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瞿秋白咏梅词的词学接受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16 共8976字
论文摘要

  宋代着名理学家周敦颐 《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寄情于莲,乃千古咏莲之绝唱。其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寥寥数语,则将莲荷净植特立、气骨凛然之形象与高洁脱俗、馨香袭人之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令人百读不厌、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叹赏不已。

  然而,同是宋代人,绝大多数文人墨客则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家国情怀寄托于梅,这与唐人普遍崇尚牡丹的社会风习与审美趣尚是颇不相同的。在汗牛充栋的宋代咏梅诗词中,歌咏梅花本身最佳的句子应是林逋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 ,而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家国情怀融于梅花最佳的词作,当推伟大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 《卜算子·咏梅》,可谓孤篇盖宋、登峰造极矣。正因为此词具有如此动人心魄的精神能量与艺术魅力,故而在其七百余年之后,仿拟、唱和、步韵者则呈现出络绎不绝、代不乏人之喜人景象。而在陆游 《卜算子·咏梅》词的接受史程中,与陆游咏梅词精神脉承的两位诗人之佳作,是甚具代表、别有深意的,那就是瞿秋白与毛泽东同词牌、同题目之咏梅词。从陆游到瞿秋白,再到毛泽东,同题咏梅,异代心声,灵犀相通,各具神韵。在这三位诗人的咏梅词作中,瞿秋白的 《卜算子·咏梅》在词心的抒发、精神的展示、境界的提升、艺术的创新诸方面,皆具承前启后的津梁作用。对其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对于了解瞿秋白的心灵世界、革命情怀以及此词的词学接受之学术价值,都不无重要的思想艺术与学术研究之意义。此前,人们多乐于解读陆游、瞿秋白、毛泽东三位诗人各自咏梅词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尚未引起对瞿秋白咏梅词在词学接受意义的关注。①笔者草拟此文,旨在拾遗补缺,聊补往日瞿秋白咏梅词研究之疏漏。文中不妥之处,谨祈方家同仁鉴而教之。

  一、瞿秋白咏梅词精神世界与艺术魅力之解读

  瞿秋白传世的词作主要是 1935 年初夏作于福建汀州狱中的 《浣溪沙·感怀》与 《卜算子·咏梅》。当时他曾书赠狱医陈炎冰保存。本文拟就诗人仿拟陆游 《卜算子·咏梅》同题词目作初步阐析,以见诗人特殊时期的非凡心灵世界与人格魅力。要探究瞿秋白 《卜算子·咏梅》此词真正的思想实质与精神世界,就得首先了解瞿秋白的生平经历与心灵轨迹。只有掌握了瞿秋白人生经历这把钥匙,我们才能较为顺利地打开诗人咏梅词的词心世界,号准其特殊时期的思想脉搏与家国情怀。

  瞿秋白,江苏常州人,1899 年 1 月 29 日出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与实践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他还努力进行文学创作与研究,成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在会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1935 年初,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不幸被捕。在敌人得知他的真实身份而百般利诱劝降时,他一概不屑一顾、严辞拒绝。他对劝降者说: “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6 月 18 日临刑前,他神色不变,坦然走向刑场,沿途用俄语高唱 《国际歌》,还唱 《红军歌》。到刑场后盘足而坐,回头微笑着对刽子手说: “此地甚好”,高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 “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 36 岁。敌人可以消灭一个革命者的肉体,但是,却永远毁灭不了英雄豪杰崇高而伟大的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为党为人民的崇高品格是杀不掉的,是永生的! ”也恰似瞿秋白 《卜算子·咏梅》所预言的那样: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的确,诗人的坦白襟怀与革命情操自是百世流芳、彪炳千秋。

  瞿秋白虽以革命领袖的形象称名于世,而骨子里却是个具有率真坦诚品格的浓厚诗人气质的文人。毋庸为尊者讳,革命后期的瞿秋白对政治的倾轧已经无比厌倦和疲惫,这在其 《多余的话》中都有坦然真切的叙述,是诗人 “情真”之本质的自然体现。正如丁玲所评价的那样: “瞿秋白是属于这样的人———神采俊秀,风骨挺拔,真挚坦诚,毫无矫饰,使人望之俗念俱消。”在简要论述了瞿秋白的政治生涯与情感世界后,我们再来论析诗人的这首 《卜算子·咏梅》词的精神与艺术之美,就较为容易理解与把握了。

