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人物塑造方式的多样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1-13 共752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西方叙事学理论下余华长篇小说研究
【绪论 第一章】余华小说的创作历程
【2.1 2.2】余华小说叙事结构的循环与重复
【2.3】 人物塑造方式的多样化
【第三章】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技巧
【结语/参考文献】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人物塑造方式的多样化。

  小说的分析批评通常把小说区分为三个构成部分,即情节、人物塑造和背景。

  这三个构成因素是相互影响互相决定的。正如亨利·詹姆斯在他的《小说的艺术》

  一文中所问到的:"如果人物不是事件发生的决定者,那他会是什么呢?如果事件不能展现出人物来,那事件又是什么呢?"可见对于小说来说,塑造人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物是小说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叙事学的人物理论主要解答"人物的属性是什么"以及"人物在文本中是如何被构造出来"等问题。人物的特征是散乱分布在小说中的,只有把这些散乱的人物标记汇集起来,才能推测出完整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理论正是要找出这些人物标记。本节所用的叙事学理论就是人物的塑造方式这一理论。

  余华的长篇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如《在细雨中呼喊》中塑造了"我"的父亲、母亲、哥哥、弟弟、祖父、苏宇、李秀英、王立强、冯玉青等人物,《活着》中塑造了福贵、家珍,《许三观卖血记》中塑造了许三观、许玉兰,《兄弟》

  中塑造了李光头、宋钢、宋凡平等人物。余华在这些长篇小说中着力塑造人物,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中国当代文学创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余华在长篇小说中所使用的人物塑造的方法。

  "依据叙事学家里蒙-凯南的观点,小说人物通常由两种叙述方式来描述:

  直接法和间接法。所谓直接法,主要指通过采用直接向读者点明人物特点的形容词、副词、抽象名词、喻词勾勒主要任务主要特征的叙述方法;所谓间接法,则是指未经叙述者阐明,需要读者仔细推测的人物塑造方法".

  里蒙-凯南认为,直接塑造法这种明确说出人物性格来直接刻画人物的方法只有始终出自本文中最权威的声音才能站得住脚。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全知叙述者对其童年生活中出现过的记忆深刻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回忆,小说中所有的人物、事件、景观都是存在于全知叙述者的记忆里的,读者只能顺着权威叙述者的思路走。

  《在细雨中呼喊》塑造的人物众多,而且十分精彩。叙述者描写冯玉青时就首先使用一些形容词来固定冯玉青的人物形象,如羞怯、羞羞答答、年轻的女子、优美的身姿等,可见她在童年的"我"的眼中是一个纯洁美好的女性形象,是"我"性启蒙的意淫对象。这就是对人物的直接塑造。

  《活着》中也运用了直接塑造法来塑造人物。福贵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时,就直接说出自己年轻时的性格特征,如"我是我们徐家的败家子,用我爹的话说,我是他的孽子。""我从小就不可救药,这是我爹的话。私塾先生说我是朽木不可雕也。"福贵由于年轻时是富家子弟,无法无天,横行霸道,福贵在说出自己的年轻时性格特征后,余华又通过描述福贵的行动来印证这样的特点。

  不过,正如里蒙·凯南所说,这种手法在话语形式方面虽然显得简明扼要,但过于笼统,因此现代小说家们更青睐于间接塑造法。

  余华在小说中也较少用直接塑造法,而更多使用间接表现法来塑造人物。

  "所谓间接的表现,就是不直接指出人物性格的某一特点,而是用各种手法展示并用实例反映出这一特点".如作者对人物的行动、语言、所处环境的描写以及通过人物关系来侧面表现人物性格。可以这样说,假如直接塑造法为读者提供了人物的总体印象,那么,间接塑造法则是为了加深印象提供的有效证据。

  1.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叙事学家里蒙-凯南的《叙事虚构作品》一书中认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一次性的(即非日常的)行动暗示出来,也可以通过习惯性的行动表现出来。

  "一次性的行动大都揭示人物动态的性格侧面,常起到叙述转折点的作用。尽管一次性行动并不反映恒定性格,却同样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其戏剧性作用常常表明,它所揭示的特征在质量上要比再现人物日常行为的大量习惯更为重要".

