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历届长江文化艺术节概况及其特色与成效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20 共11197字
论文摘要

  位于江尾海头的张家港,是长江、太湖流域最古老的地区之一,更是一座充满魅力和活力的文明城市。多年来,张家港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先创优,使张家港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长三角”熠熠生辉的明星城市。在创造丰厚物质文明的同时,张家港始终把弘扬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市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品牌。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书香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等创新举措,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等诸多称号使其在全国享有盛誉。而在十年前,为解决自身文化品牌不成熟、资源不丰富的问题,为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全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张家港市本着“没有文化‘借文化’,没有文化创造文化”的思路,积极寻找拓展文化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将目光投向了血脉相依的文化母体——长江。

  长江横贯东西,连接南北,蕴育滋养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大江文明。长江文化作为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以其丰富多元的深厚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宝库。长江文化中蕴涵了区域文化间丰富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为张家港市大力倡导和实践“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理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作为啜饮母亲河乳汁成长的长江儿女,张家港人亲历了工业化浪潮和城市化进程对长江生态文明发展所提出的新挑战,体悟了长江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重大课题,由深爱而引发的强烈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促使张家港率先吹响了保护弘扬长江文化的号角,扛起了地方政府倡导长江文化的大旗。2004年,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应运而生。

  一、历届长江文化艺术节概况

  2004年,张家港首次开创性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现名“长江文化艺术节”)活动。历经十年,现已打造成了一个全民化、体系化、创新化的长江文化盛会。

  (一)2004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第一届)
  2004年11月,首届艺术节举行,共有5大主题活动:一是联合湖南、湖北、重庆、安徽等7个省市的剧协,举办第一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包括花鼓戏、楚剧、川剧、黄梅戏等多剧种的精彩演出;二是联合沿江九省市剧协,召开“04(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发展联盟研讨会”,发表《长江流域戏剧发展战略联盟宣言》,共商传统戏剧发展大计;三是“写长江”,举办“长江颂”中国当代着名书法家精品展,由101位全国书坛顶尖人物撷取历代文人墨客歌颂长江的诗词佳句,泼墨挥毫,展示长江风采;四是联合宜宾、九江、重庆等10座城市的电视台,举办“长江城·长江人”长江名城文化风情电视片展播周,展播各自的城市风情和文化,分享区域经验;五是联合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举办“欢聚一堂——相聚张家港”综艺晚会,彰显了张家港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2005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第二届)
  2005年11月1日至18日,以“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的2005年(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隆重举行。除举办长江流域戏剧发展战略联盟首届年会、“画长江”、“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欢聚一堂”大型综艺晚会等活动之外,还创新举办首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开展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过街巡游表演、“伟大的遗产”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主题展览、“长江风”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晚会、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保护和发展研讨会。其中,过街巡演汇聚沿江各省区市和张家港市各镇(区)的27支地方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团队900多名演员,展示了各自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

  (三)2006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第三届)
  2006年11月1日至24日,2006年(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举行。本届艺术节恰逢张家港撤县建市20周年,开幕式文艺演出结合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民间表演艺术,突出展现了全市20年来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可喜成就。举办“唱长江”、“长江颂”全国征歌活动,面向全国征集到作品2039首,最终评选出《我的长江》、《海之头、江之尾》等20首等级奖、30首入围奖和4首特别奖,并制作专辑和作品出版。开展第二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长江流域戏剧发展战略研讨会、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联谊会、《中国·河阳山歌集》首发式暨河阳山歌推介会等活动。

  (四)2007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第四届)
  2007年,“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正式更名为“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本届长江文化艺术节自10月28日至11月6日举行。“摄长江”、“长江颂”全国摄影艺术精品展盛大揭幕,一幅幅流光溢彩的摄影作品再现了壮丽无边的母亲河。“中华情·绚丽张家港”文艺晚会,以秋之绚,春之韵,冬之梦,夏之舞的形式结构,展现了张家港的古韵今风。同时,张家港作为全国县市首家“小戏小品”创作基地,承办了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评选暨第二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经过六场激烈角逐,“中国戏剧奖”的小戏类和小品类各产生出10个获奖作品。艺术节期间还举办了第二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开幕式暨文艺晚会、长江流域优秀民族民间文艺节目巡演等惠及全民的文化活动。

