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阻碍潍坊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22 共699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潍坊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困境探析
【第一章】 阻碍潍坊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研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文化建设理论概述
【第三章】潍坊地区农村文化构建现状
【第四章】潍坊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五章】提高潍坊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潍坊市农村文化创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伴随着社会精神领域的深刻变化,也就是说,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不仅是创造和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也是树立和塑造精神形象的过程,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清醒认识农村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与建设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思想和文化理念,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过大差距,建设适合于潍坊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尤其是农村人口所占比重高。我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大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伴随着社会精神的深刻变化。也就是说,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不仅是创造和增加物质财富的过程,而且是建立和塑造精神形象的过程,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建设适合潍坊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 2013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根据潍坊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施,满足广大农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话,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潍坊近几年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抓,在硬环境建设上,以文化建设为主要抓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使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面貌焕然一新,荣获“2004 年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和“2006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称号。2008年 3 月 14 日,全国爱卫会专家组通报:潍坊市整体卫生水平达到了《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基本要求,考核组将报请全国爱卫会命名潍坊为“国家卫生城市”。 2007 年,潍坊喜领全国节水型城市奖牌,成为全国节水型城市。在软环境建设上,实行了“只要不违法、不违纪,符合潍坊规划和环保要求,一切优惠条件都可以谈,外地能够利用的一切优惠政策我们都可以用”的政策措施,组建了市县两级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完善提升了市长公开电话功能,建立了有奖举报制度,全市农村建设发展的软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1.2 研究意义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基础,着眼于科学发展和农村文化建设的理念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具体的文化建设理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断变化,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必须不断发展和发展。尤其是在潍坊地区农村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结合潍坊市农村的实际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潍坊农村文化建设,为其他地区农村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1.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有利于促进潍坊市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并行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整合价值取向、提升思想境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化解各种思想疙瘩和矛盾,架起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逐步形成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唐金培,2008).构建和谐稳定的潍坊农村文化建设体系,是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点,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维护潍坊市农村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有利于推动潍坊市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小康社会。

  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是通过塑造人的文化素养来实现的。潍坊市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农业经济,潍坊是一个农业大市,大棚种植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安丘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园区采用“合作社+专家+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园区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肥用药、统一认证品牌、统一组织销售。但是潍坊市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社会监督评价制度不完善,保持以往农村迅速发展的形式非常困难。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水平,调动农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向文化要致富钥匙”的理念,扩大潍坊市农村地区的覆盖面,丰富文化内涵建设,提高农村经济的收入。

  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是通过塑造人的文化素养来实现的。潍坊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一部分是在农业经济,在2013年,潍坊发改委公布的数据表明,蔬菜、渔业、畜牧业、水果、花卉等是潍坊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潍坊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全市五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总产值的74%,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超过30%。潍坊是一个农业大城市,大棚种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安丘建立了蔬菜合作社示范园区“合作社+专家+农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园区统一由合作社提供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肥,统一品牌认证,统一组织销售。但是,在潍坊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社会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很难保持农村快速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水平,调动广大农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帮助广大农民树立“要致富学文化”的观念,扩大潍坊农村文化建设的覆盖面,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农村经济收入。

  3.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有利于提升潍坊市农村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

  潍坊市农村地区已经开始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节奏,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逐步达到了丰衣足食,但是潍坊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还非常薄弱,农民在农闲时节期望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确保广大农村群众可以高标准、均等化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和参加群众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对于改善农村文化生活和促进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建设和谐乡镇,具有重大意义和促进作用,长期坚持潍坊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帮助农民树立良好的文化建设风气,树立科学先进的思想观念,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农民提供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潍坊市作为欠发达地区,虽然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通过对潍坊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能为潍坊市及类似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认为农村文化作为重要的公共物品存在,对农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国外发达国家中,由于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对于发达国家公共文化建设基本不存在城乡差别。对于所在地区的居民文化意识,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民的文化意识都很强。并且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国家的关注,发达国家群众文化机制已经比较健全,群众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多样化。所以国外文化建设研究资料很少。而对于我们周边国家,象日本、印度、韩国等,他们从二战后的废墟中进行建设,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农业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在 1955 年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得到大量的建设,促进农民进行联合耕种,在 1967 年又针对前面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缩小日本区域间和行业间产生的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在这个期间,日本政府采取一整套措施,并进行大量的投资,来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到了七十年代初期,日本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在七十年代末期,又开始了第三次新农村建设,也就是造村运动,大力推行农村城镇化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成功措施和良好的效果,给我们带来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首先是政府的积极参与和重视。制定各种相关法律法规,使新农村建设处处有法可依,并且保证长期稳定的投资,为农村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其次是重视农村教育,除了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之外,对基层干部也进行培训,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