  余华通过展现人物的一次性行动,使人物的多重特性暴露出来,塑造了很多"圆形人物"."'圆形人物'具有多种特性,包括一些互相冲突或矛盾的特性,它一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无法预测他的变化。"《在细雨中呼喊》中塑造的冯玉青就属于"圆形人物".在一般状态下,她是一个羞怯美丽纯洁的大姑娘,但当她被侮辱被损害后表现出来的镇静和勇敢却超乎人的想象。余华正是通过叙述冯玉青的一次性行动来展现其性格侧面的。

  冯玉青被村中青年王跃进勾引,冯玉青为了让王跃进陪她去医院检查是否怀孕,克服羞怯拼命抱住王跃进,尽管受到辱骂、嘲笑也不松手。但她最终还是被王跃进甩掉,只能自己去医院做了检查。在这一过程中,冯玉青的行动给了"我"沉重的打击,打破了"我"对冯玉青清纯少女的幻想。之后,在王跃进的婚礼上,冯玉青又大闹婚礼,沉重地报复了王跃进。这一行动展示了一个被侮辱的女性的奋起反抗,两起事件展现了冯玉青冷静、勇敢等性格特征,呈现了一个单纯女孩性格的另一面。

  这两个一次性行动使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也使人物命运发生了转折。本是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冯玉青被侮辱后,在村中丢尽了颜面,最终导致她跟着一个来自外乡的货郎离开了南门,一去不返。可见余华通过对人物一次性行动的展示,使小说的情节高潮迭起,波澜从生,这种方法在余华的其他小说中是很常见的。

  相对于一次性行动可以赋予人物新特性,"习惯性的行动则倾向于揭示人物不变的或静态的性格侧面".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重复是人物形象构建的重要原则。当人物首次出现时,我们对其所知不多。在叙述过程中,相关的特性以不同方式经常重复,因而表现得越来越清晰".小说中人物的习惯性动作正是运用重复的方法来构建人物形象的。

  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浪荡子、败家子,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由于家境殷实,福贵自小就无拘无束,言行举止放荡不堪,只知吃喝嫖赌。

  余华对他的塑造就经常使用习惯性动作来强化其性格特征。

  小说中就多次叙述了福贵骑着妓女向自己的岳父请安的习惯性动作,他的行为使他的丈人丢进颜面,而福贵对此却全然不知,对自己的行为并未感到羞愧。

  最风光的一次是,福贵在青楼赌了一夜后,骑着妓女向身为城里商会会长的丈人请安,那次丢尽了岳父的脸。通过以上叙述,余华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泼皮无赖的形象。福贵年轻时突显的性格特征与福贵家败落后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给予人物及其故事一种荣辱沉浮、历尽沧桑之感。

  2.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的言语,不论是在对话中还是作为无声的心理活动,都可以通过其内容与形式体现一个或几个性格特征。"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以对话为主体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经常成为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主要刻画了许三观、许玉兰以及他们的三个儿子几个人物。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对许三观、许玉兰等人的性格特征进行描述,而是主要通过他们的之间的对话来完善人物形象。

  《许三观卖血记》有简化人物的倾向,对于人物的直接塑造是很少的。许三观的三个儿子在小说中是面目模糊的,余华并没有过多透露三个儿子的不同样貌,他们的名字也是很简单的:一乐、二乐和三乐。

  三个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主要是通过他们与父母的对话呈现出来。比如小说的第七章,许玉兰要拆手套,她需要找一个帮手,于是她先叫一乐来帮忙,一乐摇头说不愿意,她不愿意和母亲呆在一起,而更愿意和父亲一起干活,他更具有男性的阳刚气质。而二乐却很高兴帮忙母亲干女人的活,与母亲相处融洽,经常和母亲说东家长西家短的事,三乐在家中性格特征不明显,整天糊里糊涂,对于家庭没什么帮助,家里所有人都对三乐说:"三乐,你走开。"许三观在小说中对妻子许玉兰总结道:"一乐像我,二乐像你,三乐这小崽子像谁呢?"当他们的母亲坐在门口哭诉时,三个孩子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一乐、二乐、三乐听到母亲哭诉,就跑回来站在母亲面前。

