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刘慈欣科幻小说写作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12 共54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刘慈欣科幻小说艺术特征探究
【绪论】刘慈欣科幻文学创作价值研究绪论
【第一章】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的特点
【第二章】刘慈欣科幻小说风格形成原因
【第三章】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 刘慈欣科幻小说写作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刘慈欣为人低调,一直以科幻迷自居,对于媒体的称赞从来都冷静对待,但他在科幻文学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已经成为谈到中国科幻小说便不可绕过的作家。他的作品用空灵想象力展示宇宙的宏大壮美,更有乐观的科学态度、独特的科幻意境和幽深的宇宙哲理。通过分析和总结他的创作特点可以得知,其最与众不同的便是将现代科学精神、西方科幻小说经验以及中国文学传统和社会历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科幻创作,带读者进入了出乎意料又似曾相识的想象世界。
  
  中国的科幻文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名气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数量还很有限,我们的科幻文学离世界顶级水平还很远,但是现在刘慈欣已经站到了这个高台之上,为中国科幻文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在不远的将来,希望有越来愈多的人能够加入了科幻文学的创作和评论中,给中国科幻文学带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着作部分:
  
  [1] [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像》,陈家定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年。
  
  [2] [美]罗伯特·斯科尔斯:《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王逢振、苏湛、李广益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年。
  
  [3] [加]达科·苏恩文:《科幻小说变形记》,丁素萍、李靖民、李静滢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
  
  [4]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年。
  
  [5] 吴岩:《科幻文学论纲》,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年。
  
  [6] 吴岩:《科幻文学理论和科学体系建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年。
  
  [7] 吴岩:《科幻文学入门》,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年。
  
  [8] 王泉根:《现代中国科幻文学主潮》,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年。
  
  [9] 吴岩:《科幻六讲》,北京:接力出版社,2013 年。
  
  [10] 朱自强、何卫青:《中国幻想小说论》,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年。
  
  [11] 赵慧平:《地之魂》,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年。
  
  [12] 刘慈欣:《刘慈欣谈科幻》,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年。
  
  [13] 刘慈欣:《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年。
  
  [14] 韩松:《想象力宣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5] 江晓原:《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年。
  
  [16] 张治、胡俊、冯臻:《现代性与中国科幻文学》,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年。
  
  报纸:
  
  [1] 何明星:《迎接中国科幻文学的世界时代》,《文艺报》2015 年 9 月 11 日第 001 版。
  
  [2] 韩松:《2014 年科幻文学:回顾反思,酝酿突破》,《文艺报》,2015 年 2 月 2 日第 002 版。
  
  [3] 王泉根:《中国梦与科幻文学的崛起》,《文艺报》,2013 年 9 月 24 日第 007 版。
  
  [4] 蒋凯丽:《<三体>之后,科幻可以为继?》,《文学报》,2015 年 6 月 18 日第 022 版。
  
  [5] 高尔雅:《从刘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看当下科幻写作观念》,《文学报》,2013 年 6 月 27 日第 027 版。
  
  [6] 江晓原:《刘慈欣和当代科幻的国际潮流,在<三体>中殊途同归》,《文汇报》,2015 年 10 月 14日第 011 版。
  
  [7] 黄纯一:《太空市场“卡”在 300 公里界限上》,《文汇报》,2014 年 6 月 3 日第 003 版。
  
  [8] 白烨:《<三体>:打开人文科幻的星空》,《人民日报》,2015 年 9 月 15 日第 023 版。
  
  [9] 杨鸥:《了换文学热了吗?》,《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 年 1 月 13 日第 007 版。
  
  [10] 何明星:《中国文学国际影响力》,《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 年 12 月 2 日第 007 版

        [11] 杨鸥:《科幻迷:<三体>或是中国<阿凡达>》,《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 年 5 月 20 日第 007 版。
  
  [12] 张魁兴:《科幻小说大众化需大众共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 年 11 月 28 日第 007 版。
  
  [13] 刘慈欣:《我的科幻之路上的几本书》,《南方周末》,2007 年 9 月 13 日 D23 版。
  
  [14] 宋明炜:《歌者来临之后》,《东方早报》,2011 年 3 月 6 日第 B08 版。
  
  [15] 王瑶:《<三体>:互联网助推科幻向大众突围》,《光明日报》,2015 年 10 月 16 日第 011 版。
  
  [16] 张蕾、郭超:《刘慈欣: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必须踏踏实实》,《光明日报》,2015 年 10 月 15 日第 006 版。
  
  [17] 李苑:《中国科幻文学的另一种可能》,《光明日报》,2015 年 8 月 7 日第 010 版。
  
  [18] 李洋:《36 年,执着守护科幻的想象力》,《北京日报》,2015 年 9 月 24 日第 017 版。
  
  [19] 沈雨潇:《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还有多远》,《团结报》,2015 年 9 月 19 日第 005 版。
  