  印度政府在南部地区实施“克拉拉邦民众科学运动(KSSP)”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印度也是一个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缺乏的人口大国,他的整体发展水平远远低于中国的发展水平。但是印度在克拉拉邦(KERALA)的人类发展水平却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非常接近。作为印度南部的一个邦(省),其面积一万五千平方英里,有 44 条河流从这里经过,克拉拉邦的民众虽然收入不高,但是生活水准却是印度最高的,农村人口占 80%的克拉拉邦已经实现了全民普及中等教育。取得这些成绩归功于他们实施的民众科学运动 KSSP(Kerala Sastra Sahitya Parishad),历时五十多年的时间。首先在 1962 年开始,对基层农民群众进行现代科学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运用印度特有的民间艺术,运用农村演出等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施扫文盲工作,让人民能够看懂科学书籍,提升改造农村的能力。

  从 1996 年开始,克拉拉邦执政党在农村建立地方组织,每个地方组织均不超过一千人,并且将财政资金的一半作为民众科学运动的发展基金,由农村地方组织进行运用,加强了民众参政议政的意识,提升大众经济自主权。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提供让农民自主参与提升生活水平的平台,提升农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农村的文化建设、土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能源利用等等各个方面均由农民大众自主研究实施。

  韩国在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进行“新村教育”这一核心理念。提出要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公民社会。韩国的新村教育的开展,极大的调动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给人民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始终坚持对农村人民群众进行持久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生活伦理水平,使人民群众的思想和飞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共同提高,推进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和措施,结合韩国自身农村的特点,克服了一系列社会难题。韩国农村的文化建设改革持续时间长,并且将农村、科学、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成为目前世界上农村文化建设的典范。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通过可以查询到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文献资料,最早是 2000 年 2 月滨州电视台的傅加正教授在《东岳论丛》上发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一文,其中他认为“农村文化建设 ,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基础工程。”(傅加正,王卫东,李美菊,2000)但是直到 2005年之前,全国研究农村文化建设的文章非常少,2000 年到 2005 年年底发表正式刊物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文章才不到四十篇,并且主要内容仅仅限于对农村文化建设政策分析和前景预测议,并且研究农村文化建设的论文和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将关注点放到了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现状调查研究方面上。到 2002 年,我党的十六大会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次会议对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给出了一个崭新的契机。直到 2006 年以后,才大量的出现一些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

  现在国内对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方向呈现三个方面:首先是理论研究类型。例如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徐平教授在 2006 年 2 月在《科学社会主义》杂志上发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徐学庆在 2007 年博士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中“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原则和任务,概括了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探讨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论证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着重对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问题进行了探索。”(徐学庆,2007),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范大平教授在 2000-2005 年之间也多次发表关于“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 的相关研究论文。其次是实践研究类型。例如在 2007 年由财政部教科文司和华中师范大学成立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对我国农村文化与经济、农村政治、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等方面对 70 个县市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从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建设、技术服务、农村结构转型等方面分析了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提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和路径等。以《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上。第三类型是经验总结类型。例如中央文明办秘书组编写,学习出版社出版的《大力加强基层思想文化建设——`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材料》,这本书是中央文明办秘书组将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有关领导讲话、法规文件、各地情况和新闻报道等资料汇编成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第二期计划的实施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

  在中国期刊网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0-2015 年)以“农村文化建设”为关键字进行查询检索,相关论文有 8456 篇,从 2000 年-2015 年每年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走势如图 1 所示:

  从条形图的数据分析,在 2006 年是个转折点,与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论文数量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到了 2013 年之后,相关论文的数量开始下滑。这与国家的“三农”政策有关,特别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我们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使得我国农村文化研究出现了高潮,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对农村文化研究进入冷静思考时期,相关论文发表质量有所提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在大量掌握山东省潍坊市农村文化建设原始资料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潍坊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论述,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1.3.2 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首先从中国知网等网络上查询大量的文献资料,也到潍坊图书馆查阅大量的相关书籍,了解国内外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方向,也大量的查询相关的党的文献、决议、政策,进行综合整理,得到正确的理论知识。在研究过程中,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为指导,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实践性的研究,解决潍坊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2.调查研究法。毛主席曾经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潍坊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如果不到农村去深入调查研究,是不可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果,这要求我们必须到农村一线。在 2014 年一年过程中,我对潍坊四区六市两县的 24 个有代表性的农村的文化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实地走访,得出潍坊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数据,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提供充足可信的数据。

  3.综合分析法。在对潍坊农村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时,综合运用各种统计数据,综合各种影响文化建设的因素来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质和量进行统一研究,对于潍坊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现阶段的发展水平都有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努力把握潍坊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本研究的创新点为:

  1. 结合潍坊市实际,提议拟定《潍坊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标准》,作为潍坊市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规章性文件,以使潍坊市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 建议积极开发民间工艺项目,例如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高密布艺等民间传统工艺,积极组织民俗表演项目,例如舞龙、舞狮、风筝放飞、高跷、龙船等,大力开发具有潍坊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例如高密的红高粱、青州的石窟、临朐的山水风情等。

  3. 用“互联网+文化”创新模式,对于潍坊市各级农村社区文化中心争取都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在已建成的镇图书馆中全部实行县域““一卡通”服务,对于各个乡村中的农家书屋陆续进行数字化升级。潍坊市借助现代科技,全面构建网络健全、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本研究结合潍坊市农村的实际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潍坊农村文化建设,为其他地区农村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上有一定优势,但研究的深度还是远远不够,对国家的农村政策研究的深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