  一乐说:"妈,你别哭了,你回到屋里去。"二乐说:"妈,你别哭了,你为什么哭?"三乐说:"妈,你别哭了,何小勇是谁?"一乐和父亲一样对母亲的哭诉感到丢人和反感,因此让母亲回屋里,不要让家丑外扬,而二乐则站在母亲一边,他具有女性的细腻,他同情理解母亲,试图与母亲沟通,问出母亲哭的缘由,至于三乐则是个糊涂蛋,他根本搞不清楚状况。

  于是在三个孩子的言语中,他们的不同性格被展现出来。

  小说的主人公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他在小说中最重要的行为就是卖血,他的十二次买血是整部小说的主要情节线。他的卖血多数是为了换钱来救急,多数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儿子卖的。这些卖血行为展现了许三观为了家庭所付出的努力。但尽管许三观是小说的主人公,读者对他的样貌、年龄也是不清楚的,唯一可获得的人物性格信息是主要是通过他的言语表现出来的。

  许三观的言语具有两种声调,一种是温和、善良、智慧的,一种是天真、直率甚至带有"恶意"的。如不是许三观亲生儿子的一乐打伤了方铁匠儿子的头,致使他的家被方铁匠搬空之后,许三观教育二乐和三乐,让他们长大后把何小勇的女儿强奸了。这样的话是充满恶意、直露的、低俗的,体现出许三观小市民、粗俗、恶毒的一面。当许三观卖血后准备带全家去吃面条时,他对一乐说:"今天这钱是我卖血挣来的。这钱来的不容易,这钱是我拿命换来的。我卖了血让你去吃面条,就太便宜那个王八蛋何小勇了。"许三观一直对一乐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事情耿耿于怀,更将对何小勇的怨恨发泄在一乐身上,这表现出许三观残忍狭隘的一面。

  但余华并没有让这种残忍的声音继续发展。在第二十二章中,一乐离家出走后被许三观找到,许三观骂着骂着,突然温和地说:"爬到我背上来。"接下来许三观背着一乐去吃面条了。可见许三观并不是一个残忍的父亲,虽然和一乐的血缘关系不在,但是亲情在,许三观仍然是一个慈爱温和善良的父亲。第二十三章,许三观的仇人何小勇被车撞伤了,许三观高兴了一整天。当许玉兰提出让一乐去给何小勇叫魂时,许三观言辞激烈地反对,并且诅咒何小勇,并说:"何小勇的命就该捏死,这叫为民除害,那个开卡车的司机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我告诉你,你想让一乐去把那个王八蛋的魄喊回来,先从我尸体上踩过去。只要我还活着,何小勇的魂就别想回来。"虽然他如此反对这件事,并出言诅咒,但其实他是刀子嘴豆腐心,他的心肠并没有如他的言辞一样恶毒,他也只是用言语来泄愤而已。在冷静下来后他还是让一乐去为何小勇招魂了。

  他这么对一乐说:"一乐,何小勇以前对不起我们,这是以前的事了,我们就不要再记在心里了,现在何小勇性命难保,救命要紧。怎么说何小勇也是个人,只要是人的命都要去救,再说他也是你的亲爹,你就看在他是你亲爹的份上,爬到他家的屋顶上去喊几声吧……一乐,何小勇现在认你这个亲儿子了,他就是不认你这个亲儿子,我也做不了你的亲爹……一乐,你记住我今天说的话,做人要有良心,我也不要你以后报答我什么,只要你以后对我,就像我对我四叔一样,我就心满意足了。等到我老了,死了,你想起我养过你,心里难受一下,掉几颗眼泪出来,我就很高兴了……一乐,你跟着你妈走吧。一乐,听我的话,去把何小勇的魂喊回来。一乐,你快走。"此时,善良、温和的语调又占领了上风。

  从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许三观并非是一个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的恶毒之人,而是一个心地善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平民形象。

  3.外表和环境表现人物性格。

  里蒙-凯南在《叙事虚构作品》中说道:"自从叙事虚构作品产生以来,外表就被用来暗示人物性格特征。在外表与性格特征的联系中,应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外表特征,一种是自己无法驾驭的,如身高、眼睛的颜色、鼻子长短等;另一种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人物自己来决定的,如发型和衣着等。外表描写有时本身就说明性格特征,有时它与性格特征的关系是由叙述者加以解释的".

