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仓央嘉措诗歌中的月亮之美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17 共2833字
论文摘要


  仓央嘉措是藏族着名的古典诗人,也是藏传佛教第六代达赖喇嘛,这位尊贵的人间之神,以他传奇的人生和震撼心灵的诗歌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情中有禅,禅不忘情"[1],既有宗教般的忧伤和宁静,亦有丰富的意境,实现了佛教文化与诗歌文学的完美结合.仓央嘉措诗歌中蕴含各种意象,但"月亮"意象不断重复使用,例如,"皎洁的月亮""十五的月亮""初三的月牙儿""吉祥洁白的月亮"等等.[2]

  在任何一个诗人的创作过程中,都有他自己所钟情的具有诗人个人思想标签的意象,这一意象会频繁出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如李白对"月"和"酒"的痴狂,苏轼对"明月""孤鸿"的迷恋.在仓央嘉措的心目中,"月亮"这一意象应是他生命中的某种寄托,渗透着诗人对世间一切爱的情愫的了悟,"明月禅心,镜花水月",月亮是佛教中一个很重要的喻象,佛教"月"意象意蕴十分丰富,月亮的阴晴圆缺喻指人生的苦谛无常,月亮的皎洁幽远喻指佛性的了悟,月亮的宁静空灵喻指佛教对人的度化.正如历代诸多诗人的感悟一样,月意象的这些佛教蕴意,在仓央嘉措的诗歌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月亮的皎洁幽远: 喻指佛性的了悟

  《大般涅盘经》卷九《如来性品》云:

  譬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而此月性实无没也.转现他方彼处众生复谓月出,而此月性实无出也.何以故? 以须弥山障故不现,其月常生性无出没.如来应正遍知亦复如是……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性实无增减蚀啖之者,常是满月.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3]

  苍穹中悬挂的那轮明月,触动了多少人心中那块最柔软的地方,勾起了他们对人生的感叹、对家园故土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月圆月缺犹存月,本来无暗复何明."[4]

  众生的眼中,看到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这是因为人处在无明中,如有云遮掩了佛性,但月亮时时处处都是圆满自足,那一轮光亮一直都是照耀四方的,这也正如佛性的广博、辽远、清净、无染.在那东山顶上,升起了皎洁的月亮./阿吉阿米的脸庞,浮现在我的心上.

  仓央嘉措的这首诗,被多情的人们当作"情歌"传唱,从字面看,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痴痴的情郎睹月思人,思念着心爱的姑娘,这种思念就如月亮洒遍大地,如此纯洁,如此真诚,如此美好.但从意蕴层探究,这首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寓意,是青年仓央嘉措内心深厚的"菩提之心"的写照.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月亮在诗人的心中是绝美的,是情感的寄托.《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夕,舒窈纠兮,劳心俏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而在仓央嘉措的诗中,当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时,浮现在他的心上的是"如母众生"( 对阿吉阿米的解释) 的脸庞.藏传佛教的生死轮回观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轮回的,今生我是你手中牵的一头牦牛,来世我可能会是你的亲人,今世的相约,只是千万次轮回中的一次,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的父母儿女一样,这才是真正的佛心,即"菩提心".菩提心或利众心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基础就是大慈大悲心,即爱和同情心.修佛,就是通过自己的证悟来拯救天下如母众生的心灵,这是真正的大爱,是比儿女私情更伟大的大乘佛教的感情,仓央嘉措是至尊的活佛,是佛祖的化身,他的使命不是纠缠于儿女情长,而是普度众生,因此,这首诗中充满了深刻的禅意佛韵,这也正是仓央嘉措慈悲空净的真实写照.

  二、月亮的阴晴圆缺: 喻指人生的苦谛无常

  《大智度论》卷六谓: "解了诸法如幻,如火焰,如水中月."唐代玄觉禅师的《证道歌》曰: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3]

  佛教讲人生之苦,生命无常是八苦中重要的一点,这种生命意识,给中国诗学注入了生命易逝、人生如梦的感伤情愫,营造了一种凄美的境界.北朝诗人薛道恒曰: "珠桂浮明月,莲座吐芙蓉.""明月""莲花"两个意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圣界仙境,仓央嘉措的诗歌创作和这首诗如出一辙,表达了作者虔诚的佛心,佛境与诗境的神奇交融.你皎洁的面容,虽和十五月亮相仿; /月宫里的玉兔,性命已不久长.

