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晚期希腊哲学的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26 共950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伊壁鸠鲁的快乐思想解读
  【导言  第一章】晚期希腊哲学的发展
  【2.1  2.2】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与快乐主义内涵
  【2.3  2.4】快乐主义的原则与局限性
  【第三章  参考文献】快乐主义伦理观的现实意义与参考文献

  导 言

  伊壁鸠鲁(公元前 341 年~前 270 年),是晚期希腊的重要哲学家,是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伊壁鸠鲁于公元前 341 年出生于雅典萨摩斯岛的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贫穷的雅典殖民者。在伊壁鸠鲁的自述里,他 14 岁开始研究哲学,在 18 岁的时候为了获得他的公民权,前往雅典服兵役。但当他到了雅典之时,雅典殖民者已被驱逐出境。这时,伊壁鸠鲁的全家已经逃亡到了小亚细亚。为了生存,伊壁鸠鲁也到了那里和家人团聚。而就在逃亡的这段时期,他开始在陶斯和一个叫脑昔芬尼的人学习哲学知识,而此人是原子论创始人德谟克利特的弟子。

  有趣的是,对于这个哲学启蒙老师,伊壁鸠鲁并对他并没有要表示尊重的意思,他和脑昔芬尼的交流,除了轻蔑之语似乎没有说过更多的话,还把脑昔芬尼称为"软体动物".而这段对于哲学的学习经历,也使得伊壁鸠鲁后来的哲学思想较之其他哲学家,更多的与德谟克利特相近。在这之后,伊壁鸠鲁开始了一系列的学习和教学活动,并在公元前 311 年在米特林创立了自己的学校。

  经过多苦多难的生活之后,公元前 307 年,他返回雅典,创办了一所学校,开始了他平静而宁和的生活。由于他经常在花园里讲学,因此他所创立的学派也被称为"花园学派",伊壁鸠鲁派也被人称为花园派哲学家。但伊壁鸠鲁刚开始创学时的生活并非平静的,由于伊壁鸠鲁所宣扬的新哲学与雅典城的主流哲学相背离,他的学问被当时的敌对派所攻击。敌对派们甚至以他并不荣耀的家世和可疑的雅典公民身份做靶子,认为其所宣扬的原子论和快乐哲学是剽窃所得。

  即使这样,他还是拥有相当的拥趸。他的三个兄弟和一些人在伊壁鸠鲁开始讲学的时候就是其忠实的学生。在雅典的花园里,他的学生团体也开始不断增加,常有一些命运坎坷,痛苦万分的信众来向伊壁鸠鲁求助。花园里每天聚集着伊壁鸠鲁的朋友和学生,甚至包括一些妓女和奴隶,人们之间充满友爱,亲密无间。但是后来,在这里学习的妓女和奴隶却成了伊壁鸠鲁的宿敌们对其进行诽谤的把柄。对于敌人的诽谤,这显然是不公正的。因为伊壁鸠鲁对于人世间纯粹的友谊有着一种特殊的能力,他还写过愉快而幸福的信件给他团体成员中的小孩子。在这些信中,他并没有表现出哲学家们在情感表现时的那种严肃与深沉,相反他写的信是超乎寻常的自然和坦诚,而这也赢得团体中成员们的好感。

  花园派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清苦而律己的生活。因为他们一方面主张要控制对物欲的追求,要求对于欲望追求要学会审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没有充足的经济来源,所以造成这一生活现状。由于受到伊壁鸠鲁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每天的事物非常简单,即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水和面包。他说"当我靠面包和水而过活的时候,我的全身就洋溢着快乐;而且我轻视奢侈的快乐,不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缘故,而是因为有种种的不便会随之而来。"伊壁鸠鲁这种被后人称为"苦行僧"似的生活也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少的伤害。他终生都在与疾病做斗争,在这之中他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认为一个人被鞭挞的时候也是幸福的。在伊壁鸠鲁生命的后半生,一直呆在自己的学校里从事教学工作。据说伊壁鸠鲁一生著作达 300 多卷,但现在仅存的可供后人研究的只有 3 封书信和题为《格言集》和《学说要点》的残篇。哲学家们也只是从书信和相关记述中研究和探索其哲学思想。