  词云: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上阕四句,诗人以旷达之胸襟,直抒 “万事唯堪六如观”( 范成大 《阊门戏调行客》) 的逍遥心态。这是历经沧桑坎坷之后的大彻大悟。开头两句,以反常合道之笔,突破常理,独抒 “且喜”非凡之心情。此时的梅花既 “寂寞”,又 “身无主”,应该是很悲观的,可是此时之 “梅”非凡俗之 “梅”也,而是化悲为喜。读者诸君,切莫以为这是瞿秋白的矫情 “作秀”之言,而是其心情的真实流露。接着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二句,是写往事如烟,一切都已化为泡影,这在饱经沧桑与精神磨难的诗人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他将历史烟云已从眼底过尽的情形,看成是一种难得的超脱与放松,诗人似乎一下子进入到如庄子那样逍遥游的自由无束的精神状态。要知道,此时的诗人,正身陷囹圄之中啊。此时诗人的人身自由已完全失去,但他的精神自由是无法剥夺的,他依然可以 “思接千载” “神与物游”(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地进行精神的逍遥游。这里的 “逍遥”之状,与前面的 “且喜”之情,遥相呼应,突出了诗人不以牢狱为痛苦的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诗人所说的 “逍遥”,其真正的意蕴是指驾鹤西去的极乐世界,亦即灵魂飞升天堂的意思。要之,上阕所述,只是表达了诗人不畏孤寂、视死如归的淡然与超旷情怀。

  下阕四句,表达诗人对党内恶劣政治形势迫害革命者与先进分子的痛惜之情,以及不畏黑暗势力围攻与打击的坚强意志与对自己未来的坚定信念。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二句,诗人借风雨肆无忌惮、疯狂吹打得 “花落知春残”的落梅凄惨状况,喻指诗人自己政治处境的艰难与尴尬。其《多余的话》对此有较为详细的叙述。“花落知春残”二句,以 “花落”与 “春残”两个意象,借梅花之凋零与春景之凋敝之况,喻指诗人自己遭受排挤打击的的凄惨情景; 以 “风和雨”指代反革命的恶势力,极其形象生动而准确。其中 “一任”之词,颇耐人寻味。 “一任”,即任凭的意思。就字面意思论之,它是说,由于狂风暴雨的残酷摧毁,梅花虽然凋零、春景虽然残败了,但落地的梅花却不甘心,不屈服,体现出坚强的斗志与不屈的姿态。于是,紧接着就出现了煞尾的二句: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对来年美好的春天充满着希望与憧憬。而实际上,却寄托了诗人虽惨遭牢狱之灾、面临时刻就义之危而依然笑对人生、祝愿未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与乐观主义态度。“春再来,香如故”六字,充分表达了诗人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 《游山西村》)的革命必胜、真理不败的坚定信念。寥寥六字,重似千钧,掷地有声,震聋发聩,感动千古! 它委实是瞿秋白崇高革命精神与光辉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值得钦敬,值得高歌。要之,此词下阕,当有两点重要的暗示。其一,诗人以梅自喻,意志坚毅; 其二,暗指党的前途命运。因为 “风和雨”,才导致了 “春残花落”,无论是集体也罢,秋白个人也罢,万里长征前夕是坎坷的,那时的中国革命是遇到了严重挫折的。纵然诗人没有在所有遗着中直接剖析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困境,也没有指出中国革命应该坚持如何的具体措施,然而他对于自身的总结,对于错误认识以及缺点的认真剖析,无疑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启示。万里长征的最终胜利,是否能成为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的佐证呢? 再就是,党和政府彻底推翻强加于秋白头上的种种污蔑不实之词、重新肯定他是我党伟大的领袖人物之一,公正客观地评价他在我党早起革命活动中的重要贡献与历史地位,诸如此类的事实,不也是对诗人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预言的最好诠释与补充吗?

