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互联网下传统作家身份危机的原因及突破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19 共7805字
论文摘要

  21 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以书籍为例,电子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冲击了以纸质媒介为载体的传统印刷模式,容量微小的电子文档取代了厚重深沉的文本书籍,这不仅仅节约了自然资源,更转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讯息”,这里的讯息不是指代媒介所传播的讯息,而是强调媒介作为传播载体,本身就是讯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中国网络文学产业的迅猛崛起,又导致传统的文学生产模式日渐衰微,这便使得传统作家(即体制内作家) 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身份危机日益显现,因此,研究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作家身份危机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作家身份危机的产生渊源

  身份危机伴随着身份认同的冲突而产生。身份认同概念源于哲学范畴,随后扩延至社会学、心理学。身份认同主要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向哪里去”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对身份认同追寻的心理探索,因为身份认同与个人的社会属性、人格尊严等息息相关。身份认同并非一尘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身份认同包括个人认同和集体认同,所谓个人认同,是指个体自身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集体认同,是指群体对自身的认知判断。个人认同产生于个体之中,而集体认同存在于集体之中,与群体性、社会性有所关联,因此,人们更加注重对集体认同的研究。当集体中的个体身份认同不能与集体认同达成一致,便会导致冲突,个体身份危机由此产生,若不加以协调和管理,就会导致个体与集体的分裂,严重的话会带来民族危机,社会存亡等社会问题。因此,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20 世纪 80 年代,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韩少功《爸爸爸》、史铁生《命若琴弦》、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等以“文革”为主体的所谓“反思派”文学兴起。90 年代,文学陷入了一定程度的平静期,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商品经济崛起,以文学为社会中心话语的景象大势减退,文学逐渐在精英文化的舞台上退去,通俗文化逐渐通过文学的样式扩展开来,国内形成雅俗文学并存的景象。有人认为把传统文学从高雅殿堂中拉下来的始作俑者是王朔,其玩世不恭的文学创作手法将作家这一身份披上了新的色彩,他将自己定位成“俗人”,通过写作反映市井阶层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以表达自己的庸俗理想和个性追求,成为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新的文学创作不断被复制、创造,明星与作家之间的身份不断出现重叠。明星作家接踵而至,早在1983 年刘晓庆发表了个人自传《我的路》,赵忠祥1995 年出版《岁月情缘》,开启了明星写作的模式,1999 年继续出版《岁月情缘》,倪萍 1997 年出版书籍《日子》、冯小刚 2003 年出版《我把青春献给你》等明星纷纷开始了文学创作。接着,以学者自居的文化研究者也开始向作家身份转变,余秋雨《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其惊人的销量令许多传统作家望而却步,而后易中天、葛健雄、于丹、张颐武等一大批学者也加入了文学创作者的队伍。2007 年广东打工妹郑小琼获得人民文学奖之后,“打工仔作家”成为一支新生力量开始了文学创作。随着生活样式的不断丰富,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开化,作家身份不断被冠以新的噱头,如“美女作家”、“低龄作家”、“80 后作家”“90 后作家”“网络作家”等,新的作家身份不断生成,特别是网络文学的迅猛崛起,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导致传统作家身份危机的主要动因。所谓网络文学,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概论》中对此定义为: 由网民在电脑上创作,通过互联网发表,供网络用户欣赏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1]4。网民通过创作网络文学作品,实现了由草根身份向作家身份的转变,网络文学开启了全民书写的时代,作家身份不再如阳春白雪高不可攀。

  不仅如此,网络文学背后的经济利益更是导致传统作家身份危机的重要原因。纵观 2006 年~2013 年的中国作家富豪榜前 25 名作家名单,不难发现每年都有网络文学作家的身影,2006 年 ~2007 年,网络文学作家的排名还在十名之外,2008 年~2013 年以来,前十名里网络文学作家的人数都在 2 名以上,值得一提的是,2009 年网络文学作家排第 4 名,2011年网络文学作家第 2 名,2012 年前 5 名中更是有 3名网络文学作家,2013 年前 5 名中共有两位网络文学作家,网络文学作家江南的《龙族》系列在 2012年排名第五,2013 年便位居榜首,排名超过莫言、郑渊洁、郭敬明、张小娴、韩寒等传统文学作家。可见,网络文学作家地位日益攀升,进一步深化了传统作家身份危机问题。