  [20] 李刚:《吴岩:科幻设计不同的生活与未来》,《第一财经日报》,2013 年 11 月 15 日第 T72 版。
  
  [21] 施晨露:《科幻文学,现实之桩需稳扎稳夯》,《解放日报》,2012 年 11 月 12 日第 013 版。
  
  [22] 马静璠:《2012 年,中国科幻的一个新起点》,《四川科技报》,2012 年 11 月 2 日第 A01 版。
  
  [23] 王夏萌:《谁来推动中国科幻产业链?》,《中国图书商报》,2011 年 4 月 19 日第 W01 版。
  
  期刊论文:
  
  [1] [加]维罗妮卡·霍林格着:《“长城星球”:中国科幻小说的陌生化》,陈广兴译,《中国比较文学》,2015 年第 3 期。
  
  [2] 夏烈:《文学未来学:观念与想象力重建》,《南方文坛》,2013 年第 1 期。
  
  [3] 刘志荣:《当代中国新科幻中的人文议题》,《南方文坛》,2012 年第 1 期。
  
  [4] 严锋:《创世与灭寂--刘慈欣的宇宙诗学》,《南方文坛》,2011 年第 5 期。
  
  [5] 韩松:《当下中国科幻的现实焦虑》,《南方文坛》,2010 年第 6 期。
  
  [6] 吴岩:《科幻文学的中国阐释》,《南方文坛》,2010 年第 6 期。
  
  [7] 杨鹏:《科幻小说·文化工业·流水线写作》,《南方文坛》,2010 年第 6 期。
  
  [8] 刘慈欣:《重返伊甸园--科幻创作十年回顾》,《南方文坛》,2010 年第 6 期。
  
  [9] 贾立元:《中国科幻与“科幻中国”》,《南方文坛》,2010 年第 6 期。
  
  [10] 吴言:《同宇宙重新建立连接--刘慈欣综论》,《南方文坛》,2015 年第 6 期。
  
  [11] 吴岩、方晓庆:《刘慈欣与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3 年 2 月第 27 卷第 2 期。
  
  [12] 汤哲声:《20 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发展史论》,《文艺争鸣》,2003 年第 6 期。
  
  [13] 屈菲:《从黑暗森林到生活世界---论<三体>系列小说中的话语意识》,南宁:《文艺争鸣》,2015 年第 9 期。
  
  [14] 《“新世纪十年文学: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作家发言(综述)》,《文艺争鸣》,2010 年第 10期。
  
  [15] 张颐武:《本土的全球性:新世纪文学的想象空间》,《当代作家评论》,2014 年第 3 期。
  
  [16] 宋明炜、毕坤:《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乌托邦变奏》,《中国比较文学》,2015 年第 3 期。
  
  [17] 王瑶:《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寓言--当代中国科幻中的文化政治》,《中国比较文学》,2015 年第3 期。
  
  [18] 陈洁琳、詹琰:《刘慈欣科学观的内在矛盾性研究--以<三体>系列为例》,《自然辩证法》,2016年 1 月第 38 卷第 1 期。
  
  [19] 李云雷:《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当代中国文学的新主题与新趋势》,《文学评论》,2014 年第 3 期。
  
  [20] 王卫英:《科幻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小说评论》,2008 年第 7 期。
  
  [21] 纳杨:《从刘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谈当代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当代文坛》,2012 年第 5期。
  
  [22] 黄灿:《作为宇宙的个体与作为个体的宇宙--论<三体>三部曲中的张力艺术》,《名作欣赏》,2014 年 4 月上旬第 10 期。
  
  [23] 冯庆:《中国科幻文学发展中的矛盾与操守》,《科普研究》,2011 年 12 月第 6 期。
  
  [24] 张颐武:《主流化进程与想象的重构:科幻文学与当下中国》,《山花》,2015 年第 19 期。
  
  [25] 刘晶:《从“人类中心”到“宇宙伦理”--从生态批评视阈解读刘慈欣“三体”系列小说》,《山花》,2013 年 10 月 B 版。
  
  [26] 高天:《投向无垠宇宙的目光--浅析刘慈欣科幻小说的艺术特点》,《作家》,2010 年第 3 期。
  
  [27] 白烨:《新世纪文学的新演变与新挑战》,《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 年第 4 期。
  
  [28] 阎焱:《我国科幻小说出版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出版发行研究》,2001 年第 7 期。
  
  [29] 王逢振:《科幻小说及其发展》,《出版广角》,1999 年第 2 期。
  
  [30] 韩骏:《以<三体>为例谈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困境》,《中华文化论坛》,2013 年第 10 期。
  
  [31] 贾立元:《“光荣中华”: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1 期。
  
  [32] 刘媛:《刘慈欣<三体>中的宇宙社会学构建》,《芒种》,2012 年 05 期。
  
  [33] 严锋:《追寻“造物主的活儿”--刘慈欣的科幻世界》,《书城》,2009 年第 2 期。
  
  [34] 王卫英、姚义贤:《科技时代,我们需要文学幻想--浅谈科幻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科普创作通讯》,2011 年第 4 期。
  