  (五) 2008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第五届)
  2008年11月1日至12日,“2008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举行。艺术节主要活动共有六项:“欢乐中国行·魅力张家港”大型文艺晚会、“长江颂”全国新闻作品大赛颁奖仪式、《张家港历史文化丛书》首发式、长江流域民间文艺家协会联谊会、第十五届中韩日(BESETO)戏剧节暨第三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中国长江戏曲博物馆开馆仪式等。其中,戏剧艺术节除有国内10个省(市)的表演团队外,还邀请韩国、日本共13家专业剧团轮流演出,演职人员超过1000人。本届艺术节以“看长江”来歌颂长江,通过举办新闻作品大赛的方式,旨在以新闻作品正面展示长江流域丰厚的物质文明和文化财富,为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提供舆论支持。

  (六) 2009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第六届)
  2009年11月1日至5日,“2009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举行,共举办第三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第三届(张家港)全国小戏小品大赛、“长江文化”高层论坛、长江流域各省市戏剧家协会联谊会、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奠基仪式等16项活动,邀请着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做题为“长江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专题讲座。本次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除了有藏族舞蹈、云南哈尼族舞蹈、羌族民歌等各地富有代表性的歌舞表演外,还有沿江各地汇集的16支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团队在基层巡演,让市民在家门口也能领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第三届(张家港)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从推荐的1380件作品中选出21个小戏和24个小品剧目进入决赛,最终共有10个小戏和10个小品获得“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的优秀剧目奖。

  (七)2010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第七届)
  2010年11月1日至15日,“2010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举行。同年,中国长江文化艺术网开通,建成历届长江文化艺术节专题资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以整个长江流域文化艺术为主题的门户网站。本届艺术节活动以“说长江”为主旋律,举办“长江颂”全国曲艺作品征集大赛,收到参赛作品225篇,涵盖39个曲种,并最终评选出最佳作品3篇,优秀作品10篇,入围作品30篇。艺术节期间还举办了第四届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众多“梅花奖”获奖演员登台演出,并由昆剧、川剧、滑稽戏等8台精品大戏。举办2010年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精品展、长江流域群众文化学会专题研讨会等多项活动。

  (八)2011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第八届)
  2011年11月1日至16日,“2011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举行。其主要活动包括:2011中国文化发展论坛、“长江颂”全国诗歌作品征集活动、第四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第四届(张家港)全国小戏小品大赛、《张家港人文精萃丛书》等三套本土历史文化图书出版发行以及2011年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群星讲堂”开班。本届艺术节以诗歌咏赞长江,并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强有力的文化脉动,传递着弘扬长江文化、彰显文明典范的鲜明主张。

  (九)2012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第九届)
  2012年,恰逢张家港市建县(市)50周年,于10月28日举办了“2012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暨张家港建县(市)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以“拍长江”来歌颂长江,创新举办首届“长江城·长江人”全国微视频大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第五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开幕式邀请25位“梅花奖”艺术名家带来越剧、昆曲、京剧等9个精彩节目;9台优秀大戏分别在保利大剧院和永联文化中心参加展演;“精品小戏进社区”巡演活动选送7个精品小戏分赴各镇(区)演出。此外,还举办了江苏省梅花奖艺术团走进张家港惠民专场演出、长江流域群众文化学会研讨会、长江流域戏剧家协会座谈会等活动。