  在这首诗中,蕴含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苦恼和对放下、了悟和宁静的向往,仓央嘉措所追求的,是像月亮一样广大纯洁的佛心,他对佛法充满着深深的虔诚,想引导和感化天下苍生获得内心的看破、放下、宁静,但现实的身份地位又使他不得不陷入无谓的世俗争斗,对世俗权力的追求和政治得失的贪、嗔、痴,无不和他一心向往的佛法背道而驰."月到中秋分外明,人生能度几中秋?"月亮暗了,还有再明之时; 月亮缺了,还有再圆的时候; 可人生走了,还会再来吗? 这是他深为苦恼的,但是,也正是有了这样对生命的了悟,才促使他写出了如此精妙绝伦、蕴意深刻的诗歌,最终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三、月亮的宁静空灵: 喻指佛教对人的度化

  《大般涅盘经》卷二十《梵性品》"月爱三昧":如是瑞相,即是如来入月爱三昧所放光明.王即闻言: "何等名为月爱三昧?"耆婆答言: "譬如月光能令一切优钵罗花开敷鲜明,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善心开敷,是故名为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修习涅盘道者心生欢喜,是故复名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形色光明渐渐增长,月爱三昧亦复如是.令初发心诸善根本渐渐增长,乃至具足大般涅盘,是故复名月爱三昧.大王,譬如月光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形色光明渐渐损减,月爱三昧亦复如是.光所照处所有烦恼能令渐减,是故复名月爱三昧……能令众生除贪恼热."[5]只要吾心中有佛,一心向善,何惧苦谛无常? 何惧无明无知? 这段话用月光喻指佛教信仰对人的指引,引导众生放下内心的纠葛和贪嗔,追求心灵的空静.

  初三的月儿弯,银光洒满天; /请对我发个誓约,要像十五的月亮那样圆.

  严羽《沧浪诗话》指出: "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语."[6]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审美论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禅宗参禅妙语思想的痕迹.参禅,即参究禅机( 机锋) ,参究禅教( 言教) ; 妙悟,即绝妙地悟、灵活地悟、创造性地悟.在佛教禅宗看来,"悟",是离不开"参"的,"参"是基础,"悟"是结果; "参"是必经之途,"悟"是手段借以实现的目的.禅宗强调,"参"要"熟参""活参""离心意识参"; "悟"要灵活地、创造性地"悟".仓央嘉措的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情人间相依相偎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彼此盟誓,祈愿永不分离的情景,但实则是对禅道的一种了悟,是对佛的虔诚与信仰,他视天下苍生为父母,想要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的菩提之心."禅道之悟"和"诗道之悟"的结合,又一次完成了佛境与诗境的完美神奇的交融.

  "勿将圣者作情痴."[7]2012 年在台湾召开的世界佛学研讨会提出,仓央嘉措的诗歌有内、中、外三层意思,每首诗中都蕴含了深刻的佛学内涵,寄托了这位尊贵的人间之神对天下苍生慈悲为怀的菩提之心,大慈大悲,度化众生,度得天下众生逃离苦海,最终获得内心看破、放下、宁静的宏伟誓愿,"为尊者证言,为圣者致敬".

  [参 考 文 献]

  [1]朱秋敏.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仓央嘉措情歌漫议[J]. 名作欣赏,2010,( 10) .

  [2]次仁旺久. 仓央嘉措情歌中的意象世界[J]. 大众文艺,2013,( 10) .

  [3]黄钟大犁. 镜、花、水、月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EB/OL].( 2012 -08 -12) .

  [4]刘艳芬. 佛教月意象意蕴及其与诗学的相互影响[J].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7) .

  [5]青涩尘埃. 月爱三昧[EB/OL]. ( 2012 - 07 - 05) .

  [6]祁志祥. 佛教美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聂晓阳. 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M].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