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语言问题在海德格尔思想观形成中的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02 共7717字
摘要

  形式显示 ( 或形式指引,formale Anzeige) ,也称解释学直观,是海德格尔早期现象学方法的总体刻画,克兹尔视之为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重大突破①。对此突破学界有不同的解读②,但都认可胡塞尔现象学乃是该方法的重要思想来源,主要包括范畴直观、场合性表述、形式化与总体化的区分、内时间意识等方面。③在这些解读中,语言问题已暗含于其中。克兹尔就指出,那托普的挑战使得前理论的科学问题变成了一个 “语言问题”④,张祥龙对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表达策略作了许多 “出神入化”的描述⑤,孙周兴把形式显示方法视为 “一场旨在激发词语 ( 语言) 的力量的变革”⑥。其他学者或多或少也都触及此点,但对于两者关系都未作整体阐发。下面的考察将表明,语言问题不仅仅是引发海德格尔思想方法的重要契机,而且直接关乎此思想方法的形成,乃至暗中影响、决定了他未来的思想发展 “道路”: “即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只不过当时它还是被遮蔽着的,对我来说是难以达到的,以至于我徒劳无功地在许多曲曲折折的道路上寻找一条引线。”

  一、那托普批评:形式显示方法的思想契机

  海德格尔在 《我进入现象学之路》一文中明确指出,《逻辑研究》是引导他进入现象学的关键着作。但他并非胡塞尔思想的忠实继承者。事实上,他对 《逻辑研究》整体的哲学立场是持批评态度的。在海德格尔看来,该书并没有完全走出它所批判的心理主义传统。①胡塞尔在为 《大英百科全书》写的有关 “现象学”的条目中把现象学概括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一种纯粹的描述性方法,另一方面是一门先验的科学。对于后者,海德格尔明显是拒斥的,认为它返回到了近代哲学的唯心主义传统之中;②对于前者,海德格尔经过改造,发展出了解释学直观,构成其存在之思的方法论基础。

  在这过程中,那托普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评起了重要作用。在那托普看来,胡塞尔的纯粹描述方法将面临如下两个重大挑战: 首先,纯粹描述方法需要预设纯粹经验的存在,而现象学的体验活动是在反思的目光中进行的③,这就导致相应的体验不再被直接体验,而是被观看了,从而止住了原本的体验之流; 其次,任何描述都离不开语言,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得被描述的经验被普遍化、概念化和理论化。 “描述、语言表述可能是理论化的侵害。其根据在于: 含义的本质中包含着对象性地意指某物,含义之充实的本质中就包含着把一个对象当作对象; 进一步,词语含义的普遍性势必是总体化,因而势必是理论化。”④那托普的批评成为海德格尔深化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重要思想契机。正如张祥龙所指出的,“正是在设法避开、化解和反转这种似乎不可抵御的犀利攻击之中,海德格尔锻造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方法,一种可以不丧失体验之流并具有非概念化表达能力的思想方法。”⑤那托普的批评直接导致海德格尔转向并寻求一种非概念化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也就是形式指引或解释学直观。如海德格尔本人所指出的,此方法与时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 “哲学研究的方式乃是根据这种存在意义的基本范畴结构对这种存在意义的阐释; 这里所谓的基本范畴结构,就是实际生命自行到时、并且在到时之际与自身言说的方式。”⑥因此,要完整理解形式显示方法,除了考察实际生活经验与时间的关系以外⑦,还需探讨这样一种时间化或时机化的实际生活经验本身与语言的关系,如此才能彻底回应那托普的批评。

  二、语言与形式显示方法的形成

  语言表达问题不仅是导致海德格尔思想方法形成的外部契机,而且直接关乎形式显示方法本身的形成。

  形式显示或解释学直观与胡塞尔范畴直观有密切联系。“我的兴趣便再一次指向了 《逻辑研究》,特别是第一版的 ‘第六研究',其中所强调的感性直观和范畴直观之间的区别,在其对于规定 ’存在者的多重含义‘的作用方面向我显露了出来。”⑧正是在感性直观与范畴直观的区别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发展出解释学直观,也就是作为形式显示的现象学。

