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易象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探析

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作者:胡远远
发布于:2019-07-05 共5409字

  摘    要: 所谓易象的符号性及其作用机制, 是指易象作为一个具有“能指”和“所指”、“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意义系统, 是如何产生意义的, 又是如何被作为规范应用, 进而实现其认知功能的。研究易象符号性, 也就是澄清易象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从根本上说, 易象符号是通过象征和譬喻实现意义的产生和传达的, 而事物之间“相因”、“相反”、“旁通”等关系使分类组合、象征譬喻成为可能。易象作为符号使用时具有“象外之意”美学阐释的可能性, 这是易象向审美意象发展的一个内因。

  关键词: 易象; 意象; 符号性; 作用机制;

  在对先秦时期意象思想的考察中, 越来越清晰的一个事实是, “象”是理解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点。易象体现了“象-意”、“象内-象外”的关系范畴, 因此是意象的萌芽。但是, 易象与意象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功能侧重于“认知”, 而后者侧重于“审美”。易象是对天地自然与社会生活等现象世界的抽象概括, 它本质上是一个符号体系, 具有鲜明的认知功能, 或者说具有符号性和工具性。从目前的研究看, 相对于意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研究而言, 意象功能方面的关注略显单薄, 尤其是早期意象功能问题。直观地以意象功能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如曹苇舫、吴晓《诗歌意象功能论》1118以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诗歌为研究对象, 将诗歌意象的功能概括为描述、拟情、指意方面的表述功能, 形式与意义方面的建构功能以及外在于内蕴方面上的美感功能。基于意象本身就是“意”与“象”的结构体, 该文对诗歌意象功能的概括是合理的。但是, 就意象萌芽时期而言, 它是兼具认知、审美和教化功能的, 尤其是易象的认知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是解决早期意象观与意象论区别与联系的一个关键点。

  一、易象符号的“编码”过程

  所谓易象的符号性及其作用机制, 是指易象作为一个具有“能指”和“所指”、“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意义系统, 是如何产生意义的, 又是如何被作为规范应用, 进而实现其认知功能的。关于意象的符号性, 齐效斌说:“文本前的意象功能表现为‘译码’, 是把客观的物象内觉化为主体的心理意象。文本中的语象功能表现为‘编码’, 是把心理意象转化为语言符号。”211以上把意象的创构和鉴赏的过程称为“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实质是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意象, 这为我们研究易象的符号性提供了思路, 即研究易象符号性, 也就是澄清易象的“编码”和“解码”过程。这一问题, 我们从易象符号的创制 (“编码”) 以及认知 (“解码”) 来说明。

  首先, 易象符号的创制过程就是将天地自然、社会人生之“天象”、“事象”抽象、归类并符号化的过程。依《周易》所述, 易象符号创制的“编码”过程, 简单地说, 是在“观”的基础上, 将天象、世相、事象等化繁为简、分类组合、提炼概括并且再创造的过程。《系辞》:“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386这里所谓的俯仰观察, 实际上是对主体所处世界的“观取”过程。“观”, 非一般的“看”, 《说文》曰:“观, 谛视也。”“凡以我谛视物曰观。使人得以谛视我亦曰观。”也就是说, “观”是主体以自身为参照, 用心关照身外之物, 以超越物象之“形”直追“象外之意”的过程。为将“观”这一过程形成的对事物生灭运动之“趋势”、“时机”的认识表达出来, 就创制了易象符号体系以象征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 即通常所说的“制象”, 也即“编码”。这一过程, 《系辞》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形容, 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479“拟诸形容, 象其物宜”就是摹取事物的形式形象特征, 并将其符号化, 以达到象征“物理”、“事理”的目的, 而这个符号体系就是易象。

易象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探析

  具体来说, 易象的“编码”方式是以小见大、寓繁于简。现象世界是一个丰富复杂的存在, 易象以线条长短、断连的变化组合这种极简的形式, 化繁为简、以小见大, 象征复杂的现象世界。这个符号系统所要表达的意义, 是通过符号即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体系彰显出来的, 它通过符号的不同组合方式, 将现象界的万事万物置于宇宙整体的动态开放之中, 天、地、人无间隙融合, 是易象所要彰显的“万物之情”、“天下之赜”。这一“编码”过程带有明显的认知目的, 《系辞》:“夫《易》, 彰往而察来, 而微显阐幽, 开而当名辨物, 正言断辞皆备矣。”注释曰:“意犹‘使名当’、‘使物辨’、‘使言正’、‘使辞端’, ”5589-591就是说“易象”是用来鉴过往得失、彰幽微征兆、正名言、断吉凶的, “使”这个动词, 揭示了易象的功能性, 也是能充分说明易象不同于意象的符号性和工具性特征。而其实现认知功能的机制就是“以小见大”、“寓繁于简”。《系辞上》:“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 以定天下之业, 以断天下之疑。”6556易象之“小”之“简”通于天下之“大”之“繁”, “编码”的过程正验证了易象的符号性。

