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正念对咨商与治疗师的影响探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2-13 共5872字
  ( 2) 增加自我觉察,接纳自我
  
  从正念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正念的核心概念包括两个部分,觉察和接纳。
  
  引导个体专注于当下,即高度的专注于当下的内外在经验,时刻关注此时此地,纯粹的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想法、病痛等身心状况。对自己当下的身心状况保持足够的耐心,以不批判不解释,完全开放的态度去接纳感受到的任何经验,发展出与他和平共处的模式。经由长期的正念练习,或者是开展以正念指导的心理治疗,可以使咨商与心理治疗师发展自我觉察的能力,在实务工作现场可以随时觉察并调整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负向想法与感受,改变个体的自我概念,增加因应困境的自我效能,提升生活中的幸福感。
  
  4.结论与启示
  
  正念虽然是基于佛教的背景脉络,但其本质却是可以被普通大众所使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经注意力放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进行自我觉察和了解、以及自我疗愈(杨彦芬,2012) . 助人工作者长期接触来自个案各种类型的负向议题,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心理师面临专业耗竭的危险,这不仅会危及咨询效果,还会使心理师感到疲惫,挫折,枯竭,无助。正念的引入不仅咨询与心理治疗师的实务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和方向,同时也为其专自我照顾提供了一个现实有效的方法。正念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可从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方式来实践。正式实践是指长时间的正念练习,例如禅坐,行禅,身体扫描等;而非正式的正念实践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的觉知,如在进食,运动等,亦是在工作,家庭与人个人行坐等经验中觉知自己的呼吸与念头。因此,心理治疗师不仅可以将正念治疗的方法应用到到实务工作中,也可以藉由实践正念,来创造希望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个案和心理治疗工作。将正念训练融入自身的生活中,发展自我疗愈的能力,寻找自己内在的力量,用正念引领人发现深藏于内在的安详,宁静,改善生活状况(林利珊,2015) .从而更好服务于个案,服务于心理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蔡茹婷(2014) .青少年的独处偏好与独处能力:正念的调节效果。中原大学,硕士论文
  [2]窦金城(2014a) .正念在增进心理健康上的机制。咨商与辅导,343,14- 17
  [3]窦金城(2014b) .正念在心治疗上的应用。咨商与辅导,343,10- 13
  [4]林柏佑,(2014) .正念对于实习咨商师之影响。咨商与辅导,343,36- 38
  [5]林利珊(2015) .从正念、正向心理学预防心理师的专业耗竭。咨商与辅导,349,2- 5
  [6]林利珊(2015) .心理助人工作者长期实践正念对其专业成长之探究。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硕士论文。
  [7]李素芬(2014) .正念即觉察-对于 Ruhr响应刺激增加了选择的自由与空间。辅导与咨商,343,6- 9
  [8]林育升(2014) .复原力观点探讨社会工作「正念」理论与实务。咨商与辅导,343,18- 26
  [9]林钰杰(2013) .初探正念取向心理治疗历程之整合架构。中华心理卫生学刊,26,395- 442
  [10]释宗白(2011)。正念意涵及其在咨商 / 心理治疗的转化机制。辅导季刊,47(2),39- 49.
  [11]释宗白,金树人(2011) .止观,无住-「禅修正念团体」对实习咨商心理师自我关注与咨商实务影响之初探研究。教育心理学报,44,163- 184苏伦慧,赖志超(2014) .四谛正念调适模式在专业助 人 工 作 者 中 的 意 涵。台 湾 席 上 心 理 学 报,2,77- 100
  [12]温宗(2013) .西方正念教育概观:正向融入正念训练于我国教育迈进。生命教育研究,5,145- 180
  [13]杨彦芬(2012) .应用正念(mindfulness)的方法纾解身心压力。咨商与辅导,317,2- 6
  [14]杨淑贞,林邦杰,沈湘萦(2007) .禅坐直自我疗愈力及其对压力、忧郁、焦虑与幸福感影响之研究。玄奘佛学研究,7,63- 103
  [15]Brown, K. W., & Ryan, R. M. (2003)。The Benefits of Being Present: Mindfulness and ItsRole in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4), 822- 848.
  [16]Davidson, R. (2010)。 Empirical explorationsof mindfulness: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undrums. Emotion, 10(1), 8- 11.
  [17]Davidson, R. J., Kabat- Zinn, J., & Schu-macher, J. (2003)。 Alterations in brain and immunefunction produced by mindfulness meditatio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5, 564- 570.
  [18]H?lzel, B. K., Carmody, J., Vangel, M.,Congleton, C., Yerramsetti, S. M., Gard, T., &Lazar, S. W. (2011)。 Mindfulness practice leads toincreases in regional brain gray matter density.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191(1), 36- 43.
  [19]Shapiro, S. L., Carlson, L. E., Astin, J. A.,& Freedman, B. (2006)。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2(3), 373- 386.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