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中原神话的原始思维特征中和谐思维的萌芽与表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21 共4601字
论文摘要

  "文化现实是体现文化的碑铭, 而神话是道德准则、社会组织、宗教仪式和习俗的真正依据.因此,神话故事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和影响不仅超出了故事讲述本身,它不仅从生活汲取营养,还制约着文化的许多方面.它是原始文明的信条,原始文明的脊柱. "[1]

  在文化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的这段话里我们看到,神话作为原始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中原神话是决定中国传统文化因子构成的基因化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萌芽,在中原神话中早已得到追溯. 在中原地区神话流布广泛, 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文化底蕴之深厚,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价值及意义都是令人震撼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特征,"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谐的本质是和而不同,承认多样性、差异性,寻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和谐统一.中国素有"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优秀传统,崇尚"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境界,是世人对"和谐"思想不断提炼、不断完善的最终理想.

  神话作为原始文化记忆的符号象征, 其中早已蕴含"和谐"思想的萌芽. 从中原神话产生的原始思维结构特征来看,它的混沌性中包含的"天人合一"、"天人同归"、"万物齐一"已是和谐思想的萌芽;在其内容表现上,它所透射的"二元对立统一"阴阳相合观念,是和谐思想萌发的文化土壤; 从中原神话的原始主义色彩中,柔性与阳性原始主义融合而构成了和谐之美,可见"以和为美"的和谐思想源头;中原神话体系的"多元统一",体现了多样共存的和谐统一思想元素.所以说,对中原神话的重新审视, 也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探本求源.

  二、中原神话的原始思维特征中和谐思维的萌芽

  苏联伟大的人民作家高尔基说:"神话是一种虚构. "[2]神话是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借助想象和幻想而进行的一种原始艺术创造. 由此,神话是幻想和虚构的产物.正是神话所产生的思维基础, 使得神话思维结构的特征显现出 "万物有灵"、"物我不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维萌芽.

  意识是以客观物质的存在为前提,所以说,原始社会的神话在某种程度上是原始人类思想认识的一种投射.原始社会的人们处于世界形成之初的蒙昧状态,对宇宙天体的认识是模糊的、混沌的,这在原始神话思维结构中表现为混沌性.在原始思维产生阶段,由于原始先民的思维水平简单,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控制程度较低,对自然规律没有初步的科学认识,世界万物在他们的思维观念里是混沌一体的.例如,在济源县太行山一带流传的盘古神话有记述说:"太初宇宙混沌如鸡子("宇宙蛋"),盘古孕育其中,十万八千年后,盘古破茧而出,垂死,肢体化生天地、日月、山川万物. "[3]

  另外,在我国明代记载的巨神"以斧凿混沌,经营天地"的神话中详细讲到:"(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 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执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 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开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此而混沌茫开矣. "[4]

  远古人类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神话思维的混沌形态. 在原始人类的各种思维模式中,这种浑然为一,人与物相互转化,表现出模糊的整合认知性.从而使中原神话显现出物我不分、物与天齐的混沌感知,其本质是天人合一的神秘思维特征.

  作为早期人类的思维方式, 神话思维是一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混杂合一的感知认识,在神话中表现为各种感知映象,集中体现出实象与虚象的混合,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模糊混沌.[5]

  它在中原神话中与万物有灵观念紧密联结,使世界万物相等,主客体浑然合一.这种神话思维达到心物交感、万物同一的混沌境界在中原神话中普遍存在.如盘古化生天地万物,创造人间世界;正阳的《胡玉人和胡玉姐》里,同样提到"人间正神"(创世人类始祖)死后变成人间花草、鸟兽和世上万物的故事;另在灵宝的《夸父山和桃林塞》中,关于夸父死后,躯体化作夸父山,手杖化为桃林的记载等.[6]

  在原始神话中,这种化生万物的神人和动物,无论是盘古、女娲,还是鸟、兽、虫、鱼等,都表现出浓厚的物与人平等相处、物我相通的"天人合一"思维特性.这种鲜明的万物有灵观是原始神话思维结构特征的体现,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人神相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人类社会早期"和谐"思维的萌芽. 后世的"和谐"理念是对原始社会时期这种神话思维的高级发展.

