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本质、经验挑战及发展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20 共5646字
论文摘要

  文学艺术主要包括小说、电影、电视、音乐、戏曲、舞蹈、绘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基础,吸收借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国外文艺创作生产成果,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有益经验,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时代课题与挑战。只有不断探索文艺创作生产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各类文艺人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着力拓展文艺创作生产的实践路径,才能推进我国文艺创作生产的繁荣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的本质特征

  文艺创作生产是文艺工作者利用一定的文化资源进行艰苦的精神劳动形成文艺产品或提供文艺服务的过程。文艺创作生产作为文化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体现为人以审美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艺创作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与时代决定了文艺创作生产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在凝聚民族精神、培育核心价值观念、陶冶道德情操、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中文艺创作的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与西方的文艺创作生产所依据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服务对象截然不同,体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的文艺生产资料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所有,文艺创作生产者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文艺创作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创作文化产品由人民共同消费享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作为繁荣我国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环节,其创作成果即文艺作品发挥着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社会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服务于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为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在这个崇高的事业中,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还是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生产,体现为意识形态性与产业性的双重属性,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中,文艺创作作为一种精神生产,追求单一的社会效益,看重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功能。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这使得文化艺术创作生产同时要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艺术生产资源与文艺产品要进入市场流转、分配,具有产业化的特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既要遵循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遵循市场规律;既要追求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也要追求其经济效益,体现出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既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反映着当今时代与社会发展变革的主题,体现为民族性与时代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生产必须吸收、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历史上创作出的优秀艺术成果,在作品的思想观念、题材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同时,我们的文艺创作生产必须保持开放性,积极利用现代文化科技,吸收借鉴世界文艺精华,加强中外文学艺术交流,推动中华民族文学艺术“走出去”。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中曾指出,就文艺作品而言,“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最高的标准”。这里的“美学观点”主要指文艺作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体现其艺术性特质;“历史观点”则指文艺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深度与广度,体现为作品的思想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将这两种标准的统一作为目标,在创作中既遵循艺术美的规律,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又反映时代主题和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的基本经验与现实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文艺创作生产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进入了快速发展、全面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创新的时代任务和内外形势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艺创作生产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的主要成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由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中的文艺创作生产也经历了体制机制的变革,逐步实现由传统封闭走向交流开放,由单一样式走向多样发展,由被动牵引走向主动作为,文艺创作生产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艺创作生产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文艺工作者紧贴时代主题与社会生活变革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文学、影视、乐曲、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创造出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的文艺作品,许多文艺作品充分利用现代文化技术,吸收借鉴多种文化艺术资源,使其质量品位大幅提升,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二是文艺创作生产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随着各类各级艺术教育的普及扩展和各类文艺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完善,我国文艺创作生产的人才队伍数量越来越多、素质越来越高,人才结构配置更趋合理,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承担起发展繁荣文艺事业与文艺产业的重担。三是文艺创作生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不断彰显。

  随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文艺创作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进一步调动激发,各类文化资源的流转调配更趋合理。一方面,文艺事业更多地惠及普通民众,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以维护;另一方面,文艺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文艺产品通过市场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四是文艺创作生产的环境条件和谐融洽。文艺创作生产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创新氛围作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交流的增强,文艺创作生产的环境氛围更趋宽松和谐,各类文艺创新和创作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各类艺术类型之间、中外文学艺术之间的比较、交流和借鉴更趋活跃,为文艺创作生产提供了良好环境氛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实践在开创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于文艺创作生产发展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文艺创作生产要始终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高度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使用,实施精品战略。文艺人才是文艺创作生产繁荣的基础,要建立健全文艺人才培养使用的体制机制,塑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要实施精品工程战略,集中力量打磨、创新艺术精品,发挥文艺精品的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文艺精品。三是遵循文艺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继承、借鉴、创新的关系。要充分认识文艺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深化对文艺创作生产规律的研究,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吸收借鉴国外文艺创作生产的经验,结合时代发展推动文艺生产的创新与变革。四是实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文艺创作生产中的作用。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发展繁荣的动力,必须调整改革原有的文化体制机制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实现文艺创作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总结文艺创作生产的成就与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当前的文艺创作生产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一是文艺创作生产的思想艺术性尚需凸显。受现实物质利益的驱动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当前文艺创作生产中一些文艺工作者存在浮躁心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一些缺乏原创思想、跟风模仿复制的文艺作品充斥文化市场,作品的艺术思想受到贬损。二是文艺评论的水平亟需提升。“文艺评论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评鉴机制和驭动力量,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与巨大作用。”