  在他的一生中专心研究哲学,并将其看作是拯救人类灵魂的医术。在他看来,人类获取知识不只为了体验求知过程,更是为了在现实中调剂人生。由于伊壁鸠鲁的崇高威望和渊博的知识,使得好多追随者将其当做神圣者来崇拜。其学说和教导也被当时的人们当做学说之正统严格执行。由于伊壁鸠鲁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这也使得花园派形成了独尊师长的文化传统。


  第一章 晚期希腊哲学的发展

  在罗马帝国时代,虽然历史层面的希腊已经消失,但是思想层面的希腊却仍在进行之中。

  如罗马帝国时期的伊壁鸠鲁、卢克莱修、斯多亚派和普罗提诺,都寄希望于能将古希腊哲学继续进行下去。因此,这一时期的哲学,从思想层面讲,仍属于晚期希腊哲学。

  第一节 从古典希腊哲学到晚期希腊哲学
  
  哲学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普遍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世界观又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观点。这里的世界包含着多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人们对于世界从内到外的认识;另一方面包含着人们对于主客观世界的认识。

  一、古希腊哲学的发展

  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古典希腊哲学家们已经尝试着从万物中寻找万物本原。泰勒斯的"水本原"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型"说、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直至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早期的自然哲学都把对世界的认识局限于外部世界,而对于自我的认识仍没发觉。之后,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普罗泰戈拉提出著名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社会是评判规范问题的最终标准;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并希望能够通过理性和澄清概念,实现美德和知识的统一。这似乎表明,苏格拉底最终想将伦理学不仅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人可以通过知觉洞见而分享的神灵意向的基础上.

  从普罗泰戈拉到苏格拉底,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主体意识的认识。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处的人事问题" ,从而首次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了人间".并且,苏格拉底开始打破过去由外而内的认识顺序,开始尝试直入心灵的研究,通过心灵来认识外部世界。也正源于前人对于人事问题的关注,柏拉图也才有了"理念论"的提出,进一步对苏格拉底关于智者派相对主义的批评进行了发展。他的基本观点是:"理念型相是独立于可感事物的存在,否则就不会有确定的知识;灵魂属于永恒的理念序列,否则它就不可能预先具有潜在的、有待揭示的知识。因此,他在个别的、可感的事物之外设定一个普遍的、可知的理念领域".柏拉图对于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伦理观的认识,构成了希腊哲学第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在柏拉图的哲学系统里,哲学所关注的已经从客观世界转向了主观世界。而这样的转变,也符合了哲学发展的目的,即以认识和改造世界为目的,其最终的归宿还是人类自身,以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为目的".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追寻万物的本原,试着通过对于事物的追寻来揭开自然的神秘面纱。究其本质,是人类对于本原的探索,是想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况且这种外向的寻求乃是不自觉的基于一种内在于人性中的对于普遍性的渴望 (维特根斯坦),基于人性对确定性的追求(胡塞尔),基于自我意识对于一般性的欲望(黑格尔).在人类对于世界的本原有了自己的认识之后,哲学的另一个问题:"为了什么?"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二、晚期希腊哲学的形成

  古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的先行者泰勒斯开始,到后来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共经历了 400 余年。而晚期希腊哲学却经历了 800 多年。在这近一个世纪的衰亡期,也让后来的哲学家们不禁感叹晚期希腊哲学的寿命过长了。在此之后,由于希伯来文化的传播以及基督教研究的深入,伴以当时政治哲学、伦理学等相关学术的促进,晚期希腊哲学开始受到普遍的重视。一些哲学家开始进行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还发表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受到世人关注的哲学著作。在这期间,经过普罗提诺到阿门尼乌斯的探索,对柏拉图主义进行了新的研究,产生了新柏拉图主义。