  二、传统作家身份危机的原因探析

  当传统印刷纸媒被网络电子媒体取代之后,高雅与通俗、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作家身份危机的出现,既有传媒对新闻热点的过分追逐与炒作,还有网络媒介的产业化发展趋势,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使得更多作家放弃了“作家”身份的创作动机,而是迎合大众的阅读趣味,由抒情式写作转变为工业式写作,不停地在反复创作中浪费时间和精力,成为传媒时代向文学阅读与消费的献媚,许多作家逐渐处于失声状态,造成文学经典的缺失。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认为“在网络社会的理想类型下所概述的社会转化过程,超越了生产的社会与技术关系领域: 这些过程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化与权力”。这里指出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文化与权力,实际上也说明了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媒介关系着社会文化与权力。传统作家身份危机的出现,其主流话语权的丧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传统作家身份认同的历史渊源导致社会转型期的身份危机

  文学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已将文学的多元性从根本上抹杀,中央集权下的专制统治决定了统治阶级对话语权的把握,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剥夺了民间对专制话语的思考和怀疑,文学也是统治阶级实现思想控制的重要方式。

  当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被中国历代知识文人尊奉为人生理想时,也演变为无数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重要使命。20 世纪上半叶五四运动的爆发,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新的文学表达样式,带来文学面貌的改变。内忧外患的民族矛盾之下,大批文学知识分子觉醒、顿悟、呐喊,用笔杆子开始了对民族危机的反抗与拯救,也在对自我身份认同与价值判断的思考中挣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 80 年代之后大批有觉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文学流变,“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女性文学”等成为作家身份的新“符号”,也同引进西方思想潮流的融合中,进一步启蒙了人们的思想现代化。但 90 年代,商品经济崛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规律导致大众思维的转变,受众审美日趋世俗化、肤浅化、娱乐化,特别以网络媒介的普及与发展为重要特征,经济优先、娱乐至上的网络文学成为新兴文学样式,短短十几年就在文学市场中如鱼得水,将传承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学排挤到边缘地带,传统作家遭遇空前的身份危机。综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家都有不同的身份认同,正是由于几千年来传统作家对社会话语权有着重要影响,才使传统作家自身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被动与滞后,以致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新媒体的诞生以来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这是历史使然,是传统作家在社会转型期所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

  (二) 现代科技的普及与发展排挤了传统的文学生产方式

  互联网媒介技术的进步与开拓,数字终端设备的升级与完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阅读机等数码产品快速地更新换代,以及 WIFI、WLAN 等网络条件的普及,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极为简便与迅速。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 2013 年11 月 28 日在中国记协举办的新闻茶座上透露,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6.04 亿,手机网民达到 4.64 亿,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可见,媒介技术的进步,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天地。

  不仅如此,数字记录的文本文档,超越了手写式记录的方式,图片、声音、网址等文本链接技术的插入,更加丰富了网络文学的内容和样式,快节奏的发表路径,省去了传统文学作品发表过程中冗长繁琐的三审制度,文字内容不涉及违法犯罪信息,只需轻敲键盘,一两秒钟就能在网络上发表,供世界人们点击阅读。作家协会过去为传统作家提供了身份认同与身份归属,但网络文学的出现,轻松打破了这种文学体制带来的价值标准与审美判断。网络文学作品虽然秉持了文学的样式,但是不再以传播知识、教育大众、传承文化为己任,而是以娱乐大众为主旨,网络文学作品中表情符号的添加、俏皮的网络语言、无厘头式的狗血剧情等等,这种贴近普通大众生活的故事、语言,更容易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评论机制的添加,也使作者与读者之间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作者能在第一时间内看到读者反馈,并形成交流场域,为余下创作提供灵感与思路,这是传统文学传播模式所不能达到的。然而,网络文学在冲击传统文学体制的同时,力图重构新的传媒体制,并通过这种“体制性僭越”,实现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替代。只是,网络文学抛弃文学价值判断,在技术改进与技术传播的博弈中生存,缺乏文学该有的人文关怀,难以创造经典文学作品。网络文学拒绝了文学的神圣指归的写手和读者群,在网络这个高科技自助餐厅里,举行了一场文本的饕餮盛宴[2]。其多产的后果更加遮蔽了传统文学的生产,商业价值的考虑进一步消解了人文精神价值,直接导致了传统作家的尴尬之境,但却不能抹杀传统作家对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和神圣天职。在这种文学嬗变的背后,除了有文学经典的严重缺失,也有传统作家身份的落寞。科技发展一方面革新了文化传播路径,另一方面也使传统的文学样式被挤压,文学的功利性与娱乐性造就了文学商品化的现实语境,旨在“言志”、“修身”的传统作家不得不在这种文学祛魅过程中接受新时代的洗礼。

