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兵学圣典中的行政领导者思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4 共489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孙子兵法》中的行政领导理论探析
  【绪论】基于行政领导学的《孙子兵法》研究绪论
  【第一章】兵学圣典中的行政领导者思想
  【第二章】孙武兵书中的行政领导职能思想
  【3.1  3.2】知彼知己--以己之矛,攻彼之盾
  【3.3】悬权而动--重在权变
  【结语/参考文献】《孙子兵法》行政领导观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孙子兵法》中的行政领导者思想

  第一节 行政领导者应具备的素养

  《孙子兵法》重视将帅的领导作用,十三篇中几乎每篇都出现了"善用兵者"、"善战者"、"用兵之法者"等字眼,这些实际上指的就是军队中的将帅,将其引申到行政领导的范畴,便是指领导者。《计篇》中,孙子就明确提出了将之为政的五条标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具体来讲:"智",指智慧,个人的智力、才干、能力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十一家注孙子》对智有种种解释,"兵家者流,用智为先,……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则不能知民之极,无一诠度天下之众寡。"(杜牧)"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王皙)"非智不可以料敌应机。"(何氏)非学无以增智,要具备胜任工作的"智",要强化学习意识,立足于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学增智,以智促干,学用结合,不断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工作的"百事通"和行家里手。

  "信",指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品德。杜牧与《十一家注孙子》中有言:"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王皙亦云:"号令一也。"要抱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勇于任事而不推诿、勇于负责而不逃避,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彻底摒弃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不搞阳奉阴违。要带着深厚感情,对群众讲诚信,不说言不由衷的违心话,不说是非模糊的瞎话,更不说虚情假意的谎话。

  "仁",指友爱、互助、同情。要摆正位置和心态,经常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和"心贴心"交流,多听听他们的心声,多问问他们的苦衷,真正弄清楚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对症下药。

  "勇",指勇敢坚定,敢于坚守。面对各种危险困难和考验都不逃避、不退缩,具备扛住压力的勇气,坚持原则,做到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党性不讲关系,讲原则不讲私情,勇于唱"黑脸",既不媚上,也不媚下。

  "严",指严以律己。在欲望和诱惑面前心无旁骛,在繁华与喧哗面前目不斜视,抵得住各种诱惑,绝不用关系代替原则,绝不用感情替带党性,坚持做到不该讲的话不讲,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去的地方不去,经得住考验、顶得住歪风。

  "全此五才,将之体也",也只有"五德皆备,然后可以为大将",具备以上五种素质的领导者才能算的上一位优秀的领导者。

  第二节 行政领导者需避免的性格缺陷"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九变篇》)意思是:知勇,非智,只识拼死蛮干之人,有可能中圈套被诱杀;而贪生畏死之徒,则会沦为俘虏;浮躁的人,哪怕一丁点儿外界刺激都要乱了阵脚;如果自负自夸,就有可能经不起羞辱;如果爱护民众,就有可能遇到烦扰不堪的事情。对于行政领导学领域而言,领导者务必要力戒"五威",面对危机时,应避免性格缺陷。

  "必死",行政领导者若是急功近利,过于冒进,刚愎自用,独行其是,可能会是自己陷入困境。因此,行政领导者在"政策循环"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认清形势,趋利避害,注重政策的科学性与文本的可操作性。包括从对问题的确认开始,通过政策议程设定使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决策者制定公共政策,优选出方案并将其合法化,之后由执行机构实行方案,都应该基于权变理论认真审度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尤其是处理土地征用、拆迁和社会保障等信访突出问题时,要考虑全面,加强矛盾纠纷的调处,避免采取过于强硬的手段激化矛盾。

  "必生",行政领导人员诸多忌惮,缩手缩脚,就有可能与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失之交臂而追悔莫及。古语虽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熟虑自是必要的,然而当机不断,拖泥带水,就会贻误军机。机遇与挑战并存,总是想着保全自己而不去应对挑战,即便机遇近在眼前也可能因为关键决策的滞后而错失。

  "忿速",行政领导人员如果性格急躁,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就有可能为自己决策失误付出代价。从长远及组织间人际往来的角度看,还会影响到组织成员相互间的关系。孙子特意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慑而致战。"意为: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气愤而出阵求战。告诫领导者不该仅因一时激动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左右了自己的行为,而应该遇事从容。"凡人之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份之一耳。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将也。"在吴起看来,一般人对于将领的评价,往往是只看他的勇敢,其实勇敢对于将领来说,只是应该具备的若干条件之一。只知妄动不知根本利害关系的勇,是不可任将的。勇与谋应该统一起来--有勇无谋是冒失,有谋无勇是怯弱,有勇有谋,自是出奇制胜,为人所不能。另外,避免勇过而"忿速"之危,领导者还应该注意不可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无端迁怒于旁人,对事不可对人,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下属,否则只会让其他人敬而远之,影响组织和睦。

  "廉洁",行政领导者清廉自好自然是好事,但若其刻意地追求名节,就会变得自负自夸,反而为名声所拖累。而过于看重功名,领导者则可能为了创造政绩,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劳民伤财。只有真正把为老百姓办实事放在第一位,把"形象工程"转变为"民生工程",转变工作作风,而不贪图舆论褒奖,百姓才会把你记在心上。

  "爱民",行政领导者对下属要关爱,但如果施以妇人之仁,事事俯就,委曲求全,忽视了制度维系的重要性,古时招致兵败国破,今时今日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则会导致政令不畅,降低行政效率。"将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将领的大的善念来自于他的大的职责,换言之,从他的大的职责处罚,他当为大多数人谋大的利益,为此而不惜牺牲小的利益。