  这一时期,一方面,学术的研究也开始细分化,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文学等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东方哲学和罗马人所秉承的宗教思想和对于哲学的实用主义态度引起了希腊哲学家们的关注,东西方文化开始交融。晚期希腊哲学也产生了不同的派别,新旧观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碰撞。

  尽管晚期希腊哲学的派系林立,理论观念不一,但由于社会变革以及希腊城邦的瓦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很快使得原本以自然哲学为母体,探索自然本原为主的希腊哲学开始向追求人生幸福为主的伦理学发展,伦理学问题开始显现。"这一时期无论哪一派哲学都是以伦理学为核心来建构理论的,都是以灵魂安宁或生活幸福为重要目标。 "第二节 晚期希腊哲学的特点和价值。

  晚期希腊哲学,所包含的思想应囊括了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而这两个时期的哲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希腊哲学的延续。其哲学发展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其一,这一时期的哲学没有新的哲学体系的诞生,各个哲学派别也基本是在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变和演绎,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哲学的理论体系。其二,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都将哲学研究的关注核心转移到了伦理学的研究上来,其理论构建大都以心灵和灵魂的安宁、生活的幸福和享乐为主要目的。其三,这一时期的哲学缺乏前世哲学的思辨风格和穷究万物之理的独创精神。

  在这一时期,由于哲学研究重点的转变,新的哲学流派也相继产生,他们是: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其中老的学派以柏拉图的信徒所组成的学院派和亚里士多德的信徒所组成的逍遥派为主。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这些学派在这里长期并存,彼此间相互影响和渗透着,但又少不了相互间的争论和诽谤。各个派别之间的关系也是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其中,新学派与老学派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哲学关注伦理化的倾向,哲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不再是爱智,而是快乐和幸福。

  晚期希腊哲学作为整个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没有在纯粹的思想领域有大的发展和进步,大都是借助前人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知识论,作为建立自己伦理学的基础。

  正因为如此,晚期希腊哲学一直因为其缺乏思辨和独创精神被后世哲学家们所诟病。其影响也远不及古典的哲学那样长远广泛。这个时期的哲学所解决的不过是人们在社会动荡面前,面对生活时需要的精神慰藉罢了。而这种哲学伦理化的倾向中所包含着的"怀疑主义 "、"神秘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则从根本上打破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的传统。其最终结果也导致古希腊哲学的整体衰落和基督教哲学的兴起。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晚期希腊哲学不但缺失了古典希腊哲学家们的创造性,还似乎具有了一定的"破坏性".但是,历史却是不能被轻易割断的,现实的发展有其发展中的合理性,整个希腊的哲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哲学形态,其晚期哲学研究仍有其值得关注的意义。

  我们从古希腊发展的过程和整个西方哲学系统与精神的分析出发,在这之中我们不难发现,晚期希腊哲学仍有发展中的必然性和独特性的价值:

  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从外部来说,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扩张是与马其顿王国的军事扩张相伴相生的。在这个时期,东西方文化也得到了交融和互通,希腊哲学传到东方,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在这个时候就与雅典并列为哲学中心。在罗马时代,就出现了用拉丁文写成的哲学著作,这对于其他民族哲学文化的启蒙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哲学的传播所带来的是文化的浸入。随着希腊文明传播范围的扩展,它对于周围世界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晚期希腊哲学的发展直接开启了其后人的思辨方式,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罗马人的文明。从更深层的角度来讲,在这个时段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开始汇合,为整个欧洲文明发展的走向奠定了基础。希腊文明作为整个欧洲文明发展的起源地、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地位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巩固。文明的传播和扩展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同种族、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开启了东西方哲学相互交融的先河。

