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鄂温克民族概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06 共845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鄂温克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发展探究 
【引言  第一章】鄂温克民族概况 
【2.1  2.2】鄂温克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及其表现形态 
【2.3】鄂温克舞蹈的形式要素及风格特征 
【2.4】鄂温克舞蹈文化成因分析 
【第三章】鄂温克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结论/参考文献】鄂温克舞蹈文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引 言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本人自幼就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长期受到蒙古族及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中专至大学阶段,主要学习了蒙古族民间舞蹈,同时对其他少数民族舞蹈也有涉及;研究生期间,通过对《少数民族舞蹈史》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也对鄂温克舞蹈文化萌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作家迟子建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本人被该书描述的鄂温克人百年沧桑的历史事迹所震憾,也为这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所折服,更为鄂温克族独特的民族风情所吸引,因此选定《鄂温克舞蹈文化探析》为本人的论文题目。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1,选题目的

  目前国内对鄂温克民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起源及历史演变、宗教、民俗、民间文化概述等方面,专门研究舞蹈文化的相对较少。虽然在一些舞蹈研究专着中,有关于鄂温克民族舞蹈的记载,但仅限于记述主要舞蹈种类及其表现形态,缺乏对舞蹈成因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探析;此外,一些学术论文也从不同侧面涉及鄂温克民族舞蹈研究,但也主要侧重于舞蹈表演形式和动作特点的表述,缺乏全面的视角。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鄂温克民间舞蹈历史源流及表现形式,深入分析其形成因素,总结提炼鄂温克民间舞蹈的构成要素及风格特征,并提出传承与发扬的对策建议,力争在丰富鄂温克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2,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本文在研究鄂温克民族起源、发展历史、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基础上,全面梳理鄂温克舞蹈的种类及其表演形式,深入剖析舞蹈文化的成因及风格特征,使鄂温克舞蹈文化的研究更加全面和系统,为传承和发扬鄂温克舞蹈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现实意义:鄂温克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人口较少,其文化稀有而珍贵,但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鄂温克民族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舞蹈文化也面临着巨大冲击,老的民间艺人逐渐减少,而年轻人大多不愿选择传统的生活方式,鄂温克舞蹈文化面临流失的危险。因此,梳理并研究鄂温克舞蹈文化对于其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鄂温克舞蹈文化的梳理及研究,可以指导鄂温克舞蹈教学并在群众中推广,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鄂温克舞蹈文化,保护和发展这些珍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鄂温克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稀缺性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典型代表,吸引了一批舞蹈工作者对其进行探究。

  (一)理论领域

  1,书籍

  在一些舞蹈研究专着中,有关于鄂温克民族舞蹈的记载,如《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卷、黑龙江卷)、《中华舞蹈志》(内蒙卷),记述了主要舞蹈种类及其表现形态,并对舞蹈的道具、服装、队形等形式要素进行了详细说明。金秋编写的《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以鄂温克人生存的地域环境为视角,对鄂温克族舞蹈文化类型进行划分,并进一步阐释鄂温克族独具一别的民俗舞蹈文化。巫允明编着的《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以图腾崇拜为切点,阐述了鄂温克民族现存的飞鸟崇拜,深入剖析鄂温克族“天鹅舞”的文化内涵。纪兰蔚、邱久荣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马薇和马维丽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了概述,鄂温克舞蹈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上述书籍是笔者研究鄂温克族舞蹈种类与形态分析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本人深入探析鄂温克舞蹈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其它一些书籍也将鄂温克舞蹈文化涉猎在内。如:乌热尔图主编的《鄂温克风情》、汪立珍编着的《鄂温克族神化研究》、黄任远和那晓波编着的《鄂温克族》、满晓燕编着的《鄂温克族》、阿娜尔编着的《驯鹿鄂温克人》等书籍都分别对鄂温克民族的起源、历史发展、宗教信仰、民俗民风、文化艺术等进行了详细的概述。

  2,论文一些学术论文也从不同侧面对鄂温克舞蹈文化进行研究,如《鄂温克“鲁克该勒”舞蹈传承初探》,该文章以鄂温克族鲁克该勒舞蹈为切点,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其表演与形式要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今后鄂温克舞蹈文化的传承提出个人见解。《蒙古族舞蹈与三少民族舞蹈之比较》作者以蒙古族舞蹈为主体,比较蒙古族舞蹈与三少民族舞蹈异同,鄂温克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仅涉及其中的一小部分。其它相关论文均从不同角度进行写作,给笔者提供了全面研究鄂温克舞蹈文化的视角。其中有《鄂温克族艺术内涵与自然崇拜》、《鄂温克族萨满教信仰与自然崇拜》、《论民俗舞蹈仪式》、《图腾的忏悔》、《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等。