  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文艺评论的规则和规范仍显不足,一些文艺评论存在虚假化、功利化、学究化的问题,客观公正、自由健康的文艺评论氛围亟待形成。三是文艺事业与产业发展仍存在矛盾。随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文艺创作生产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衡化问题更加突出,文艺产业发展中政府、市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亟待理顺,中西文艺交流中“西强我弱”的格局亟待改变。四是文艺创作生产高层次人才短缺。我国文艺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机制尚需不断完善,文艺人才的培养使用要克服追求短期速成的思维模式,注重文艺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长期积累与培养,文艺队伍的老中青人才结构比例亦需进一步优化。

  三、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的实践路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开创文化艺术创作生产的新局面,必须不断探索并拓展文艺创作生产的实践路径,进一步加强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健全文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文艺作品评价激励机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现弘扬主旋律与坚持文艺多样性的统一。

  一是要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文艺产品具有意识形态性,文艺创作生产具有方向性,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而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和特性。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必须紧紧抓住人民群众这一中心,引导文艺工作者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意识与使命意识,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在文艺创作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创作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发展繁荣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群众文化。同时,要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作为文艺创作生产的源头,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文艺创作生产的热情,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实现“一切进步的文化创造生产都根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二是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在文艺创作生产中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文艺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都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主动讴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信,积极传递正能量,追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时刻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在文艺创作生产中提倡多样化就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推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体现当前我国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实际,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实践,使各种文艺风格、题材、形式得以充分发展,共同构建和谐文化生态。当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将主旋律寓于多样化之中,在多样化中坚持主旋律,推动文艺创作生产的发展繁荣。

  三是建立健全文化改革创新机制。改革创新是文艺创作生产的内在要求,是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建立以文化生产单位和个人为主体,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市场化开发为重点,以完备的产业链和完整的价值链为依托、以版权保护为保障的文化创新机制。”要依据文艺创作生产的规律和时代变革的要求,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调整优化文艺创作生产单位的内部运行机制,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要积极推动文艺与科技的融合,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推动文艺生产的创新,不断开创新的文艺类型,增强文艺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四是完善文艺产品评价激励机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文艺创作生产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对其生产活动及其产品进行评价,给予优秀文艺产品的创作者以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要科学设置评价标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牵引,将专家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将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合理设置各项量化指标,将专家评价、群众评价和市场检验相结合,把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的最终标准,确保评价标准的一贯性、公正性。要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文艺产品评优机制,确保评选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保持评选的公信度。同时,要依据评价结果对文艺创作生产者实施奖惩,形成褒奖先进、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文艺精品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促使文艺创作生产者不断提高创作生产水平。

  五是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生产的良好环境。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创作氛围,鼓励不同流派和观点之间的交流、交锋,提倡不同文艺生产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允许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共同发展,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创作生产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生产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保障文艺创作生产者、传播者及其消费者权利义务的必然要求。要紧跟时代发展和文艺创作生产的新需求,不断完善文化政策制度,加强文艺立法工作,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文艺创作生产的规范保障作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和文艺人才的管理,加强版权保护,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障文艺创作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1.
  [3] 艾菲.时代文化论要[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360.
  [4]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 人民日报,2011-10-26.
  [5] 韩永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概论[M].武汉:武汉人民出版社,2012.23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