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广场舞文化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李老师
发布于:2017-07-07 共341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众文化视域下城市广场舞发展障碍及成因研究
【0.1 0.2】城市广场舞研究综述
【0.3 - 0.5】 广场舞文化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1.1 1.2】自由与平等的维度
【1.3】差异的维度
【第二章】广场舞的文化正义解析
【第三章】广场舞中的文化正义缺失及其表现
【第四章】文化正义的实现
【结语/参考文献】促进城市广场舞发展的策略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主要框架。
  
  文章开篇首先对大众文化的正义维度进行解析,从自由、平等和差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从自由的方面,主要是沿着文化传播的路径,文化资源获取、文化资源的消费和文化资源的创新与传播三个方面论述文化的自由;其次是平等的方面,主要是按照主体的不同进行论述,文化消费主体之间的平等,文化资源获取与消费的平等,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平等,对文化行为参与要素之间的平等进行论述;最后,从差异的角度进行论述,应当最终消费主体之间的差异,尊重文化于文华之间的差异,这些都应当是社会生活中正常存在的现象,拒绝文化的“同质”趋势,尊重和保持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生态中不同的文化制度,文化制度应当结合地方特点进行,但又不能膜拜制度,应给与文化自由发展的空间,在一定限度内自由的发展,拒绝以“自由”的旗号,任意推行低俗文化,差异应当是一定文化品质之上的差异。
  
  第二章是结合广场舞的特点,在文化正义维度内对广场舞进行解析,首先介绍广场舞的特点,目前国内发展状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其次,从自由的维度对广场舞进行解析,广场舞参与主体是自由的,任何人都可参与,广场舞的形式欢快自由,广场舞的编曲和舞蹈方面是自由的,广场舞的传播同样是自由的;再次,从平等的维度对广场舞进行解析,广场舞参与群体的平等,广场舞文化之间的平等,广场舞文化同其他文化形式之间的平等;最后,从差异的维度对广场舞对话进行解析,广场舞文化形式之间的差异,广场舞接受和消费的差异,广场舞同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等。
  
  第三章主要是论述广场舞文化的正义缺失及其表现,广场舞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首先,从制度设计上论述广场舞文化正义缺失的原因,主要分析广场舞群体的表现及原因,以及制度设计上对于广场舞群体的忽视;其次,从市场资源、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三个方面论述资源利用上的正义排斥,论述广场舞在发展过程中资源获取方面的问题;最后,分析不同群体对于广场舞的态度,广场舞大妈们、家庭和社会不同群体对于广场舞问题的不同态度。
  
  第四章主要论述广场舞文化的文化正义实现,如何我国现阶段实现广场舞健康稳定的发展。首先,从政治制度方面进行论述,谈论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稳定、社会治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问题,论述政治制度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论事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和政治资源在广场舞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再次,从广场舞文化、参加群体和编曲等方面论述广场舞,需找提升优化自身文化形式的方式和途径;最后,从广场舞文化的普及与提高方面进行论述,论述广场舞在我国大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论述广场舞文化普及与提高之间的矛盾,需找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
  
  第五章主要论述广场舞文化在这个时代的角色定位,广场舞与其他文化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广场舞在这个时代自身发展问题,广场舞在全球化浪潮中应当扮演的角色问题等进行阐述。
  
  四、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
  
  1、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主要是指众多的人,泛指民众、群众。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在《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洛文塔尔曾讨论过“大众文化”的概念,认为“它是借助于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肖建华教授认为“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中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对象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邹广文说“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本文倾向于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借助于大众媒体而推行的一种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由于其被广大受众所接受而流行。
  
  在这个界定中,大众文化具有如下属性:(1)大众而非小众的。大众文化的受众比较广,是被大范围接受的一种文化形式,这种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小范围文化接受者相对而言,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伴随工业化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形式,借助于现代传媒技术批量生产传播,受众范围广泛。(2)具有工业化背景。这是决定大众文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工业化使文化成为一种产业成为可能,是文化在工业技术的支持下批量生产出来,并且借助一定形式向大众传播,具有标准化的特点,使大众接收到无差别的文化产品。(3)体现正义。大众文化具有娱乐性,由于其满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需求而被大众所喜爱,这也是“正义”得到实现的一种形式,大众得到了自己喜欢的文化形式,合理的分配文化资源,这种文化形式满足了大部分人的文化需求,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的“正义”.(4)系可改造的“艺术”.大众文化的传播具有“标准化”的特点,但是受众在接收的时候每个人的理解又不同,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个体差异决定了文化被接受后的再演绎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也是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的改造,发挥个体的能动性。
  
  2、文化正义的概念。
  
  “正义”一词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每个时代对于“正义”的解释也各具特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助友害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正义就是“让每个人各得其所”;约翰·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中把“公平”和“正义”的内涵综合起来,并用“公平”来限制“正义”的含义50,认为“正义”优先于效率;马克思的正义观属于制度上的正义,把正义和制度结合起来,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正义”的概念应用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每个领域对其解读也各不相同。本文认为“正义”应是给予需求者所需要的,在满足整体需要的同时照顾个体的利益,不能因为整体而盲目的牺牲个体的利益。“文化正义”是在正义的维度内讨论文化问题,应在服务于整体文化需求的同时,满足个体的不同文化需要,保持文化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文化需求合理分配文化资源。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的文化正义概念有如下基本范畴:(1)“共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国家制度建设具有其内在精神的一致性,这体现在很多时候大众对于文化的需求和欣赏品味具有一定的相同,共同的价值基础决定了类似的偏好。(2)被排斥是一种文化非正义。文化的获取是一种权利,任何的排斥形式都是非正义的,同时单一的文化限制也是非正义的,不同的文化需求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引导者文化资源的分配,任何超越范围对于这种多样性和资源分配的强制干预都是非正义的。(3)责任的多重性。文化对于社会具有反哺的作用,对于政治、经济合理顺畅的运行起到重要作用。一种文化在得到大部分人认同的同时,应对少数人具有包容性,允许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抵制文化“霸权”主义。(4)身份认同。一个区域的文化会使大众形成特有的气质,受到同一种文化熏陶养成的气质具有认同感,这也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增强对于文化的引导,一定程度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的基础。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中国的大众文化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平等、差异框架,来研究中国的大众文化问题。论文的基本立场是辩证的:对于大众文化及其发展在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对负面的地方要进行克服和改造。论文以广场舞为例,研究了当代中国草根层面的大众文化的样式、时代背景与功能特征,并建构性地提出以文化正义为准则进行改造。需要说明的是,论文并不避讳对文化正义的偏好,这是论文的立论基础。
  
  论文以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人”为核心,建构了文化正义的实现路径:以“主体--载体--制度”的三要素框架来解释和改造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从而达到文化为“人”服务的目的。论文的研究方法是演绎分析,因此关于大众文化的结论是有前提的,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逻辑和规则,推导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可建构的依据。
  
  五、研究的不足。
  
  论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我国大众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如以唯物史观阐释当代大众文化的生成背景、运作方式与发展趋势,以唯物辩证法解释大众文化的结构形态、价值取向和属性特征。由于这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尤其是针对当前社会现象的哲学解析,本文尚未有理论突破,仅为演绎分析。
  
  在方法论上,本文尝试从自由、平等和差异三个维度阐释大众文化,并藉此解释当代中国广场舞文化的存在逻辑。在使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建构努力过程中,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方面并不系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文的说服力。同时,论文的比较研究也十分有限,未能对我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做出进一步的阐释,因而未能充分展示新发现的佐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