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陆九渊文艺主张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根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9 共605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南宋陆九渊文艺思想体系研析
【绪论】陆九渊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研究绪论
【第一章】陆九渊文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陆九渊文艺主张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根源
【第三章】陆九渊文艺思想的理论构成
【第四章】陆九渊文艺思想与主流文论之间的关系
【结语/参考文献】陆九渊对南宋主流文论的继承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陆九渊文艺主张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根源
  
  陆九渊作为南宋重要的理学家,其文艺主张必然离不开其根本的理学主张。而陆九渊以心学着称,是心学派的重要创始人,那么我们要探寻陆九渊的文艺主张就必然要将其文艺思想置于心学主张和文学作品之上进行分析研究。下文将从心学与文学两方面探究陆九渊文艺主张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渊源。
  
  一、陆九渊心学思想概述
  

  (一)心学的产生
  
  首先,陆九渊心学的产生与特定的历史时代有着必然的联系。宋代文化极为繁荣,文坛上的学者们思维也极度活跃,并且作为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陆九渊生活的年代积累的前人思想十分丰富,新崛起的一批知识分子试图在原有思想之上进行变革与创新的想法也层出不穷。加之陆九渊心学思想产生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相对稳定,鼓励文人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理学作为可以为时代服务的社会学科,阶级的需求也为陆九渊心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由于文化的繁荣,儒、道思想大为盛行,与禅宗思想的联系也较为紧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陆九渊心学思想的产生。良好的内在因素为陆九渊心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宋王朝的外部环境并不稳定,外界的不断干扰使南宋的国家实力逐渐衰弱,而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们却早已习惯了苟且偷安的生活方式,不能积极的面对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文人的爱国情怀则显得极为高涨,他们大多从能够现实的角度出发,力图挽救国家的颓势,从小受到忠君爱国思想熏陶的陆九渊也是其中之一。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陆九渊开始思考宇宙及人的关系,开始探索宇宙之道与吾心的关系,以心为本,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心学理论。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由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极大的丰富了心学的内容。在理论方面,多数学者认为,陆九渊的心学主张是直接承于孟子的学说,并且陆九渊的确在他的语录中也曾经提到过“因读《孟子》自得之”的说法。在现存的陆九渊的着作中也多处提及孟子,多方面论述其思想并不断加以肯定。如“孟子曰:‘存其心。’某旧亦尝以‘存’名齐。孟子曰:‘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又曰:‘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只‘存’一字,自可使人明得此理。”
  
  这段话阐明了孟子 “存其心”的思想主张,认为没有留存本心之人则为平民,而能够留存本心之人则为君子,清新寡欲之人大多能存其本心,而欲望较多的人大多不能留存其本心。仅围绕一个“存”字即阐明了这个道理。陆九渊对孟子的这一主张持肯定态度,并与其后来提出的“存心、养心、求放心”的心学主张一脉相承。接下来他又提到“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孟子指出很多道理明明近在眼前,而许多人偏要到远的地方去寻求,事情本是十分容易的,人们却要用困难的方法来解决。陆九渊无疑用这段话来印证他的简易工夫主张。不仅如此,陆九渊的许多核心的心学主张如“心即理”、“本心”、“辨志”等,都与孟子此前的思想主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看来,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受到孟子思想的影响甚大,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这些思想并通过自己的深度理解进一步丰富这些主张。
  
  除了继承孟子的思想,陆九渊的心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程颢关于心与理关系主张的影响,程颢提出的“心是理,理是心”的主张,被陆九渊继承并发展为“心即理”的重要心学主张。不仅如此,陆九渊心学的产生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禅宗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多方面继承并发展前人经验主张的前提下,逐步构建起自己独到的心学理论体系。
  