  三、中原神话中阴阳相合观念所蕴含的"二元对立统一"和谐思想的表现

  从中原神话内容所反映的阴阳相合观念来看,中原神话表现出的原始哲学思维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精神萌发的文化土壤. 首先,中原神话中所蕴含的"二元对立统一"观念是和谐思想萌生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历来反对分立而主张统一,但这里的统一是"二元对立"后的"合二为一".原始人类将自然万物划分为阴阳二类,这是男女二性延伸、人化自然的一种结果. 虽然是一种对立,也是一种和谐.神话世界将二者天然融合在一处.[7]

  从生殖崇拜角度对中原的女娲伏羲神话加以考察,女娲神话反映了女性生殖崇拜观念,伏羲神话反映了男性生殖崇拜观念.这在女娲"补天"、"抟土造人"的神话以及伏羲以鸟类、葫芦化身而被奉为"人祖爷"的神话传说, 分别反映出浓郁的女性生殖崇拜和男性生殖崇拜. 男女两性的分立,即是二元对立的表征. 而男女交合生殖崇拜的产生以此为基础, 其中蕴含着阴阳相合的观念. 在原始先民有了男女交合致使女性受孕思想观念后,女娲伏羲共创人类的神话开始合流,又或说女娲盘古神话合流.如"滚磨成亲"兄妹婚暗含了"女性"是阴的符号象征,男性是阳的符号象征,且男女交合意味阴阳交合, 由此男女交合生殖崇拜为阴阳相合观念奠定了基础.[8]在此,即把男女二性与阴阳二性等同看待,突出阴阳二元由对立走向统一.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像的出现进一步印证了中原神话中男女交合的阴阳相合思想.

  再者, 中原神话所反映的本质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即生死问题的追问,折射出原始先民的生死观念. 但在中原神话中"生死"不分离,二者在现世生活中的连续性,把人与自然看作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整体,最终形成"灵魂不灭、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死观,并影响后世"生死齐一"以及中国民间的"阴阳相合"生死价值观. 由于先民的直觉类比思维,使灵魂不灭观念冲破生死界限,在神话中以原始神灵信仰的方式普遍存在. 在黄帝神话中有"黄帝骑龙升天"的情节,大禹治水神话中有大禹的妻子化作石像的故事情节,盘古、夸父等死后化为山川、河流、植物等生命体,以它生命体的形式存在,表明了"人物相通"、"灵魂不灭",天地人神共处一极的"阴阳相合"原始生死观.在这里,我们说"二元对立统一"的阴阳相合观念包蕴者丰富的"和谐"理念元素.

  四、从原始主义角度来看中原神话中和谐思想的表现

  中原神话作为原始文化现象的一种载体, 它运用神话的想象方式来表现原始主题, 从而带有强烈的原始主义色彩.对中原地区"羿与嫦娥"原生神话的考察,透视出原始主义中阴阳相合而产生的和谐美特点. 中原地区的羿单一射日型神话,所表现的是羿上射十日,为民除害并被奉为"宗伯"之神的内容,充分体现出羿勇猛无畏、敢于拼搏、尚武善斗的英雄品格. 不仅在神话人物性格上凸显其雄武、阳刚的男性特质,而且在神话意象上表现出雄浑、壮美的阳性色彩.比如在今河南桐柏的《前羿和后羿》中,羿在除掉远古的妖魔、恶龙之后,又射出九箭,杀死九只水火妖怪,把它的肉埋在地下,就变成了九华山;又射杀七角大恶龙,变成了七垄河.[9]

  我们看到羿拥有强大的超自然神力,对力量的掌控展示着男性的阳刚之气. 为民除害实则是解决人与自然间(妖魔、恶龙)的不平衡关系,进行协调以达统一, 表现了原生神话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价值观.