  (二)实践领域

  着名舞蹈表演、编导、教育艺术家贾作光先生早期创作了《索伦舞》、《鄂温克青年》、《敖鲁古雅舞圈》。这些作品立足于民族之根基,又大胆创新,为早期鄂温克舞蹈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呼伦贝尔民族歌舞团李平创作的《鹿撬》在全国乌兰牧骑演出的队伍中获得优秀节目奖。鄂温克自治旗乌兰牧骑创作的《辉河新歌》在呼伦贝尔汇演与比赛中获得好评。70 年代由贾作光先生编创的鄂温克族舞蹈《彩虹》获创作奖与演出奖。《彩虹》以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表演,参加了国庆 30 周年的献礼演出,并在国内外掀起轰动,流行于全国。

  21 世纪继往开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林平编创的《鄂温克小鹿》获得第八届桃李杯银奖。2007 年由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着名舞蹈家斯琴塔日哈最新主编的《蒙古族舞蹈精品课教程》中,三少民族舞蹈(鄂温克族)囊括其中。2011 年《敖鲁古雅》原生态舞台剧的上映也为人们了解鄂温克文化提供了参照。2012 年李昂、马亮亮编创的舞蹈《鄂温克的拉玛湖》在第十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获奖。由北京舞蹈学院袁佳创编的男子群舞《鄂温克的冬天》也在第六届华北五省参赛表演。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采用纵横探索的逻辑起点进行分析,纵向梳理其历史发展的轨迹,横向解读其文化生成的脉络。其次,采用宏观的视角,将鄂温克舞蹈文化置身于文化的背景中进行剖析。

  最后,采用微观的方法,对其舞蹈文化逐一进行具体的探索与研究,以实现其应用价值。

  (二)研究方法

  历史学研究法:通过历史学研究法,对前人有关于鄂温克民族的起源、宗教、民俗民风及舞蹈种类进行梳理研究。

  实地调查法:为弥补研究文献资料的不足,本人利用假期及社会实践时间,深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实地采风,走访民间老艺人及文化工作者,采集原生态舞蹈资料,了解和掌握鄂温克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舞蹈形态学研究方法: 运用舞蹈形态学研究方法对舞蹈元素进行梳理加工、提炼和分析。

  舞蹈生态学研究方法:运用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舞蹈进行分析,确定自然或社会的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了鄂温克族舞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鄂温克民族概况

  第一节 鄂温克民族起源及发展现状

  一、民族起源及发展演变

  “鄂温克”一词是鄂温克族人的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住在山下的人们”或“住在在南山坡的人。鄂温克族最早发源于”拉穆“湖即(外贝加尔湖)地区,随后不断地迁徙。大多数学者认为:明代文献中详细记载的乘鹿出入的”林中百姓“”北山野人“是当前鄂温克人的直接先祖。1636 年皇太极已在鄂温克地区确立了管辖制度。17 世纪后半叶,由于沙俄的不断侵略,鄂温克族迁移至大兴安岭嫩江各支流流域居住。1731 年,清廷将 5 个围猎场的鄂温克壮丁编成八旗。次年,清廷为了维护边疆稳定,从布特哈一带抽调了一千多名鄂温克族兵丁迁至呼伦贝尔一带,驻守边防,其后代即是现今居住于鄂温克自治旗的鄂温克族。异地居住的鄂温克人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其中”索伦“主要以农猎为主兼畜牧业;”通古斯“以畜牧业为主,生存在草原上,住蒙古包,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雅库特“ 是生活在根河原始森林中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以单一狩猎为生产方式。1931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被占领,生存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的鄂温克部族是也遭遇灾祸,人口急剧下降,生态严重破坏,经济被过分剥削,鄂温克民族进行了英勇的反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为保卫祖国与人民献出了应有的力量。 1945 年 8 月,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帮助下,鄂温克族人恢复生产,获得重生。1947 年逐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牧区、农区(包括靠山区)进行民主改革;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从事农业和半农半猎的鄂温克居民早已进入封建社会,但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敖鲁古雅部落还保留着原始的生存状态,仍居住在可以随时拆移的撮椤子,在大兴安岭中持枪狩猎,在山林中饲养驯鹿。1957 年,通过本民族长期激烈的讨论,将民族称呼统一为”鄂温克“.

