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关于第二人称叙述的争议与界定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17 共407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第二人称叙述相关问题研究
  【引言 1.1】小说的叙述人称
  【1.2 1.3】关于第二人称叙述的争议与界定
  【2.1 2.2】第二人称小说分类的困境
  【2.3】第二人称叙述再分类
  【3.1 3.2】有悖常规的叙述策略
  【3.3 3.4】第二人称叙述的叙述节奏
  【参考文献】第二人称叙述的叙事效果研究参考文献

  第二节  关于第二人称叙述的争议

  长期以来,第二人称叙述存在的客观性是许多学者所不认可的,造成这样的局面,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人们在研究叙述人称问题时往往想当然,认为其含义是不言自明的,关注不够,对第二人称叙述的分析也不够深入;客观上,从作品数量来看,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小说占据了绝对优势,大篇幅使用第二人称进行叙述的小说可谓凤毛麟角,在二十世纪以前甚至没有使用第二人称叙述的小说,作品实践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理论研究的滞后。

  但随着小说家们的不断探索,小说叙述形式的不断创新,中外文学中已经涌现出许多使用第二人称叙述的优秀作品,小说叙述人称的日趋多样化为第二叙述人称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可分析的范本,进而又掀起了学界关于第二叙述人称的再讨论。回过头来再看,"立足点说"否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的理由已经有些站不住脚。

  "立足点说"将叙述人称分为两大类型:"如果叙述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居于同一世界,那么沿用传统的概念,他就是第一人称叙述者,如果他存在于小说的人物世界之外,他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人称叙述者。"而"凡是出现第二人称代词的地方,我们去仔细研究,看看所代的是什么,就会明白它的叙述不是第一人称就是第三人称,并不是第二人称的。"但是对于出现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小说到底是第一人称叙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持"立足点说"的学者们之间也是有分歧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是关于李株的一篇通讯《这样的战士》的讨论:

  从安塞到陇东,部队在荒山里走着,走三五十里也不见烟火。你看见连上同志有的身体弱,你就发起互助运动。你抗一挺机枪,背三天干粮,四天生粮,还经常在你肩上加上两条米袋和两枝步枪。因为你,顺利地完成了行军任务。你立下第一功。

  第二功是在环县。你一点钟挖好两个机枪工事。你满头大汗,两手血泡;给你换班,你拒绝。你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敌人溃退了,你把机枪交给别人,只带一颗手榴弹去追击。你冲到追击部队的最前头,缴到一门迫击炮、一挺机枪和一支步枪,还两人合缴一挺机枪,捉了五名俘虏。

  这是李株五十年代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一篇通讯中的一个片段,文章使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对该文的人称归属,有的认为是第一人称叙述:

  作品用"你怎样怎样"来叙述,有人称这为"第二人称叙述".其实,用"你怎样怎样"的方式叙述时,正是要不出现的"我"在向"你"叙述着、倾谈着。

  因此,这只不过是第一人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另外一种观点截然相反,说《这样的战士》是第三人称叙述:

  这篇因为通篇用"你"代替了何大庆,而在叙述的事件中,"我"并没有出现,便往往被认为是第二人称叙述的代表。其实这是一篇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作者跟何大庆亲切交谈中,叙述了他的革命功勋和牺牲经过,是从第三者的立场叙述的。

  第一种观点其实是说"我"虽然没有在文本中出现,但逻辑上"我"是潜在的,"我"与"你"仍然同处于一个话语层面,也就是同故事,所以应当是第一人称叙述。后者的意思是,文章中的"你"与第三人称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叙述对象,叙述者"我"不参与故事,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叙述的,应当归为第三人称叙述。

  其实,两种观点关于叙述人称的判断标准是一致的,即叙述者讲述故事时的立足点、观察点是在故事内还是在故事之外。那么,为何同样的标准得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呢?主要还是"叙述者的立足点是否在故事之内"这样的表述过于笼统,容易引起争议。

  "立足点说"在谈第二人称叙述问题时起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于任何小说文本来说,总是存在一个文本叙述者,而这个文本叙述者只能以第一人称"我"来自称。所以,一部小说无论是以第几人称形式来结构的,文本叙述者这个"不出现的我"在逻辑上一定是始终都存在的,不仅《这样的战士》中有一个"不出场的我",在最纯粹的第三人称小说中同样有一个潜在的"我"!如果以此作为判断叙述人称的标准,那么所有的小说都是第一人称叙述,不仅没有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也不存在!

  其次,说《这样的战士》中的"你"与第三人称小说中的"他"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只是作为被述者被讲述,所以应该是第三人称叙述。倘若如此,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他"和"你"在性质上都一样,那么,为什么不给予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同等的地位,非要把叙述"你"的小说称为第三人称叙述,再费一番周折否认第二人称叙述的存在呢?三种人称是共生共存的,若以某种方法否定其中的一种人称形式,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否定其他两种!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小说叙述中出现的任何人称形式都是以被述者的姿态显现的,不光是"他"或者"你",人物"我"也是被述者,相对于叙述者和被述者来说,这三种人称所指代的人物从性质上来讲,都是一个"他者"!按照此理,岂不是所有的小说都是第三人称叙述?不仅没有第二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也不存在了!

