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潍坊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22 共365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潍坊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困境探析
【第一章】阻碍潍坊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研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文化建设理论概述
【第三章】潍坊地区农村文化构建现状
【第四章】 潍坊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五章】提高潍坊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潍坊市农村文化创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 潍坊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潍坊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当前,潍坊市推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概括起来讲就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能适应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还不能在和谐潍坊建设中引领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形成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局面。要实现潍坊市建成“文化名市”的目标和使农村文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还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各级政府对发展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亟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在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相当一部分没有充分认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基层领导干部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认为搞经济建设是快速提升政绩的最好手段,见效最快,短期内就能取得效益,而对于农村文化建设出现成绩是缓慢长期的过程,几年之内很难看出效果,政绩很难体现出来,所以就造成了表面上大张旗鼓的进行文化建设,但是实际行动中却不作为。还有部分基层干部对文化建设认知不足,认为文化建设是城市里居民进行的,农村中不需要进行文化建设,只要种好地吃饱饭就行了。

  2.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农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日趋强烈,并且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调查发现,潍坊地区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在数量和规模上,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从下表可以看出,乡镇没有图书馆达到 82.6%以上,并且即使存在图书馆,也存在着管理混乱,甚至无人管理的状态。对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七成以上没有文化设施,具体数据如表 5 所示: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潍坊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并且硬件条件已经远远落后于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建设的需要,硬件建设已经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

  3.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资金困难是制约潍坊市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在上面数据中显示,截止 2013 年底,潍坊全市已建成乡镇图书馆和文化馆 344 个、乡镇(社区)文化站 2264 个;全市每个行政村基本上都有了文化大院或文化中心,但随着潍坊市城镇化的推进和文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以上基础文化设施仍然显得十分薄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以国际标准衡量,要求平均每 5 万人应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一座图书馆服务的辐射半径标准应为 4 公里以内。但截止 2013 年底,潍坊市平均每 50 万人口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服务的辐射半径达到 100 公里,远远达不到国际标准。并且农村许多文化设施建设完毕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做样子的工程多,实际应用的少。所以事实上潍坊地区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不足现象十分严重。

  4.潍坊农村文化人才分布不均,急需完善文化队伍建设。

  经过大量的走访调发现,目前潍坊市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7.4 年,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各种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如 5 所示。由上图所示,潍坊市农村地区农民劳动力基本上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初中文化程度占 61.8%,文盲和半文盲虽然占有比例少,只有 6.63%,但是因为潍坊市农村人口达到六百多万,也就是文盲和半文盲的认识接近四十多万,给农村文化建设造成很大的困难。以上数据表明潍坊地区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偏低,远低于我国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的水平。并且潍坊地区和其他地区一样,农村中年轻力壮的青壮年农民大部分外出打工,长期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这就造成了农村文化人才资源稀缺,造成农村文化建设很大的瓶颈。

  据统计,潍坊市现有的文化站长 70%以上年龄超过 40 岁,只有不到 25%的年龄在35 岁以下,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只有 18.7%,而且只有少数的能全力开展文化工作,大部分被要求从事与文化无关的工作。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只有 1 名工作人员,约有 20%的文化站人员为临时工。

  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一支专业的文化队伍,其中人员要求必须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有奉献精神的专业文化人才。潍坊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导致缺乏文化领军人物,各个阶段的文化人才都出现严重匮乏的现象,急需完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健全完善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4.2 潍坊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因分析

  4.2.1 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领导不重视

  在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地方政府把经济指标量化作为衡量农村干部工作质量的标准,导致干部 “重经济,轻文化”,对于农村文化建设只是表面应付,并没有真正理解文化建设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而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群众自身对文化建设工作的也认识不足。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群众认为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当谈到农村文化建设,很多人只是认为搞几次文化娱乐活动就是文化建设,这是许多农民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普遍认识。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农民对目前文化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而对于潍坊实施的农村文化建设措施基本上不了解或不关心。

  4.2.2 农村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

  从调查走访中发现,潍坊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很多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或者是投入的资金没能花到关键点,很多是一次性的投入,之后的文化设施不能保证正常运行。例如有的乡镇上虽然设有专门的文化站,但是由于“重投轻管”,致使文化站只是一间房子一块牌子,有名无实。再如有的乡镇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由一人主抓,并没有独立的部门,导致相关的政府职能发挥不突出。这主要是在实际政府绩效考核中,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就是文化建筑面积平方数,图书数、电视数等等,很少有农民对文化建设满足度和文化设施使用考核指标,这使村干部更不抓文化工作。所以乡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

  4.2.3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簿弱

  潍坊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其表现为下面三个方面:一是很多地方对农村文化的投入相对较少。文化设施因建筑年代久、长年失修、设施陈旧,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正常使用。文化馆没有必要的活动经费,大部分图书馆没有专项购书经费,而且也没有按照上级要求建立电子阅览室。很多乡镇没有文化站,开展活动也缺乏资金。农村图书室因缺乏购书经费,不能满足科教兴农的需求。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费没有达到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有所增加,文化部门经费捉襟见肘;文化设施建设费欠账较大;二是已有农村文化设施流失很严重。通过调查发现,60%以上的文化站房屋大部分已失去了文化功能,被挤占或被挪用的现象非常普遍,20%的乡镇已没有文化站设施或无人管理,有的乡镇虽有文化站但房屋破旧、设施不全、图书十几年都没有更新过,成为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单位。文化设施的缺失和落后,极大地影响着文化事业的整体建设。三是农村文化消费支出与教育、卫生支出存在畸轻畸重现象。目前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很难保障享受到应有的文化权益,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大众普及”的现象。以上状况的出现,与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有着密切的关联。

  4.2.4 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上一节中已经分析,近年来潍坊市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已经加大,已投资也逐年增加,但与沿海发达省份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多渠道资金投入。只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才能顺利的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资金一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一直“重经济,轻文化”,致使地方各级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投资严重短缺。而作为另一个投资重点——村集体经济,是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各个乡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通常其文化建设也非常好,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是比较高的,而一些集体经济落后的乡村在文化建设中也是落后的。

  4.2.5 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骨干队伍培训不足

  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潍坊地区农民文化水平从上面的数据看出,六成以上是初中文化水平,并且小学及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虽然小,但是基数大,造成人员数量也是不小,他们封闭的小农意识,对文化建设态度不积极,造成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潍坊市文化馆担负着对潍坊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并且还要开展城镇文化活动,造成专业人才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潍坊地区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造成大量的文化骨干素质偏低,乡村观念落后陈旧,在农村工作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基层农民群众认为文化建设只是 “干打雷,不下雨”,同时也没有意识到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强大经济性,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特色,鼓励当地农民创办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特色旅游活动,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