  二、鄂温克民族现状

  ”当代鄂温克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部边疆、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以及蒙古国尤热河上游和布伊尔-奴尔湖附近“.①目前,国内鄂温克族人口较少,但分布较为分散,各部族相互之间联系并不密切,与蒙古族﹑汉族﹑达斡尔﹑鄂伦春民族交错分布,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鄂温克族总人口为 30875 人,其中 26139 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而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又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自治旗,其他分散在额尔古纳左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莫力达瓦旗扎兰屯市;在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也有 2000 多人的鄂温克族居住,其他鄂温克人分散于其他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党的民族方针与政策,于 1958 年在鄂温克族人口聚居较多的地方建立了鄂温克自治旗。此外,还根据鄂温克族人口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成立了若干民族乡,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民族乡、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等,鄂温克人获得自主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在党和人民的帮助下,鄂温克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提高,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变,由游牧、游猎逐步转为定居,由单一的狩猎生产转为农、牧业生产及多种经营,教育、卫生及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第二节 鄂温克民族的宗教信仰

  鄂温克人世代信奉原始自发性宗教--萨满教,他们认为萨满是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崇拜自然界的万物。萨满的主要职能是主持祭祀仪式,为族人祈福、除灾,跳神为猎民祈求猎物和福气以及为族民治病,为族人卜梦他占卜。萨满教源于北方原始部族,它是以万物有灵为根柢,兼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一体的原始宗教信仰。原始阶段,先民依附于自然环境,对自然界的众多现象难以理解,无法作出合理性的诠释。在遭受自然环境的威胁面前,感到万分慌张和恐惧。他们笃信,冥冥之中有神灵在统治与操控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于是萌生了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观念。鄂温克族也不例外,他们普遍信奉万物有灵观,逐渐产生了对自然、动物、神灵的敬畏之意与崇拜之情。

  一、自然崇拜

  鄂温克人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山神、火神等。”白纳查“是鄂温克猎民十分崇敬的山神,他们认为山林中的一切野兽全是”白纳查“饲养的家畜,一般在树木上雕刻一位山神爷的画像,以兽肉献祭之,祈求捕猎丰收。鄂温克人在游猎中,遇到岩洞、怪石、高山或牛卧石,潜意识里就会把它当成”白纳查“的居所。鄂温克人敬奉火神,并将火赋予神性。对于鄂温克族人而言,火有着非凡的价值与意义。鄂温克族生存于北纬 52 度左右的亚寒带地区,此地温度较低,长期处于严寒状态。因此他们在冰封雪地、白雪皑皑、寒冷艰苦的自然境况中生息极其不易。火的产生与出现给寒冷中生息繁衍的鄂温克人带来了一丝曙光,火象征着太阳光芒,它给予鄂温克人无穷的温暖与希望。由于火在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他们用虔诚而敬重的心理,将火视为神灵。

  二、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万物有灵观在人脑中的自然折射,它即是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积淀,也是民族文化之本,灵魂之根,人性之真的体现。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象征性符号,它普遍存在于众多的民族当中。图腾一词译为印第安语 totem 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即一个氏族的徽章。在原始人的思维认知中,本氏族源于某种动植物,并认为某种动植物就是本氏族的先族,因此本氏族人与某种动植物之间根脉相通。鄂温克人至今仍保留着对熊、天鹅的图腾崇拜。鄂温克每一个氏族都以自己的动物图腾为符号,作为区别其于其他氏族的标记。

  ”嘎勒布勒“是鄂温克人对图腾的称谓,鄂温克语意为:”根脉“或”源头“.他们主要将”熊“和”天鹅“作为本氏族图腾。”天鹅“它象征着纯洁、吉祥、忠诚、高贵,这种美好的寓意也是鄂温克族人一直追求的福祉所在,因此他们虔诚地信奉飞鸟图腾。而鄂温克人对”熊“图腾的畏惧、尊敬,超过了森林中生存的任何动物。早期,鄂温克人狩猎的生产力极度低下,获取猎物较为不易,他们发现,森林中时常出没的黑熊力大无比,凶悍强健,因此产生了对森林霸主--”熊“的敬畏之情,逐步确立”熊“为本民族的图腾标记。

  三、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发展阶段中,它由图腾崇拜逐步过渡,即不断在亲缘意识中萌发、并演化出对祖先的崇拜与敬仰的观念。对死者的追思和怀念是祖先崇拜产生的源头。祖先崇拜积淀在鄂温克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他们生命中强烈的信仰与支柱。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有显着的区别,图腾崇拜的方向指向动植物,而祖先崇拜的方向主要针对血缘密切的世代先祖。祖先崇拜也可意为”灵魂崇拜“,是原始信仰中有关”灵魂不死“进一步发展后出现的一种对死者的灵魂加以崇拜的原始宗教行为。