  第三节  第二人称叙述界定。

  一、第二人称叙述

  应当肯定第二人称叙述存在的客观性,因为叙述人称的实质说到底就是一个被述者人称的问题。所谓的第二人称叙述,指的是被述者的人称是第二人称,也就是叙述者叙述"你"的话语形式。无论是从学理上来分析,还是从创作实践上来看,第二人称叙述存在的客观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现实中,法官当庭质问和复述罪犯的作案细节,父母对孩子讲述他们的童年趣事,心理医生对病人潜意识里的病态心理进行分析,使用的语言大都是"你如何如何,你怎样怎样",在这种较为特殊的对话情景中,说话者往往会充当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讲述当事人不知道或者不愿承认的过去。这里,被叙述者都是第二人称"你".对于第二人称叙述存在的逻辑基础,或许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米歇尔·布托尔的说法,"由于总是有人去听人们讲自己的故事,总是有某些事是听故事的人所不知道的,起码在语言方面如此,因此就有可能产生第二人称叙事。"从小说创作实践来看,第二人称叙述更是不该被质疑。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米歇尔·布托尔的《变》就是一部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你"为主人公,叙述了关于"你"的一次旅行,"你"作为主人公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叙述者采用全知视角,对"你"的举止、思想动态都作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属于典型的第二人称叙述。

  二、第二人称小说

  有些论者也承认第二人称叙述的存在,但对什么才是第二人称叙述的理解互相之间却有所不同,高行健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中指出了这方面的分歧:"国外有人用第二人称写出了整本的小说。国内新近也有人通篇用'你'写出了短篇小说,但另一方面也把作者称读者为'你'当成是第二人称叙述。"高行健所说的分歧是存在的,前面提到过的张式弼就认为作者称读者为"你"的才属于第二人称叙述,林文山在《小说的"人称"》一文中举出《红楼梦》中的"诸公不知,待蠢物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称此类话语形式为第二人称叙述。

  如果按照我们的界定,几位的讨论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因为无论"你"指读者也好,指故事中的人物也好,只要"你"出现在文本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叙述着,都可以称为第二人称叙述。

  值得注意的是,几位论者的讨论给我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第二人称叙述与第二人称小说有何不同?这里,我们不揣浅陋,愿进一步对二者的区别作一个澄清。

  首先,第二人称叙述指的是一种话语形式,而第二人称小说是一种小说类型。

  凡是"你"作为被述者的话语形式都可以称作是第二人称叙述,这个概念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泛的,不仅在文学叙事中可以使用,在其他一些文字形式中也可以使用,比如在广告文案、产品使用说明书等实用文体中就经常见到。即便是在文学作品中,第二人称叙述的外延也是较大的,诸如书信体小说、独白小说以及抒情性散文等几种文体中经常见到的使用第二人称代词的话语形式,都可以被称作第二人称叙述。而第二人称小说则专指一种以人称形式为区分标准的小说类型。

  其次,第二人称叙述中"你"的指代较为多样,而第二人称小说中的"你"专指故事的主人公。祖国颂在《叙事的诗学》一书中对文学叙事中"你"的指代做过较为深入的分析,他认为"你"可能有五种不同的指代物,分别是故事的主人公、被假定的叙述者自指、故事接受者、某一人物独白时的自称、文本叙述接受者,可见"你"的所指是相当多样的,"你"的指代不同,话语蕴义与叙事效果也不尽相同,但都可以称为第二人称叙述。而第二人称小说则专指"你"作为主人公被述者的小说,这与第一人称小说主要讲述"我"的故事、第三人称小说主要讲述"他"、"她"或者"它"的故事是一脉相承的。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明确了所谓第几人称叙述就是指被述者是第几人称形式,而第几人称小说则是指主人公的人称是哪一种。主人公是第一人称的,就是第一人称小说,主人公是第二人称的,就是第二人称小说,主人公是第三人称的,就是第三人称小说。这样的界定应该说是清晰明了,也容易理解,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不幸的是我们却遇到了另一种尴尬,真正通篇都以"你"为主人公写成的长篇小说数量太少了,目前来看,可能只有布托尔的《变》和布拉奇的《人》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纯粹的第二人称小说。单纯量上的劣势绝不足以成为否认第二人称小说存在的理由,但问题是,如果只关注"你"作为主人公被叙述的叙述类型,不能使我们对"你"的指代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在文本中所起到的独特的艺术效果做更全面的考察,而且如布斯所说:"说出一个故事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讲述的,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重要的东西,除非我们要更精确一些,描述叙述者的特征如何与特殊效果有关。"而本文的最终目的正在于揭示第二人称"你"在叙述中能起到怎样的特殊效果,惟其如此,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显然,如果样本类型过于单一必将使我们将做的研究的意义大打折扣。

  有鉴于此,我们在之后的论述中,将持较为开放的态度,把尽可能多的使用第二人称的叙述类型纳入到讨论范围之内,而不仅仅讨论第二人称小说这单一类型。这样做,一是解决了可分析的范本数量不足的尴尬,二来也有利于对"你叙事"这种较为特殊的叙述类型有个更全面的认识。这也是本文的题目叫做《第二人称叙述研究》而不是《第二人称小说研究》的原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