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探析太极拳运动技术与不同流派风格之美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14 共3504字
论文摘要

  太极拳是艺术。这是广大太极拳人的共识,太极拳被视为艺术,是其自身的品格所决定的。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取向。太极拳具有动态艺术之美,是流动的诗、是立体的画、是无声的音乐、是优美旋律。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动静相兼、高品位的松柔动态运行形体艺术之美。太极拳大师杨澄甫曾说过“太极拳乃柔中有刚,绵里藏针之艺术。”进入高境界的拳家行功,中正安舒,虚无缥缈,人似立在一点点上,在空中飘动,上下相随,轻灵蝶舞忽隐忽观,似诗似画,美轮美奂,美不胜收。本文试图通过探析太极拳运动技术之美,不同流派风格之美。丰富太极拳的研究,更好地传承中华太极拳文化,服务当代,使更多的人享受太极拳文化成果。

  1 太极拳运动的技击美
  
  太极拳的技击是经过多年太极修炼功成的综合工程,是阴阳变化,虚实、开合、动静、松柔、轻灵以及临场应用的完整统一的整体反映;是体能训练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轻灵;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阴阳变化;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柔软体能的状态;是松柔、柔软,遇外力攻击,柔软之后方可出现坚刚太极技击艺术。

  太极拳技击有几种打法。第一是以心行意、用意不用力的打法。技击是修炼者从腰到手,从脚到顶的完整一气、浑圆一体的功夫。体能状态,放松周身从脚、手,松开九大关节且要做到节节贯串、神、意、气十分平静,安静的以心行意、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第二是以静制动、以虚待实、后发先制的打法。以静制动的“静”是指精神,心神意气进入静的状态,也指外形,周身肢体松得很净、手脚松得很净。对方如果向“静”的一方进攻,还未发力,已被拿起,飘浮而被击出去。第三种打法是以柔克刚、心中有打的打法。

  是进入高层功夫的修炼者的打法。“以柔克刚”不是躲闪、是无形无象。体能状态达到全身透空者,能以松空化解来力,能运用用意不用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正所谓“浑身是手不见手”.第四种打法是以小打大,以弱胜强,牵动四两拔千斤的打法。也是最妙的“抢位”打法。即抢占对方上下空间使之失重,攻防双方面对面站立,互相接手,在接手的一瞬间,微妙的变化开始了,接听双方审故听劲当中进行抢位。双方对面相站,双方的位置在1m2之内,每人半平米,双方接触的瞬间,高手的劲通过接触点渗进对方的骨里,甚至更远。抢占对方地盘,逼使对方失重,在对方失重的情况下,达到“牵动”的目的。对方在失重的状态下,进攻的速度停不下来而扑空,防方拔动他,使他听你的话,得到的结果是“任他巨力来打你,牵动四两拔千斤”.

  2 太极拳的风格美
  
  2.1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
  美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说,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及其顺、逆缠等伸缩旋转运动,动作是呈弧形,连贯而圆活。

  陈式太极拳要求软似棉花硬似铁,外如处女内如金刚;慢而不散,快而不乱,故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震脚跳跃。陈式太极拳素有“腾挪乘虚任意入,弹抖发力一瞬间”的独到之处。陈式太极拳也是实战性的技击运动。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

