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第二人称叙述再分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17 共625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第二人称叙述相关问题研究
  【引言 1.1】小说的叙述人称
  【1.2 1.3】关于第二人称叙述的争议与界定
  【2.1 2.2】第二人称小说分类的困境
  【2.3】第二人称叙述再分类
  【3.1 3.2】有悖常规的叙述策略
  【3.3 3.4】第二人称叙述的叙述节奏
  【参考文献】第二人称叙述的叙事效果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节 第二人称叙述再分类

  如前所述,第二人称叙述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你"的指代具有不确定性。祖国颂教授在分析"你"的指代时,总结道"你" 可能有五种不同的指代物:故事的主人公、被假定的叙述者自指、故事接受者、某一人物独白时的自称、文本叙述接受者。应该说"你"的这五种指代物是存在的,但许多情况下,"你"可能同时身兼"数职".比如在独白小说中,"你"既是"某一人物独白时的自称",又是故事的主人公。所以,单纯以"你"的指代为标准很难对第二人称叙述进行有效的分类。

  本文借鉴前人经验,再综合其他叙事因素,对第二人称叙述类型做划分将采用双重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你"的位置。所谓"你"的位置,就是"你"是作为文本中的人物处于故事中,还是指文本之外的读者,或者在两者之间游走。以此标准进行划分的目的在于区分不同叙事交流层次的第二人称叙述。当"你"处于文本之内时,小说叙事更多的是文本内的叙述者与"你"的交流;当"你"指向文本外的读者时,读者在阅读时体验到的是自身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文本时空与现实时空、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交流;当"你"在文本内外游走时,小说叙事交流情况则更为特殊,我们后面在详细解释。第二个标准是"你"的指代。根据"你"的指代物的不同,对"你"处在文本之内的第二人称叙述类型进行再分类,区分出两种类型,主人公型第二人称叙述与故事接受者型第二人称叙述。同样根据"你"的指代,主人公型第二人称叙述又可以分为纯粹主人公型、主人公兼叙述者型、主人公兼接受者型三种类型。具体分类可以图示为:

  在上面的图示中,我们以"你"的位置、"你"的指代为标准对第二人称叙述类型进行了归类,同时在相应的类型目录下页列举出了此类型的小说作品。下面我们结合作品做一个详细解释以加深理解。

  一、文本中的"你".

  最常见的亦最早出现的是"自为阶段的第二人称",这时的"你"不是故事中的人物,处于文本之外,作者使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故事不是出于"一种技巧或叙事选择"上的考虑,而是暂时性的表达需要。因此,"你叙述"的篇幅比较短。根据"你"的指代的不同,又有两种情况:

  一是,"你"确指文本之外的接受者或者说读者。这在我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现代散文以及小说中都很常见。如:

  看官,你道花也怜侬究竟醒了不曾?请各位猜一猜这哑儿谜如何。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你如果的确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也许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是如何度过我不幸的童年的,我的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可说句老实话,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

  二是,"你"泛指某些具有共同经验的特定群体,包括读者,也包括叙述者在内。徐迟《祁连山下》:

  奇怪的是你要看中国的古代绘画,你得远涉重洋,跑到国外去。多么令人伤心!愤怒!在巴黎、伦敦、布鲁塞尔、、柏林、罗马和日内瓦,在这些城市里,你看得到顾恺之、阎立德、阎立本、吴道子、王维以及后于这些名家的许多名家的杰作原本。

  这一段有叙述者独白的味道,使用第二人称叙述增强了反讽效果,意在表达叙述者对文物流失国外的无奈和愤慨。但是由于"你"不特指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没有鲜明的个性形象,因此所指的不确定性很大,既可以看作是叙述者的自问自答,也可以指与叙述者具有某种共同经验的读者。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索尔·贝娄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就有大量此类型的叙述:

  这些同床共枕的疯男女。两个精神病患者共一个被子。你能真正知道身边躺的到底是什么人吗?你能知道那"体面"后面隐藏的思想吗?恒温器一跳,爱的温暖就爆炸了,你就被这火焰炸弹焚化了。当你从你的骨灰飘进太虚时,不要因听到毁灭你的人的哀泣而感到惊讶。

  二、游走在文本内外的"你".