  瞿秋白 《卜算子·咏梅》一词,托物言志,借梅抒情,真实表达了诗人临刑前勘破人生、无所畏惧的旷达情怀以及直面现实、憧憬未来的思想境界,不失为一首难得的借物抒怀之杰作。此词虽是一首仿拟之作,但却有自己的艺术精神与风格特征。上阕,一反陆游 《卜算子·咏梅》之词的凄凉悲切之状,别出心裁,极写梅花的甘于 “寂寞”“且喜”“无主”的豁达情怀,同时借用庄子 《逍遥游》精神独立、自由无束的思想灵魂,表达自己的忘我自在的精神状态,给人以乐观而浪漫的美好感受。如此以喜写悲之笔法,更具动人的艺术魅力。下阕,紧承上阕旷达胸襟而来,表达诗人无所畏惧、憧憬未来的革命豪情,彰显了一个真正革命家及领袖人物崇高的品质与伟大形象,耐人寻味,颇具励志的鼓舞力量。总之,瞿秋白 《卜算子·咏梅》之词,以旧形式写新内容,借老意象抒新情怀,既具个人精神特征,又显时代鲜明色彩,的确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咏梅词力作。

  瞿秋白一贯喜欢自然界迎风冒寒、傲霜斗雪的菊花与梅花,这是他不畏艰险、高洁情怀的最佳体现,具有特殊的思想境界与精神力量。诗人 14 岁所作的五绝 《白菊花》,便是一首融会前人咏菊诗歌意境的佳作。诗云: “今岁花开后,载宜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此诗托物言志,十分巧妙的嵌入了诗人 “霜” “秋” “白”的名字,体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与坚韧意志。诗中氤氲着人菊合一、情物浑然的幽美意境。诗人家乡常州的红梅公园,是以红梅为主体花卉的人文底蕴甚为丰厚的江南名园之一。诗人年少时常常游赏期间,甚为冒雪怒放的红梅高洁坚毅的品格而陶醉倾倒。

  其 《赠羊牧之四首》其四云: “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怀。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可见,瞿秋白具有很深的梅花情结,而梅花已然成为诗人非凡精神与高洁品质的象征。

  二、陆游与毛泽东咏梅词之比较阐释

  “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其独特个性与人格魅力通常也是在与其他人特别是朋友的对照中才能显现得更为鲜明突出”。

  因此,要知晓瞿秋白咏梅词在词学接受方面之情景与意义,必须得将陆游与毛泽东的同牌同题咏梅词作一简要比较。瞿秋白 《卜算子·咏梅》词仿拟于陆游的同牌同题词,后来毛泽东又仿拟陆游 《卜算子·咏梅》词作同牌同题词。陆游 《卜算子·咏梅》词作于宋乾道二年 ( 1166 年) ,瞿秋白此词作于1935 年,毛泽东此词作于 1962 年。三代诗人,同题共作,年代跨度近八百年,而其内在的精神脉络与艺术品格却有着明显的承传关系。通过异同比较,我们便可窥见瞿秋白 《卜算子·咏梅》词在陆游与毛泽东之词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承传作用。

  那么,陆游的咏梅词究竟是如何之精神实质与思想境界呢?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陆游一生爱梅的深厚情结。在他全部诗集中,仅咏梅之诗就多达一百余首,其刻画梅花之形与神,可谓臻达出神入化的思想与艺术境界。如摹写梅形者有: “细柳拂头穿野径,落梅黏袖上海舟” ( 《正月十五出游》) ,“清泉冷浸疏梅蕊,共领人间第一香” ( 《初春书怀》) , “小坞梅开十二三,曲塘冰绽水如蓝”( 《岁晚》) ,“逢时绝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 《梅》) 。然而,诗人描写最多的则是对梅花之精神气质与诗人赏梅、爱梅、学梅的意志情怀。如:“梅花吐幽香,百卉皆可屏”( 《古梅》) ,“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落梅》) ,“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 ( 《射的山观梅》) ,“若耶溪头春意吝,梅花独秀愁空山”,等等。