  (十)2013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第十届)
  第十届艺术节坚持“时代性、群众性、节俭性、实效性”原则,开幕式取消了过去惯用的大型晚会,而将简短隆重的开幕仪式与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踩街展演合并举行,不仅节俭了经费,更回归了长江文化本源,凸显了群众参与性;本届艺术节以“映长江”为主旋律,举办“寻找长江文化的十个符号”——中国·张家港首届微电影大赛,通过微电影的手法来提升人们对长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期间还举办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进社区巡演、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第五届(张家港)全国小戏小品大赛、长江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长江流域群众文化学会座谈会、长江流域戏剧家协会座谈会、2013“扬子江”诗学奖颁奖典礼暨“诗歌里的城·张家港”朗诵会等活动,并承接第13届中国戏剧节5台大戏展演工作,所有活动均以“长江文化”为核心,通过精心策划,周密实施,在艺术内涵上下功夫,在弘扬长江文化的同时渗透张家港本土文化元素。

  二、长江文化艺术节的特色亮点

  (一)坚守品牌战略

  长江文化艺术节坚守品牌战略,以跨区域的文化研讨会、展览、展播、展演以及旅游、文化推介会等形式,集中展示了长江流域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和历史人文风情。

  每年轮替的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汇聚了来自沿江各省、区、市的51部大戏和96个民俗节目,充分展示了长江流域各类艺术形态的丰厚性;“写长江”、“画长江”、“唱长江”、“摄长江”、“看长江”、“赞长江”、“说长江”、“咏长江”等“长江颂”系列主题活动,从多个艺术层面展示了长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而“长江城·长江人”全国微视频大赛、“寻找长江文化的十个符号”全国微电影大赛的推出,又进一步丰富了长江文化的共享方式;自2007年起,艺术节还与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合作,每两年举办一次 “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全国小戏小品大赛,已有近200个小戏小品赴港城参赛,其规模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瞩目与肯定。同时,长江文化论坛、“长江杯”文学评论奖等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既是长江流域的深情相约,也是文化理念的热烈交锋,还是本土文化的薪火相传,成为城市风采的缤纷亮相。

  (二)注重区域合作

  长江文化艺术节秉承“交流、交融、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构筑了一个沿江城市联动对话的平台,一个流域文化碰撞交流的空间,打破了长江文化地域隔阂、打破艺术种类之间的隔阂,雪域文化、巴渝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等流域文化齐聚张家港,真正实现了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

  十年来,来自沿江12个省、区、市的戏剧团、艺术团、文化馆等近200多个单位在张家港同台献艺,互相观摩、互相借鉴,让长江戏剧文化、民俗文化互相交融,不仅促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有了更大的动力,而且也在各地催生了一批地域文化精品。十年来,张家港已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及沿江12省、区、市各群文学会、剧协等单位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携手联动,有助于沿江各地整体文化资源的共同开发,有利于长江流域统一文化品牌的逐步树立,有益于各族人民不同文化力量的集合凝聚,从而构筑起区域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载体,全面拓展了长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使长江文化艺术节产生了更大和更持久的效应。

  (三)坚持惠及全民

  十年长江文化艺术节,已举办各类跨区域大型公益文化活动80多项,沿江12省(市、区)参与总人数近100万,充分展示了“文化的盛宴、群众的节日”。长江文化艺术节所有活动都面向群众,“长江流域精品小戏进社区”,“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进社区”、“群星奖”获奖节目展演、江苏省梅花奖艺术团惠民演出等,一台台荟萃长江流域各地文化精华的节目送到了张家港市民门口。2013年,第五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特设大新镇、南丰镇两个会场,让更多群众共享长江文化艺术节的精彩。为进一步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满足全市广大戏剧爱好者、特别是新民市的文化需求,2012年起,长江文化艺术节尝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百姓消费相结合的新型运作机制,实行戏曲惠民举措,大戏展演最低票价10元起,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每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超过90%。

  (四)重视学术研究

  长江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也吸引了众多的文化专家、学者更为深入地进行长江文化的系统研究。

