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土家族舞蹈摆手舞的风格类型及形成原因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11-08 共6476字
摘要

  土家族主要居住于云贵高原东端的武陵山区---湘、鄂、渝、黔四省的交界处,处西南溪洞边疆咽喉之地。土家境内溪河纵横,林木幽深,北有巫山蜿蜒,南有武陵横贯,其间有乌江、清江、酉水、澧水等横贯密布。在山环水绕之间便形成了丘陵、山地、溪洞与盆地。几千年来,土家人凭借智慧与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古老而神秘的土家文化。
  
  土家族舞蹈丰富且历史悠久,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是以摆手为基本特征的舞蹈,土家语称“舍巴日”,汉语为“甩手”、“做摆手”,是土家族的文化标志。形成于土家原始先民时期,反映了土家原始先民狩猎、迁徙、生产与生活状况。
  
  一、摆手舞的分类与基本形态
  
  (一)分类。
  
  土家族摆手舞粗犷古朴。按其活动规模分“大摆手”、“小摆手”两种:
  
  1.大摆手。“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多至千人,一般用于隆重的祭仪。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古代战争等宏大场面。大摆手的场所是几个县会祀的地方,或几个乡会祀的地方。这里地方空阔,到了摆手的季节,附近的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衣服赶来参加。
  
  大摆手活动按传统习俗,每三至五年举行一次,时间在正月初一至十五。在举行大摆手时,各寨依姓、族或房列队成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各“排”人数不等。在举行大摆手时,摆手场中设有燎架,旁置竹捆,以备照明之用。
  
  “大摆手”整个活动分作三夜来进行,第一夜由“梯玛”主持祭祀祖先,先有“梯玛”请神,然后将打来的野兽、山禽、家兽当场杀死供上,最后饮宴。第二夜各寨青年身披手织的五彩锦,手执刀、枪等器具进行比武表演。第三天才开始跳“摆手舞”.
  
  2.小摆手。“小摆手”凡在有土家族定居的地方都有,规模较小,只要村寨旁有一小坪,立一个小庙(供土王),就成摆手堂。小摆手主要以模拟农事劳作动作为主。
  
  (二)基本动作形态。
  
  “摆手舞”动作丰富,大致有五类。一类是形象性贯串动作,“单摆”、“双摆”、“回旋摆”,这类动作风格突出。二类是劳动生产动作,如“挖土”、“摘包谷”、“插秧”、“踩田”、“打谷”、“挑谷”等。三类是生活动作,如:“打粑粑”、“梳头”等。四类是模仿狩猎动作,如“赶虎”、“打虎”、“射虎”、“耍虎”等。五类是模仿军事活动动作,如“交战”、“三步一致”、“拼刺”、“拉弓射箭”等。
  
  总之,摆手舞的基本动作形态概括起来为:走动顺拐(甩同边手),重拍下沉,双腿曲膝,全身颤动。
  
  二、土家族摆手舞风格特征
  
  摆手舞历史悠久,多数学者认为摆手舞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代《白虎舞》的演变发展[1].土家族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及“摆手舞”,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据资料显示,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在五代前后。由此可见,出现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大概已千年有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摆手舞形成了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风格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
  
  (一)原生性。
  
  原生性是土家族摆手舞形成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相氏、郑氏等。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国)其地东至鱼腹,西至蜀道,北接汉中,南接黔涪。”
  
  把古代巴人最早的活动区域锁定在清江、酉水流域的武陵山区。因此,土家先民创造发展的“摆手舞”是武陵山区特定的产物,具有“土生土长”的特性。它是土家先民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类某些生存活动、民族历史、古代战争的形象总结,充分表现了土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二)祭祀性。
  
  土家先民经历了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土王崇拜”和“土老司崇拜”的历史过程,这几种主要的崇拜形式构成了土家文化的基本构架[2].
  
  土家人最先产生了血祭白虎图腾的崇拜形式。“血祭”即人祭,这是一种古老而残酷的崇拜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祖先崇拜”而替代,对“八部大王”的崇拜构成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
  
  “八部大王”传说是靠喝虎奶长大的八个神人,是土家族历史上的八个氏族或部落的首领。由于神力无边,战功显赫,有德于民而成为土家先民崇拜的远古祖先。据史料记载,在酉水沿岸,曾有“八部大王庙”,但在早年已被毁,现存“八部大王之神位”残碑一块。“土王崇拜”是土司制度实施后才产生的一种崇拜形式,其以姓氏为纽带,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土老司崇拜”是“土王崇拜”的又一形式。土老司,土家语称“梯玛”,是土家人信奉的本民族“巫师”.土家人把“梯玛”看作是人神合一的统一体,在原始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在土司制度时期,“梯玛”是土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对象。以“梯玛跳神”的形式替人消灾除病,祈求吉祥。“梯玛”是土家先民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王崇拜”的组织者、实施者,在婚丧嫁娶、摆手祭祖、治病消灾等社会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土家先民在进行“摆手舞”祭祖活动中,强烈的表现祭祀崇拜之情,无论是摆手歌还是摆手舞本身都贯穿着祭祀先祖和祈求神灵庇护的主题。土家人用这种歌舞形式来实现“娱神通神”,祈求来年好运的目的。如《摆手祭歌》中唱到:“土王神来土王神,请你快快显威灵,保佑我们得安宁……”
  
  由此可见,在土家摆手舞活动中,无不渗透着祭祀性文化特征。在今天的大型摆手活动开始前,还要先由“梯玛”主持仪式---请神,然后再进行摆手活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