  (二)心学的基本思想
  
  陆九渊作为唯心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心学思想发端于对宇宙的思考并进一步探究宇宙万物与吾心之关系,并且以心为核心。其基本的心学思想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陆九渊最重要的心学主张则是“心即理”.在陆九渊的观点中,心是万物的根本,而理是万物的依据,心与理二者是相互统一的,“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这一观点将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之理归结于人的内心,并且强调这二者的唯一性。此二者高度统一并且唯一并不是说本心即为事物的真理,而是要通过保持本心,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在修身养心地基础之上,学会做人,并竭力追逐圣贤之标准,这是力求完美人格之上的理。若是能够达到保持本心之境界,那么万物之理才能自然晓谕其中,正所谓“此理甚明,具在人心。”
  
  陆九渊对于心与理关系的探究贯穿其心学思想的始终,不但构成其心学主张的重要部分,并且在“心-理-心”这一逻辑结构中将物质世界与人类本身融为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为宋代理学思潮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宋代的理学思想并且推动了理学的发展,对后世学者对于理学的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陆九渊另一重要的心学主张便是“存心、养心、求放心”,存心即为存“本心”,许多学者认为陆九渊的本心观点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主张有着前后继承的关系。在孟子对于万物与我关系的基础之上,陆九渊进一步将万物与心联系起来,认为宇宙即是吾心,宇宙万物都是从此心出发才能获得的,而此心又是怎样的心呢?陆九渊这样说“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可见,陆九渊将万物之根本归于一颗仁义赤诚之心,将充塞宇宙之间的万物之道归结于仁义的本心之中。关于此心,陆九渊还提出“’孟子曰:‘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又曰:‘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他认为这种仁义之心并非外界赋予的,而是每个人本身所固有的。
  
  但此心并非会始终保持仁义,本心会在后天外界情况的影响下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展,那么接下来,人与人的差别则体现在是否能够正确的把握本心,即“养心”的过程,“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
  
  陆九渊认为能够保持本心之人自然为圣贤之人,而有些人却不能很好的保持本心,愚蠢的人由于对于物欲的追求而丧失掉了本心,原本道德水平较高的贤者圣人却因为不能及时听取他人的意见而失掉本心。可见,陆九渊对于能否存养本心是十分重视的,在先天同样具有一颗仁义之心的基础上,后天的培养及实践也十分重要,这就要提及陆九渊对于“存养本心”的要求。此处涉及陆九渊的几个基本主张即为易简、剥落、“先立其大”、思辨、践履等养心之方法,他主张通过以上方法来不断修养本心,在人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要不失其本心并且不断的完善、修养本心,要在共同的本心之上通过以上方法修养此心最终达到保持此心的目的。而保持本心则是陆九渊最终追求的“求放心”这一最高境界,这是他理想的人格追求。这种由本心到发明本心再回归到本心的过程即为陆九渊主张的“存心、养心、求放心”这一的心学主张的理论构成。这一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并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增强其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同时这些主张也激励后人不断提升个体的自身修养,在养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达到求放心的目的。
  
  二、陆九渊心学主张与文学主张的关系
  
  陆九渊作为心学派的创始人,心学理论是其主要理论成果,因此,他的文学主张必定是根植与他的心学主张的土壤之上的。要探究陆九渊的文学主张必然离不开其心学主张,本节将从心学角度切入,剖析陆九渊心学思想以及诗文创作中体现出的文学思想。
  
  (一)陆九渊心学思想中渗透的文学思想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涉及到宇宙万物的方方面面,对于其文学思想自然也有所渗透。因此要在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探究其文学思想其实并不难,在陆九渊的心学哲学思想中,曾多处体现出对于作文章提出的要求,以及有关文学创作风格的独到见解。
  
  首先,陆九渊将其有关理的主张贯穿到对作文章的要求中去,认为“文以理为主,荀子于理有蔽,所以文不雅驯。”
  
  这一观点十分明确的提出,做文章要以揭示自然之理为主要目的,唯有能够体现理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在这里陆九渊还举了荀子的例子,认为荀子由于对于理这一范畴的把握有些欠缺,因此他的文章不够雅驯。这里强调了理与文间的重要关系,唯有存理方能把握文章创作之要领,这也可以看出陆九渊在文章品评方面也十分注重对于理的把握。文与理相互贯通,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因此学者们在作文时应当注意对自然之理的体现。
  