  [35] 李广益:《史料学视野中的中国科幻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 4期。
  
  [36] 高翔:《从刘慈欣作品看中国科幻小说的语体特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 9 月第 37 卷专辑。
  
  [37] 刘媛:《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生态伦理》,《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 1 期。
  
  [38] 白烨:《新世界文学的新演变与新挑战》,《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季刊)》,2013 年第 4 期。
  
  [39] 郭锐:《谈世纪之交我国大陆科幻小说创作的几个主要问题》,《齐鲁学刊》,2001 年第 2 期。
  
  [40] 方芳:《论可能世界对文学虚构叙述研究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 3 月第 2 期。
  
  [41] 黄帅:《后发国家科幻小说现代性症候之魅--以<三体>为中心的考察》,《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 9 月第 31 卷第 5 期。
  
  [42] 黎婵、石坚:《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幻批评流派的乌托邦视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 5 期。
  
  [43] 郑文斌:《科幻小说<三体>中的“弥赛亚”情节解读》,《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 10 月第 5 期。
  
  [44] 卞梦薇:《论神话思维与科幻品格之融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5期。
  
  [45] 刘钊:《浅析<三体>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认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年第 3 期。
  
  [46] 刘钊:《赛博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科幻小说<三体>创作》,《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年第 2 期。
  
  [47] 三丰:《2014:中国科幻文化产业链元年?》,《中国图书评论》2015 年第 2 期。
  
  [48] 罗亦男:《虚幻宇宙中的深情--刘慈欣作品的人文惯性分析》,《安徽文学》,2008 年第 1 期。
  
  [49] 李光宇:《刘慈欣作品中人类的走向》,《安徽文学》,2009 年第 11 期。
  
  [50] 贾迪扉:《科幻作品与科学教育--以刘慈欣科幻小说为例》,《语文教学研究》,2012 年第 2 期。
  
  [51] 杜学文:《中国想象与中国智慧--读刘慈欣科幻小说集<时间移民>》,《黄河》,2015 年第 5 期。
  
  硕博论文:
  
  [1]陈洁琳:《刘慈欣的科学观研究--以<三体>系列为例》,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 年。(硕士论文)

        [2]韩嬛:《刘慈欣科幻小说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年。(硕士论文)

        [3]高志立:《刘慈欣科幻小说研究》,延吉:延边大学,2014 年。(硕士论文)

        [4]王莹:《中国科幻小说美学特征研究--以刘慈欣小说创作为例》,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5]杨晨:《冷酷与温情的纠缠--刘慈欣科幻小说矛盾性分析》,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年。(硕士论文)

        [6]郭凯:《刘慈欣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形象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年。(硕士论文)

        [7]贾立元:《筑就我们的未来--90 年代至今中国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年。(硕士论文)

        [8]顾叶:《宇宙流浪意识与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济南:山东大学,2009 年。(硕士论文)

        [9]刘珍珍:《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刘慈欣科幻小说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9 年。(硕士论文)


  后 记
  
  时光荏苒,研究生的三年转瞬而逝,三年中的点点滴滴似乎还历历在目。求学期间有诸多磕磕绊绊,忙碌、紧张、熬夜、失眠……不过最终有所收获。学问上的造诣仍浅,好在还是有所提升,无论视野、深度、思维或者心态。总有好事者不然,认为中文不值一学,只能付之一笑,学海无边,中文的深奥精妙,只有学者自知。
  
  论文的写作是对于三年学习的一个检验、总结与收尾。刚开始写作时,不足之处实在太多,修修改改直到现在,终于有了样子。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由衷感谢我的导师赵慧平老师,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经常抽出时间与我们讨论论文,提出修改意见,每一次讨论都非常有收获。尤其是像我这样欠点悟性的学生,老师仍然耐心教导,一步步指引,从未见批评指责。师从赵老师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不仅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还学会了要敢于发问、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感谢文学院的胡玉伟老师、巫晓燕老师、李庆勇老师、林雪飞老师、王家勇老师以及文学研究所的孟繁华老师、贺绍俊老师、季红真老师、杨晶老师、李雪老师、周荣老师,每位老师都有独特的风格与传授,这三年受益颇多。院里的老师们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意见,让我的论文更加完善。还要感谢我的师姐李金花,她总是不厌其烦的解答我关于论文上的询问,提出修改建议,还将有用的资料全部转赠于我。另外要感谢我的室友玲霞和师门的同学们,大家经常一起谈论论文,给了我很多新的观点和想法。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的陪伴与鼓励。
  
  毕业在即,既有不舍,又有对新生活的期待。三年的校园生活将变成珍贵的回忆埋藏心底。我会带着这份美好的回忆,直面充满各种可能的未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