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广西现代农业农地流转问题探究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7 共701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广西现代农业发展中农地流转困境探析
  【第一章】广西现代农业农地流转问题探究导论
  【第二章】农地流转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广西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农地流转的现状
  【第四章】广西农地流转的调查分析
  【第五章】广西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六章】广西农地流转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现代农业农地资源合理流转研究参考文献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

  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集中体现了土地权益是农民的根本利益。土地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障,发挥着福利和就业的双重作用更是现实的真实写照。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农业步入大发展、大进步的时代,而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结合我国实际,必须首先解决的是如何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问题,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规模问题。2008 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促成农地流转。2009 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强调“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重要性,为农地流转进一步开拓了空间和市场。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心事,截止 2014 年 6 月末,农地流转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有效流转面积突破 3.8 亿亩,比去年农地流转面积比例有效提高了 4.8%.在 2007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被明确提出,这也是现代农业一次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2014 年 1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现现代农业的有效快速发展,实行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是必不可少的”.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被明确提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地作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加快推进农业集体产权改革,“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 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抓紧抓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为农地顺利流转做好准备工作。

  加快农地流转,实现现代农业适度规模发展,有效促进我国“四化同步”,可以有效保障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事业的发展,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增收。

  但是与此同时,农户流转意愿不强,流转管理不完善,流转产权不完整,农地纠纷日益增多,引致农村社会矛盾不断突出,严重阻碍农地规模经营的有效发展,不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所以,本文结合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剖析农地流转问题,探究制约农地流转的因素,摆脱我国农地流转面临的困境,再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我国农地流转模式效果与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间的关系,并为农地的顺利流转,现代农业发展进步,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1.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基于对当前我国农村深化改革发展大背景的阐述和分析,农地流转是实现现代农业稳定发展,我国农业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保障。促进农地的有效流转,可以破除耕地的细碎化经营,使耕地集中连片管理,促成农地的规模效益的有效实现。所以,有效保证农民的有关权益,促成农地顺利流转,已经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途径。我国当前经济各方面发展处于不平衡的阶段,制约农地流转的因素各有地方特色,对我国各地区农地流转的把握和制定促进农地流转的措施等方面均不能千篇一律,应该根据区域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逐步推进农地流转。鉴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地流转发展的实际,选择广西农地流转的典型地区,展开实地调研,收集第一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依据数据结果,提出合理、科学、可行有针对性的措施。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通过对广西三县 12 个村户的抽样调查,依据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对应的政策性措施,因地制宜地推进农地流转,提高广西农地利用水平,加快广西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同时,本研究对全国其他地区推行农地流转工作提供了现实参考价值。

  1.2.2 研究目的

  促成农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望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1)界定出相关概念,以及分析相关理论,为农地流转提供理论支撑。

  (2)研究农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互动关系,找出两者逻辑关系。

  (3)研究现代农业发展与农地流转模式的择取,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4)找出影响农地流转的相关因素,实现农业土地的顺利转移。

  (5)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规范农地顺利流转,实现现代农业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土地产权的研究马克思认为,流转是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这样的原理可以同样用于解释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进行合理的流转是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还有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的研究以及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均对土地流转有所阐述,并作出的重要的理论研究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科斯理论,科斯在他的《社会成本问题》一书中提出了经典的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指出,当交易费用为零时,土地产权不再束缚资源的配置效率,即市场交易可以有效配置资源;当交易费用为正,土地产权制度的安排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2)土地产权资本化流转的研究。Carter 和 Mesbah(2002)认为劳动力流转到非农产业上可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如果承认土地的担保价值,农民会认可土地是重要的资本要素,土地就不会被荒废,而是被持续经营。劳动力在追求最大利润的驱动下,同样可以促进农地市场的快速发展。部分学者提出,当农民所经营的土地的收益减少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会降低保留价格,农产品的供给会相应减少。Feder (1995)认为明确的土地产权制度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有效提高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的必要前提条件。安全是土地产权性在土地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必要安全性的缺失必定危害土地流转市场的稳定发展。

