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高校学生社团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18 共4349字

  第一章 高校学生社团概述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研究者众多,大家越来越意识到社团第二课堂的引领作用,研究也逐渐深入。国内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认知各执一词,对社团的界定也不尽相同。要加深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工作就必须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概况做充分的研读。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相关概念。

  (一)社团的相关概念。

  社团即社会团体,根据 1998 年 10 月 25 日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的规定,社会团体指"我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与常见的经营集体不一样,社团是一种非盈利互助性的团体组织。同时,社会团体区别于政府组织在于社团实行的是社团成员的自我管理。

  由于国家对公民政治经济等生活的自由化程度的放开,目前我国社会团体种类繁多。对社会团体的分类依据角度不同有多种方法,主要有根据社团性质与社团民间自主性程度划分两种方法。

  社团根据其性质可以划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政治性社会团体,如中国民主革命党、中国民主同盟等;第二类是经济性社会团体,如全国工商联协会、中国国家贸易促进委员会等;第三类是科技性协会,如中国直升机展业发展协会;第四类是军事外交类社会团体,如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第五类是文化体育性社会团体,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第六类是健康卫生及宗教团体类社会团体,如中国红十字会与中国佛学会等。按照性质分类方法可以看出目前社会团体涉及的领域十分广,这也侧面体现出当前人民生活自由化程度之高,同时社会团体的百花齐放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挣脱集权式管理思想的束缚,让社会有序自由发展的成果展现。

  根据社团民间自主性程度主要可以分为官办、民办、半官办三类。官办社会团体,财政上依靠财政拨款,人事上沿用编制形式,而领导多为政府官员。因此官办社会团体虽然具有社会组织的名号,但是因为其在人事、财政、领导形式上的特征,导致其具有强烈的官方色彩。而民办则与官办恰好相反,民办社会组织财政独立、社会团员实行自主管理。官办社会组织的存在有其社会原因,但是在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阶段,利益矛盾日益凸显,与权力相关的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导致官办社会团体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与此同时,纯民办社会组织必须加强其管理效率。

  总之,对于社团定义与分类,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所有界定都在以下几方面形成了共识:第一、社团成员的目标一致;第二、社团的自我管理形式导致成员和管理者之间是关系少有金字塔式的上下级从属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助合作的平等关系。第三、社团成员关系紧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第四、团队成员共同接受社团规范和章程的约束,具有共同的价值观。

  (二)高校学生社团。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起步较晚,对社团的定义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团中央文件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依据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发组成的依据规章制度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团体".

  高校学生社团本着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集中起来,自主进行活动、发展兴趣、自主管理的出发点,因此对入团学生成员限制很少,不以年级、专业,甚至学校为限制。高校学生社团一般由同级党组织授权团的组织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和具体的指导,每个社团原则上都配备了社团指导老师,以正常指导学生社团的工作开展。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特征和类型。

  (一)高校学生社团特征分析。

  1、高校学生社团的组合自发性。

  学生社团的成立相对传统意义的组织,有着极为鲜明的自发性。成员主要是靠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聚合在一起,以达到寻找归属感的需求,因此无需学校行政指示或者安排。学生社团的成立虽然不需要行政安排,但是社团成立之初需要到学校相关部门进行申请登记,符合相关规定后方可成立。高校学生社团采取社团成员自我管理形式,因此社团成员的招募与管理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社团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也具有较大的自由度。高校学生社团的自发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塑造了一个提升学生自身素质的广阔舞台,也给学院派的正规体系化教育增添了活力。

  2、成员的同质性。

  高校学生社团的主体都是学生,这是其区分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明显特征。

  同处于学生身份的成员因为角色的相似性,导致成员经历、想法、喜好等很容易一致,这样的一群同质性的成员聚在一起很容易确定共同目标与理想,从而也使得学生社团的凝聚力更强,成员关系更为紧密。

  3、成员的流动性。

  高校学生社团一个重要特点是社团扎根在学校,成员为学生。因此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能力的提升,精力的分散,对事情看法的成熟导致学生社团的成员流动性很大。大一的学生刚进入大学,本着归属感安全感的内在需求,想尽快融入一个组织,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会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并对活动有较高的积极性。大二的学生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心理过程,同时对社团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有着发展自己能力的渴望,因此大二的学生开始有组织社团的欲望。而大三的学生经历了高昂的活动热情,开始进入成熟的思考时期,这段时间他们一边关注社团活动,一边会思考什么样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甚至开始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因此大三的学生不再有更多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而到了大四,学生们开始把所有精力放在学业与进入社会的准备上,因此会很难分身再去关注社团。这样一个学生的成长规律也就导致了由学生组织的社团形成了有规律的主体流动4、组织的松散性。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小而巧,即管理与活动都很灵活。在社团的财政支持、管理者的选举等都有较大的学生自主性,从而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很难形成有强有力的组织规范去约束成员。同时,由于学生角色的特殊性,也不能去强制规范。

