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出版与传播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18 共4512字
摘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就是要让中国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尤其是走向西方世界。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政府对于作为“软实力”范畴的文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出版与传播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考察。比如,耿强( 2010) 考察了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杨宪益主编的“熊猫丛书”对外翻译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情况; 郑晔( 2012) 研究了《中国文学》杂志自创刊到停刊( 1951 - 2001) 期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 英国爱丁堡大学杜博妮教授( Bonnie S. McDougall) ( 2011) 在其专著《现代中国翻译区》( Translation Zones in Modern China)中,以外国专家在中国外文局工作的亲身经历,描述和探讨了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这些研究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传播总体上来说正处于困境,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进程始终步履蹒跚。一厢情愿的命题式推销,在“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强烈诉求下,难以真正进入国外传播渠道,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难被海外读者接受。中外文化立场的差异,以西方为中心的偏见,强权意识形态的操纵,使得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出版很难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中国形象在海外的建立构成较为消极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出版不仅涉及翻译出版本身,还与其背后的传播语境、接受语境,以及西方的社会文化语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出版存在哪些问题? 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如何卓有成效地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 本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出版与传播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现状

  国家机构在中国大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中起着主导作用。1951 年,刚刚从国外归来的叶君健同志受命创办《中国文学》杂志,致力于向国外译介优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面貌,杨宪益和戴乃迭承担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中国文学》杂志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外国瞭望中国文学的最主要的窗口。1981 年,中国外文局推出“熊猫丛书”( Panda Books) ,面向西方国家翻译出版中国文学和文化,尤其是现当代文学。但这套丛书“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除个别译本获得英美读者的欢迎外,大部分译本并未在他们中间产生任何反响。”[1]

  1987 年,中国文学出版社成立,专门负责“熊猫丛书”和《中国文学》杂志的出版工作。不过,到 2000 年底,中国文学出版社因陷入种种困境被撤销,《中国文学》杂志被迫停刊,“熊猫丛书”也几乎停止出版。虽然此后外文出版社接手了“熊猫丛书”的出版,但并没有继续翻译出版中国文学,2009 年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了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所带去的 40 种“熊猫丛书”都是以前译本的重印本,并无新的译本。这表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遭遇了重大的挫折。

  还有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阵地是香港的《译丛》( Renditions) 杂志。这份英文刊物是1973 年由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创办的,旨在向西方读者译介中国文学,宋淇、高克毅、孔慧怡等先后主编该刊,已翻译出版了众多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其译者绝大部分是外国人,在国外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由外国汉学家翻译、通过国外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一个很好的模式。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 、白睿文( Michael Berry) 、蓝诗玲( Julia Lovell) 、杜博妮( Bonnie McDougall) 等翻译家积极投身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使一部分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一度促成了“中国小说翻译的繁荣景象”.[2]

  葛浩文更是被认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他翻译了萧红、老舍、巴金、冯骥才、贾平凹、苏童、毕飞宇、李锐、王朔、虹影、刘恒、马波等作家的几十种小说,他为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中国文学图书版权输出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总体上并不成功,缺乏一定数量的读者群,在海外没有产生多少影响。从在国际文化市场的表现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图书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覆盖面上十分有限,大部分流往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在欧美图书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较低,几乎没有存在感可言。中国文学引进与输出严重失衡,引进远远大于输出。

  近年来,国际英文图书市场 90% 的书籍的作者是外国人,由外国出版社出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基本上没有打入国际市场。有统计数据表明,2004 年,中国出版机构共购买了美国出版的 3932 种图书,但是美国出版社只购买了 16 种中国出版的书。[3]2009 年,美国共出版了 348 种外国文学作品,但其中只有 8 种中国文学,只占美国翻译出版的国外文学总数的 4%.[4]

  作家毛丹青有这样的直观感受: 在西方国家大城市的书店中,中国作家的译本一般要么被“竖列插放”,要么“干脆就找不到”,而“日本的文学作品却享受着平摆陈列的待遇”,并且拥有醒目的“M”标识作为招牌。[5]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销量普遍偏低,甚至出现“出一本赔一本”的情况。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处于世界文学视野的边缘地位,备受冷落,影响力有限,其海外读者集中于海外华人群体和汉学研究者,这些图书印数很少加之读者范围狭窄,文化传播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真正来自异质文化的普通读者少得可怜,国外对中国现代文学仍然普遍缺乏了解。

  二、出版发行与传播不力的原因

  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外出版发行与传播不力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发现很多根源性的痼疾。