  陆游一生以梅为寄,以梅为友,以梅消愁,以梅励志,故而在其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达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须臾不离而梦魂牵绕的地步。其 《梅花绝句》云: “风吹野梅香,梦绕江南村”; 《累日浓云作雪不成遂有春意》云: “梅花眷眷故人情”; 《梅花绝句》云: “老来一事偏堪恨,好看梅时却怕寒”; 《芳华楼赏梅》云: “放翁年来百事惰,唯见梅花愁欲破”; 《探梅》云: “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由此可见,在宋代诗人的咏梅作品中,陆游的咏梅诗是别具“这一个”独特个性与思想特征的佼佼者,既有时代之印记,又有个人之精神,委实是宋代咏梅诗林中的杰作。不过,在陆游百余首咏梅诗词中,其《卜算子·咏梅》词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作。谨就此简要论析之。词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乾道二年,陆游因 “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个年头,遂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此词上阕,以梅花独放于凄风冷雨的寒冬昏夜,孤处于驿外断桥边之情景,隐喻词人的不幸遭遇与不得志的心情。

  词人饱经忧患,可敬的是始终保持他的永生不变的爱国情操,丝毫不屑与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

  此词下阕,以 “春” “群芳”暗喻当时的官场,并表现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有力表现了词人不畏黑暗势力的攻击而坚持斗争、不惜粉身碎骨的顽强意志。因此,词中尽管有 “寂寞”与 “愁”等字眼,但总的意义却不是消极低沉、颓废堕落的。特别是末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直接表达了词人虽死犹生、精神不死的豪迈情怀与美好信念,具有积极的励志作用。

  陆游的 《卜算子·咏梅》词,借梅言志,亦梅亦人,梅人并写,浑然天成,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之上乘杰作。所以说,“这首词的特色,正在于物我融浃,突出梅花的特性。桥边驿外,黄昏风雨的背景,无意争春,俯视群芳的标格,切定梅花,移用于他花不得。通首不出现梅花字面,却不脱不粘地传出了梅花之神。特别是末二句,更是言简意深,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余地。”

  再看毛泽东的 《卜算子·咏梅》词,其云: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若要真正深入理解和把握毛泽东这首非同寻常的咏梅词的深刻意蕴,必须了解此词创作的时代政治形势与背景。

  此词作于 1961 年 12 月。当时,苏共与中共分歧日益严重,强行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同时他们还联合西方一些恶势力对中国实行封锁与疏远活动,使中国处于十分艰难与孤立的地步,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张逼迫之势。毛泽东热情歌颂 “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梅花,其寓意是极其鲜明的,那就是托物言志、借梅抒情,高度赞美勤劳勇敢、无所畏惧的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与顽强意志。很显然,毛泽东此词的思想境界与主题精神与陆游是“反其意而用之”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上片四句,正面刻画梅花战风雨、斗飞雪、不畏严寒、花枝悄然的光辉英雄形象,借此歌颂在三年自然灾害面前以及反帝、反修激烈斗争中风骨凛然、斗志昂扬的伟大中国人民的豪迈气概。“犹有花枝俏”之 “俏”字用得空前地好。它非常准确、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喜悦者、自信者、胜利者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的不朽形象,可谓竭尽歌颂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形象之能事。传神之笔,万古不朽。然而,也有人对于此一 “俏”字的使用颇有微词。如王祥夫 《纸上梅》一文即认为: “毛泽东在他的 《卜算子·咏梅》里对梅花的一字总评是 ‘俏’,这让人觉得不像是对梅花的评论,梅花并不俏,但面对梅花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看法,但毛泽东偏偏用了一个 ‘俏’字,也许是限于这首词的用韵。 ‘犹有花枝俏’, ‘只把春来报’,‘她在丛中笑’。而梅花的好却真正不在俏字上,而在于它的冲风冒雪和那浮动的暗香。画在纸上的花卉,说到俏,凤仙和海棠比较俏,浓淡的胭脂再加上深浅的藤黄和花青,虽俏却小家子气。墨梅无色,却只是大气。”又说: “毛泽东的 《卜算子·咏梅》,梅花在他笔下 ‘已是悬崖百丈冰’的情况下亦不可能开花。百丈冰的情景也许可以在哈尔滨看到,梅花的领域却是永远不可能有这样的情景。飞雪倒是常有的事,也是一边飞一边就化掉,或一两天就化掉。在苏州的香雪海或在南京的明孝陵,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其实,王文的解读则过分拘泥呆板了。在毛泽东的眼里,于 “悬崖百丈冰”如此严寒恶劣的天气下昂然怒放的梅花,才是真正的 “俏”。她俏得壮丽,俏得浪漫,俏得豪雄。因为,她不是 “疏影横斜”的和靖隐士之梅,也不是 “驿外断桥”的放翁逐臣之梅,而是 “花俏”“百丈冰”的领袖英雄之梅。公木先生对此则有更为深刻的体悟,他阐释道: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梅花乃是挺俏于悬崖百丈冰前。这不是 ‘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吗? 百丈冰是寒威,花枝俏则是对寒威的蔑视、反抗、示威、挑战。不仅如此,更近一层的胜境还在下面。不是 ‘无意苦争春’,而是 ‘俏也不争春’; 不是‘一任群芳妒’,而是 ‘只把春来报’。把春来报,是报被那 ‘悬崖百丈冰’所遮断的春消息,这正是蔑视、反抗、示威、挑战的具体表现。陆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还是酸溜溜的,心头横塞着一个不合时宜的 ‘我’字; 而 ‘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则是心里干干净净的,眼前亮堂堂的,全神注望着大众,注望着未来。一是失意者的自慰解嘲,一是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其结果自然是不同的。失意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革命家,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为民先锋,与民同乐。

