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非低碳技术的哲学思考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05 共287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非低碳技术问题探究
    【第一章】非低碳技术走向低碳发展探析绪论
    【第二章】非低碳技术形成的阶段及根源剖析
    【第三章】非低碳技术形成的理性反思
    【第四章】非低碳技术转向低碳技术的实现路径
    【结论/参考文献】非低碳技术的哲学思考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论

  在倡导发展低碳技术的社会背景下,针对当代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本研究对造成这一困境的非低碳技术进行了考察与哲学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1)非低碳技术是相对于近些年兴起的低碳技术而言,主要代表为传统的石化等能源及其不断衍生的高碳排放的使用技术。作为近代以来工业化发展中主要的能源方式,非低碳技术对物质财富的增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随着非低碳技术使用规模和领域的扩大,也带来诸如气候变暖、臭氧空洞、持续雾霾等全球性问题。

  (2)梳理非低碳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演化过程,肯定了人类思维意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机械自然观和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将自然的意义和价值抛之脑后,工业文明时期"唯我"思维方式的误导才是非低碳技术引发环境危机的本质根源。对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唯我"的思维方式又表现为生产方式阙失、技术理性滥和利己人生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等不同形式。

  (3)转变非低碳技术的能源使用方式,一方面,要加强人的素质建设,提高人的自觉意识,倡导健康环保的低碳生活;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思维转变"规约人类对自然的对象性活动,即克服"唯我"的惯性思维,构筑类意识的思维框架,推动非低碳技术向低碳技术转型,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类思维的目的是要唤起超越个体本位的"大我"意识,对非低碳技术所引发的消极后果发出警告,并承担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责任。它要求技术能既高效率地获取所需物质资料,还能将一定的价值理性囊括其中。

  (5)类思维指导下的技术革新、生产方式更迭以及消费观的转变,促使人类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范式和思路去指导生产实践。其目的不再是以谋利为单一目标,而是从人、自然、社会的整体利益权衡自身的行为利弊,为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奠定基础。

  (6)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低碳技术本身就体现着"类本位"的思想精髓,其始终贯穿着服务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文精神。低碳技术是既具有古代原始技术顺应自然的特点,又具备创造物质财富的技术水平的高级技术形式。低碳技术作为类思维的实践工具,要求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目标是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技术模式转型。在这种类思维的引导下,低碳技术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有效地权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Berkhout F.Technological regimes,path dependence and the environment[J].GlobalEnvironmental Change,2002,12(1):1-4.
  [2] Treffers T,Faaij,APC,Sparkman J,Seebregts A.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 Term: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Energy System[J].Energy Policy,2003(2):34-39.
  [3] Urry John.A low-carbon economy and society[J].Engineering Sciences,2013(3):372-387.
  [4] Foxon Timothy J.Transition pathways for a UK low-carbon electricity future [J].Energy Policy,2013:10-24.
  [5] Yao D,Luo J,Zhang M.Research on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andDevelopment Strategy--A Case Study of Shenzhen[J].Low Carbon Economy, 2013,2013(2):63-70
  [6] Fleishman L A.Public Decision-making about Low-Carbon Electricity Generation[J].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 2011.
  [7] Jurgen Habermass.Teehnology and seience as 'Ideology' in Toward a RationalSoeiety[M].Boston:Beaeon Press,1971.
  [8] Lewis Mumford.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1934:326.
  [9] 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M].New 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tion,1980:206-220.
  [10] Holmes Rolston.Philosophy Gone Wild[M].Prometheus Books,1986:211.
  [11] Marx,Engels.The Communist Manifesto[M].The Workers' Educational Association(Communistischer Arbeiterbildungsverein),1848:46.
  [12] 吴国盛。技术的人文本质--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上的演讲[R]. 2009, 06,15.
  [13] 陈昌曙,远德玉。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兼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商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07:39-42+52.
  [14] 熊小青,刘善玖。低碳社会视阈下技术理性刍议[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8-22+191.
  [15] 李春燕。低碳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与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5:27-28.
  [16] 严曾。生态价值浅析[J].生态经济,2001,10:16-18.
  [17] 谢珊。技术的生态价值及其实现[D].湖南科技大学,2012.Engels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95:385.
  [38] William Leiss.The Domination of Nature[M].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94(5): 45,72.
  [39] Einstein.Collected Works of Alberteinstei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n1989,1979:56.
  [40] 王豪。生态·环境知识读本[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41] 魏虼东。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2.
  [42] 老子。道德经:第 51 章[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07:22.
  [43] 高岩。类伦理视角下科技伦理观的构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4] 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36.
  [45] Wolfgang. J. Mommsen.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of Max Webe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111.
  [46] 卢风。伦理、宗教与终极关怀[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37.
  [47] 刘大椿。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3[48] 冰心。冰心诗选:繁星·春水[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06:37.
  [49]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79:1-8.
  [50] 王凤珍。提高人的素质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400-401.
  [51] 蒋劲松。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54.
  [52] 王前,陈昌曙。论和谐的技术观[J].哲学研究,2008,08:103-107.
  [53] 杨延坤。从人的发展看技术本质的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54] 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2:13.
  [55] 许珊,范德成,王韶华,张伟。基于"能源-经济-环境模型"的能源结构合理度分析[J].经济经纬,2012,04:131-135.
  [56] 沈秀芹。儒家伦理视野下生命科技伦理观之构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118-123.
  [57] 郭冲辰,陈凡,樊春华。工具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缺失--关于美国霸权主义的哲学审视[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235-237.
  [58] Alan Thein Durning.How Much Is Enough?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Futureof the Earth[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06:14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