  2.2 杨式太极拳的风格美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立身中正安舒。

  动作松柔缓慢,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增加功力。行功速度均匀,迈步似猫行,运劲如抽丝,行功似行云流水。招式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条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周身圆活连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腰身带动四肢,要求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到腰上,真正把腰变为周身运动的“发火点”,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换步逢转必沉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个显着特点,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发人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杨式太极拳体用效果也十分突出。太极拳的本质属性主要是技击、是防身自卫。杨式太极拳推手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拨千斤等技击风格威震拳坛。同时,杨式太极拳套路适应广泛,还可以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2.3 吴式太极拳的风格美
  吴式太极拳重柔善化,以柔克刚。吴式太极拳在推手时,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使对方败于不知不觉之中。平时多主化,而不打,以化为主,即引而不发,使人感到的不是刚力,而是柔劲。吴式太极拳实腿转换,节节贯穿,转身时要求实腿转动,多以重心腿脚跟为支点转动。旋转时要求以腰带胯、以胯带腿、以腿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足,节节贯穿。吴式太极拳架势紧凑,小圈转关,看上去轻灵沉稳,重视内动,注重端引,由四肢末端牵引而出,形成节节贯通、对拉拔长之力。拳姿势是斜中寓正、川字步形、尾闾中正、敛臀裹裆。步型特征是两脚掌平行,两脚尖都向前。

  2.4 武式太极拳的风格美
  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武式太极拳的先祖武禹襄兄弟与其外甥李亦畲兄弟都出生于书香门第,着重于太极拳深层理论的探讨,因此其创编的武式太极拳别具神韵,形成文人化太极拳特色。融拳技与文学于一体,最大限度削弱了长拳的痕迹,以“起承转合”为主线;由“揽扎衣”贯穿套路始终,是武式太极拳的重要标志。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松静之中暗含开、合、隐、现。注意用内气的潜转和内劲的转换支配外形,要求做到“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的由开到合,由合到开,互相转换的渐隐和渐现。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转、合,动作连贯顺随,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2.5 孙式太极拳的风格美
  孙式太极拳将形意拳之内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状态之中。孙式太极拳走架时重心无上下起伏、无左右晃动,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转换当中,这是孙式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之一。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意领身随。每逢转身,多以开合手相接,故孙式太极拳又被称为“开合活步太极拳”.蓄神待机,神不外张,虚实分明,始终不失六合的要点。习练孙式太极拳时,要求处处因势利导,各种劲法随重心变化而转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轻缓匀灵之中寓以随机待法之势。

  2.6 赵堡太极拳的风格美
  赵堡太极拳动作轻灵、均匀、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连绵不断,势势相承。行拳走势,以裆带手,处处有圆,或由小圈变大圈,大圈变小圈,或圈套圈、圈生圈。一动全身皆动,在虚实转换、齐正运化中,运用基本手法、基本腿法,配合基本眼法,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运动。拳架小巧,动作柔和。赵堡太极拳的拳架按照人体解剖结构的比例,以己为轴心,以对手为周边,姿势上讲究手与足、肩与胯、肘与膝的相互配合,招招式式皆考虑到实战的需要,顺势而发,利用“圆轮”力学原理,势微易,而效显;动作处处到位,柔和均匀,势大疏匀,势小密均,势正而力厚。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遵循“一整、三正、四顺、六合”的规则。三节转动,裆走弧形。技法上讲究“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其关键在于以“裆走弧形”的配合。速度可快可慢。技击崇尚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3 结语
  
  太极拳是武术,又是高品位的艺术。太极拳艺术之美,难以言表,它有一种立体变化之美,是一种忽隐忽现的美,是一种神秘化解发放之美。太极拳有它自身的规律,它的运行路线为弧形,以松、柔、圆缓、匀的速度运行,似行云流水,具有流畅的艺术美。以技击的视角看太极拳,太极拳具有神奇的巨力。太极拳技击不是单一的,还有以心行意,用意不用力;以静制动,后发先制;以柔克刚,化中有打等打法,使对手闻风丧胆。太极拳文化博大精深,极具美学价值。当今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太极拳传播亦应与时俱进。时代呼唤有识之士对太极拳从多视角进行研究,使太极拳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祝大彤。太极解谜十三篇[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
  [2] 武冬。32式太极剑入门与提高[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3] 祝大彤,薛秀英。太极内功解密[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5)。
  [4] 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吴图南太极功[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6)。
  [5] 陈小旺,王东武。中国陈氏太极拳(精)[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3)。
  [6] 杨振锋。杨氏太极拳用法[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