  这些特点导致了社团组织框架的松散,约束力没有传统组织强。其成员之间的约束主要来自共同的追求、需求,以及社团负责人的人格魅力。

  5、空间的开放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社会化进程的加剧,社会跟学校的接触增加,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也日渐增强,相应的,学生社团活动也由校园扩展到校外。这不但让社会看到了学生的活力与创新,也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近距离而又真实的了解社会的渠道。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型。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高校社学生社团的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

  社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笔者对自己所在大学生 6 所院校的学生社团做了调查分析,在 6 所高校中,登记备案的社团高达 324 个,校均社团数为 54.

  其中,文学艺术类学生社团占 35.3%,体育休闲类学生社团占 24.7%,学术专业类学生社团占 20%、社会实践类学生社团 12% 综合类学生社团占 8%.

  1、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该类社团在我国高校的比重较大,主要是成员依据对共同的学术问题和科技类型的爱好,兴趣,组建起来的社团组织。此类社团最大的功能是直接服务第一课堂。它社团活动的主要模式是学术讲座、技术交流,研讨等。通过导师的引导,大家就共同的问题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往往此类社团成员被诸多高校当做专业特长的人才,推荐参加各类大型专业技能竞赛。例如:

  机械制图协会、计算机协会等等,大型赛事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2、文学艺术类学生社团。文艺类学生社团是丰富高校文娱活动的主要力量,也是高校学生参与度最高的社团类型。此类社团要求社团成员具备一定的文娱特长,成员之间通过技术交流,切磋,排练开展日常活动。这类社团对指导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具备较为专业的相关特长。它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造诣为宗旨,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天分。

  3、体育休闲类学生社团。这是高校主体成员最多的一种社团组织。体育类社团主要是在共同的体育爱好下组建的团队,配备专业的体育或者具备相应资格证书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相关体育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体魄、丰富学生的校园活动,带动全民健身,参加体育赛事,放松学生身心。类似的社团较多,例如,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钓鱼协会等等。

  4、实践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类型的学生社团主要是以公益活动为特征的组织,他们主要聚集热爱公益事业的群体,整合社会资源,以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回馈社会或者就某一热点问题唤起公众认知。他们往往通过奉献社会,义务劳动等形式开展活动,深受师生认可。英语助教社,水资源保护协会等等,都是此类社团的代表。

  5、综合类学生社团 .这类社团的界定比较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新生事物的涌现决定了高校学生社团也必然要做出应变,全新的社团开始成立。他们往往没有太多的成员,但是却显得非常必要。例如,禁烟协会,生活自律委员会等等。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作是高校学生组织中的重要力量,在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体而言,高校学生社团具有以下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最基本要求。要培养思想觉悟高,政治素养强的学生,简单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高校学生社团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重要载体。众所周知,高校的思政课主要是以"两课"授课的模式开展,加之专职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方式往往显得过于正式和官方,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也相对枯燥。高校学生社团可以成分利用自身灵活多变的特性,把握重要节日,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加上指导老师的介入,潜移默化之间,发挥了思政教育的功能。相比传统的说教,这显得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综合素质提升功能。

  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学习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而是需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这就决定了高校学生在学校必须要参加多样的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高校学生社团名目众多,类型丰富,活动琳琅满目,完全满足了学生的需求。高校学生社团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展示,培养他的自信,增加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其日后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团队意识功能。

  笔者通过所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报告分析了解到,目前我国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特性要求里,团队合作能力的比重越来越重要。学生在参加社团的经历,恰恰就是培养团队意义的过程。在社团中,社团成员虽然分工不同,但是他们的组织目标是一致的。每次活动,大家无论是负责策划,还是负责实施,都需要彼此的配合才能完成,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才能顺利完成既定任务。这样相互帮扶的活动形式,能够让社团成员凝聚集体的智慧,形成拳头优势,培养团队意识。

  (四)社会服务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奉献社会已经是当今高校学生社团最为常见的功能。前面论述中提到,高校学生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学生社团通过不断的走近社会,提供义务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在服务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例如,关爱自闭症儿童,义务助教,法律宣传等等,都可以让他们得到自己价值的升华。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