  真正称得上"现代小说革命一部分的,作为一种技巧和叙事选择的自觉的第二人称叙述",是在"你"进入文本之后。而其中最为特殊的,恐怕要数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人了,这部小说中的"你"既在文本之外,又在文本之内。

  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寒冬夜行人》了。请你先放松一下,然后集中注意力。把周围一切无关的想法都从你的头脑中驱逐出去,让周围的一切变成看不见听不着的东西,不再干扰你……读者啊!那位幸福的女读者进入你的视野,进入你注意的范围,或者说你陷入了一个磁场,而且摆脱不了这个磁场的吸引力。好了,别浪费时间,你有个与她谈话的恰当的话题,有个共同的问题;你好好想想,可以炫耀一下你的渊博的知识了。快走过去,还等待什么?

  "可以说您也……噢,噢,那本波兰小说,"你一口气说下去,"那本书刚开头就截住了,真不凑巧,我听说您也……我也是,您知道吗?为了尝试一下,我不要那本书了,换了这本,我们两人真是巧合了。"在第一段引文中,叙述者称读者为"你",直截了当地说"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寒冬夜行人》了",这一句正是对现实情景的真实叙述,读者完全可以跟"你"对号入座,"你"就是故事外的读者。

  有意思的是第二段引文。这里叙述者还是直接读者为"你",就在我们试图像前面一样把自己跟这个"你"对号入座时,却遇到了尴尬,因为叙述者表面上好像在跟我们对话,实际上这里的"你"已经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如果说"那位幸福的女读者进入你的视野"句还不够明显,那么从"你"开口同柳德米拉搭讪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是卡尔维诺所说的"读者"了,而是成了故事的主人公--一个行动元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寒冬夜行人》利用第二人称代词特有的不确定性,让"你"在故事内外穿梭,不断变换"你"的角色,"你"时而是读者,时而是主人公,有时似乎又同时具有读者和主人公的双重属性,"你"在两个世界间游走,文本时空和现实时空的界限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读者与叙述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戏谑时空"的默契,小说艺术别具一格。

  三、文本内的"你".

  "你"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读者可以根据叙述话语对"你"或多或少的描述,推断出"你"模糊或者清晰的形象。无论作用的轻重,"你"都是故事情节链上的一个节点。与文本之外的"你"相比,这里的"你"不再仅仅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人称代词被叙述者暂时使用,用以达到某种话语效果,而是承担起了更"实在"的责任。可以说,当"你"不再仅指读者或者独白时的叙述者,真正地进入了故事中时,小说叙述在叙述人称的运用方面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

  (一)故事接受者型。"你"虽然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但是几乎只是一个"摆设","你"的作用是以一个故事接受者的身份存在,引发叙述者的叙述,"你"是一个在场或不在场的听者,而不属于叙述者所讲述的情节中的一份子。书信体小说中的"你"大都属于"不在场的听者".

  我写这封信,想要告诉你们一件十分痛心的噩耗和一些令人欣慰的消息。痛心的噩耗是,慈善的老夫人已与世长辞了,她患的病以前我曾对你们说过;我们大家都因为失去了她而十分悲伤。她是一位善良并值得尊敬的夫人,对所有的仆人都很仁慈厚道。过去夫人曾把我挑来当她的贴身侍女,如今我十分担心,今后我又将一贫如洗,不得不再回到你和可怜母亲的身边,而你们连维持自己的生计都极为艰辛。

  这是帕梅拉写给父母的信的开头部分,信中帕梅拉称自己的父母为"你们",父亲为"你".在讲完"噩耗"后,帕梅拉又讲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消息".这里,首先应该承认"你们"是文本中的人物,而且通过叙述者的话语可以对"你们"的形象做一个大概的推断,比如"连维持自己的生计都极为艰难"、"你们"知道老夫人所患的病等。但是,"你们"没有参与故事,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推动作用,"你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引出帕拉梅的叙述,是一个"不在场的听者".