  嫦娥神话中"奔月"主题相应地展现出以月亮为女阴象征的柔性(即女性)原始主义特点. 这种柔性原始主义包含女性与自然的直接关系, 并昭示着人与自然原初的和谐状态,是女性阴柔气质的独特表现. 作为与羿相对的女性神, 她的柔美特质是女性或母性社会时期原型态品格的积淀. 在中原地区有关"嫦娥"的神话虽经变异有多种说法, 但在原型态中保留的嫦娥月宫捣药、折桂并送桂花仙酒、误喝人参汤受惩而变作蟾蜍等情节,都带有柔性原始主义色彩. 桂树、桂花、玉兔等具有柔性特征的意象,与嫦娥一起飞升月宫,并在以"月亮"、蟾蜍为女性象征的天界共存共生,既表现女性的柔美特性,又体现了天地相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再者,羿与嫦娥神话具有自身完整而独立的体系,从而在这一体系中阳性原始主义与柔性原始主义融合为一体,并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阴阳和谐美的原初形态, 从而为和谐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从中原神话多元一体格局看"和合与共"的和谐思想萌芽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它所包含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共生的. "多元一体"思想也是中国式文化的表现,它尊重多样性. 既保持各民族特色,又相互容纳,达到"和而不同"的和平共处、共存共荣. 中原神话中的多元建构现象和统一体系可看作"多元统一"思想的开端. 对于华夏文明起源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中原伏羲、女娲神话是典型的"多元一体"思想体现.拿"伏羲、女娲补天"神话来讲,"补天"反映的是宇宙秩序得以稳定这一远古社会的重大自然事件, 在各地流传的说法各不相同.有的侧重兄妹补天的过程,有的侧重炼五色石的场景和过程,这种由于地域特点而形成的差异性,形成神话的多样性、丰富性,但也反映出多元的建构特点. 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也具有共同特征,即不同的情节、事物和人物都表现了"女娲补天"这一事件的完整性和统一性.[10]

  不同的情节单元表现相同的主题,并在多元共存中构架出伏羲女娲神话庞大的统一体系.这正是"和而不同"的思想展现.中原神话"多元一体"的特点在大禹神话、黄帝神话也都有体现. 虽然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情节内容有差别,在其表现主题上,却都以神话人物为中心而展开,集中体现一个核心体系,这种外在表现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核心的统一,也隐含了"多元一体"的和谐思想特色.

  六、结语

  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的文明之源, 作为原始文化的统一体, 中原神话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原神话中表现的"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等原始思维的结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观念的思维基础."二元对立统一"的阴阳相合以及原始人类"灵魂不灭"的独特生死观,从另一个侧面传达了和谐的价值观.从柔性与阳性原始主义的文化视角出发,中原神话展示出柔性与阳性的统一和谐美, 同时也直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原神话体系的"多元一体"构建特点是中国后世"和谐"思想的一种独特表现.总之,中华民族"和谐"思想的文化起源可归因于中原神话,它在传统"和谐"文化和核心价值的形成中具有史的开端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振犁,陈江风.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2]张冬梅.中国远古神话:根植于现实的幻想[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1).

  [3][4][6][9]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5]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05.

  [8]许安娇.女娲伏羲神话与阴阳交合的哲学观[J].琼州大学学报,2003,(3).

  [10]张振犁."中国羲皇文化之乡"剖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11]费 孝通.论 人类与文化自觉 [M].香 港 :华夏出版社,2004.

  [12]霍志军.伏羲神话在中华统一文化中的价值体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1).

  [13]潜明滋.中国神话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4]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5] 袁 珂 . 神 话论文集 [M]. 上 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6]胡 万川 . 嫦 娥奔月神话新探 [J]. 民 间文学论坛 ,1997,(3).

  [17]刘魁立,马昌仪,程蔷.神话新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