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以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析安妮宝贝作品主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5 共3245字
摘要

  精神分析心理学分析人类文化和行为的前意识或潜意识,使人们对文艺的深层审美奥妙有了新的认识,本文试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探讨成名于网络、全国文艺类书籍畅销作家安妮宝贝的精神世界以及其作品所投射出来的精神信息。

  一、安妮宝贝其人其文

  安妮宝贝,浙江宁波人,本名励婕,1974年7月11日出生。

  1998年她开始在互联网上创作,以《告别薇安》、《八月未央》等网络小说成名,在网络文学论坛掀起一股"安妮现象"讨论热潮。其畅销作品以《八月未央》、《告别薇安》为代表,评论普遍认为其作品风格阴郁独特,给人幻觉和荒凉感。网络上对其作品的评价是"辞藻阴郁艳丽,行文飘忽诡异".批评者认为其作品过于颓靡黑暗,悲观消极且主题单一,欣赏者认为其文深刻表达了当代都市人的真情实感,作品关注的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其主观意识是要引人向上的。

  本文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从安妮宝贝热销作品,主要是《告别薇安》、《八月未央》、《素年锦时》等具体的文本入手分析,试图探讨安妮宝贝小说中所折射出来的创作心理。

  二、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人格结构说,按照这一学说,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无意识。""本我"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佛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完全属于"本我".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基石是泛性欲说,他把无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性本能被压抑、包裹在潜意识或本我之中,成为决定人行为的巨大心理能源或能量,即"力比多"(Libido),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真正的原动力或内驱力。

  在佛洛伊德看来,文学是性欲的升华。作家、艺术家都是性本能冲动异常强烈的人。艺术家"是一个被过分嚣张的本能需要所驱策前进的人",同时又是"具有内向性格的人",他们"与神经病患者相差无几".但是,与精神病患者不同,艺术家会通过艺术创造的方式、作家则通过文字的表述去宣泄,从而获得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满足,找到与现实协调起来的道路。

  因此,为宣泄而创作就成为精神分析学对作家行为的一种解释。而宣泄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体自身的内驱力,也就是说,是各种内在因素,如需要、内驱力和本能等,推动了人的行为,从上述因素的关系中可以寻求人为什么选择某一行为的解释。

  三、作品主题分析

  (一)事:死亡和告别-都市边缘人破碎的爱情

  安妮宝贝的作品大多表现大都市中游离痛苦的灵魂挣扎和幻灭不安的世纪末情结,主题多是破碎的爱情、死亡、宿命、挣扎和流浪等。在她的小说集中,主角总是一个女子和一个男子,在不同的情节和结局中辗转,在时光和情欲的路上颠沛流离,始终逃不出宿命的安排。很多时候,故事的男子都叫做林,故事的女子多称为安、蓝或乔。

  如"告别薇安"中,喜欢距离感而不愿给人承诺的男子林和虚无神秘的薇安,两个同质的男女,需要的只是相伴,而不是爱情,一旦被他人爱上,他们就会逃离,因此,他们始终孤独,于是就有了为爱离开原男友最后却得不到牺牲了那么多的爱而自杀的女子乔。

  再如"无处告别"、"最后约期"、"呼吸"中不同世界中的男女,相互相爱又彼此伤害,最后等来不是其中一方跟别人的婚礼或一方跟世界诀别的结局。

  挣扎是作者小说中常出现的另一个情节,要么是儿时好友的女子爱上同一个男子,如"七月和安生";要么是女子恋上同居男友的同室好友,如"暖暖";或者是更复杂的同性情结,如"八月未央"中的未央,抢了夜校同性同学乔的男友朝颜,不是因为她爱朝颜,而是为了让乔对其男友死心,然后趁虚而入得到乔,因为她爱乔。当然,这些故事总是伴随着主角的一番挣扎。

  宿命也是作者常常提到的字眼,如"七月和安生"中安生在郊外庙里买的白镯子的破碎,"七年"蓝在岛上求的那支"逃不过生命的第二轮"的签,都提前暗示了主人公最终要与世诀别的宿命。所有种种,爱情的破碎也好,内心的挣扎也罢,大多故事总是以死亡或告别收尾。那么到底什么经历使这样的女子能够写出这样的情节、故事呢?笔者认为,这跟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也跟作者的个性有关。

