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18 共7632字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两次重要讲话的启示。一次是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次是2015 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研读讲话内容使我们充分意识到建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必要性。***的两次讲话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指明了方向。为了深入把握***的文艺思想,有必要从文论形态的高度研究和阐释讲话内容。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任务。他说:“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①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伟大构想。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则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理论同实践统一,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强调增强战略定力和理论自信,强调要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这些论述都可看作是对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全面指引。

  ***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是中国文艺理论界的一件大事,它同建设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讲话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文艺实践的发展,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勾画了蓝图,明确了方向。

  二、建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随着中国文艺实践的发展、理论自信的增强以及文艺现实对理论指导的需求愈加迫切,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经走到由“中国化”向“中国的”转变的拐点,走到了须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时刻。瞻望前景,要推动中国文艺创作和理论的发展,不能不对现行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从提法、主张、范畴和界定上赋予新的内涵;驻足回首,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曾发挥过巨大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亦曾遇到过不能有效介入新现实的尴尬与无奈。信奉西方经验,照搬、套用、演绎各种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做法,除带来空前的“活跃”和“多元”外,也带来不容回避的混乱和偏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现当代文论,不能说不存在,但确乎需要更新或纠正。“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②文艺理论上“借船出海”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已日益凸显。有学者说得好:“‘借船出海’其实出不了海,只能在自家河沟里捞鱼,只有自己造有完全自主产权的船,才能真正出海。”③这个道理对文艺理论学科的建设同样适用。

  文艺理论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总是拿西方标准和价值观裁剪中国的文艺现实,是没有出路的。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造,才能克服“洋教条”,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文论研究要有这种勇气和自信,对经过反复实践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带来的经验和挫折,要善于提升和总结;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添砖加瓦的文学艺术,要勇于提出新的见解。在上述语境中,***提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其特殊意义。与之相应,建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也就成了在文艺理论上举什么旗帜、立何种精神、建怎样体系的根本一环。

  步入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当逐步从“中国化”阶段,走向“中国的”阶段,实现理论形态的升级与转换,这是建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要义所在。也就是说,不仅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的结合,实现文论的民族化,更要有我们独特的理论贡献、理论创造,有原创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中国化”和“中国的”虽一字之差,但两者的创造性含量截然不同,彼此确有理论生长形态上的差别“,中国的”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更高层次的质的飞跃。比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即可看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当年在延安,刘少奇就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①.一般说来,“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②所以,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上区分“中国化”和“中国的”很有必要。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词,全方位地规定了中国未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面貌。其中,“21世纪”属于时代和环境属性,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具备这个特定的时代条件;“中国的”属于民族和主体属性,它要求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原创意识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是其本质属性,它要求发展了的理论必须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一脉相承。这三个关键词同文艺理论结合起来,就注定了一个新的文艺理论形态的诞生。这种形态,同以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无疑是有区别的。它们之间既是文艺理论形态创新与深刻程度的区别,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不同阶段特征的区别。

  中外文艺理论历来都在直面现实问题中展开自己的画卷。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信念和立足实际,总结经验和针对难题,这些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都有充分体现。实践告诉我们:“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③不难发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的许多论点,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来的,回应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论工作者的热切期盼,旨在破解文艺战线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同时,讲话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对整个文艺事业进行了合乎规律的筹划。因此,它对发展我国文艺事业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明确方向、划定重点、确认目标、厘清路径的“顶层设计”价值。

  ***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责任与使命,放在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中来审视。讲话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④等,这一系列新鲜命题不仅在党的历代领导人有关文艺问题讲话的基础上做了新的概括,而且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充足的理论底气和文化自信。讲话感应时代之变化、立足时代之潮头、发出时代之先声,凸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威力,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架构在当代文论中的支撑和补养作用,找准了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中国文艺的正确航道。因此,它不仅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而且也成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重要纲领。

  历史证明,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艺理论是仅仅通过依赖外国学说、跟在别人后面邯郸学步、鹦鹉学舌,就能实现自身强大和振兴的。文艺的历史同社会的历史一样,“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①,“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被忽视和被边缘化的风险,亟须推进和发展。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西方现代各种文艺学说的渗透影响,中国文论脱离实际成为只在狭隘专业领域进行知识性操练的资源,与中国传统文论之间形成“中心-外围”的不对称关系和优劣等级结构,与中国文艺现实愈来愈隔膜。因此,中国文艺理论界必须下决心改变现状,呼应历史的期待和召唤,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正确航向,在21世纪创造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近期海外有学者发表这样的观点:“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到了一个重大转折的关头,不能再继续‘守业’下去了,必须带领13亿多中国人民在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高度起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