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河南民间舞蹈的特点及其纳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方式

时间:2015-03-03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3546字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也不断地深入,尤其是近些年来,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又迎来了新一轮转型发展的高潮。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 2000 年以后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专业设置雷同、教学模式单一、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社会竞争力差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切肤之痛,变为了阻碍其继续发展的拦路之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的转型发展逐渐提到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程上来,建设应用型的科技大学,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基础上,唤醒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活力,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新一轮转型发展的核心精神。

  这就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艺术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美术、文学、影视等艺术形式,对人进行教育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素质的审美活动”[1]。作为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艺术教育的效用已经毋庸多言,但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形势下,如何积极地发挥服务区域社会文化的发展的职能,如何与区域社会文化密切结合并积极参与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摆在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区域社会文艺的发展密切结合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要切实地发挥这一职能却不是简单的事情。中国现代教育体系是在西方教育理念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加之西方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带来的强势文化,使得我们的艺术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显示着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可喜的是,自上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问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的艺术性,这也掀起了艺术教育的一次革新。

  时至今日,非遗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不再是一句口号,但是在教育体系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却是直至今日依然存在许多模糊成分的话题。通过对中国教育体系的梳理,不难发现,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中,最适合传统文化生根发展的土壤恰恰是艺术教育。在教育学的概念中,“艺术的教育涉及对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评价能力的培养,包含对艺术史的认知和理解,对艺术作品的感官体验,对作品创作审美的评价思辨以及对于艺术创作技能的训练养成”[2],这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区域特色文艺展开研究、传播和创新发展的良好平台。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艺术教育在当代具有两种培养指向,一是艺术人才的培养,二是普通民众艺术审美修养的提高”[3]。高校艺术教育显然是属于后一种指向的,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同样是集中在艺术的传承教育上,艺术教育更侧重的广度和审美能力的培育,专业教育则更强调深度和专业技能的传承。艺术教育的这一特性使其天然地适合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适合于提高全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艺术教育的实效也是困扰许多地方高校的重要问题,作为生长在华夏文明土壤中的受教育者,将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交响乐作为主要的鉴赏内容,无疑也是存在着一些文化上的代沟,华夏文明同样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文化成果,它也理应成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对于炎黄子孙而言。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引入到艺术教育体系中,也是高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艺术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具体举措。

  二、河南民间舞蹈自身的优秀品质,是其推动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河南自古以来便处于华夏中心区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的舞蹈不仅体现着华夏文明的较高水平,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舞蹈艺术的发展,河南民间舞蹈是汉民族舞蹈的重要代表,将河南民间舞蹈进行便于高校艺术教育开展形式的改造,对于河南民间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提炼和总结。

  目前,仍然活跃在民间的河南民间舞蹈约有二百余个,他们是人民群众抒发感情,自娱自乐的重要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些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表演形成的各类中小剧团,也有自发组织起来的自娱自乐团体,更多的则是演化为吉庆节日的固定内容。

  河南民间舞蹈不仅在艺术本体性特征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民间舞蹈不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贴近人民生活,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时代的变革,适应社会的发展”[4],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河南民间舞蹈受到了文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一大批民间舞蹈纷纷再次焕发活力,其中一些优秀的代表被收录到非遗保护目录中,比如沈丘县的《槐店文狮子》,博爱县的《苏家作龙凤灯》,汤阴县的《跑帷子》,兰考县的《麒麟舞》,巩义市的《小相狮舞》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内也开展了非遗保护活动,建立了省市两级非遗保护体系,约有 40 多个民间舞蹈被收入其中,诸如潢川县的《火淋子》,新安县的《九连灯》,洛阳市的《曹屯排鼓》,长葛市的《莲花灯舞》,漯河市郾城区的《双狮舞》等就是优秀的代表。河南民间舞蹈品种丰富、表演形式多样,艺术魅力动人,这是一笔宝贵的巨大文化宝库,完全有可能被吸纳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它能够胜任艺术教育教学的任务,并且能够保证教育教学的文化品质。

  三、河南民间舞蹈纳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方式

  高校艺术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现代传承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是学校教育,更深入地也可以说是高校教育”[5]。将区域特色文艺纳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是高校实现其服务社会文化发展、文化传承职能的重要方式。

  1. 教育行政机构和高校管理决策者要提供大力的支持

  民间艺术进校园、进课堂,首先需要政策层面上的扶持。民间艺术,尤其是那些已经濒临失传的优秀民间艺术,需要高校艺术教育这个传播的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民间艺术中存在着一些庸俗的、落后的内容,需要一个提炼的过程。

  因此,教育行政机关和高校管理决策者应该鼓励建立起以河南民间舞蹈文化为内容的研究机构,调动起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参与民间文艺发展的积极性,制定出相关政策措施,以设立课题研究专项、专项研究成果评奖、相关征文征集、专项资金投入、示范中心评选、资金资助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并将上述活动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实力考核及教师职称考评的参考条件,通过各项活动的定期举办,以争取在该项工作中开创出新的局面。

  2. 把握高校转型发展的契机,将河南民间舞蹈补充到学科体系中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中原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在目前高校教改的大形势下,应该依据河南本土特点,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河南本土色彩的新型专业,培养出符合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弥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另一方面也可扩大中原特色传统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

  此外通过这类专业的设置还可以带动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形成教学相长、科研促进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来为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以此来打造河南教育的特色和品牌,重塑河南教育的辉煌。

  3. 充分利用通识类选修课的平台,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将河南民间舞蹈艺术补充课程体系中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为此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行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通识类选修课程,要求高校在校生依据个人兴趣和学科特点进行选修。高校的公共通识类选修课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它不仅是面向各专业开放的教学课程,也是传播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良好平台,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的改造,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大胆地进行教学实验,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积极地尝试创新,灵活多样的将河南民间舞蹈引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

  综上所述,河南民间舞蹈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纳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可以营造出一个“双赢”的局面,不仅可以为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提供一条办学特色培育的思路,也能为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

  [1] 李灵艺 :《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 (04)。

  [2] 殷 波 :《 论 艺 术 教 育 学 的学科构成》[J],《山东社会科学》,2014(04)。

  [3] 徐秋然 :《当代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四川戏剧》,2014(06)。

  [4] 于玲 :《高校音乐教育中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J],《内蒙古艺术》,2014(01)。

  [5] 田斌 :《中国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方向》[J],《大舞台》,2013(05)。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