  陆九渊还主张,文章的创作应当恰到好处,注重对度的掌握。他说“文章岂有太过人?只是得个恰好。”
  
  这里,陆九渊指出文章的好坏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只是看谁写得恰到好处而已。这充分的将哲学中度这一概念融会到文章的创作中去,并作文衡量文章好坏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哲学与文学在理论结合上的进步。文章不仅应当注重对哲学的体现,更应当以哲学标准作为衡量文章价值的标尺,将文学与哲学进行充分的结合。所以要作得一手好文章并非要在掌握多么精湛的创作技巧或是十分浮夸的修饰手法,只要能将文章创作中的各个方面合理布置,并发挥的恰到好处,即能称之为好文章。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文章的写作之度呢?陆九渊在这里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答案,即“文章要煅炼”.在陆九渊看来,写好文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获得。多写、多练方能正确的把握文章的度,从而创作出符合度这一品评标准的文章来。陆九渊将哲学思想贯穿到文学创作当中去,也可为是宋代理学家在文学主张上的一大进步,为后人对于文学与哲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陆九渊心学思想中渗透出的另一十分重要的文学主张即为“实”,他提出“诚有其实,必有其文。实者、本也,文者、末也。”
  
  这里的实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审美的体验和实践,主张有其实才能有其文,实为文之根本。反之,不存实的作品便没有了根本,必定不能长久的立足于文学的舞台。在这一主张的基础之上,陆九渊提出作文应当“平夷闲雅,无营求,无造作。”
  
  即文章创作的过程中应当更多的注重对“实”的精神的体现,力图表现求“真”的审美追求,而不刻意的修饰文章,追求一种平淡闲雅的创作风格。去除文章中的浮伪,保留真实的精神,这样的文章才能做到“去伪存真”,这十分符合陆九渊对于文学创作的审美要求,他称这样的文章为“甚好”之作。可见陆九渊心学理论中有关“实”学的主张也渗透到其对文学创作提出的要求中去。
  
  (二)陆九渊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文学思想
  
  陆九渊一生虽然主张不立文字,但也留下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主要集中在诗歌和散文部分,并且这些文学作品大都十分具有代表性,下文则从诗歌、散文两方面分别论述陆九渊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文学思想。
  
  《陆九渊集》中记录了陆九渊从早年到晚年的二十三首诗,加之邓丽芳的《陆九渊诗作补辑》中补录了陆九渊的十一首诗,共三十四首。本节将从这三十四首诗的创作风格及内容入手,通过对这三十四首诗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总结陆九渊诗歌当中具体体现出的文学思想。陆九渊向来对文学创作的要求较高,认为文学作品不仅应当充分体现其人格,更应当注重对高远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独特诗风的把握。作为品行高洁、道德修养极高的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崇高的人格追求便充分体现在其诗歌作品之中。
  
  首先,在陆九渊的诗歌中,写景状物的很多,他善于歌颂自然之景并且能够寓情于景,将心中所想充分体现到其诗歌创作中去,并且善于运用比兴等手法,体现对于自然之气的追求。为了追求洒脱纯粹的人生境界,陆九渊时常携好友游历山野田间,寻觅佳境。每每遇到令他心旷神怡的美景,都不禁要通过创作诗歌来抒发心中之感。如他在《踈山道中》这样写道“村静蛙声幽,林芳鸟语警,山樊纷皓葩,陇麦摇青颖。”
  
  这段陆九渊游走于山中有感而发的小诗即道出了林间幽静、美妙之景象,笔触细腻柔和,描写十分生动,将身边的景色淋漓尽致的描画出来,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幽静的山间之景。在这样清幽的美景之上,陆九渊又发出了“忽忘饥歉忧,翻令发深省。”的感叹,可见他充分将心中所感喻于自然景物之中,也通过这样优美的景色升华进一步了对人生的感叹之情。除了写景,陆九渊还善于状物诗的创作,在《玉芝歌》中他这样写道:“灵华兮英英,芝质兮兰形,琼葩兮瑶实,冰叶兮雪芝。”
  