  汉王刘邦在汉中的时候,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问刘邦,现在能与您争夺天下的,一定是项羽吧?刘邦答曰:"正是。"韩信又问:"大王您自料与项羽相比实力怎样?"刘邦说:"我不如他。"韩信随后谈到曾在项羽手下待过一段时间,于是郑重其事地分析了项羽的为人,说:"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即分食推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同时还应该注意,领导者自己也会受其所累,而无暇顾及自身事务。为将者,当舍小仁而就大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地形篇》)由此可见,"将之五危"可看作是孙子对"为将五德"将帅素养论的补充,一个是领导者力争做好、尽力发扬的品质,另一个领导者是需要规避的性格与素养方面的缺陷。需要讲求"度",不可矫枉过正,要把握分寸。"智"过则精于算计,纵使自认深图远虑却也因此错失良机;"信"过则廉洁可辱,好大喜功,最后反成沽名钓誉,为千夫指;"仁"过则爱民可烦,委屈求全,导致行政低效;"勇"过则必死可杀,急于求成,就会欲速不达,甚至有碍发展大局;"严"过则忿速可侮,着眼于细枝末节而不顾全局,节外生枝。

  第三节 行政领导者应履行的"全胜"使命

  使命,意味着重大的责任,在行政领导学领域是指一定的人员或组织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作用。它是职与能的辩证统一。行政领导者的使命是行政主体作为国家管理的执行机关,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它反映着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内容与基本方向,是行政行为本质的具体表现。

  行政领导者作为组织的中心人物,领导组织成员为达成组织目标而努力,确保各项制度有效执行,保障组织良性化发展,是其应尽的责任。借用西方新公共管理的观点来说,行政领导者要带领下属尽可能地追求更高的绩效,这也是另一个形式的"全胜".对于胜利,孙武一直秉承"全胜"思想,即"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不仅是其最高理想,更是贯穿《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分多种情形,详细阐述了他的"全胜"思想--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以领导艺术来说,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不用武力手段使对手心悦臣服,才是最好的。战争终究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当然都是希望避免战争,而不是挑起战争;况且,即便拥有高超的兵法,也不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一个战略上的失误,稍不留神便有可能招致满盘皆输,让之前无数次战术上的胜利化为乌有。那么,究竟何谓"善之善者"?以孙子之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为达到此目的,需要采用不同于一般将帅号令士兵的战术战法。《孙子兵法》中《谋攻篇》中列出了具体对策:"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谋""伐交",不费一兵一卒,以达到"全胜",这才是上策;若上策不行,退一步还有下策,如果事态发展到不能用外交、谋略手段解决之际,那就只好"伐兵""攻城".然而,孙子又坚持"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发展观",要尽量用最小的损失,去达到争取利益的目的。这么一来,在战略策略上战胜了敌人,又能将战争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行政领导者也应该把不战而胜当作自己的最高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 行政领导者需转变思维方式
  
  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决定着领导过程的行为模式,也因此决定着整个领导活动的成与败。

  孙子在两千多年前便提出了辩证的思维方式,"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意思是,一名真正智慧的将领在考虑问题时,不单单只看到对己方有利的方面,而不考虑可能带来危害的另一面;也不是只看到前方的挑战,而看不到机遇,他总能同时平衡"利"与"害"两个方面,纵观全局。如果能充分看到有利的方面,就定将提振士气、振奋全军的作战信心,完成作战任务;从另一面看到挑战或是可能的危害,则可以预防或解除可能发生的灾祸与险情。

  孙子提出领导者思考问题需具备创造性。领导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因此,领导者应具备创造性思维,只有具备创造性,才能没有障碍地将领导活动由一个阶段引向下一个新的阶段。按照十八大的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形成新常态".孙子在《势篇》中讲:"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就如天地那样变化无穷,象江河那样奔流不竭。变化应当象圆环那样,无始无终,无穷无尽。

  孙子提出了领导思维应做到动静相辅的节奏问题。《军争篇》中讲,掌握军队要适当。"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快速行军时,忽如一阵疾风袭来一般迅猛;列阵缓步前进时,应该像林中树枝摆动那样整齐划一,徐徐拂动;发起攻势时,如烈火铺面袭来一般猛烈;防守时,则犹如山峰矗立,纹丝不动;运筹帷幄变化间,像阴云遮天不见日月星辰一样使敌人难以揣测;若一旦行动起来,又如雷霆万钧般威猛迅捷势不可当。这便是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风林火山"战斗精神。当我们思索优秀领导者应如何带领团队的命题时,孙子这番话无疑也是颇具启发意义的。这一句句生动的演绎,归纳起来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要分清缓急,要有步骤,有节奏,张弛有度,根据外界客观因素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计划,才有可能达到最后目标。行动步伐快慢实际上是思维的节奏。这里道出了动与静的辩证法,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辅。领导者如果只管一味行动,而不加以对政策、措施的实施加以事前规划、事后评估,就成了蛮干家;"为政贵在行"的传统领导思想也告诉我们,只管思想上的纸上谈兵,而没有行动,便只是空中楼阁,成了空谈家。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孙子所讲的行事节奏与情绪处理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左脑和右脑功能不同分化与协调统一思维的问题。根据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大脑皮层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侧半球在功能上有分化。在大多数人类中,语言、意念、逻辑、理性主要由左脑掌管,而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和情感等。左右脑不同功能分区达到协调统一的时候,行政领导者才能表现出最佳的思维状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