  第三节 鄂温克民俗民风民风民俗

  是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积淀而固化的行为准则。在一定的文化区域内,它规定并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催生了鄂温克独特的民族风俗。

  一、礼仪习俗

  在漫长历史岁月的积淀中,鄂温克人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这些礼仪具有约定成俗性,被人们自觉地遵守。他们把素不相识的来者视为贵客,对客人有着火一般的炽热情感,金一般的真诚之心。不仅把招待客人当成应尽的责任,还将家里最好吃的食物用来招待客人。

  在他们看来:外出的人谁都不会背向房子走,如果不去款待外来的客人,自己出门在外也不会受到外来人的帮助。鄂温克人尊敬长者,无论何时何地,都严格地遵守长幼之间的礼仪。

  晚辈拜见长辈先要礼貌问安,然后将烟敬上;如果长辈问话,晚辈必须站立回答,而且不能插话和发问;得到长辈允许才能坐下。人与人之间见面还要行见面礼,鄂温克人称请安、问好为”阿亚乌仁“.行礼时通常做屈膝、侧身、拱手作揖,并口呼”阿亚乌仁“.另外还有一种见面礼称作”木日古仁“,即跪下磕头。鄂温克人还十分注重礼节,不仅对长辈尊敬对儿女礼节的规范也非常的细致,要求姑娘应该温顺、稳重、心灵手巧、上尊下爱。

  二、节庆民俗

  鄂温克人的民俗传统节日主要有:”伊木讷“节、”瑟宾节“、”敖包会“、”斯特罗依查“、”奥米那楞会“等等。”伊木讷“也可称为”米阔鲁节“,是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从事牧业生产的鄂温克人欢庆牧业丰收的佳节。”米阔鲁节“通常没有固定的日期,通常在农历五月下旬则取佳日举行。届时,人们身穿盛装欢聚在一起,庆祝丰收佳节的喜悦。”瑟宾节“意为”吉祥如意“,是鄂温克族古老而传统的民俗节日,于每年公历六月十八日定期举行。 ”瑟宾节“当天,鄂温克人从四面八方涌入会场,人们相聚在一起,举行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出席盛会的人们,借此唱歌跳舞,尽情的狂欢,用自己的歌声舞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以此呈现出一幅幅欢庆热闹的画面。如今,瑟宾节除了唱歌跳舞外,又增加了竞技活动。

  ”敖包会“历来是鄂温克族悠久的宗教祭祀节日,于每年农历五月间选则吉日祭祀敖包。在祭祀活动中,人们祈求来年人畜兴旺、四季平安、风调雨顺。祭祀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和体育比赛,也称之为”那达慕大会“.”斯特罗依查“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的传统佳节,在每年公历的六月十日举办。节日期间鄂温克猎民要盛装出席,还要带最好的猎品、相互交换,并举行宴会活动和歌舞表演,年轻人趁此机会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这个节日也是为青年满女提供订婚、结婚交际的良好机会”.①“奥米那楞”是鄂温克族具有深邃文化内涵的宗教性萨满祭祀节日。“奥米那楞”也可以为“奥米那仁”,是萨满教中培养新萨满,老萨满领教新萨满本领,并同新萨满一同祈求部族平安吉祥、昌盛繁荣的活动。祭祀活动多在每年的农历八月的季节里举行,少则四五天,多则七八天。活期期间,萨满日夜跳神,人们唱歌跳舞,昼夜不分,尽情欢乐,分外的热闹与隆重。

  第四节 鄂温克民间文化艺术

  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鄂温克人创造了极富民族特点的民间文学。

  一、口头文学

  鄂温克是一个有语言却没有文字的民族,其绚丽多彩的神话传说等口头文学依靠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沿袭至今。鄂温克的口头文学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和谜语等等。

  (一)民间神话

  鄂温克族的神话丰富多彩,颇具魅力,按其内容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族源神话,主要讲述人类、民族、姓氏起源,如《开天辟地》、《用泥土造人和造万物》、《猎人与狐狸》等;二是神灵神话,如《神鹰》、《尼桑萨满》、《伊达堪》等;三是自然神话,如《太阳姑娘》、《风神》、《雷神和雨神》、《火神》和《山神》等。