  例如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对村里寡妇的外表描写就与其性格相联系。

  "留在我记忆里的寡妇形象,是一个粗壮的、嗓门宽大的、赤脚在田埂上快速走动的四十来岁的女人。她最为突出的标记是她总将衬衣塞在裤子里,从而使她肥大的臀部毫无保留地散发着蓬勃的肉感。在那个时代,寡妇这种装束显得异常突出和奇特。那时即便是妙龄少女也不敢如此展示自己的腰肢和臀部。她的胸部并没有出现相应的硕果,倒是展现了城里水泥街道般的平坦".

  这一寡妇因与"我"的父亲长期的皮肉关系,而成为年幼的"我"的关注对象。通过作者的描述,一个粗俗泼辣、情欲旺盛的农村寡妇形象赫然纸上。她的"粗壮"、"衬衣塞在裤子里"、"肥大的臀部"、"蓬勃的肉感"等外表特征都从侧面反映了她淫荡不堪的生活习性。

  "人物的物理环境(房间,房子,街道,城镇)和人际环境(家庭,社会阶层)也常被用作暗示性格特征的转喻形式。"在小说世界里,虚构世界的环境既是必须的,同时又具有一定象征意义。

  《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李秀英是一个脸色苍白、终日有气无力的女人,她是"我"在孙荡镇的养母。由于疾病,她常年沉浸在自己的房间里,她热爱阳光,而害怕阴雨潮湿,她的房间就是她整个世界。于是当童年的"我"第一次走进李秀英的房间时,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王立强第一次带我走进她的房间时,满屋的小凳子让我惊奇万分,上面摆着众多的内衣内裤,让通过窗玻璃的阳光照耀它们。她对我们的进来仿佛毫无察觉,伸出的手似乎在拉一根很细的线一样,摸索着阳光。随着阳光的移动,她也移动凳子,好让那些色彩纷呈的内衣始终沐浴着阳光。她神态安详地沉浸在那单调和贫乏之中".李秀英由于需要依靠阳光,而惧怕潮湿的特点,而使她的房间始终沐浴在阳光之中。

  再如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对孙荡镇黑衣老太太和她居所的描述,就呈现一种人物与其居住环境的象征性关系,如"她湿漉漉的手掌"、"她的房间倒是很明亮,而且一尘不染。墙上挂着许多镜框,里面黑白的相片让我看到了一群严肃的男女老人,竟然没有一个在微笑".这是通过"我"年幼的视角看到的老太太的房间,它给年幼的"我"在心理上造成了阴影。

  叙事学中认为,一个人的住所尤其与其性格特征、生活方式和可能发生的事相联系。这里对老太太房间的描述和老太太的性格、生活是相关的,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了黑衣老太太的阴森恐怖神秘的性格。

  4.对比式的人物塑造。

  "当两个人物在相似环境中出现,他们行动的相似或对照可以突出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就塑造了一对性格迥异的兄弟形象-苏宇和苏杭。他们是两个城市孩子,曾在南门短暂生活过,给童年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我"升入中学时,才又见到了他们。

  在余华笔下,苏宇是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羞怯、孤单低调、敏感脆弱的男生,在学校里,"他和别的同学不一样,是他从不大摇大摆地走在路的中央,他总是低着头小心奕奕地走在路的最边沿".而相反,弟弟苏杭颇有社会青年的派头,流里流气,做事大胆,朋友众多,具有痞子气的一个男生。"最初的时候,苏宇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倒是苏杭,头发梳得十分光滑的苏杭,双手插在裤袋里向女同学吹口哨时,他的风流倜傥简直让我入迷。"害怕孤独的"我"成为苏杭的朋友,混迹在他身边。他青春期的性冲动使他毫不避讳地调戏女学生,看色情图片,甚至想要强奸农村老太太。对"我"崇拜的老师的公然挑衅和对"我"的侮辱打骂,使"我"与苏杭决裂,使"我"重新回到孤独中,并促使"我"和苏宇发展出了真正的友谊。苏宇的性格明显与苏杭不同,两人在学校的关系也很淡漠。