  安妮宝贝具体的身世、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朦胧、断续的,只是通过各种采访以及她书中的自序,读者们得知这是一个喜欢到处走走停停、喜欢自由、不受约束的女子。曾经,她在家里有份安稳的银行工作,后来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职,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大都市谋生,其职业也不断变换,曾经历金融、编辑、广告等,现在从事文化产品的策划及内容制作,任职出版社编辑。

  长期远离故乡和父母,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大部分时间里,她一直离群索居(见《蔷薇岛屿》序)。对于她所居住的城市,她只是个过客,基本没有什么家的概念,家对她来说,只是一间租住的小公寓。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总是居无定所,常常为了一个男子,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然后,爱情逝去,女子又带着她来时的行囊包裹迁到又一陌生的城市。

  作者本人,到底故事情节的参与者还是个看客,读者们无从知道;但笔者以为,这就是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大城市边缘大众生活的反映。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如烟花般转瞬即1心态。

  (二)人:叛逆的冷漠-童年决定一生的基调

  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大多外表冷漠、内心狂热。

  她们身上永远都是旧的白棉布裙、牛仔裤、白棉衬衣和光脚穿着的布鞋,这是她们自由不羁、不喜欢受约束的内心的折射。

  同时,她们孤僻,叛逆,大多有抑郁倾向,没有固定的工作,和大多数人背道而驰,跟这个世界保持着距离。很多故事里,无论是安生,薇安、蓝还是乔,都有过一个有缺憾的童年或在十七八岁的如花年纪被人包养,过着金丝雀的生活。安妮在《告别薇安》的自序里有这样一段话:"所有的语言都来自时间的深处,像某种喷发,因为积蓄太久,可以冲出这样激烈的强硬的野性和力量。有时候连自己都无法控制。那是真实的脆弱和苦痛。一道道深不可测的伤口。甜美而沉默".

  那么,积蓄太久的时间,让这位网络奇女子曾经遭遇了什么样的童年呢?她的早年生活经历又是怎样的呢?在她自传体式的书《素年锦时》中她提到自己的童年,"出生在高山围绕与世隔绝的村庄里,不断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回转抚养,没有单一坚定的价值观,缺乏可遵循的行为准则。在不同的人身边生活,由他们抚养。也没有与人的稳定关系".

  这样的童年,造就了安妮幼时的"害羞敏感","家里来客人,就躲起来,从来不主动叫人……不喜欢哭,但却顽固。厌恶什么,或喜欢什么,都会一直执拗下去。感情太过执著……对有些事情有特别的抵抗,更多的时候,独自玩耍,也不觉得自己孤单"(《素年锦时》(池塘))。

  人的很多行为和思想来源于性格倾向性,性格决定个人思考和行为的方式。童年时某些东西的或缺,会永远成为心里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些阴霾;所以,对于幸福,对于所爱,对于温暖,总会觉得,只是冬日午后短暂的阳光,很快又会被寒冷所取代。

  四、结语

  袁庆丰这样提过:"作家、艺术家们早年的生活经历,尤其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与他们独异的个性心理气质的生成和塑定密切相关,进而,完全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思维倾向、行为意识和艺术创作特色".

  根据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用文字表述,是作家的一种宣泄行为,这种宣泄又源自个体自身的内驱力,而个体的内驱力又可追溯到"无意识"、"自我"和"力比多".因此,笔者认为,安妮宝贝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冷漠叛逆的人物以及她们所经历的爱情破碎、死亡和离别跟作者早年的经历以及自身的性格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安妮宝贝。告别薇安[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
  [2]安妮宝贝。蔷薇岛屿[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3]安妮宝贝。素年锦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4]安妮宝贝。八月未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5]佛罗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34.
  [6]王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7]袁庆丰。灵魂的震颤:文学创作心理的个案考量[M].北京:中央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2.
  [8]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