  在这方面,张贤亮的《肖尔布拉克》更有意思:

  你别打瞌睡。跑长途,我最怕旁边的人睡觉。瞌睡是会传染的。

  你抽根烟吧。不会?拿笔杆子的怎么不会抽烟?我可是抽烟的。在大城市,司机开车的时候不准抽烟,在咱们这儿可以随便……你在全国跑了不少地方吧?可是你不到新疆,就不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大。

  小说主要讲述的是"我"(记者)搭乘一个货车司机的车,出于无聊,司机向"我"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有意思的是,由于叙述者有意隐藏自身,"我"的话语完全没有在文本中呈现,整部小说从头至尾都一直是司机在叙述自己的过去,这就使叙述层面的"我"成了司机口中的"你".与书信体小说不同,这时的"你"虽然没有参与"我"的故事,对故事的发展没有推动作用,但"你"和"我"同时在场,"你"成了一个"在场的听者".

  (二)主人公型。"你"作为故事的主人公被叙述,是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

  但由于"你"的指代存在不确定性,"你"可能同时具有多重身份,以此为标准又可以把第二人称小说区分出三种类型:纯粹主人公型,主人公兼叙述者型,主人公兼接受者型。

  1.纯粹主人公型。"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作为叙述者对人物的称呼,如果"你"换成"我"或者是"他",对故事情节不造成影响。与其他类型的叙述不同,纯粹主人公型的第二人称叙述"对话感"没有那么强烈。?

  你紧擦着门边,从这个窄窄的门缝中挤进来,接着便是你那只和厚玻璃瓶一样颜色的、发暗的颗粒面的皮箱,这是常出远门的人携带的那种相当小的皮箱。

  你抓住粘糊糊的提手把皮箱使劲拖进来,它虽然不重,但你一直提到这里,手指不免发热。你把皮箱举起来,感到身上的肌肉和筋腱都鼓了起来,指骨、手心、手腕、胳膊莫不如此,还有肩膀,还有整个后背,还有脊椎,从颈部到腰部都是如此。

  你昨天干的事同往常每天一样。你不知道是否值得考虑一下。你只想靠在那里,靠在你的卧室的暗处,考虑一下以后将要发生的事。你对已经发生的事就不打算考虑了。你在暗处,眼睛看着前方;这双眼睛是不会对过去的事加以预测的。

  紧接着咽喉的痛楚,一团熊熊的烈火在你的胃里翻滚起来,你听到自己的头发梢子像燃烧的豆秸一样噼噼叭叭地响着,腐烂苹果的香气像浪潮一样涌来涌去… …但痛苦很快就消逝了,你大汗淋漓,四肢柔软,瞳孔紧密收缩,终于缩得比针尖还小,黑暗如锅底一般罩下来。… …你恍惚觉得有一只手牵着你走,那只手很大很柔软,那人身上有一股熟皮子的味道… …爹!我又见到你啦,爹!

  上面三段引文分别出自布托尔的《变》,拉美作家富恩斯特的《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和莫言的《欢乐》。细读这几段文字,我们会发现,如果把句子中的"你"换成"我"或者"他",对故事情节的开展影响不大。另外,由于叙述者在叙述"你"的状况时十分细致,比如"你感到身上的肌肉和筋腱都鼓了起来"、"一团熊熊的烈火在你的胃里翻滚起来"等,读者很容易分辨出叙述者此时不是在跟自己对话,因为此时的我们并没有感到浑身肌肉紧张或者胃里有熊熊大火。

  换句话说,叙述者对"你"的刻画越细致,读者越不容易将自己和这个"你"相等同,对话感也就没那么强烈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三章中还会详细论述。

  2.主人公兼叙述者型。独白小说和意识流小说中经常使用人物独白,人物把自己的意识一分为二,与另一个自己对话,并称其为"你",这时的"你"就兼有主人公和叙述者的双重属性。但长篇幅运用这种叙述手法的小说不多见,高行健的《灵山》是一例。

  你自己也说不清楚你为什么到这里来,你只是偶然在火车上,闲谈中听人说起这么个叫灵山的地方。这人就坐在你对面,你的茶杯挨着他的茶杯,随着行车的震荡,两只茶杯的盖子也时不时碰得铮铮直响。要是一直响下去或是响一下便不再出声倒也罢了,巧就巧在这两个茶杯盖铮铮作响的时候,你和他正想把茶杯挪升,便都不响了。可大家刚移开视线,两只盖子竟又碰响起来。他和你都一齐伸手,却又都不响了。你们于是不约而同笑了笑。把茶杯都索性往后挪了一下,便攀谈上了。