  (三) 网络文学创作的功利性与虚构性冲击了传统的文学创作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导致以生产与消费模式为主的市场经济更加自主化、多元化。

  消费社会的商品消费不再以生产商品为宗旨,而是以消费商品为宗旨。不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不再被生产,消费更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文学样式相比有众多优势,如多元化的文本链接、庞大的受众人群、快捷简便的发表模式、低廉的阅读消费等等,都注定了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模式会被广大受众接受和喜爱。互联网使作者是读者,读者也可能是作者,因此,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之下,为受众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网络文学作家创作的首要宗旨和原则。为了追求点击率、曝光率、口碑的提高,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作品的吸引力。而传统作家的创作无法预见读者的需求,三审制度不仅在时间上影响了作品的发表,还在空间上限制了作家与读者的交流。传统作家完成一部作品,直至作品最后投入市场销售,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但是半年时间对于网络文学作品来说,已经可以完成一部作品的发表,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曝光率。传统作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情感,丰富的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同时还要具备儒雅的文学气息和文学修养,在一定的情景与灵感的冲击之后,产生强烈的创作激情,从而形成优秀的文学作品。莫言曾多次感谢他在山东高密乡农村里十几年的生活,若是没有过去的丰富经历与见闻,他坚信不可能取得文学上的成就; 沈从文从小就融入了湘西地区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情感,十分了解湘西女子的性格,所以,才会有《边城》里翠翠这一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翠翠的悲惨命运才会打动无数读者的心灵; 文学作家陈忠实、贾平凹、韩少功等作家通过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创作出优秀的“寻根文学”,“乡土文学”作品。相对地,网络文学内容多以虚幻为主,很多网络文学作品从头至尾都是网络写手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完成的,如穿越类型的文学作品,作者根本不可能有时空穿越的经历,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只能依赖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互联网媒介的普及,使得草根阶层进入文学领域的门槛大大降低,文学创作不再专属于学识渊博、素质高雅的专业作家,每一个有思想、有毅力、有激情的草根都能够进行文学创作,实现自己的作家梦,由此,传统作家的身份认同极度尴尬。

  (四) 网络文学的话语霸权趋势逐渐消解了传统作家的中心地位

  互联网媒介的日新月异,科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从建筑外观,到微小的电子产品,人们的生活体现着浓厚的现代性。所谓现代性,代表着科技的进一步发达,思维的进一步解放,文化的进一步开化。80 年代至 90 年代媒介技术的限制,传统媒介如报纸、广播、杂志强调对文学作品语言、结构、情感、美学价值、文学价值等各方面的需要,因此,传统作家形成了严谨、深沉、细致的创作原则,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家。然而,随着互联网媒介的普及,电脑技术的优越性逐渐显现,文学创作平台更加简单和方便,网络文学摒弃了对作品语言、格式、思想内涵的多重审核,以娱乐大众的面貌在逐渐扩大与发展。由此,人们不再追求文化的深度,而是转向追求文化的宽度,特别注重文化的多样化样式和娱乐化范式。传统作家与网络写手从写作方式到传播方式这一过程,体现了众多不同之处,例如,传统作家创作方式一般是笔纸结合,网络写手的创作方式是通过电脑进行; 传统作家的作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与标准化,强调内容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网络写手的作品不太注重语言和文学价值这一层面,甚至允许出现错别字,俏皮的网络用语也能够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网络文学作品更注重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网络文学作品注重对时下社会热点的关注和调侃,以寻找适合大众口味的文学作品。穿越、仙侠、魔幻、奇幻、武侠、科幻等新型小说层出不穷,并被越来越多的大众喜爱。禹建湘认为文学的传播方式和手段越来越网络化,甚至以一种话语霸权的形态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不无道理[3]。2013 年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就是江南的《龙族》系列,这是史无前例的,也充分说明网络文学作品越来越被大众热爱和推崇,其创造的经济价值逐步攀升。由此,便有人提出“文学已死”的结论,认为新媒体的功利性与娱乐性消解了文学的神圣性,“纯文学”将不复存在,这也反映着传统作家身份的退化与挤压。

  三、传统作家走出身份危机的出路———重建身份认同

  近些年,传统作家与网络媒体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过去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不再明显,二者都在主动的意识形态下向对方靠拢、聚合。2008 年 9 月 10日由起点中文网主办的“全国 30 省(区) 作协主席小说竞赛”正式启动,获得了全国各省级作协主席的大力支持,蒋子龙、张笑天、刘庆邦、谈歌、叶文玲、阿成等 30 位着名省级作协掌门人参与其中,进行网上“对决”。这种传统作家与网络媒介融合的新景观说明传统作家正积极转变对网络媒体的批判与排斥,文学精英、主流文学作家开始了对网络文学的包容与接收,并通过传统作家的“触网”以寻求新的出路与发展。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只有短短十几年,已经成为与传统文学分割半壁江山的另一新兴文学样式,传统作家不得不借助网络媒体重建身份认同,以化解当下的身份危机问题。