  每年召开长江流域戏剧家协会研讨会、长江流域群众文化学会研讨会,以“促进长江流域文化繁荣与发展”为宗旨,围绕不同方面提出了创新性、建设性的观点与建议。而在“长江文化”高层论坛、2011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等活动上,来自文化部、社科院、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北京大学及各地主要文化部门的一批专家学者就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搭建文化与经济社会其他门类沟通协作的交流平台、在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文化先导作用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长江文化艺术节的长效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长江文化艺术节也为张家港本土文化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契机,2006年长江文化艺术节上,张家港市的第一套文学丛书《张家港文丛》首发式在博物馆举行。随后几年里,《中国·河阳宝卷集》、《张家港历史文化丛书》、《张家港文化品牌丛书》暨《“长江颂”优秀歌曲专辑》、《张家港人文精粹丛书》、《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览》、《张家港市民族民间器乐曲集》等书籍先后在长江文化艺术节上举行了首发式。

  三、长江文化艺术节取得的突出成效

  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一年一度的长江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城市风采缤纷亮相、本土文化薪火相传、文化理念热烈碰撞、文化资源交流共享的广阔平台。张家港凭借长江文化品牌的塑造而获得社会各界的充分赞誉,被媒体誉为“县级市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

  (一)确认了张家港的文化身份

  长江文化艺术节的十年成功实践,加快了张家港城市文化建设新机制的建立,塑造了城市文化个性,清晰了城市文化发展定位,拓展了城市文化资源,打造了城市文化品牌,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一方面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为基本内涵的张家港精神与兼容并蓄、奔腾进取的长江文化精神成功对接,为培育底蕴深厚、海纳百川的张家港当代城市文化精神提供了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张家港以积极的文化创造者身份,推动和参与了长江文化的共同建设,以本地文化建设成果丰富了长江文化的内涵,对于“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项目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实质性推动作用。

  张家港也因此被中外媒体誉为“一个县级市率先扛起了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并荣获国家文化部第二届文化创新奖。长江文化艺术节已作为全省重点培育的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写入了江苏省委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决定》和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文汇报、新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也对张家港和长江文化艺术节进行了持续关注。

  (二)提升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长江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张家港的重要文化品牌。张家港市高度重视,坚持政府主导,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全面保障长江文化艺术节,优化城市文化环境做出了积极探索。一方面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张家港市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地方戏剧博物馆、长江文化博物馆以及南丰镇科文中心、大新镇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已成为长江文化艺术节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1万场次,成功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广泛开展“一镇一品、一镇多品”地方特色文化繁荣工程,充分激发群众文化热情。2011年底,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探索设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壮大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了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长江文化艺术节注入了更为强大的文化力量。

  (三)促进了长江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长江文化艺术节激活了长江流域的各类文化资源,搭建了长江文化展示、研究、交流的平台,建构了开放、联动的长江文化发展机制,重塑了长江文化的形象,彰显了长江文化的魅力,共创出长江文化的更大辉煌。2004年,长江流域戏剧发展战略联盟成立,其宗旨为全面加强各成员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致力于长江流域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推进长江流域戏剧艺术市场和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建立并开拓出长江流域戏剧事业合作进取的新机制和新局面。五届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和五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川剧、花鼓戏、淮剧、黄梅戏、河阳山歌等,每一场演出都是最具长江流域历史文化特色的优秀节目。长江流域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升华,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四)带动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开展

  长江文化艺术节为张家港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源头活水”,进一步培育了市民的文化自觉,激活了本土文化的生产动力,带动了全市一大批城乡特色文化团队的发展建设。近年来,张家港市群众文艺团队及基层文艺节目质量不断提高,登上了长江文化艺术节的舞台,凤凰镇歌曲《莳秧歌》、塘桥镇舞蹈《亮亮高》等参加了第四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开幕式。

  2013年,张家港市通过实施地方特色文化繁荣工程,组建起的9支乡镇地方特色文艺团队,如唱春、香山武术、斫竹歌舞、沙上秧歌等,和来自长江流域十二省市区的优秀民间文艺表演团队共同参与2013长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第五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踩街表演,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展示张家港的无限风采。