  二、易象符号的“解码”过程

  符号化的“卦象”具有符号的“所指”功能, 透过卦象符号的表层之“然” (“象”) 见出其深层“使然” (“意”) , 是易象的“解码”过程。如上文所述, 易象的“编码”过程是将丰富的意义、意味抽象为简单的卦象, 这就使卦象具有超出其形式本身的意义。如王树人先生所言:“‘象’是‘非实体’、‘非概念的’, 也就是具有非对象性、非现成性的特点。”76这就指出易象是虚实相参的, 在识读时不能限于形式本身, 它“非对象性、非现成性的特点”决定易象的“解码”过程必须正视易象的象征性和譬喻性。换言之, 象征和譬喻是易象符号功能得以实现的作用机制。

  (一) 象征

  象征是易象符号的本质特征。无论在制卦观念还是卦爻组合上, 都充分体现了易象象征的本质特征。孔颖达《周易正义》:“《易》卦者, 写万物之形象, 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谓卦为万物象者, 法象万物, 犹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也。”注释曰:“指出《周易》的象徵特色。”887万物悬殊, 不可一一纳入卦象系统, 只能抽象化、普遍化的再现, 即借助象征的手法呈现意义。易象的象征手法, 体现在多处。首先, 卦象系统的基本组成元素——阴爻阳爻具有符号和象征意义, 各卦也作为符号对应着不同的事物或形势。对于易象之于宇宙万物的象征关系, 汪裕雄将“‘易象’的符号结构”, 等同于“统一的宇宙模式的外显形式。”991易象是宇宙万象的象征体系, 这一点在《周易》里就有体现。如:“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是故《履》, 德之基也;《谦》, 德之柄也;《覆》, 德之本也;……《履》以行和, 《谦》以制礼;《覆》以自知。1089意为《易》作者是心怀忧患的吧?《履》卦说明小心履礼是树立道德的初基;《谦》卦说明行为谦虚是实行道德的柯柄;《履》卦说明回复正途是遵循道德的根本;……因此, 《覆》卦的意义是小心和顺的行事;《谦》卦是控制礼节;《覆》卦是自省得失。即易象之所言, 尽为人生哲学和处事道理, 用《系辞下》中的话来讲, 就是:“《易》之为书也, 原始要终以为质也。”1189“原始要终”即穷尽物理之意, 是通过象征手法将易象符号所寄托的意义呈现出来。

  其次, 易象符号的象征性还体现在卦象系统的时位观念上。易象在具体每卦的爻位设置上, 也是具有象征意味的。《系辞下》:“有天道焉, 有地道焉, 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故六;六者, 非它也, 三才之道焉。”12602《说卦》:“兼三才而两之, 故《易》六画而成卦。”《周易正义》:“既备三才之道, 而皆两之:作《易》本顺此道理, 需六画成卦。”1394“三才”为“天、地、人”, 以“三画”象征“三才”的卦象两两重合, 就是六爻之卦的来历。“故道有变动, 故曰爻;爻有等, 故曰物。”即六爻之卦象征着道的变动, 而六爻上下等次, 象征着具体事物, 即每爻都具有物象的意义。“六爻相杂, 唯其时物也。……本末也。”1490就是说事物的变化有时序、本末的限制, 因此“爻”“作为言乎变者也”, 也要依次序排列。“参伍以变, 错综其数, 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变, 其孰能与此。”即“事物的变化有隐有显, 有层次推进。因此, 言象传意必然要求反映其次序, 这是‘言有序’的根本所在。”1538也就是说, 为了象征“道”的变化, 爻的次序也是必然的。《周易》制卦爻“唯变所适”, 即使爻位也因其象征意义依序而定,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感慨曰:“故论说辞序, 则《易》统其首。”就是对依次序为象征的爻位设置的认识。所以说, 在易象符号系统中, 象征无处不在。以“道”、“天机”为“象外之意”的“卦象” (易象) , 具备意象“象内”、“象外”的层次感, 作为“符号”使用时, 易象具有“符号”“能指”和“所指”、“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特征, 而“解码”符号的深层意义, 不能无视各爻位置、次序的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实际上, 易象符号也是通过象征来实现意义的产生和传达的, 这一方面表现在“寓繁于简”的制象方法上。《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在“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的言意矛盾关系中, “立象”、“设卦”作为制作“符号”手段和策略, 成为沟通“言”“意”的桥梁。《周易》所立之“卦象”系统是由阴爻和阳爻的基本形式及其组合变化构成的, 是一个简化的符号性意象系统。这个符号系统的“能指”即“表层结构”是卦爻符号本身, 而它的“所指”和“深层结构”则是“道”生生不息的运动规律, 它所指向和认识的对象是形而上的本体世界。另一方面, “相因”、“相反”、“旁通”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状态是易象实现符号功能的根本机制所在。易象取之于自然物象及其运动规律, 也被应用于形而上之“意”的揭示中, 这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原因在于对象世界与人自身的相似性允许易象符号化。例如, 《序卦传》集中分析了六十四卦编排次序的依据正是事物“相因”、“相反”、“旁通”的发展变化规律, 认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 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 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 物之樨也。物樨不可不养也, 故受之以《需》。……有过物者必济, 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 故受之以《未济》终焉。”16648即事物之间的感通关系使易象符号对“天机”的推原、预测、决断成为可能。