  正是如此: 等到大地春回,百花齐放,梅子便掩映在众花丛中,和众芳同笑, ‘摇荡春风媚春日。’既在群众之前, ‘只把春来报’,又在群众之中,‘她在丛中笑。’多么伟大崇高的革命家和时代先驱者的艺术形象啊! ”

  这正是毛泽东笔下之梅的超凡之处、卓异之美与睿智之见!

  下片四句,诗人则进一步赞美梅花谦虚礼让的优秀品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它只是一位春天的使者,为人们送来春的讯息,是它神圣的天职。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微笑。诗人借此歌颂了勤劳虚心、无私奉献的伟大中国人民的可爱形象。

  尤其是 “笑”字之用,将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艰难玉成的愉悦情怀凸显了出来,由此而传达出中国人民执着坚毅、大公无私的崇高美德与至善境界。诗人着一 “笑”字,境界全出矣。

  毛泽东咏梅词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与陆游差异甚大,其笔下的梅花被赋予了挺立风雪、冒寒怒放的俏丽形象、乐观态度、独特高标与惊世气度,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境界、新气象与新景观。

  另外,郭沫若在 1962 年初读到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词之后,亦随即作了一首 《卜算子·咏梅》,词云: “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本有东风孕满怀,春伴梅花到。风雨任疯狂,冰雪随骄傲。万紫千红结队来,遍地吹军号。”

  郭词是明显受到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词创作精神与风格影响的,但词的精神境界与豪迈气概则逊色不少,所可喜者,郭词指出了陆游与毛泽东咏梅词的根本在于: “‘梅花愁’是陆游的 《咏梅》,‘梅花笑’是主席的 《咏梅》了。”一 “愁”一 “笑”,精神迥异,境界天壤。言简意赅,至为中肯。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创作 《卜算子·咏梅》词之后,于 1962 年 12 月又写下了 《七律·冬云》这首诗。诗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此诗题目为 “冬云”,其实是歌咏梅花。尾联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二句,是此诗核心精神的体现。诗中的 “冬云”“白絮飞”的 “雪”“寒流” “虎豹” “熊罴” “漫天雪”“苍蝇”等物象,皆指与中国为敌的反动恶势力。而作为 “欢喜” “漫天雪”的 “梅花”,即指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勤劳、智慧而伟大的中国人民。很显然,毛泽东此诗的主题精神与咏梅词是一脉相承的,而针对性则更显,批判性更猛,原则性更强。一词一诗,精神相通,别具异曲同工之美妙!