  余华在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我"中学时两个性格迥异的朋友。对比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加对兄弟二人的辨识度,将两个人各自的性格特征凸显出来。同样的对比手法在余华后来的小说《兄弟》中被延续下来,成为小说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

  《兄弟》中的主人公是李光头和宋钢,他们是一对异父异母的半路兄弟,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在他们各自的父母死去之后,他们彼此就是这个世上唯一个亲人。李光头是《兄弟》用笔墨最多、最着重刻画的一个人物。他从小就是一个混世魔王,自小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被抓后不知耻辱,反以此为自己谋利。而宋钢的本质是忠厚善良,他的行为始终中规中矩。这对兄弟的性格特征就像《在细雨中呼喊》中的苏宇、苏杭一样,宋钢类似苏宇,性格内向、心思细腻、软弱善良,而李光头类似苏杭,天不怕地不怕,性格外向,痞气十足。

  两人是长大工作后才逐渐显示出个性的。余华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了他们长大后的外形和气质:"宋钢身材挺拔,面容英俊,像个学者那样戴着黑边眼镜;李光头身材粗短,虽然穿着中山装,可是满脸的土匪模样。这两个人总是形影不离地走在我们刘镇的大街上,刘镇的老人伸手指着他们说:一个文官,一个武官。

  刘镇的姑娘就不会这么客气了,她们私下里议论这两个人:一个像唐三藏,一个像猪八戒".这是余华通过描写两人的外貌气质来突显他们不同的个性。之后,作者又通过二人不同的行动表现出李光头鲁莽粗暴、不可一世,而宋钢则无能软弱、胆小怕事,性格如女人一般。

  余华对李光头和宋钢追求林红的方式的对比式处理也显示二人不同的性格。

  李光头对林红的追求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他让宋钢做自己的参谋,几次三番向林红大胆求爱,虽然闹出很多笑话,但李光头在过程中始终显出自信乐观、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而宋钢则被动胆怯,他虽然心里喜欢林红,但碍于兄弟情义和自己的怯懦而不敢追求林红,他没有自信,思想消极,几次三番让林红失望。

  宋钢的善良与软弱既是他与生俱来的品性,也是继母李兰在死前托付给他的。因为他是李光头的哥哥,他在李兰临死前向其保证:"妈妈,你放心,我会一辈子照顾李光头的。只剩下最后一碗饭了,我会让给李光头吃;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了,我会让给李光头穿。"因此宋钢才多次被李光头以此要挟,最后甚至想要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宋钢顾念兄弟手足之情,为了兄弟情而放弃爱情,但李光头则狠心的多,他为了爱情可以杀死兄弟,为达目的誓不罢休。李光头的话让宋钢终于走出了情感羁绊,他开始勇敢地追求林红了,并最终获得林红的芳心。自此之后情如手足的李光头、宋钢分道扬镳了。

  善良是宋钢性格的本质,他在和李光头分家后,他的善良仍然在延续,他还念及兄弟情谊,在暗中施舍李光头。而李光头在林红这里跌了爱情的跟头,而开始发展他的事业。他靠他的胆识、勇气、机智和吃苦耐劳而逐渐发家致富,走上了和宋钢截然不同的道路。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他们两人最后命运的截然不同和他们各自性格差异相关。李光头的大胆无畏、思想灵活、开朗乐观使他敢于冒险而成为刘镇的超级巨富,享受荣华富贵,坐拥无数美女;而宋钢的软弱无能使他安于现状,让自己和妻子吃苦受罪,最后令他引以为傲的妻子被李光头夺走,加上自己变得不男不女,迫使他走上了卧轨自杀的凄惨道路,兄弟两人自此阴阳两隔。

  以上所讨论的人物塑造法是余华经常采用的。在余华的小说中,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经常交互作用,共同刻画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张复杂的人物关系网,所有的人物在其中相互关涉、彼此介入,形成了一种抗衡与牵制的张力,才越发凸显出作品深刻的艺术内涵和感染力".从早期先锋小说中塑造的"扁平人物"到长篇小说中塑造的"圆形人物",余华实现了创作的转型,他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能力已经全然体现出来。人物塑造能力的提升体现出了余华创作上的成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