  四、长江文化艺术节成功实践的动因

  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这场文化盛典是张家港全民参与积极互动的成果。每年从市委、市政府,到各相关部门,再到普通的市民,都为之欢欣鼓舞、奔波忙碌。系统观和大局观,整体性和协作性,始终贯穿着活动的设想、策划、筹备及运作,将办好长江文化艺术节,推动长江文化品牌建设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了长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一)城市优势与长江文化的有机结合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依水而生、横跨万里、绵延古今,既有物质文化留存,又有精神文化传承。而长江文化的广大需要一个坚实的研究、建设和传播平台。位于江尾海头的张家港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始终把文化建设融汇其中,引领发展、改善民生,不断注入和提升城市的发展魅力。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是张家港准确把握时代脉络,依据自身的区位特点和经济优势提出的战略举措,既能够跟城市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又有服务长江流域的大视野。十年里,张家港市以保护为基础、以公益性品质为保障,以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前提,通过合理机制和科学手段,将长江文化艺术节成功打造成了一个影响全国的品牌活动。

  (二)政府与社会各界联动机制的建立

  长江文化艺术节的成功实践,基于其已形成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良好运作机制。长江文化艺术节是由政府推动实施的公益性文化行动,在国家文化部、江苏省委宣传部等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张家港市与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经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多个国家级文化单位及沿江各省(区、市)文化单位携手,共同推动“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项目的实施,构建崭新、科学、开放的长江文化交流合作发展机制,促进了长江流域文化艺术的有效互动。

  (三)社会资本的不断注入

  在政府加大对艺术节投入的同时,参与运作的社会资本比例正逐年增加,活动有效导入了项目分包、政企合作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对条件成熟的活动项目,在策划、执行等环节实施政府采购,严格招投标管理,推进了文化项目运作的管办分离。(四)专业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为适应文化的自我发展需求,2013年长江文化基金会成立,2014年,经国务院、民政局批准,长江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打破政府办节的模式,以专业的社会组织开展长江流域文化研究、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挖掘长江文化资源等,将充分发挥公益性协会组织对保护、发展和弘扬长江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构建社会化推动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构建长江流域文化交汇互融、繁荣发展的新平台,扩大长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五、长江文化艺术节的未来展望

  “十二五”期间,张家港确定了加快建设“富有独特精神、临港产业发达、长江文化汇聚、生态优美宜居、各种文化形态高度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港城”的发展目标。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未来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新的文化建设进程中进行升华。

  (一)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随着全国节庆活动的不断发展,长江文化艺术节需要改变其举办模式,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需要一个更紧密的长江文化发展战略联盟来运作,并能够把长江文化艺术节的功能不断放大,实现从文化交流到文化创造的转变。

  一是要盘活长江文化艺术节的社会资源。长江文化基金会属于非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数额为300万元,来源于政府及企业资助。其宗旨为“弘扬长江文化、传递民族精神,促进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共生共荣”,职责包括组织开展长江流域文化研究、举办长江流域文化高端研讨活动;资助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扶持长江流域文化研究重点课题;资助长江文化旅游资源发掘、长江文化传播等活动开展。长江文化基金会的成立,可以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捐赠积极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源从事公益事业。作为非盈利性的社会机构,将整合利用社会上较为分散或尚未利用的社会资源,建设长江文化的公益项目。其灵活的机制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而且组织的相关活动目的性和号召力更加明确,同时增加了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所能达到的社会效果比政府直接组织更好。

  二是要强化长江文化艺术节的组织引领。长江文化艺术节必然经历一个孕育、发展、总结、提升的过程,在长江文化艺术节各项活动逐渐成熟之际,如果没有对长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就可能只是活动过场而已,就容易趋于平面化,热闹化,很难对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对国家战略的实施产生深刻的影响,很难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留下光荣的痕迹,无法真正体现出长江文化的穿透力、影响力,今后的活动都会受到制约。国家级社团——长江文化促进会正是基于此而成立。它团结国内热心于长江文化的各界人士,以弘扬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传递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实现长江流域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共生共荣为宗旨,承担长江流域的文化宣传、展示、传承、保护职责,组织开展长江文化的各类学术研究、交流活动,编辑出版长江文化书刊并建立长江文化网站,对于深入挖掘、研究、开发利用长江文化资源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不断扩大长江文化艺术节的平台