  (3)关于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制约土地产权资本化流转的因素包括产权制度安排、劳动力资源状况、家庭收入的水平、交易费用等。Dale 和 Baldwin(1998)认为,明确的产权边界的界定是相应的制度环境的有效配合以及有效率的土地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 Bogaerts(2002)的观点恰好相反,在他看来,有关制度会导致土地产权交易的流产,间接提高了中间交易的成本。Claudio(2006)的观点与Dale 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又有所发展。保证土地交易的顺利实现,不仅仅需要完备的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制度环境。例如,土地纠纷的解决,需要相关的争端解决机制。由于市场存在固有的弱点,需要“有形手”发挥自身的作用,政府的功能发挥可以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制度环境的建立就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最好舞台。Douglas.C(2008)在 Claudio 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土地市场同样具备一般市场的功能,也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政府的行政干预,可以有效弥补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土地流转会受到家庭成员劳动力的数量、农户户主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Bogaerts(2002)认为过高土地交易费用对土地的资本化的流转会产生不利影响。Tesfaye 和 Teklu(2007)通过对埃塞俄比亚农地市场的研究认为,农户家庭劳动力的数量以及农户现实经营的规模(牲畜数量量化)对农户是否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国外土地产权制度尤其固有的特征,与我国的现阶段的国情不同,研究国外土地资本化流转的市场机制、制约因素,可以为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4)关于土地流转交易市场的研究Vikas Rawal(2001)研究了印度的土地流转,尤其是在土地交易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交易方式的多样选择可以有效促进土地流转。Wegren(2003)对俄罗斯的土地流转进行的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土地交易市场发展状况,他指出土地流转的规模受当前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影响,交易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相对成熟的市场。Joshua M.Duke,Eleonora Marisova(2004)研究的土地交易状况主要涉及的区域是东欧地区,认为在土地私有化的条件下,政府的过度干预不利于土地的流转,会对交易市场的稳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 Douglas C.Macmillan(2000)同样对上述学者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土地交易市场同一般市场一样,同样无法避免市场的自身弱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土地市场难免出现混乱。因此,必须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让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地的顺利流转。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关于农地流转的主体迟福林(2002)认为,农民应该是农地流转的主体,这样才可以体现农民在土地使用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王守智(2010)的文章阐述了,农地流转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应该让农民参与进来,发挥广大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农民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保证自己的主导地位。朱光(2007)认为,保证农民在农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才可以实现和谐的农地流转关系。王家庭、张换兆(2011)认为,完善法律法规是农地流转的重要保障,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明确规定管理主体和职责,促进农地的顺利流转。张文秀、李冬梅(2005)等指出,发挥农户在农地流转的主导作用,农户的行为以及流转的意愿对农地流转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关于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韩俊(2005)提出,在解决农地流转问题当中,政府部门不能越权指挥,应该充分调研,广泛收集农民群众的意见,杜绝强征农民土地。甘庭宇(2006)提出,完善农地流转制度,规范农地流转的程序、收费标准、流转对象等,维护农民的利益。卢平(2009)提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流通体现在执行实体,价值和流动性的权利。张勤云(2010)等认为,保护农民在农地上的合法权益是推进农地流转工作的核心,其中主要原因是有关的法律不完善导致的,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在社会中依然是弱势群体。林卿(2013)结合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分析了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产权经济学的一般规律与特殊性,以及变革的趋势,土地权益问题的实质是土地资源的产权配置问题,归根到底是土地产权制度的问题。
  
  (3)关于农地流转的模式樊万选(2008)认为,农地流转的模式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当调整农地流转方式的选择。蒋波(2008)对重庆土地流转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重庆的三种土地流转模式,分别对社会保障换承包地模式、宅基地换住房模式、集体经济发展型模式三种模式的各自特点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各地土地流转创新模式应该注意的问题。唐学文、王友斌(2010)认为,农地流转模式可以有多重选择,模式可以根据当地自身的特点量身打造,不必拘泥于或者盲目采取一种模式。高雅(2011)总结出河南省农地流转的四种模式:以集体组织牵头整体流转土地,由大户能人带头流转土地;大型企业开展生产项目;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实现农地流转这四种模式。张晨(2014)对新疆地区的两种农地流转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政府强制型和农户自发型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新疆地区应该采取“政府+合作社”的模式开展农地流转工作。