  (一) 借助网络媒体优势,主动与新媒体融合

  虽然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不算悠久,许多制度也显得不够完善,粗制滥造、庸俗荒诞的网络文学作品泛滥成灾,但是不能就此认为网络媒介不能成就优秀的文学作品。2013 年 9 月 10 日,“腾讯文学”系统正式亮相,以莫言、阿来、苏童、刘震云为代表的中国文坛大家签约了腾讯文学大师团,组成“腾讯文学大师顾问团”,在“腾讯文学”的官方网站上可以阅读这些作家的文学作品。另外,起点中文网、潇湘书院等大型网络文学网站上,也有许多传统作家与网站签约,成为签约作家,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可见,我国传统作家正在主动地向网络媒介靠拢。从近几年的作家富豪排行榜也可以看出,网络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巨大,在赚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容忽视。因此,正如欧阳友权所论述的那样,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变迁,面对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应当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数字媒介的挑战,寻找文学发展的出路,以重建知识经济时代文学的新面貌和新境界[1]13。传统作家应端正对网络平台的认识,借助其优势进行文学创作和传播,同时,摒弃网络媒介的传播缺陷,更好地构建身份认同。

  (二) 规避网络媒介负面效应,保持专业人文素养

  网络媒介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的,制约了网络文学对文化功能的传承。为了得到读者的关注,研究读者心理是网络写手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将冗长的网络文学作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追求高点击率的同时实现更大限度的经济利益。现在的网络文学作品类型大同小异,穿越类型、科幻类型、玄幻类型、仙侠类型、都市爱情类型、武侠类型、同人耽美类型这些网络文学作品主要依靠丰富的故事情节为线索,但摆脱不了故事题材雷同跟风的嫌疑,故而网络文学始终不能产生经典作品。即便某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快速赚取眼球,掀起热潮,甚至超过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达到的社会热效,但也只存在于一段时间,之后便被新的网络文学热潮所替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和记忆。归根结底,这都是为了追求更多经济利益,将网络文学进行快餐式消费而导致的后果。传统作家借助网络媒介平台发表网络作品,不应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宗旨,而是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将个人的才华和知识转化为文学作品,利用网络媒介优势进行传播,实现作品的文化价值最大化。网络媒介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转变,因此,传统作家应当合理地运用网络媒介,摒弃网络媒介带来的负面冲击,始终保持个人的人文素养和文学特色,以实现网络媒介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促成和传承。

  (三) 以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为主,坚持文学个性与特色

  一部网络文学作品,一旦被读者热衷,形成一定程度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作者身份便从普通的草根转变为知名人物。一般这样的写手创作的作品会改编成影视作品、游戏程序、广告作品等等,但最终都会出版成书,向市场销售,这是由网络文学机制决定的。因此,不得不承认网络写手最终目的要向作家身份转变,当然,无论草根写手,还是传统作家,本不应当有尊卑之别,但是,网络写手积极向作家身份的靠拢,并以加入作协为标杆,实现草根身份的高雅转身,可见大众心理对传统作家的身份认同没有改变,依然将传统作家当做文化知识分子,并积极努力通过传统出版方式进行作品的发表。虽然网络媒介相较于其它传播媒介更具现代性,但是,网络媒介不确定的因素更多,虚拟性、复杂性、浮躁性、肤浅性等说明网络媒介需要改善的方面相当复杂。网络媒介成就了平民大众向作家梦想的跨越,但最终还是以传统的文学模式进行文字作品的创作为目的。网络文学带来的全民文学狂欢和文学消费高潮,不能就此认为阻隔了传统的文学发展趋势,因为许多网络作家只是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实现作品与读者的传播、融合,相较于繁琐的文学作品出版程序,网络媒介确实为他们作家身份的实现提供了捷径和机会,但这不是终点,从网络媒介中走出来的网络作家不再通过网络媒介创作,而是直接与出版商合作,过渡到传统的文学出版模式。这也正好印证了传统作家身份的含量之重。总之,传统文学作家终将担负起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只有整合各种媒介的优势不断发展,同时保持个人特色和个性,才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创作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构建新时代的身份认同,也顺应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蒋术卓,李凤亮.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7.
  [3] 禹建湘.网络文学产业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5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