  二、主体意识的觉醒

  就内部而言, 晚期希腊哲学有着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从哲学精神层面来讲,晚期希腊哲学的发展使得主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觉醒,哲学的人类性精神得到了初步确立。人们开始从早期自然哲学中单纯的关注世界本源中脱离出来,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些都体现着人们对于主体意识的觉醒。这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样问题的提出是由于人是具有意识和思考行为的。但是在古典时期,人们却只是关注"本体"的探讨,人们也仅仅是意识到了"我"的思考,而对于"我"是怎样的、"我"该如何生活,却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而对于"我"的关注直至晚期希腊时期才得到了重新的重视。

  晚期希腊时期,哲学研究所体现出的"伦理化"倾向,以追求人生的幸福和灵魂的安宁为主要内容,就是哲学以"终极关怀"为发展目标的必然结果。无论哲学研究关注的核心是什么,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人类服务的,"人"这一主体是哲学的全部意义所在。晚期希腊哲学实现了哲学关注从物向人的转变,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此时这种意识的觉醒却随着基督教哲学的发展,使得人类精神在上帝那里受到了压制。这种对于上帝的无限信仰其实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人们对于自我意识和对自身认识的强烈渴望。

  三、思维方式的转变

  就哲学思维方式来讲,从古典时期开始人们就将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归结为"主客二分",或者是"科学主义 "、"理性主义".而西方哲学中缜密严谨、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建立也得益于这一思维方式的形成。然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其缺陷。由于哲学家们一直力图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得哲学能够像科学一样具有绝对性、唯一化,却最终导致哲学日益被科学占领并被科学所异化。哲学的发展开始面临着丧失研究对象的尴尬境地。这样的处境使得许多哲学家开始朝着非理性主义的方向发展。其实,这种对于理性和科学的质疑,在晚期希腊哲学时期就已显现,其中以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尤为典型。由于整个文章的需要,本节只对斯多亚派、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作简要说明,伊壁鸠鲁派的哲学观点将在后文重点介绍,本节不再赘述。

  斯多亚派作为晚期希腊哲学时代的重要哲学流派,主张神的存在性,并坚持一元论的哲学观。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强调内在自由和刚毅德性面对险恶敌意的外部世界威胁时的抗衡力量。

  斯多亚派对于人的自然本性的主张使其在当时的思想界获得了众多的信众。斯多亚派所主张的哲学思想,特征鲜明而丰富。他们以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为基础,开始重视推理思辨的意义,并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推理获知证明和判断的形成,"逻辑学与伦理学都是理性能力的运用和对理性能力的训练,它们必然都有道德的后果。"斯多亚派由此推出了辩证法的重要性,并将其称为德性。人们只有获得了这种推理和思辨的德性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相反"就会陷入混沌不堪的境地,智慧的人没有更多的途径来证明自己的敏捷和机警,擅于论证、谈吐优雅、论证严谨,针对性强的提出问题并作答,这都属于同一个人".斯多亚派对于理性的推崇的目的是为了使人能够达到幸福的生活,因此它又提出了著名的口号--"按照自然生活".在斯多亚派看来,人的本性是自然所赋予的。它所指的按照自然生活其实是一种服从命运的生活态度,忽略了人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把这种服从命运的态度称作理性,其特点就是"不动心".而与之相反的四种情感:忧伤、恐惧、欲求和快乐,他们称之为非理性。斯多亚派提倡"不动心"的理由是: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既然不能控制外界发生的事件,就应该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对付外界的万变.