  (4)关于农地流转制约因素的研究鲁国宏(2009)认为,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存在问题比较明显的是在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管理制度三个方面,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地顺利规范流转。张振海(2012)研究发现,多数农户对农地流转的意愿强烈,影响农户流转意愿比较明显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市场发展所处的阶段水平、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包宗顺 (2009);吴继轩(2009);关海霞(2010);刘星星(2012);张焱(2014);等人分别依据调查数据,经过实证研究分析,研究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提出了应当从农户自身特征以及农户所居住的整个村落的经济环境着手。曹素红(2011)在江苏省调研农地流转情况中发现,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水平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三方面对农地流转发挥正面的促进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农村人均农业收入这个因素,认为农村人均农业收入的负作用大于其正向的作用。游国勇(2013)根据农户劳动力禀赋,即受教育程度、户主年龄、收入水平等分析了在微观层面上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因素。殷培培(2014)认为经济作物占比、家庭总收入、家庭承包的总面积、新农合参保率、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总数、非农收入占比和户主的身体健康状况这些因素与农户参与农地流转有显着的影响。

  (5)关于农地流转与现代农业的关系安乐(2010)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集约化程度以及规模化程度的农业生产方式,为达到这一生产要求,农地流转实现集中连片管理应运而生,为此,必须促进农地流转的稳定顺利实现。李志刚(2010)认为,在农地规模经营术语的内涵上,追求生产要素额优化配置,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实行农地流转,促成规模效应的核心要求,所以,农业生产效益的增加有赖于农地流转的实行。田洁枚(2013)认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不断被加以推广,这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理论上,邹伟(2006)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两者相辅相成,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农地流转。

  宋唯琳(2012)认为,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地流转,而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又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盘锦云(2011)认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该要求本土化的农地流转模式,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改造传统农业,促成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重要的条件就是促成农地流转。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国外学者的研究焦点集中在土地本身的特性,目的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国内研究主要对农地流转的主体、成因、作用、影响因素、与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展开了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显然,国外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不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不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土地流转的理论研究虽较为丰富,但没有有效的实际调查数据作为支撑。理论研究虽然可以研究出一定的理论成果,无法摆脱主观性色彩的弊端,不经过实际数据的实证分析,摆脱不了脱离实际的毛病。尽管国内对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中大多停留在对微观层面的定性描述上,还缺乏对农地流转模式、制约农地流转因素的系统探讨;在深层次剖析农地流转机制与我国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机理方面更是寥若晨星。本文将以农地产权流转为主线、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为中心,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制约农地有效流转的因素。探究制约农地流转因素为突破口,全方面研究影响农地流转的要素,完善建设农地流转服务体系,实现农地规模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地位,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者结合,融入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在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广西农地流转的现状、经验、问题、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从而找出有效的对策。

  (1)文献回顾与归纳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国内外学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对有关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理清尚需创造的条件或需解决的有关问题,以获取指导性的理论思路。

  (2)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主要分为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的对象是随机抽样广西省农业发展状况较好地区的农户,选取 3 个县,调查不少于200 农户,获取定量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实地访谈法主要是通过与农地流转典型地区的农户进行集体访谈、个人访谈,以及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座谈,了解目前农地流转的状况以及农地流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者交互使用。开展广泛的定量的分析,收集充足的数据,经过专业的梳理,然后进行剔除、整理、归类、分析等,再利用专业的统计软件,进行准确、科学的技术分析,以便获得有效的真实科学性的成果。

  (4)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辅相成的办法。在一般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认真的实证分析;同时结合收集的广西农户农地流转数据和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以取得有效的研究成果。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国内多数学者主要研究农户参与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少部分学者研究发生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广西三个县农地流转的运行现状为实例,找出影响农地流转行为的制约因素,并全面总结广西农地流转的现状特点,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为今后制定合理的政策建议和实施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2)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农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不同农业经营主体下农地流转模式的择取,为研究农地流转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丰富了农地流转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难点

  (1)本文研究的难点是需要在从理论上分析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众多学者研究较为广泛,选择恰当的方向和领域实现突破,需要梳理大量的研究材料。

  (2)问卷调查要深入广大农村地区,收集第一手真实的数据资料,调研团队要克服种种困难,包括语言障碍,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困境。

  (3)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调研团队必须对问卷一一询问,不能简单交给农户自己填写,为此,调研团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农户问卷的调查方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