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宪法文本中“党的领导”的话语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20 共339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党的领导与宪法统一的话语分析
【导论】宪法中“党的领导”相关话语研究导论
【第一章】宪法中党的领导话语文本的语用特征
【第二章】预设与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的文本生产
【3.1】合法统治的三种纯粹类型
【3.2】作为政治实践的宪法中的“党的领导”
【结语/参考文献】 宪法文本中“党的领导”的话语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宪法的统一问题是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问题。它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以历届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的话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费尔克拉夫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和框架,对其进行中立的话语分析。其目的是以历届宪法中"党的领导"的话语的变化为突破口,分析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的文本特点以及党的领导与宪法中"党的领导"话语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宪法中"党的领导"的话语作为分析对象,按照费氏话语分析框架对其进行三个层面的分析:文本层面、话语实践层面和社会实践层面。

  在文本层面,本文对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的文本从语气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历届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的文本都是以"N 陈述句+M 祈使句"的形式出现。

  根据休谟提出的"事实与价值之分"的理论,本文认为在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话语的"N 陈述句+M 祈使句"结构之间存在逻辑裂隙。

  在话语实践层面,本文发现在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的文本生产过程中立法者使用了预设的技巧,预设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产生从众效应,从众效应的产生,有助于党的领导的社会身份的建构。因此,本文认为,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党的领导的社会身份的构建,从而能够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

  在社会实践层面,本文将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的话语看作是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建构的实践,并根据马克思韦伯提出的合法统治的三种纯粹类型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合法性建构重点进行了区分。本文发现,在不同时期,随着党的合法性建构的重点不同,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的文本会随之不断变化。因此,本文认为,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的话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法】让·布隆代尔,毛里齐奥·科塔主编。政党政府的性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德】库特·宗特海默尔着,孙克武等译。联邦德国政府与政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4]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部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何力平。政党法律制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美】汉密尔顿等着。联邦党人文集(英文影印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罗豪才。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8]【德】京特·雅科布斯。规范·人格体·社会法哲学前思[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9]【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1]【德】施米特。政治的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2.
  [13]雷飞龙。政党与政党制度之研究[M].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2.
  [14]许介鳞。政党政治的秩序与伦理[M].台北:国家政策研究资料中心,1990.
  [15]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6]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1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编。中国法治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8]蒋建农。影响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十种社会思潮[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19]闫健。中国共产党转型与中国的变迁--海外学者视角评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0]亓光。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21]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2]樊浩。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3]王伟光。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 30 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二、期刊类:
  
  [1]王贵秀。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J].新视野,2000(1)。
  [2]郭道晖。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J].法学,2001(3)。
  [3]林尚立。有序民主化:论政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
  [4]周淑真。论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政党制度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5]王韶兴。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论[J].政治学研究,2000(4)。
  [6]施雪华,李莉。国外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做法及其启示[J].学习月刊,2005(2)。
  [7]牛旭光。世界各国政党立法概况及对我国政党立法问题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4(4)。
  [8]李林,崔英楠。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与德国政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2)。
  [9]徐昕。西方政党组织形态嬗变的背后---对卡特尔型政党组织形态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8(3)。
  [10]张小劲。关于政党组织嬗变问题的研究:综述与评价[J].欧洲,2002(4)。
  [11]胡小君,卢文华。发展中国家的政党组织型态及其变迁[J].求实,2008(10)。
  [12]叶海波。西方政党法律性质的学理之争[J].岭南学刊,2008(1)。
  [13]王建华。移植与误读:民初政治精英的政党理念[J].云南社会科学,2005(1)。
  [14]任剑涛。政党民族与国家--中国现代党化国家形态的历史理论分析[J].学海,2010(4)。
  [15]王贵秀。民主建设的大视野:党权、政权、民权的消长与互动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0(1)。
  [16]胡志宏。由邓小平批判党权高于一切引发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4(2)。
  [17]丁志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8]梁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J].人民论坛,2014(5)。
  [19]王言。浅析宪法概念[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3(8)。
  [20]刘红凛。党的执政理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建构[J].求实,2007(4)。
  [21]卢轶。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变革论析[J].党政干部论坛,2004(7)。
  [22]刘永红。论依法执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7(3)。
  [23]杨德祥。法律话语权力意识的批评话语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24]王泽霞,杨忠。费尔克劳话语三维模式解读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8(3)。
  [25]高全喜。政治宪法学视野中的"八二宪法"[J].清华法学,2012(6)。
  [26]齐沪扬。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J].汉语学习,2002(2)。
  [27]王扬。语用预设及其功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8]翟志勇。八二宪法的生成与结构[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6)。
  [29]甘剑斌。政治合法性危机及其解决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0]张宏卿。乡土意识与国家建构--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瑞金土改为中心的考察[J].开放时代,2013(4)。
  
  三、外文文献:
  
  [1]Anita Chan, Richard Madsen, Jonathan Unger. Chen Village under Mao and Deng [M].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2]Arthur Lewis Rosenbaum, et al.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The Consequences of Reform[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3] Charles Burton. Political and Society Change in China since 1978[M].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90.
  [4] Joyce K. Kallgren, et al. Building a Nation –State: ChinaAfter Forty Years [M].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1990.
  [5] Chalmers Johnson, et al.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3.
  [6] Benjamin Schwartz. Modernization and the Maoist Vision –some Reflections on Chinese Communist Goals [J]. The China Quarterly, 1965, 21: 3.
  [7] RobertA. Scalapino, et al. Eli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2.
  [8]Andrew Walder, et al. The Warning of the Communist State: Economic Origin of Political Decline in China and Hungary [M].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9]Victor Nee.A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rs in state socialism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9, 54(5)。
  [10]Kenneth Lieberthal, Michael Oksenberg.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ructure, and Process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