  一是打造参与办节平台。十年的实践证明,长江文化艺术节是弘扬长江文化的有效途径。新的起点,要借助好长江文化基金会、长江文化促进会的组织力量,立足张家港进行点面结合,加大区域联动,调动社会力量和文化企业共同参与长江文化的交流、弘扬、传承和保护,并与出版、影视、网站等不同领域加强合作。

  二是要扩充特色活动平台。每届长江文化艺术节,要确定其不同的目标和特色,围绕各区域的特色资源,及其可能影响的对象,来进行设计和考虑,真正对长江流域各省(区、市)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考察、展示、展演、研究甚至是应用。同时在活动举办上,既要将眼光着眼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也要考虑一些当代文化建设,要将长江文化艺术节融入主流,充分发挥长江文化艺术节引领时代风尚的功能。

  三是搭建学术研究平台。长江文化艺术节必须有理论研究活动,通过编撰长江文化促进会会刊、适时召开专题性的中国长江文化论坛,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加强应用研究,对已有的成果进行挖掘和分析论证,开展文化旅游开发,举办专题性的会展,开发艺术市场等。这将推动长江流域文化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形成良好的流域文化发展研究局面,使长江文化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更为突出的先导性作用,实现更大的辉煌,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四是构筑数字保护平台。无论是作为研究载体还是交流平台,数据资源库都是制高点,是内核。通过多种渠道建设长江文化数字资源库,将长江流域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进一步扩展服务网络,丰富数字资源,逐步实现长江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努力提升品牌的综合效益
  
  一是丰富品牌的活动系统,深化“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理念的实践空间,努力拓展活动的内涵及影响力,使品牌进一步鲜明化;二是强化品牌的宣传系统,实施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的宣传推广,使品牌进一步普及化;三是升级品牌的文化系统,一边推动对长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共享,一边打造优秀的本土文化成果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使品牌进一步优质化;四是激活品牌的旅游系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长江文化主题的旅游景点,结合长江文化博物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建设,使品牌进一步效益化;五是打造品牌的运营系统,发掘培育一批能够对长江文化资源实施市场开发的文化企业,使品牌日趋产业化;六是加强品牌的教育系统,多渠道培育一批年龄梯度合理、知识结构全面的研究、宣传和建设者,使品牌更加智能化。

  六、结语

  一江春潮万泉合。十年来,长江文化艺术节的创新实践,实现了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这项由张家港市首倡并率先推进实施的,综合性、公益性文化建设工程,解决了县一级城市的地方文化发展区域限制问题,解决了新兴工业中小城市文化资源不足的问题,解决了地方文化活动水平不高、内容单薄,公共文化产品不够丰富、质量不高的问题,解决了地方文化建设方法和手段单一、体制和机制不活问题,解决了县一级城市文化建设如何确立自身文化个性、塑造自身文化形象、打造自身文化品牌问题。长江文化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张家港人以敢于担当的气魄和勇于实践的作为,唤醒了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长江文化保护发展的文化自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文化辐射和建设带动作用。

  成功的城市必将是文化的城市,而文化城市的崛起总是率先显现于城市文化品牌的树立与传播。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新时期,新兴的张家港市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丰富城市文化底蕴,促进城市品牌向更高层次发展,建设富有品味和神韵的魅力新城。长江文化的光大需要一个坚实的研究、建设和传播平台,弘扬灿烂悠久的长江文化任重而道远,如何进一步打造长江文化品牌,使之对整个长江流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张家港的文化建设与长江文化的品牌发展已是共融共生,张家港必将通过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用积极有效的手段,让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以再生、再创、再造的方式,支撑整个长江流域文化成果的生长,扩大长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内涵与外延,推动其在不断的累积中衍生为文化产品,成长为文化品牌,裂变为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1]丁家钟、贺云翱.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J].南京大学学报,1998: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