  范畴直观思想是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一个重大突破。在传统哲学中,直观一般是针对感知对象而言的。但胡塞尔注意到,在充实感知陈述的时候,存在着一个关键的区别。比如,充实 “这张白纸”与 “这张纸是白的”这两个感知陈述的过程中,所关涉的感知对象是同一个,但是它们的充实过程并不因此而被等同。这两个陈述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意向,涉及两种完全不同的充实行为,它们之间的区别很难只诉诸感性直观的差别来说明。也就是说,在我们充实感知陈述的时候,存在一些超出 “质料” ( 亦即感知对象)的形式因素。这些含义因素或 “范畴形式”的因素是不能被个体的感性直观所充实的。①为此,胡塞尔在感性直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范畴直观,来说明相关语言含义因素的充实。比如,我们用眼睛看到不同的颜色是一种感性直观,但是,把颜色作为颜色 ( 作为其所是) 来把握,并不是眼睛的功能,眼睛是看不到颜色的 “存在”或 “是”的。系词关系涉及的范畴对象 ( “是”或 “存在”) 既不是处在对象中的东西 ( 不是对象的实在组成部分,也不是它的属性因素) ,也不是它诸种实在要素的整合统一。②总之, “存在”并非感知的对象,也就无法在感性直观的领域中得到充实。适合于 “存在”的东西,也同样适合于其他范畴,比如 “一个”、 “这个”、 “并且”与“或者”等等。它们的对象相关项都不可能在感性感知的领域中找到,而只能诉诸范畴直观来得到说明。③不过,胡塞尔在指出范畴对象可以被直观之后,接着就指出范畴直观作为较高层次上的对象,需要奠基于感性直观之中,后者才是以素朴的方式构造起来的,并因而是直接被给予的对象。④海德格尔非常看重范畴直观思想。胡塞尔有关 “存在”的范畴直观分析甚至可以看作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预演。但是,他对于胡塞尔现象学中感知的奠基性地位很不满,多次直接地或间接地对它提出了批评。在他看来,我们对存在者的把握首先并非是 “感性直观”,然后在此基础上构造出 “存在”的范畴直观,而是一开始就是对其存在意义或存在自身的领会。⑤当我们走进教室看到一个讲台的时候,我并不是先看到一些颜色与形状的堆积,然后在此基础上构造出桌子,进而再构造出讲台,而是直接就 “遭遇”到讲台本身。那种将讲台奠基于感性直观的做法是一种曲解,是对原本体验的 “歪曲”.⑥因此,在海德格尔这里,对 “存在”进行的范畴直观根本无需奠基于感性直观,它本身就是原初地、直接地给予我们。这是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重大突破,而这个突破很明显是围绕语言含义的充实问题展开的。

  当然,从范畴直观到解释学直观,并非一蹴而就。海德格尔破除感性直观奠基性地位的时候同样借助了胡塞尔本人的思想,也即他有关形式化与一般化的区分。正是通过深化此区分,海德格尔才清晰地勾勒出了海氏现象学方法论的核心: “我们想要尝试这种区分,并且在此深化中说明形式显示的意义。”⑦胡塞尔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普遍化方式: 形式化 ( Formalisierung ) 与 一 般 化 ( Generali-sierung) .⑧ 一般化是依据种属关系进行的普遍化。比如,从不同的红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的红颜色,红颜色与其他颜色一起,可以从中抽象出一般的颜色,等等。每个一般化过程都依附于某个特定的实事领域,是在实事基础上进行的普遍化,它们由此构成一个不同等级的种属关系,比如红色物体、红色、颜色、属性等等。形式化则不同,它是依靠姿态关联进行的。比如, “这块石头是一个对象”, “对象”并不是不同的石头所共同拥有的 “实事内容”或 “属性”,它是在与认知者的姿态关联中被领会的,亦即我不是从不同的对象 ( 石头、红、圆形等等) 中总结出共同的 “对象”属性,而是相反,目光从不同对象的实事内容那里转移开来,而只关注它们被给予的方式。①但是,在胡塞尔这里,形式化所提供的依然是普遍对象。通过一般化过程,产生了不同等级的一般对象领域,而通过形式化则产生了不同领域的形式对象。胡塞尔以此为数学、逻辑等形式学科的对象奠定了根基。②形式化本身源自 “姿态关联”的这一思想给了海德格尔重大启发,并成为他形式显示方法的思想根源。海德格尔同样很看重一般化与形式化的区别。但是,他对胡塞尔将 “姿态关联”本身理论化、对象化的做法提出了明确批评,认为这使得它们又变成了某种形式的 “实事领域”.③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两种方法虽然有区别,但都是普遍化。形式显示则不同,它不是一个普遍化的过程,从而与普遍性无关。此方法追溯的是使得这种普遍化 ( 包括形式化与一般化) 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形式化与一般化的共性在于,它们都处于 ’普遍的‘这种意义中,而形式显示却与普遍性毫无干系。在 ’形式显示‘中, ’形式的‘一词的含义是更为原始的獉獉獉獉獉。”④“形式因素的起源在于关联意义。”⑤因此,虽然形式显示与形式化都关注 “姿态关联”,但是,与形式化将关联姿态普遍化不同,形式显示关注的是关联姿态本身正在被实行的那个过程。 “为了理解理论的起源,纯粹姿态关联本身还必须作为实行( Vollzug) 而得到考量。”⑥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哲学的一般化,甚至包括胡塞尔的形式化在内,都是一种理论姿态,它们掩盖了关联意义本身的 “如何实行”,从而掩盖了意义的根源。形式显示就是要把这种关联意义保持在 “开放”之中,而不是抽离出其中的形式因素,对它进行形式化。“一个现象必须这样被预先给出,以至于它的关联意义被保持在悬而不定中……形式显示是一种防御獉獉,一种先行的保证獉獉,使得实行特征依然保持开放。”⑦如果说一般化、形式化从不同角度对 “姿态关联”或 “关联意义”进行普遍化、概念化,那么,形式显示则是对这种关联意义根源的 “回溯”. “不是概念 ( Begriff) ,而是回溯獉獉( Rückgriff) .”⑧因此,正是在胡塞尔有关一般化与形式化区别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揭示出一个更为原本的形式显示或解释学直观。如果说在胡塞尔那里,范畴直观关涉的是语言 “形式”要素的充实,那么在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这里,此 “形式”要素则获得了真正源发的地位。由此可见,形式显示方法是 “围绕”着语言含义问题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通过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对人类生活经验进行了重新描述,这构成其早期实际生活经验现象学的基本内容。形式显示化了的现象就是实际生活经验。

相关标签:海德格尔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