  晚期希腊哲学的怀疑学派的"怀疑一切"的精神对于当时的科学和理性也是一次强有力的挑战。其创始人皮罗提出口号"不做任何决定,悬搁判断".悬搁一词指的就是当面对眼前的一切时,我们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我们要有怀疑一切的精神,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这种怀疑一切的精神,后来在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的继承下得到了发展,"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坚持的和经常的怀疑。由于怀疑, 我们就验证, 由于验证, 我们就获得真理 ".晚期希腊的怀疑主义哲学,为后来以笛卡尔等人为代表的怀疑派开创了怀疑精神的先河。笛卡尔等人提出"我思故我在"以"我思"为怀疑活动的主体,"我"可以怀疑一切,当唯有"我在怀疑"这个活动不能"怀疑",否则怀疑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以此才能确定怀疑的主体"我"是存在的。在此之后,现象学的开创者胡塞尔将"悬搁"一词直接引用至其哲学观点,并将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包含在其"括号"之内,从而达到了一个纯粹、绝对、自明的意识领域。而胡塞尔对于"悬搁"的引入可以认为是古希腊"怀疑一切"的方法在现代哲学中最成功的范例。

  这个时代的新柏拉图主义论者论证"太一"、理智和灵魂为"三个首要本体".他们认为,"太一"是善本身,是万物之源。否定地说,"太一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万物的总和,而是先于万物的源泉。

  "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普罗提诺以"太一"对上帝进行哲学命名,指出"太一"的主要作用是创造事物,"太一"是神,是造物主,是精神本身。这是因为心灵的完整是一元状态下的,是与精神之身的"太一"是相统一的。新柏拉图主义认为柏拉图所提倡的"善"是哲学的最高原则,所以它将"太一"也规定为创造万事万物的最高级,而"太一"创造万物的过程被比喻为"流溢".这一比喻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太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外求的活动,但"太一"却是完满自足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也不具有任何东西,更不需要任何东西,它是充溢的,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他本体。

  而对于"流溢",普陀提诺对其进行了顺序上的说明,即"太一"流溢出"心智","心智"流溢出"灵魂","灵魂"产生出能够展现自己的事物。普罗提诺企图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证明"太一"的的最高性和完美性。但很显然,这种关于万物的本源说,与柏拉图的"善"相联系起来就对道德的价值进行了等级上的分类。"太一"作为终极的,完美的善,是精神本身,而通过"太一"所"流溢"出的具体的万物则缺乏了精神本身,也就是缺少"善"的"恶",是道德价值的最底层。普罗提诺试图通过这一学说来证明"流溢"的过程实际上是道德价值堕落的过程, 是一种必然的存在。而对人来说,只有实行一种灵魂的转向,逐渐摆脱肉体的纠缠 才能使自己逐渐回归到纯粹精神。

  第三节 晚期希腊哲学伦理学的特征

  随着晚期希腊哲学的伦理化转向,此时各个学派都已经把伦理学的研究和探讨作为整个哲学研究的核心和目的。在当时的哲学界,充斥着独断论和怀疑论两种倾向。其中声称自己发现了真理的一派成为独断论者,以伊壁鸠鲁、斯多亚派为典型。学园派认为真理是不可知的,怀疑派以皮罗为代表,对真理是否存在持犹豫的态度。他们认为真正的怀疑应该是持续的探究,不应该终结于某一个肯定的或否定的结论。这两派对于真理的认识都存在怀疑论的倾向,都是怀疑论者。

  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快乐或幸福是人生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道德上最高的善。而对于什么是快乐和幸福的回答,伊壁鸠鲁学派认为"快乐和幸福并不是指物质和感官的享乐,而是指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静".由此不难看出,伊壁鸠鲁学派对于个人快乐的主张,只是个人的快乐,既包括了身体上的快乐,也包括了精神上的享受。但是由于对于伊壁鸠鲁派的学说缺乏足够的探讨,以致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被歪曲为享乐主义,成为贵族和富人放纵无度生活的辩解。

  而与之同时代的斯多亚学派则认为对于自然的关心是为了更好的达到幸福的生活,他们提出的观点是"按照自然生活"、"按照逻各斯生活".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共同法".就是要按照正确的理性、按照自然规律来安排生活。但是,斯多亚学派同时还宣扬严格的决定论,比伊壁鸠鲁学派更怀疑我们有能力控制外在的善,认为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人作为个体是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命运的,但是按照逻各斯生活,敞开自己,使灵魂与宇宙的和谐秩序相符合,就可以控制人们对待命运的态度。