  总之, 阴阳爻象、卦象系统和单个卦象、六十四卦以及每卦各爻的顺序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易象通过层层象征洞察“天机” (“尽意”) 。象征既是易象的本质特征, 也使易象符号具有超越符号本身之外的意义。

  (二) 譬喻

  譬喻作为易象符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在“解码”识读易象符号意义时, 它对于揭示符号“所指”、“深层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也是“象”产生深远意蕴的重要原因。“喻”作为符号产生意义的一个途径, 具有表里、内外的层次特征, 这些特征使之体现出隐晦、委婉、意蕴深长的特征。关于“喻”, 刘向《说苑》记载了惠子与梁王的对话, 借惠子之口给“喻”的概念做了界定:“夫说者, 故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17471惠子以比喻使人了解“弹”的形状为例, 说明比喻这种方式可以托物寓意, 从而使人达到认识的目的。“托物”、在不同事物之间连类作比是“譬喻”手法的特征。以“譬喻”手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言说策略。如王逸《离骚经章句序》:“依诗取兴, 取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 以谗于君;宓妃昳女, 以譬贤臣;虬龙鸾鸟, 以托君子;飘风之霓, 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 其义皎而明。”182-3上文“某物”以配 (以比、以谗、以譬、以托、以为) “某物”的句式中, 正是《离骚》借两物象之间的相关性或相似性, 托物寓意, 使人获得超出所立具体物象之外的审美感受。换言之, 这种取象于一物, 譬之以另一物的“譬喻”手法, 使鉴赏者在两个物象的想象与联想中生成一个新的意象, 使得所取之“象”具有深微的意义涵容量。

  易象符号系统通过譬喻实现表意功能, 易象虚实相参、生生不息的意蕴生成过程, 与譬喻的文学性、隐晦性密切相关。《系辞》:“其旨远, 其辞文, 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隐。”1989这里“其”指代的就是易象。“称名”、“取类”这里包含着一个归纳、演绎、推理的过程, “名”、“类”之间微妙的联系建立在“符号” (“卦象”) 与事物的类本质的相通性之上。“旨远”、“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正是“意”“象”融合之际的审美感受, 易象 (意象) 的意蕴性由此而来。张拙在其博士论文《语言的困境与突围——文学的言意关系研究》一书中, 论及“象”在言意之间的作用时说:“存在本身自行呈现 (澄明) 并自行隐匿 (遮蔽) 的特性, 使它在现象上永远呈现出有 (在场) 与无 (不在场) 的动态运动, 而这种运动本身恰恰构成了言与意之间的永恒动能和张力。”2010澄明与遮蔽、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的永恒循环运动, 就是“譬喻”手法形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境界。

  总之, 易象作为一个符号体系, 它的每一种排列组合形式都是具有一定寓意的。要悟出“象外之意”, 必须充分认识易象的象征手法和譬喻手法, 它们使易象具有象内与象外、形 (象) 与意的结构特征。在易象符号“解码”产生意义过程中, 以卦象为做出判断的依据, 但是又不囿于卦象本身, 才能在“象-意”的张力中达到认知和审美的目的。

  结语

  本文主要以易象的符号性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对象, 从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这一角度, 说明易象与审美意象的区别与联系。概言之, 易象的符号性体现在它的制象 (“编码”) 和意义生成 (“解码”) 方面。“象征”和“譬喻”贯穿于易象“编码”、“解码”的全过程, “相因”、“相反”、“旁通”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状态是易象实现符号功能的根本机制所在。易象符号系统是对天地自然、社会生活及人自身的取象基础上的抽象化和形式化, 这决定了易象作为符号使用时具有“象外之意”美学阐释的可能性, 也是易象向审美意象发展的一个内因。

  注释

  1曹苇舫、吴晓:《诗歌意象功能论》, 《文学评论》, 2002年第6期。
  2齐效斌:《文学符号功能转换中的思维机制》, 《陕西师范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3年第3期。
  3王弼、韩康伯注, 孔颖达疏:《周易正义》,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 1980年。
  4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5王树人:《中国象思维与西方概念思维之比较》, 《学术研究》, 2004年10期。
  6汪裕雄:《意象与中国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 1993年第5期。
  7刘大钧:《周易概论》, 齐鲁书社, 1986年。
  8刘向:《说苑全译》, 王瑛、王天海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
  9洪兴祖:《楚辞补注》, 中华书局, 1983年。
  10张拙:《语言的困境与突围--文学的言意关系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
原文出处:胡远远.论易象的符号性及其作用机制?[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9(03):57-6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