾经不知名的茶叶走上了热销榜。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学术界对于茶文化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范畴,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四种不同类型的茶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尝试归纳出茶文化产业成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期望将这些规律经验应用于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的开发过程中,再通过对信阳毛尖茶文化开发现状的分析和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化开发的对策建议,从而为信阳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积极鼓励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日前,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价值。

  信阳毛尖茶文化走产业化开发道路,既积极响应了国家政策号召,又可为我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推动信阳茶文化的产业化开发,有利于改造提升信阳传统茶产业的质量水平,同时促生新的茶叶经济增长点,提高茶叶的衍生价值。信阳毛尖茶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能够沟通完善产业链条,构筑以茶产业为主的上游产业链,延伸文化、旅游、休闲、信息、物流等的下游产业链,加大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比重,推动信阳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茶叶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信阳茶文化的产业化开发,是要用经济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梳理信阳的茶文化资源,深入系统地研究信阳茶文化,与时俱进地丰富信阳茶文化内涵,推动信阳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高信阳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信阳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催生新的行业门类,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茶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就业容纳量,对于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而言,既可以解决他们就近就业的问题,又可以照顾到家庭,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依赖高技术、网络化的新型茶文化产业可为高校毕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就业机遇,有利于缓解紧张的社会就业形势,激活社会经济市场。研究信阳毛尖茶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发展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促进信阳茶产业的繁荣发展,丰富茶文化消费市场,壮大当地的文化行业,还能积极宣传推广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具有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经济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类文化逐渐与经济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文化消费日益受到消费者关注。在这种文化产业化的大背景大趋势下,茶文化在中国传统茶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茶文化研究的视野不断开阔,学者们逐渐转向了茶文化对茶产业促进作用的研究方面,茶文化的产业化开发研究兴起,茶文化产业的专业术语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纵观近年来国内学界进行的关于本文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可概括分类为以下三个方面:

  1、茶文化产业的概念范畴研究

  目前,我国的茶文化产业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以茶文化产业为直接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并不充足,但也出现了一些着作和学术论文的发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着作,当是龚永新教授的《中国茶产业发展新论》1一书。该书从茶文化的角度审视茶产业,对茶文化产业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诠释,建立起以茶文化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分析体系,填补了当前我国茶文化产业理论专着的空白。除此之外,其他关于茶文化产业相关问题的论述和阐述,只是在较少的研究专着中略有提及,如范建华的《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论》2,姚国坤的《茶文化概论》3,詹罗九的《中国茶业经济的转型》4,孟航的《中国文化产业的西部模式》5等专着,而且成果多数集中在茶文化产业的概念范畴研究方面。当然也有部分学术论文展开了关于此问题的讨论,如龚永新的《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6,《产业融合对茶文化产业形成的影响》1,《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2,《名茶与茶文化产业的关联发展》3,夏良玉的《论我国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4等学术论文,这些文章都对茶文化产业做了大同小异的概念界定,并初步探讨了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问题。

  2、区域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目前关于某一特定区域或某种特定名茶的文化产业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研究区域集中在浙江、福建、云南、湖北、山东等地。主要的学术成果有龚永新《三峡茶文化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5,马士成《杭州茶文化产业建设研究报告》6,吴丽《文化产业的品牌构建与开发—以云南普洱茶为例》7,李文杰《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化开发》8,昆明理工大学朱立国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茶马古道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普洱茶产品营销策划》9,福建农林大学石晶硕士学位论文《武夷岩茶文化特性与文化营销研究》10,山东大学王晓燕硕士学位论文《崂山茶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1,中国农业科学院刘伟华硕士学位论文《茶文化对宜昌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12,云南大学王博喜丽硕士学位论文《云南普洱茶文化产业竞争优势探究》13等。这些研究成果主要着力于为区域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3、信阳毛尖茶的相关问题研究

  目前,关于信阳毛尖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果,但还尚显薄弱。在以信阳毛尖为研究对象的着作中,以程书祥的《中国名茶:信阳毛尖》1和李伟的《信阳毛尖》2为代表,两书主要论述了信阳毛尖茶的历史、制作技艺、茶俗茶艺等方面的内容。关于信阳毛尖的文献研究,在中国知网,以“信阳毛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3,共查询到 777 条结果,而以“信阳毛尖”为篇名进行搜索,则只有 222条结果。这些检索到的文献,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市场开拓、化学成分、品牌保护、制作工艺等方面。若以“信阳茶文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则只能查询到89 条结果,其中只有 65 篇文章是与信阳茶文化直接相关的,并且绝大部分是关于信阳茶文化节及信阳茶文化旅游的研究。进一步缩小检索范围,“以信阳茶文化产业”为篇名检索,只有两篇文献符合要求,分别是孙炜的《略论信阳茶文化的构建及产业开发》4,茹存光的《信阳茶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构建》5。上述两文的闪光之处是尝试采用文化开发的视角来探讨信阳茶业的发展,但不足之处是将发展眼光与目标局限于“信阳茶文化节”和信阳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上,缺乏对信阳茶文化的产业化链条式开发。

  4、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从上面列举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茶文化产业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茶文化产业的概念范畴问题研究已经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而且区域茶文化产业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针对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的研究却存在明显的不足,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论着和学术论文的发表,也尚未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本文希望在信阳毛尖茶文化的产业化开发方面做些尝试,以期使信阳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能够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从而方便在研究成果上相互借鉴和学习,促进信阳茶文化产业研究的良性发展,为信阳地区茶文化产业开发的实践活动提供可信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机构资料、茶文化图书、电子文献、官方网站、网页资料等,收集整理有关信阳茶文化研究的资料,然后根据研究需要,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合理选取利用。

  实地调查走访法:深入信阳毛尖市场调查,重点走访信阳茶叶管理部门,深入调研信阳毛尖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

  归纳演绎法:通过大量收集整理其他地区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资料,总结出可资借鉴的规律经验,并投映于信阳地区的实际情况。

  比较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茶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对比信阳毛尖茶文化的开发现状,提出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开发的针对性举措。

  (四)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本文在对国内外茶文化产业案例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信阳毛尖茶产业现状的实地调研分析及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化开发条件的 SWOT 分析,探索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发展策略。本文首先对国内茶文化产业研究现状及信阳毛尖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然后,对茶文化、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其次,对国内外四种较为成功的茶文化产业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接着分析了信阳毛尖茶文化的开发现状及产业开发的基础条件,最后提出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化开发的具体对策。按照这种逻辑次序,文章相应地分为五大章节: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对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包括茶文化概念、文化产业内涵、茶文化产业范畴等内容;第三章是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解读,主要包含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天福茗茶、立顿红茶这四个案例;第四章是关于信阳茶文化开发的现状分析及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化开发条件的 SWOT 分析;第五章是本文的重中之重,主要是提出开发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的具体对策。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是分析借鉴目前国内外较为典型的茶文化产业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与不足,探索茶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然后,将之应用于信阳毛尖茶文化产业的开发实践中。本文的研究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是一个由理论研究到指导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从实践分析到规律总结再到指导实践的过程。

相关标签:中国茶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