  因此,斯多亚派主张人应控制有可能控制的事情,控制他们的心灵,对待命运的理性态度就是"不动心",这也成了斯多亚学派的幸福目标。其理由是: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人既然不能控制外界发生的事件,就应该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对付外界的万变。

  应保持一颗平稳而柔和的心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斯多亚学说在当时却沦为了一种"官方哲学",丧失了道德哲学必需的实践性和说服力。

  如当时的其他哲学流派相同,怀疑派的最终目的也是寻求幸福,也是要达到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获得安宁。因为"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 ,因此在事物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就要对其作出判断,也就引发了争论,打破心灵的宁静,而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因矛盾而引发的争论和困惑。 因而皮罗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

  "皮罗主义者认为,任何有关事物的知识都是独断论,他们否定一切普遍的认识、公正的标准和规则,而这样的怀疑由于缺乏对哲学的思辨精神,也从内部阻碍了希腊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可见,伦理化的晚期哲学已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道德的追求,各派之间的哲学体系也各自丧失了发展的活力。而与此同时,基督教哲学因其对于心灵独特的抚慰性,以及对于人们精神的高度关注,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于晚期的希腊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总的了解。其发展特征大致归为如下几个特征:

  一、对于哲学的追问的改变

  早期希腊哲学家的哲学理论大致沿着"本原 - 生灭原理 - 万物成因"的框架发展,哲学家们对于事物的探讨还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但从普罗泰戈拉"认识万物的尺度"的提出,哲学家的关注重点开始从物转向人,开始从外部世界的探索转向人内部意识的追求。

  柏拉图通过对话,探讨了社会规范和本质。亚里士多德对前人的哲学做了综合,但其所关注的中心仍然是"是什么"、"因为什么".但是随着哲学伦理化的转向,伦理学成了晚期希腊哲学的中心,哲学的关注点也实现了从"是什么"、"因为什么"向"为了什么"的转变。

  这个阶段,整个哲学以伦理学为核心,以个人的安宁、心灵的平静为追求,认识到了个人命运对于城邦的重要性。尽管在这期间,不同的哲学流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其"为了什么"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医治失控的、 失衡的 、 无序的或病态的心灵, 求得身心的安宁与灵魂的升华。

  二、从求"真"向求"善"的转变

  晚期希腊哲学的研究开始由本体论向伦理学转变。在这期间,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人类对于世界认识的加深只是从外力上加快了这种转变,而非根本原因。其实,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史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发展的根本所在。在公元前 6 世纪之后,由于古典科学的兴盛以及希腊各个社会阶级间的斗争,奴隶主内部的民主派和贵族派的矛盾开始深化。这样的社会矛盾,也使不少哲学家开始把眼光从探寻自然的发展转向研究人类自身的发展。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者不存在的尺度。

  "通过这句名言,我们可以看出,普罗泰戈拉是把个人的感受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虽然这样的认识仍有其思想上的局限性,但却标志着人类自身意识的认识开始从外部世界和神的意志中分离出来,也是古希腊哲学研究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则以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为出发点,对"至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建立了理念论的道德理论体系。

  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在综合前人的伦理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开始将"伦理学"这一名称运用于哲学研究中,并将其作为一门学科。他在对德谟克利特等人的伦理思想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幸福伦理体系。在晚期希腊哲学时期,出现了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伊壁鸠鲁学派,他们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而伦理学发展到这个时期,对于伦理学的研究和探讨已成为当时哲学的核心和目的。

  从古典希腊的自然哲学到晚期希腊哲学开始对人的关注,哲学研究的核心和目的经历了从外界自然到人自身,从以物为主体到以人为主体的转向。作为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的普遍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终究是为人类服务的。因此,晚期希腊哲学中对于人的关注、对于现实的关注是哲学在其发展中无法回避的方面。而哲学发展中这种对于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也是促使其向伦理学发展的重要根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