  这首诗对于玉芝这一植物的描写可谓是笔触精微,恰到好处,且不说其对仗工整,对于事物的描写更是活灵活现,仿佛作画一般向读者们展示芝草的灵动姿态。这充分体现出陆九渊的文学功底之深厚,下笔冷静准确且灵活敏锐。在这样灵动的形象之上,陆九渊又写道“实青端而黄表,眇中藏而不矜。匪自昭其明德,羌无愧兮畴能。”
  
  在这里陆九渊充分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赋予芝草更加高洁的品质,充分赞扬其内里充实却不外露,低调深刻而不造作的品格。再运用象征的手法,用芝草高尚纯洁的品质来象征诗人的品格。以物言情,寄托自己对崇高的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陆九渊诗歌的另一特点则是善于运用典故。陆九渊曾在与人谈论时提到过有关文章创作需要运用典故的观点,认为有些诗文创作令人不满意正是因为缺少对于典故的运用。作为这一观点的提出者,陆九渊的诗中,自然不乏对典故的运用。
  
  最典型的当属《鹅湖和教授兄韵》,诗中写道:“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前半句即是对典故的引用,这句话本出自《礼记》中的“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
  
  可见,陆九渊对于典故的运用浑融自然,使诗歌读起来毫无艰涩之感,这便是陆九渊诗歌创作的另一成就。
  
  谈到陆九渊的诗歌,不得不提的是陆九渊早期的诗歌创作,可谓气势宏大,诗风独特,自成一家。年少时的陆九渊曾在诗中这样写道:“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一万虬龙千,从头收拾一口吞。”
  
  如此气魄向来无人能及,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野心与胆识,能创作出如此风格独特的诗歌,可见陆九渊对于文学创作天赋之高异于常人,为后来陆九渊在心学方面获得的极大成就垫下必要的基础。
  
  不仅仅是诗歌,在陆九渊的散文创作中,也体现出他的一些重要的文学主张。
  
  通过研读陆九渊现存着述中的散文作品,现将陆九渊散文创作中体现出的文学主张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陆九渊的散文大都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应,针砭时弊,强调散文的经世致用之功效。他曾在文中批判社会现实:“荒邑荐饥,生理日瘁。旧令夷未知加意,竭泽而渔。”
  
  认为统治者或领导阶级不能够正确的认清百姓食不果腹,生活状况日益下降的国家现状,反而过度开发,竭泽而渔。这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对于贪官污吏最直接的抨击与讽刺。在其散文创作中许多段落都体现出类似的观点,运用散文抨击社会现实在陆九渊的文学创作中十分常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陆九渊对散文经世致用功效的肯定。
  
  陆九渊的散文中,也不乏对自然之景的描写,不仅笔法细腻生动,语言绮丽,而且气势恢宏。与诗歌创作不同,陆九渊的诗歌创作更注重对于小物的描写,营造细腻的情怀,而散文创作则侧重与对于整体景物的描写,气势恢宏。如他在文中描写所居住的象山“方丈檐间,层峦叠嶂,奔腾飞动”、“此山大势南来,折而东,又折而南。”、“东望灵山,特起凌霄,缥缈如画。”
  
  此段中陆九渊先从整体入手,用连贯的语言描写此山恢宏的气势。然后通过灵活的转换写作角度,通过视觉角度的转换仿佛引领读者游历于此山之中,身临其境。最后,作者再回归到宏观的角度,带领读者体会其如诗如画的整体境界。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不刻意雕琢却不失华丽的色彩。这些景物描写都源自于陆九渊崇高的精神境界,反映出陆九渊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于生活的体悟,表现了其细腻的情感世界,成为陆九渊文学主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