  (二)民间传说

  鄂温克民间传说也是该民族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按其表现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祖先传说,包括《我们的祖先从勒拿河来》、《英雄始祖的传说》、《索伦人姓氏的来源》、《雪羊和吉雅奇》等;二是英雄传说,如《莱莫尔根和世人》、《哈尔迪莫日根》、《阿格迪》等;三是地方风物传说,如《公鹿河》《两棵白桦》、《红尾巴鱼》、《四不像的传说》等;四是风俗习惯传说,如《神鼓》、《山神白那查》、《火神节》、《敖包的由来》等。

  (三)民间故事

  鄂温克人创造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幻想故事,也可以称为魔法故事或民间童话,主要有《顶针姑娘》、《蓝色宝石》、《兴安岭》、《狐狸姑娘》等;二是生活故事,如《老虎报恩》、《哈热图》、《木雕女与大花牛》等;三是动物故事,如《老人和狗》、《樵夫和蟒蛇》、《掉牙的狐狸》等。此外,还有《飞龙是傻瓜蛋》等寓言故事以及《活命树》等笑话故事。

  (四)民间歌谣

  鄂温克民歌旋律动听,风格奇特。按照其内容,鄂温克民间歌谣可分为七种,即礼俗歌、历史传说歌、劳动歌、生活歌、情歌、儿歌和摇篮曲。礼俗歌主要是在婚礼、节庆、葬礼及祭礼时演唱的,如《婚宴歌》、《嫁女歌》、《招魂歌》等;历史传说歌主要表现民族历史人物及事件,如《海兰察将军之歌》、《摔跤能手索布和》等;劳动歌主要以劳动生活为题材,包括《猎人之歌》、《牧歌》、等;生活歌的代表作包括《我们是山林里的人》、《辉河,我的家乡》等;情歌主要有《心上人代苏哥哥》、《夏天的时光》等;儿歌及摇篮曲的代表作主要有《白桦林里的小兔子》、《世上什么红》等。

  此外,还有一些民间谚语及谜语。鄂温克民间谚语言简意深,不仅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教育意义,还能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发扬美德,如“勤劳者汗水多,懒惰的人涎水多”、“衣服有领,一家有长”等。鄂温克的谜语也别具特色,如“有斑纹的东西上,不能套鞍子”(谜底为老虎)、“祖父的拐杖拿不得” (谜底为蛇)等。

  二、其他艺术形式

  (一)民间舞蹈

  鄂温克族是一个喜歌善舞的民族。他们跳舞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通常在傍晚室外的篝火旁表演,参加者不分性别与年龄,大家都可参与其中。舞蹈内容多以反映狩猎生产和日常生活。主要舞种包括:熊斗舞、公猪搏斗舞(爱达哈喜楞舞)、篝火舞(伊堪)、天鹅舞 (斡日切)、阿罕拜、阿芽舞等。

  (二)民间乐器

  主要包括口弦琴、诺仁卡琴、奥茸琴和牛角吹奏乐器。“木库莲”鄂温克语叫口弦琴,又称“朋楞克”,是阿荣旗、莫力达瓦自治旗、鄂伦春旗、扎兰屯市一带鄂温克族民间流传的乐器。“木库莲”用铜和铁制作琴身,呈锥形,琴声细腻、优美,多用于吹奏简易的民歌、恋歌。诺仁卡琴的正面有弓箭、勒勒车轮子、牛头,背面有萨满鼓、和平鸽等图案,琴声悠扬、洪亮、深沉、柔和。非常适合在广阔的草原上拉奏。奥茸琴则是三组双弦(共六弦)弹奏,具有清脆的音色效果,特别适合在森林中弹奏。牛角吹奏乐器由三个纯天然牛角连接制作而成,吹哨部是用牛角和铜片制成,发音原理独特,音色悠扬、洪亮、深沉、柔和。

  (三)雕刻及绘画

  在鄂温克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用品通常是用桦树皮制作的,如容器、餐具等,因此鄂温克人的雕刻艺术内容也主要展现在桦树皮雕刻制品上。各种制品和器物都刻有古朴的花纹和图案,如器物的的上下边沿、顶盖、前后部位等。民间艺人还以桦木原料,雕刻出驯鹿、熊、等作品。此外,鄂温克人的皮毛画也十分奇特,是在熟好的皮面上画上驯鹿、猎人等图案,用剪子裁下来,再用野兽的筋做成的线和铁针拼缝在一起,缝好的皮毛画天衣无缝,被鄂温克人珍藏在家中作为保护神。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