  《灵山》是一部相当独特的小说,分别使用了三种人称来讲述故事,第二人称大约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以上是其中的一段。与传统小说中的人物独白侧重于思想斗争有所不同,《灵山》中的第二人称叙述更多的是讲述与"你"有关的故事情节,因此独白意味相对较弱,倒是与《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这样的也是交替使用三种人称来叙述的"纯粹主人公型"的小说相类似。但是两部小说中的第二人称叙述还是有差异的,《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中的"你"、"我"、"他"同是一个叫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的人,不是叙述者自指,而《灵山》中的"你"、"我"、"他"不仅是同一个人,而且是叙述者自指。换句话说,前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叫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的人的故事,而《灵山》讲述的是关于"我"的故事,说到底《灵山》中的"你"、"我"、"他"都是叙述者在文本中的自我展现,只是作者在运用人称时使了些"戏法".

  3.主人公兼接受者型,指的是叙述者把"你"作为话语接受者,讲述"你"的故事。这在散文尤其是悼文中比较常见,较著名的是朱自清的《给亡妇》。王蒙的短篇《轮下》也属此类。

  我不知道你的魅力在哪里,但即使对于我,你也是有魅力的。可能是因为我这一生再没有见过说话对手的这样专注亲切诚挚的目光。可能是由于你的头发,正中间分开,两面自然下垂翻起如波浪。到 80 年代,你已经有了许多白发,但头发仍然一样地浓密丰盛自然潇洒。可能由于你的健壮的精力四溢的四肢。更可能是由于你的谈吐,你的狂热,你的多发多变多彩多姿的笑容。你的眼睛是会笑的,而且笑得恰到好处。我给你起的绰号是"拼命三郎",你记得吗?

  这一段叙述中的"你"是"我"的一个朋友,"我"把"你"当做说话对象,虚拟了一场谈话,絮絮叨叨地开始讲述关于"你"的故事,"你"既是主人公又是话语接受者。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通常情况下,"我"在讲"你"的故事时只能讲自己知道的事情,对于"我"所不知道的关于"你"的事是不会讲的,否则叙述的真实性将受到质疑。换言之,如果按照生活常规,主人公兼接受者型的第二人称叙述只能采用有限视角叙述。但有的作品有意突破这层限制,采用全知视角叙述,取得了别样的艺术效果。如《人》:

  死亡像小偷一样,它的出现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这就是到目前为止我努力想告诉你的。在死亡将要到来时总是出现某种气味,某种难以捉摸的感觉和轻轻的响声。所以,死亡的到来是可以察觉的。就在飞机场你拥抱我时,你已经明白,在你活着的时候我不会再见到你了。而且你多次挑战似的追求死亡,写诗歌颂它,祈求它的降临,并为不认识它,没有发觉它,不知道它将何时到来而感到痛苦。

  有那么几次,当死亡快要捉住你时,你在那一瞬间抛弃了它或摆脱了它。

  另如,《扶桑》:

  距离我一百二十八年,你和他站在这里……呼的一下,知觉来了。你知觉着自己这双奇形怪状的脚、那高束住你脖颈的衣领、那冰冷的仿玉手镯。你知觉着你粉红色衫子上每一朵绣花的呼吸和心跳。你的知觉使你感到克里斯这十四岁的男孩想要的是比你身体更多的东西。

  全知视角下的主人公兼接受者型第二人称叙述不仅有意制造一种对话感,而且有意突破对话型小说对叙述视角的常规限制,叙述者对主人公兼话语接受者的"你"的心思洞若观火,甚至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事也了然于胸,这样的叙述很有特色,叙述风格别具一格。

  如前所述,我们采用双重标准--"你"的位置、"你"的指代为标准,对第二人称叙述进行了分类,这样的分类是主要是在吸取德国学者Monika Fludenik以及国内论者刘韵佳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对香港岭南大学谢腾的方法的方法也有借鉴,意在对第二人称叙述类型做更深一层的认识。但我们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若将"叙述视角"、"是否是混合人称"等考虑在内,在现有的结论上仍可做进一步的细分。但任何区分标准都很难做到将所有的叙事因素都包罗在内,每一种划分都是基于某个特定角度的理解。在这里,我们也期待着有更好的研究方法出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