  关注和思考这些问题有利于正确认识对外翻译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面临的困境,还有利于提升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民族体认与文化自觉,乃至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树立中华民族新时期的文化自信,更好地推动中外文学交流。

  1. 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偏见

  当今世界,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处于中心地位,中国文化是弱势文化,处于边缘地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使西方立场成为文学与审美价值的主导,西方读者长期以来对中国文学持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制约了中国文学在西方的接受。西方媒体和读书界普遍认为,中国文学充其量是“中国的宣传教育资料”,就是“枯燥的政治说教”,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当代小说不仅少有人知,也缺少文学价值,很难吸引读者,因此可以毫无顾虑地不予重视。”[6]

  甚至有些西方专业人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印象仍停留在“停滞封闭的乡村、政治迫害或扭曲性爱”上。[7]

  长久以来,西方的“傲慢与偏见”阻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误导了西方对中国当代人们精神世界和社会现实的了解,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形成了负面的影响。

  2. 机构推广决策的失误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过程中,机构推广机制定位失当。杜博妮很熟悉《中国文学》和“熊猫丛书”的运作机制,她指出: “政策制定者对外语知之甚少,对文学译本的实际读者缺乏重视,而只关注专业读者( 如出版商、编辑、文学官员、审查员、批评家、学者) 的可接受性。”

  意识形态对文学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操控,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带有强烈的对外宣传色彩,本质上的对外交流转化为一种命题式的硬性推销,译本的审美价值大打折扣,逐渐失去对外国读者的吸引力。

  出版发行渠道不畅也制约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很难在西方的主流出版机构出版,许多译本都是由学术出版机构出版,很难拥有大众读者,在市场上没有销路。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有关对策

  1. 选题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要与人类价值、普世情怀、世界品格联系在一起。莫言的作品以家乡山东高密为中心,书写了当代中国的面貌,同时又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精神内涵,作品中还充满了马尔克斯的魔幻、福克纳的诡谲、肖洛霍夫的恢弘、拉伯雷的狂欢等世界性艺术气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他的作品的这种既有本土性、民族性又融合了西方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

  2. 加强对海外接受环境的研究

  中国人在一百多年前就主动地译介西方文化,从清末民初开始就兴起了引进西方文化的热潮,而西方则在二三十年前才开始比较主动地译介中国文化。这使得相当多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比较熟悉,很多读者都能理解翻译成中文的西方文化,而西方读者一般不容易接受译自中国的文化。当今西方国家的普通读者对中国作品的接受水平只相当于我国清末民初那个时代阅读译自西方作品的中国读者。那时候,西方文学作品的中国普通读者的接受水平很低: 译介自西方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有大幅度的删改,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翻译的西方小说。小说里的心理描写、风景描写往往被删去,小说要被改造成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章回体的形式,还要给每一回加上对仗形式的标题,在每一回的结尾处通常要加上“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字样,原作的第一人称被改成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第三人称。有些译者还明确表示:

  “译者宜参以己见,当笔则笔,当削则削耳。”[9]

  只有经过这样的改写,中国读者才能接受。因此,在现阶段,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出版与传播,要立足于这个现实,不要一味求全,如果都一步到位,出全译本,外国读者肯定很难接受,可以先出些节译本、改写本,让外国读者更容易接受。

  还有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那就是一般的外国人要掌握汉语并理解中国文化是非常难的,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国外的读者还是很有限的。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在国外培育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群体问题。

  四、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自己独特的话语表现了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这些独特的文学话语走向世界,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需要。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深入分析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对外译介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我们要本着交流、对话的态度,戒除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少地从政治角度考虑,较多地从文学价值本身考虑,保持文化自信,实现中外文学的汇通与融汇,中外携手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学。

  参考文献:

  [1]耿强。 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研究[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Heller,S. A translation boom for Chinese fiction [N]. The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0 - 09 - 08.

  [3]桑禀华。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小说: 论英译中文小说[A]. 中国作家协会。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C].2010: 138.

  [4]孟晓光。 理智看待中国文学走向世界[N]. 人民日报( 海外版) ,2010 -09 -23.

  [5]毛丹青。 收拢汉学家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国门的途径[N]. 中国图书商报,2006 -12 -04.

  [6]Lovell,J. Great Leap Forward[N]. The Guardian,2005 -06- 11.

  [7]王杨。 译介传播: 推动文学“走出去”[N]. 文艺报( 周五版) ,2010( 32) .

  [8]Medougall,B.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Pleasure Principle[J]. 中国翻译,2007,( 5) : 22 -26.

  [9]谢 天 振。 译 介 学[M]. 增 订 本。 南 京: 译 林 出 版 社,2013: 6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