  毛泽东何以能写出如此充满豪情的浪漫咏梅词,这与他一贯爱梅的深厚情结是分不开的。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寓所旁有几株挺拔的红梅,百忙之中,他总会抽空赏梅,尤其喜欢在雪天赏梅。武汉东湖梅岭一号,是毛泽东指定的下榻之所。 “梅岭”诗意浓郁,虽非梅树成林,但毛泽东下榻于此,似乎就有终日伴梅之感。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遗物中,如碗碟、茶杯、笔筒、地毯、桌布、手帕等物件都印制有梅花图案。他平时喜欢阅读古典诗词中咏梅的作品,尤其喜欢林逋、陆游等人的咏梅诗词。有时,为寻找一首咏梅诗,竟然一日三次写信给秘书田家英,直到完全查确为止。直到毛泽东暮年疾病缠身时,他依然十分喜欢欣赏宋人洪皓的 《江梅引·忆江梅》的配乐词吟诵。可见,毛泽东一生爱梅,情深意厚。这点,与陆游、瞿秋白的爱梅情怀是甚为一致的,所不同者乃在于三位诗人的时代、个性、词风有别耳。三、瞿秋白咏梅词的词学接受之意义将毛泽东与陆游的 《卜算子·咏梅》词作了初步的简析之后,我们再来回观瞿秋白的同牌同题词,就不然发现它在陆游与毛泽东词之间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了。

  如果说陆游咏梅词是言诗人之 “愁”、瞿秋白咏梅词是言诗人之 “旷”的话,那么,毛泽东咏梅词则是言诗人之 “笑”。正如郭沫若 《卜算子·咏梅》所云 “襄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的对比情景那样,情怀与风格之变化是极其鲜明的。言“愁”者,蕴含着陆游遭受打击排挤后的孤寂情怀; 说 “旷”者,呈现出瞿秋白走出彷徨、超脱生死的达观态度; 而状 “笑”者,则体现了毛泽东无所畏惧、藐视敌人的豪迈胸襟。由陆游之“孤寂”情怀,到瞿秋白 “达观”之态度,再到毛泽东 “豪迈”胸襟,其思想、风格与境界之演变轨迹是显而易见、历历在目的。而在陆游与毛泽东之间,秋白 《卜算子·咏梅》,在情感与风格方面,正好起到了一个过渡的桥梁作用。因此,秋白之咏梅词,从此词本身的思想价值而言,它如实反映了诗人临刑前的思想实况与家国情怀,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早期革命领袖人物襟怀的赤诚坦露,也是一个正人君子崇高人格的生动体现。从词学接受之角度观之,它所起的引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在陆游与毛泽东词风嬗变过程中所起的承传作用,其重要意义更应值得注意。此前,人们多乐于解读陆游、瞿秋白、毛泽东三位诗人各自咏梅词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尚未引起对瞿秋白咏梅词在词学接受意义的关注。本文草拟此文,旨在拾遗补缺,聊补往日瞿秋白咏梅词研究之疏漏。文中不妥之处,谨祈方家同仁鉴而教之。

  瞿秋白的一生是短暂的,他留给后人的词作也是十分有限的。但就其 《卜算子·咏梅》一词而言,除了其托物言志、别具怀抱的思想意义外,它在陆游与毛泽东同题咏梅词的传承接受史程中,还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在历代咏梅诗词之林中,不愧为一株凄美而潇洒、孤寂而自信的凌寒绽放的词苑奇葩。毋庸置疑,仅凭其独特的思想与艺术魅力,自应在中国千年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苗怀明. 于细节处见精神 [J]. 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16 ( 3) : 139 -140.
  [2] 钱仲联. 释陆游 《卜算子》[K] ∥唐宋词鉴赏辞典.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1.
  [3] 郭沫若. 待到山花烂漫时 [N]. 人民日报,1964 -03 -15 ( 01) .
  [4] 公木. 毛泽东诗词鉴赏 [M]. 长春: 长春出版社,1994: 225 -22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